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直到中午,方運都沒有下筆。


    此次詩詞的題材要求很普通,除了幾乎必考的“邊塞類”,還有“鄉景”“勤學”和“送別”共四類,同時規定了六韻。


    吃過午飯,方運才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麵寫寫畫畫,最後終於決定寫一首鄉景類,並以包刀為韻,寫下《憶鄉》。


    “河邊伴青草……”


    寫完《憶鄉》,方運把詩詞放好,在厚厚的試卷中一張一張翻,五頁之後,拿出經義題目。


    方運仔細一看“維民所止”四字,臉上浮現一抹笑意,然後心中思索。


    這“維民所止”若是從字麵上解釋,就是人民居住的地方。出自《詩經?玄鳥》,整句為“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是說商朝國土遼闊,人民安居樂業。


    這四個字讓方運想起華夏古國的典故。


    滿清之時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為維護皇權,大興文字獄,凡是稍加影射滿清,就抄家問斬,共有近兩百起大案,僅乾隆年間就發生了一百三十起。這些文字獄中,真有反心之人不足一成,九成乃是冤案。


    雍正年間,舉人汪景祺曾撰文稱年號帶“正”的皇帝都不得善終,詛咒雍正和康熙,又與年羹堯勾結,結果被處死。


    汪景祺若因反清而恨康熙雍正,乃是堂堂正正的義士,但汪景祺純粹是泄私憤,哪怕在開明的後世也屬於誹謗。但之後的“維民所止案”則是冤案。


    汪景祺死後數年,江西學政查嗣庭出的經義試題中含“正”與“止”,犯了雍正的忌諱被嚴查,後被抄家問斬。


    後人為譏諷雍正,便借《詩經》的“維民所止”為經義題,因為“雍正”二字去掉頭,就是“維”和“止”。


    方運想起清朝殘酷的文字獄,又想到今日的聖元大陸,兩個時代簡直是兩個極端。聖元大陸原本言論開放。但現在很多話已經不是言,而是罵,說話之人以傷人為目的,更有人暗中串聯汙蔑。


    方運早就知道。慶國武國人一直在散布有關自己的謠言,但一直不理解那些人為什麽造謠,直到聽李文鷹說過一句話才明白。


    “草觀秀木,不見根深蒂固,恨其奪日月之光。蟲鼠望象。不見四季奔忙,以為其爭吞汙物而巨。”


    方運突然一笑,想起慶國有一個“烏雲文會”,意在“汙方運”,若不是親耳聽到宗午德說,甚至見過他們寫的汙蔑之辭,根本不相信天底下竟然有如此卑劣之人。


    方運輕輕搖頭,把所有雜念拋在腦後,專心解題。


    “維民所止表麵之意是人族居住之所,內在之意是人民安居樂業。但《詩經》原文前後兩句卻涉及商朝疆域。這篇經義若要得上等,必然要明白出題半聖真正的用意,僅僅這一步,就足以把秀才分出高下。”


    “維民所止其意,若取下,則是人民安居;若取中,則是人族疆域永固,不為妖蠻侵略;若取上,則是人之所及皆為我人族疆域!先解其意,後破其題!”


    破題之法有六。明破、暗破、順破、逆破、正破和反破。也分為破意、破句或破字。


    方運想了想,決定暗破其意,緩緩在草稿上寫下破題之言。


    “天命在人,然天無盡也!”


    此句中以人代民。以天代止,是典型的暗破,而其中的“無盡”把“維民所止”前後兩句的疆域都包容進去,但又沒有跑題,因為破題的中心是“天命在人”。


    天命在人是說人乃天地間最優秀的生靈,那麽人民自然應該安居樂業。而天地無盡,所以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安居。


    大儒能感應禍福,至誠之心可以前知,而寫完此句,方運隻覺心中大定,仿佛冥冥中契合了一種聖道,心神、文膽、文宮等高度的統一,全身的力量在這一刻全被調動,才氣快速燃燒,文膽的力量不斷在文宮內震蕩。


    方運看到,自己的文宮中竟然有無數金色大字飛舞,瞬間組成一篇眾聖經典又瞬間消失,然後又組成新的聖文,不過眨眼間,所有眾聖經典都在文宮中閃過。


    那些所讀過的書籍化為無形的力量,讓方運的神念在這一刻變得無比強大。


    破題之後就是接題。


    方運繼續書寫接題,進一步解釋自己的破題。


    “夫天命者,以智論序,人為其上……”


    方運先解釋人為什麽得天命,然後再深入討論怎樣才能算安居樂業。


    方運先以自身為例,與楊玉環相依為命,貧寒心安,但有柳子誠出現,居所不安。然而等自己走出濟縣,到大源府直麵柳子誠,居所反而安定。


    接著,方運又以孔子下四海上妖界為例,並進一步闡述自己經義的核心論點,認為既然人族天命在身,那就應該開疆擴土,以“無盡之天”保護“有盡之住所”,利用最徹底的方式讓人族安居樂業。


    然後又引用孔子的名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來把“安居樂業”和“無盡之天”統一起來。


    這是經義,關注的是宏觀大局,到此為止即可。若是寫策論,方運就必須要細細寫明人族如何在保護聖元大陸的同時,派遣優秀人才去征服古地等等。


    暢快地寫完草稿,方運才發現一身是汗,衣服都濕透了,所有的汗水正緩緩地被龍珠的力量排開,但龍珠排水的速度極慢,那汗水如水銀般沉重。


    方運低頭看了看衣衫,心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心之所盡,汗水成汞,每一滴汗水都蘊含著讀書所得,那是精神和智慧的力量。


    方運用筆蘸了蘸墨汁,正要改稿,卻發現身體虛弱無力,心中訝異,神入文宮,才發現自己的才氣和文膽的力量幾乎耗盡。


    方運大喜,文章若能消耗自身的才氣和文膽,那就是典型的“近聖道”,普通的文章絕對不能讓人消耗半分力量。


    “幸好我得五次才氣灌頂,又有文膽代替才氣,若是普通秀才寫完這樣的經義,至少大病三天,但三天之後則才氣滿溢,身體更壯。若是童生寫出這種文章,最少會躺半年。在孔子之前的讀書人體弱多病,被笑稱手無縛雞之力,就是因為全身的力量用在讀書和寫書上,沒有才氣彌補。”


    方運不再看草稿,而是大量喝水,吃了一些幹糧後上床便睡。


    在科舉中寫文和平時練習完全不同,因為科舉和聖道息息相關。


    平時練習隻是學習聖道,科舉則是觸摸聖道!


    科舉的試卷,都是思想與聖道交匯的產物。


    請聖言或詩詞還好,而經義和策論的每一個字都要耗費更多的精力,這次又耗費了才氣和文膽,方運一直睡到第二天早八點才清醒,足足睡了六個時辰。


    一覺醒來,方運吃完飯重新看自己的經義文章,發現竟然改無可改,這篇草稿完全可以當正式的文章。方運心中疑惑,於是仔細迴憶,愕然發現一個問題。


    《憶鄉》詩成於午後,用便宜的軍中時間算,是下午三點左右,自己又思索了兩刻鍾,這《維民所止》不過千餘字,按理說最多寫到下午五點半就可寫完。可在記憶中,寫完經義的時候天色已經黑透,至少是晚七點半。


    “中間那一個時辰去哪兒了?”


    方運仔細迴憶,恍然大悟,自己寫完破題後,文宮中浮現所讀的所有眾聖經典,自己感覺不過一瞬間的事,但實際過了整整一個時辰。


    “真是奇妙。孔子曾經發奮讀書,不知不覺發現自己老了,以前覺得隻是一種比喻,可現在才明白,當年孔聖恐怕沉浸在聖道之中,甚至連時光都可能發生變化。”


    方運又搖搖頭,總覺得孔子在封聖前做不到那種程度。


    方運沒有大意,反複默讀自己的《維民所止》經義卷,逐字逐句推敲,發現真的改無可改,臉上浮現淡淡的微笑,隱約明白了那瞬間過去的一個時辰是什麽道理。


    “這篇經義若論層次,和秀才試的那篇《非禮之禮》應該相仿。不過《非禮之禮》中蘊含了這個時代不應該有的道理,所以引發異象。而這篇《維民所止》中的道理,眾聖經典中已經出現,所以價值不如《非禮之禮》,故而沒有引發異象。”


    方運心中欣慰,寫完此文,自己的經義水平更進一步,說明這些天的努力沒有白費。尤其是聖墟的磨礪,若是沒有與十國舉子交流,若是沒有聖墟和妖族門庭的經曆,不可能有如此深的感悟。


    方運心情舒暢,並沒有直接去看後麵的策論試題,而是去修改自己的詩。


    正改著,就見幾個差役匆匆路過,不多時,差役抬著一個昏迷的秀才向外跑。


    考場處處有歎息。


    方運卻是見怪不怪,秀才試的時候差不多是十多人出現狀況,這舉人試才過一天,就差不多有七八人出事。


    而之後的進士試堪稱水深火熱,因為進士試不僅考言,還考行,十分複雜,不是答完試卷就結束。


    科舉乃是思想與聖道的碰撞交鳴,稍有不慎就可能心神受擾。


    還有兩天的時間,方運決定用一上午來修改詩詞,最後的一天半用來寫策論。


    上午很快過去,方運見到二十餘年輕的秀才主動離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儒道至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永恆之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永恆之火並收藏儒道至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