http://..org/
方運收到薑河川的傳書後,便飛出京城範圍,在抵達下一座城市之前,再也收不到傳書。
方運很想迴返問清楚怎麽迴事,但思索片刻,繼續向象州飛行,不過坐在平步青雲之上,緊閉雙目,周身才氣湧動。
記憶迴溯,尋找過去與李文鷹與薑河川有關的所有記憶。
無論是論榜還是談話,所有那些之前方運並沒有特別關注的內容,紛紛浮上記憶的水麵。
方運一目十行,在讀書的時候絕不會錯過任何內容,但在論榜上瀏覽的時候則不一定,往往會為了自己特別關注的內容而忽視一些討論,至於在文會等地更是如此,也不可能完全記住所有人的談話。
不過,隻要在視線與聽力範圍內發生過,即便之前未能記住,方運也能重新尋找。
足足過了半個時辰,方運睜開眼睛,找到了一些與李文鷹和衣知世有關的信息。
論榜的迴複有兩次,而文會之上有三次,對當時的方運來說,如餘光掠過,並未注意,但現在則如那日重臨,迴憶起所有的信息。
不過,目前有兩個說法。
一個說法是,當年武國為了打壓景國,在評選四大才子的時候,用了一些手段,把景國唯一可能入選的李文鷹強行剔除在外。因為四大才子評選是由一部分人評選,其中幾位評選人聯係到絕對能成為四大才子之首的衣知世,想問清楚衣知世的態度,畢竟當時衣知世便已經如日中天。
結果,衣知世沉默以對,於是,李文鷹就落選四大才子。而且,據說慶國也曾經插手。
第二個說法,是衣知世曾在私下批評過,李文鷹不研經義,不重文章,過於注重殺伐。這件事傳到評選人的耳中後,導致李文鷹未能入四大才子。
方運又思索薑河川的話,很顯然,薑河川不清楚當年的內幕,也不想說過重的話當小人誹謗衣知世,可又偏偏在乎他的安危,生怕他在葬聖穀中被衣知世暗算,所以才說這種話。
這件事若是傳揚出去,對薑河川來說算是一個小汙點。
方運思來想去,覺得衣知世私下批評李文鷹之事應該是子虛烏有,當年衣知世的修養已經堪比大儒,絕對不會批評李文鷹,畢竟李文鷹的殺戮隻對妖蠻,並未對人族。
不過,說到武國與慶國聯手打壓景國,可信度極高,宗家與柳山布局多年,遏製景國與李文鷹乃是必然,武國上一位國君也非是尋常,為了自己國家利益絕對做得出這種事。
至於衣知世的態度,難以判斷。
方運思索許久,沒有認定衣知世如何,但更傾向於衣知世知道這件事卻選擇作壁上觀。
方運沒有評判衣知世當年的選擇對錯,但可以確定一點,如果身為文豪的衣知世現在做這種事,的的確確是錯誤。
在靠近長江後,方運的平步青雲就越來越快,在離長江百裏後,方運平步青雲的速度是平時的兩倍!
長江流域,便是方運的天下,方運一念之間便可驅使江河做任何事。
在長江流域內,方運的所有能力都會增強,至少翻倍!
方運若在長江流域使用跟水有關的戰詩,威力直接提升一境!
這也是蛟聖當時敢出麵鎮壓方運的原因,若非孔家家主自孔城北上,酈道元遺留的力量未必是蛟聖的對手。
來到長江流域,方運的思緒活躍,即便快到總督府也沒有浪費時間,立刻一心二用,讓分神學習,效果是平日的數倍,令人欣喜。
迴到總督府,方運先與楊玉環以及家人敘舊,不管任何政務,隻是聊天交談。不過在聊天的閑暇,方運通知象州所有八品或以上的官吏明日前往文院。隨後,象州牧董文叢則以州牧的身份,邀請象州所有舉人或更高文位的讀書人,準備舉辦一個與方運有關的文會,實則是鞏固方運的地位。
之後,蘇小小和往常一樣,抱著奴奴離開。
一夜無話。
第二天一早,方運神清氣爽離開總督府的後宅,前往文院。
象州文院之中,已經匯聚象州各地的官員,最遠處的官員甚至騎著蛟馬連夜疾馳而來,至今未合眼。
當方運緩緩從文院大門進入的時候,所有官員的臉上都充滿了期盼之色。
從現在起,無論文院之中官員原來是什麽派係,但從現在開始至少算是半個寧安黨人。
身為官僚集團的一員,任何人都清楚方運此次召集象州眾官的目的,也的確有官員並沒有趕到,或抱病,或在慢慢趕路。
但是,現在隻要在這裏,必然清楚自己做出何等選擇。
“見過總督大人!”
所有人齊齊作揖行大禮問候。
方運一邊向裏走,一邊微笑道:“諸位客氣了,本王現在已無官身,不再是三州總督。此番到來,主要是為交接政務,當然,也包括對象州未來的規劃。”
眾人聽到最後,懸起的心終於落下,方運並沒有讓他們失望,雖然已經辭官,但並沒有解散黨羽的意圖。
董文叢等人麵帶微笑,從某種程度上說,方運不是不想全身而退,而是不能,為了這些人,也不能袖手旁觀,那必然會導致眾叛親離。
這世間,無人孑然一身。
方運走到自己的座椅前,緩緩坐下。
所有人站立,無一人立刻落座。
秋日的陽光灑落在巴陵城文院,為清冷的清晨增加一絲暖意。
方運麵帶淡淡的微笑,掃視所有人。
“從現在起,凡是被本王點名之人,離開文院。”
許多人猛地打了一個激靈,遍體生寒,意識到方運此次召集眾官另有他意。
隨後,方運開始一個一個點名字,被點到名字的人,神色各異。
有的麵露懊悔之色,有的心驚膽戰,有的輕聲歎氣,有的麵帶笑容,不一而足。
每一個人都順從地離開文院,不曾抗爭。
剩餘之人隱約明白,這些人,或者意誌不堅定,或者心懷鬼胎,或者隻是來旁觀,並不想真心加入寧安黨。
待最後一個官員離開,剩下的所有官員都敬畏地望著方運。
這種力量,已經遠超普通大儒,半聖之下恐怕隻有衣知世才能有如此洞悉內心的能力。
方運收到薑河川的傳書後,便飛出京城範圍,在抵達下一座城市之前,再也收不到傳書。
方運很想迴返問清楚怎麽迴事,但思索片刻,繼續向象州飛行,不過坐在平步青雲之上,緊閉雙目,周身才氣湧動。
記憶迴溯,尋找過去與李文鷹與薑河川有關的所有記憶。
無論是論榜還是談話,所有那些之前方運並沒有特別關注的內容,紛紛浮上記憶的水麵。
方運一目十行,在讀書的時候絕不會錯過任何內容,但在論榜上瀏覽的時候則不一定,往往會為了自己特別關注的內容而忽視一些討論,至於在文會等地更是如此,也不可能完全記住所有人的談話。
不過,隻要在視線與聽力範圍內發生過,即便之前未能記住,方運也能重新尋找。
足足過了半個時辰,方運睜開眼睛,找到了一些與李文鷹和衣知世有關的信息。
論榜的迴複有兩次,而文會之上有三次,對當時的方運來說,如餘光掠過,並未注意,但現在則如那日重臨,迴憶起所有的信息。
不過,目前有兩個說法。
一個說法是,當年武國為了打壓景國,在評選四大才子的時候,用了一些手段,把景國唯一可能入選的李文鷹強行剔除在外。因為四大才子評選是由一部分人評選,其中幾位評選人聯係到絕對能成為四大才子之首的衣知世,想問清楚衣知世的態度,畢竟當時衣知世便已經如日中天。
結果,衣知世沉默以對,於是,李文鷹就落選四大才子。而且,據說慶國也曾經插手。
第二個說法,是衣知世曾在私下批評過,李文鷹不研經義,不重文章,過於注重殺伐。這件事傳到評選人的耳中後,導致李文鷹未能入四大才子。
方運又思索薑河川的話,很顯然,薑河川不清楚當年的內幕,也不想說過重的話當小人誹謗衣知世,可又偏偏在乎他的安危,生怕他在葬聖穀中被衣知世暗算,所以才說這種話。
這件事若是傳揚出去,對薑河川來說算是一個小汙點。
方運思來想去,覺得衣知世私下批評李文鷹之事應該是子虛烏有,當年衣知世的修養已經堪比大儒,絕對不會批評李文鷹,畢竟李文鷹的殺戮隻對妖蠻,並未對人族。
不過,說到武國與慶國聯手打壓景國,可信度極高,宗家與柳山布局多年,遏製景國與李文鷹乃是必然,武國上一位國君也非是尋常,為了自己國家利益絕對做得出這種事。
至於衣知世的態度,難以判斷。
方運思索許久,沒有認定衣知世如何,但更傾向於衣知世知道這件事卻選擇作壁上觀。
方運沒有評判衣知世當年的選擇對錯,但可以確定一點,如果身為文豪的衣知世現在做這種事,的的確確是錯誤。
在靠近長江後,方運的平步青雲就越來越快,在離長江百裏後,方運平步青雲的速度是平時的兩倍!
長江流域,便是方運的天下,方運一念之間便可驅使江河做任何事。
在長江流域內,方運的所有能力都會增強,至少翻倍!
方運若在長江流域使用跟水有關的戰詩,威力直接提升一境!
這也是蛟聖當時敢出麵鎮壓方運的原因,若非孔家家主自孔城北上,酈道元遺留的力量未必是蛟聖的對手。
來到長江流域,方運的思緒活躍,即便快到總督府也沒有浪費時間,立刻一心二用,讓分神學習,效果是平日的數倍,令人欣喜。
迴到總督府,方運先與楊玉環以及家人敘舊,不管任何政務,隻是聊天交談。不過在聊天的閑暇,方運通知象州所有八品或以上的官吏明日前往文院。隨後,象州牧董文叢則以州牧的身份,邀請象州所有舉人或更高文位的讀書人,準備舉辦一個與方運有關的文會,實則是鞏固方運的地位。
之後,蘇小小和往常一樣,抱著奴奴離開。
一夜無話。
第二天一早,方運神清氣爽離開總督府的後宅,前往文院。
象州文院之中,已經匯聚象州各地的官員,最遠處的官員甚至騎著蛟馬連夜疾馳而來,至今未合眼。
當方運緩緩從文院大門進入的時候,所有官員的臉上都充滿了期盼之色。
從現在起,無論文院之中官員原來是什麽派係,但從現在開始至少算是半個寧安黨人。
身為官僚集團的一員,任何人都清楚方運此次召集象州眾官的目的,也的確有官員並沒有趕到,或抱病,或在慢慢趕路。
但是,現在隻要在這裏,必然清楚自己做出何等選擇。
“見過總督大人!”
所有人齊齊作揖行大禮問候。
方運一邊向裏走,一邊微笑道:“諸位客氣了,本王現在已無官身,不再是三州總督。此番到來,主要是為交接政務,當然,也包括對象州未來的規劃。”
眾人聽到最後,懸起的心終於落下,方運並沒有讓他們失望,雖然已經辭官,但並沒有解散黨羽的意圖。
董文叢等人麵帶微笑,從某種程度上說,方運不是不想全身而退,而是不能,為了這些人,也不能袖手旁觀,那必然會導致眾叛親離。
這世間,無人孑然一身。
方運走到自己的座椅前,緩緩坐下。
所有人站立,無一人立刻落座。
秋日的陽光灑落在巴陵城文院,為清冷的清晨增加一絲暖意。
方運麵帶淡淡的微笑,掃視所有人。
“從現在起,凡是被本王點名之人,離開文院。”
許多人猛地打了一個激靈,遍體生寒,意識到方運此次召集眾官另有他意。
隨後,方運開始一個一個點名字,被點到名字的人,神色各異。
有的麵露懊悔之色,有的心驚膽戰,有的輕聲歎氣,有的麵帶笑容,不一而足。
每一個人都順從地離開文院,不曾抗爭。
剩餘之人隱約明白,這些人,或者意誌不堅定,或者心懷鬼胎,或者隻是來旁觀,並不想真心加入寧安黨。
待最後一個官員離開,剩下的所有官員都敬畏地望著方運。
這種力量,已經遠超普通大儒,半聖之下恐怕隻有衣知世才能有如此洞悉內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