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簡直豈有此理!那日本國明明是侵略他國,如今竟然敢如此厚顏無恥?!”一名大臣在看完奏報後大聲叱責著。
隻是,這番話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附和,他們大多都是在沉思著,不多時,他們互相低聲議論著,而少部分人則幹脆露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站在一旁發著呆。
織田義信的這份奏報中,內容非常的長,首先,他就義正言辭的表明日本國從頭到尾都是無辜的受害者,並著重強調了他們很委屈,因為他們被羞辱……他們是無奈的,莫名就遭到羞辱……他們想要忍氣吞聲,哪怕被狠狠的羞辱了……
總之一句話,朝鮮國仗勢欺人、狐假虎威,仗著自己臣服明國較早,完全不把同為明國屬國的日本國放在眼裏。不但將日本國狠狠的羞辱,還準備騎在頭上作威作福。而他們之所以出兵,完全是被逼無奈、萬不得已、群情激奮、不出兵的話織田家在本國將根本無法立足,才最終出兵的朝鮮國的。
順便,奏報中還拐彎抹角、非常隱晦的提了一下,之所以會如此,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明國在日本國被羞辱的時候,並沒有展現明國身為宗主國理應有的公平。
至於為什麽一下子就占領了朝鮮國大部分地區,對此織田義信表示他也不太清楚,隻是打著打著,就突然發現朝鮮國已經被他們拿下大半了。同時,織田義信還提到了在他們進攻朝鮮國的時候,許多城池、縣鎮都是聞風而降,朝鮮國百姓們對於日本國的部隊,許多甚至非常的歡迎。
然後,織田義信又羅列了一大堆朝鮮國的罪證,從利用朝貢用價值低劣的物品騙取明國的財務,到仗著明國的撐腰,在領地實行暴政,最後還有一大堆北蠻聯絡朝鮮國,希望其能夠配合北蠻進攻明國的信件,以及朝鮮國諸多大臣聯絡北蠻的書信。
最後,織田義信表明了日本國對於明國的忠心,並承諾隻要是合理的要求,其一定會遵從明國的命令,比如出兵北蠻,幫助明國防守邊關什麽的……
嘛,如果需要找一個詞匯來形容織田義信的這封書信,那恐怕卑鄙無恥下流下作都有些不夠形容的,因為他不但完全將其進攻朝鮮國的罪過推到了朝鮮國的身上,順手還按了一大堆的罪名在朝鮮國的頭上。
可問題是……偏偏織田義信所說的大部分內容,卻還是事實。比如朝鮮國確實羞辱了日本國,比如女真或者韃靼等北蠻確實拉攏或威脅過朝鮮國,比如朝鮮國的一些大臣們確實和北蠻有所聯係,比如朝鮮國內確實有各種暴政。
雖然並沒有織田義信奏報中說得那麽誇張,但有就是有,誰也無法否認。畢竟誇大是一迴事,無中生有就是另外一迴事了。
說起來,如果明國大臣要從這份奏報中找出什麽破綻的話,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這可是織田義信帶著竹中重治和李華梅親自研究出來的,為的就是將日本國此次進攻朝鮮國引來的明國各種不滿壓製到最低。如果能夠讓明國放棄出兵,那無疑是再好不過了。
好半響,諸多大臣們依然沒能商議出一個明確的結果來,理由也很簡單,朝鮮國非常嚴重的羞辱了日本國是真,而明國身為宗主國,在這方麵有些失職也是真,因此出兵朝鮮國的日本國其實是情有可原的。
事實上如果日本國隻是在戰場上占據了一些優勢,明國反而更加好辦了。一個被羞辱,一個被攻打,屆時明國完全可以以宗主國的身份出麵各打五十大板。隻是,朝鮮國竟然在1個月之內直接被日本國推掉了,如此一來,明國想要再插手,就必須得小心翼翼才是。
理由也很簡單,兩個字,利益。
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有什麽所謂的情誼存在,不管是結盟還是敵對,都隻是單純的因為利益罷了。就好像明國和朝鮮國之間,明國真的在乎朝鮮國嗎?不可能,因為對於明國來說,有沒有朝鮮國的存在,明國的利益都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失。
而之所以明國許多大臣包括萬曆皇帝,會比較偏向於日本國的原因,就是利益這兩個字。作為明國的小弟,日本國能夠帶給明國的利益,是朝鮮國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
不管是大量的黃金白銀供給,還是幫助明國穩定海域安全,日本國能夠做到的,朝鮮國一個都做不到。事實上明國絕大部分的皇帝、大臣們對朝鮮國的印象,也隻是一個聽話的小弟而已。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織田義信主動表示願意幫助明國對抗北蠻的話,讓許多人動心了。北蠻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一直都是心腹大患,為了防備這個敵人,每年明國都要在北方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如果能夠有一個屬國幫忙的話,那無疑能夠減輕明國在北方的壓力。
當然了,對於日本國,就算是年幼的萬曆皇帝也不會相信它,並不是因為別的,更是國與國之間很難出現真正的信任。但就算不信任,卻也不妨礙明國上下對於織田義信的提議動心。因為他們相信,日本國不敢欺騙明國,這是對於自身實力的自信。哪怕屆時日本國和北蠻聯合起來,明國也無所畏懼。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到底幫還是不綁朝鮮國,明國朝廷再次陷入了辯論,不過這一次,偏向日本國的大臣卻多了許多。沒辦法,誰讓這一切都是朝鮮國惹出來的呢?
不過雖然明國朝廷沒能就這件事情做出決定,但應該做的事情明國朝廷可沒有漏下一個。一方麵,派遣大量探子試圖潛入朝鮮國、北方草原探聽各種情報,一方麵遼東、薊門一帶的北方部隊開始頻繁的調動起來。
萬曆皇帝和張居正以及其他大臣們都不希望出現戰爭,但如果真的不可避免,那麽他們就必須保證戰爭能夠在開啟後迅速結束。他們不想打仗,但從來不會懼怕戰爭。
“簡直豈有此理!那日本國明明是侵略他國,如今竟然敢如此厚顏無恥?!”一名大臣在看完奏報後大聲叱責著。
隻是,這番話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附和,他們大多都是在沉思著,不多時,他們互相低聲議論著,而少部分人則幹脆露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站在一旁發著呆。
織田義信的這份奏報中,內容非常的長,首先,他就義正言辭的表明日本國從頭到尾都是無辜的受害者,並著重強調了他們很委屈,因為他們被羞辱……他們是無奈的,莫名就遭到羞辱……他們想要忍氣吞聲,哪怕被狠狠的羞辱了……
總之一句話,朝鮮國仗勢欺人、狐假虎威,仗著自己臣服明國較早,完全不把同為明國屬國的日本國放在眼裏。不但將日本國狠狠的羞辱,還準備騎在頭上作威作福。而他們之所以出兵,完全是被逼無奈、萬不得已、群情激奮、不出兵的話織田家在本國將根本無法立足,才最終出兵的朝鮮國的。
順便,奏報中還拐彎抹角、非常隱晦的提了一下,之所以會如此,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明國在日本國被羞辱的時候,並沒有展現明國身為宗主國理應有的公平。
至於為什麽一下子就占領了朝鮮國大部分地區,對此織田義信表示他也不太清楚,隻是打著打著,就突然發現朝鮮國已經被他們拿下大半了。同時,織田義信還提到了在他們進攻朝鮮國的時候,許多城池、縣鎮都是聞風而降,朝鮮國百姓們對於日本國的部隊,許多甚至非常的歡迎。
然後,織田義信又羅列了一大堆朝鮮國的罪證,從利用朝貢用價值低劣的物品騙取明國的財務,到仗著明國的撐腰,在領地實行暴政,最後還有一大堆北蠻聯絡朝鮮國,希望其能夠配合北蠻進攻明國的信件,以及朝鮮國諸多大臣聯絡北蠻的書信。
最後,織田義信表明了日本國對於明國的忠心,並承諾隻要是合理的要求,其一定會遵從明國的命令,比如出兵北蠻,幫助明國防守邊關什麽的……
嘛,如果需要找一個詞匯來形容織田義信的這封書信,那恐怕卑鄙無恥下流下作都有些不夠形容的,因為他不但完全將其進攻朝鮮國的罪過推到了朝鮮國的身上,順手還按了一大堆的罪名在朝鮮國的頭上。
可問題是……偏偏織田義信所說的大部分內容,卻還是事實。比如朝鮮國確實羞辱了日本國,比如女真或者韃靼等北蠻確實拉攏或威脅過朝鮮國,比如朝鮮國的一些大臣們確實和北蠻有所聯係,比如朝鮮國內確實有各種暴政。
雖然並沒有織田義信奏報中說得那麽誇張,但有就是有,誰也無法否認。畢竟誇大是一迴事,無中生有就是另外一迴事了。
說起來,如果明國大臣要從這份奏報中找出什麽破綻的話,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這可是織田義信帶著竹中重治和李華梅親自研究出來的,為的就是將日本國此次進攻朝鮮國引來的明國各種不滿壓製到最低。如果能夠讓明國放棄出兵,那無疑是再好不過了。
好半響,諸多大臣們依然沒能商議出一個明確的結果來,理由也很簡單,朝鮮國非常嚴重的羞辱了日本國是真,而明國身為宗主國,在這方麵有些失職也是真,因此出兵朝鮮國的日本國其實是情有可原的。
事實上如果日本國隻是在戰場上占據了一些優勢,明國反而更加好辦了。一個被羞辱,一個被攻打,屆時明國完全可以以宗主國的身份出麵各打五十大板。隻是,朝鮮國竟然在1個月之內直接被日本國推掉了,如此一來,明國想要再插手,就必須得小心翼翼才是。
理由也很簡單,兩個字,利益。
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有什麽所謂的情誼存在,不管是結盟還是敵對,都隻是單純的因為利益罷了。就好像明國和朝鮮國之間,明國真的在乎朝鮮國嗎?不可能,因為對於明國來說,有沒有朝鮮國的存在,明國的利益都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失。
而之所以明國許多大臣包括萬曆皇帝,會比較偏向於日本國的原因,就是利益這兩個字。作為明國的小弟,日本國能夠帶給明國的利益,是朝鮮國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
不管是大量的黃金白銀供給,還是幫助明國穩定海域安全,日本國能夠做到的,朝鮮國一個都做不到。事實上明國絕大部分的皇帝、大臣們對朝鮮國的印象,也隻是一個聽話的小弟而已。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織田義信主動表示願意幫助明國對抗北蠻的話,讓許多人動心了。北蠻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一直都是心腹大患,為了防備這個敵人,每年明國都要在北方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如果能夠有一個屬國幫忙的話,那無疑能夠減輕明國在北方的壓力。
當然了,對於日本國,就算是年幼的萬曆皇帝也不會相信它,並不是因為別的,更是國與國之間很難出現真正的信任。但就算不信任,卻也不妨礙明國上下對於織田義信的提議動心。因為他們相信,日本國不敢欺騙明國,這是對於自身實力的自信。哪怕屆時日本國和北蠻聯合起來,明國也無所畏懼。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到底幫還是不綁朝鮮國,明國朝廷再次陷入了辯論,不過這一次,偏向日本國的大臣卻多了許多。沒辦法,誰讓這一切都是朝鮮國惹出來的呢?
不過雖然明國朝廷沒能就這件事情做出決定,但應該做的事情明國朝廷可沒有漏下一個。一方麵,派遣大量探子試圖潛入朝鮮國、北方草原探聽各種情報,一方麵遼東、薊門一帶的北方部隊開始頻繁的調動起來。
萬曆皇帝和張居正以及其他大臣們都不希望出現戰爭,但如果真的不可避免,那麽他們就必須保證戰爭能夠在開啟後迅速結束。他們不想打仗,但從來不會懼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