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就是女媧。她創造了人族,以創人之功德成聖。
而失敗了的,則是冥河老祖。他雖然也創造了羅刹一族,可卻因為功德不足,而功虧一簣。
其實,除了盤古不假外物之外,其他的聖人之所以能成就聖人,或多或少都借助了功德之力。
鴻鈞以教化得功德之助,從而成就天地間第一個聖人。
三清、接引、準提都創立了教派,同樣以教化世人之功德成聖。
然而功德終究隻是天地所賜,而不是自己修煉所得。這就從本質上,限製了這些功德聖人的能力——他們隻是洪荒的聖人,而無法超脫。
因此,他們雖然成聖了,可卻沒有一個能達到鴻鈞合天道的水準,更不要說和以力證道的盤古相比了。也因此,他們都沒有能力開天辟地,沒有能力拓展洪荒,結果就隻能窩裏橫。
所以,洪荒紀年,其實就是聖人們吃老本的紀年。
也所以,洪荒雖然聖人多了,可他們除了讓洪荒越來越貧瘠,越來越差之外,對洪荒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因為從本質上說,他們的存在,就是在消耗洪荒本源。
龐士元以前看小說的時候,就非常看不起洪荒的聖人們,覺得他們開辟了這方世界“二代”的先河——吃老本、敗家、嫉賢妒能、小氣吧啦、沒有遠見、窩裏橫……反正所有二代的缺點,在他們的身上都能看到。
結果,洪荒就這些崽賣爺田心不疼“二代”給玩壞了。
龐士元不想成為“二代”聖人,因此他明知道功德是個好東西,可他也不想以功德之力提升自己的實力。
第一次在古戰場,那是無可奈何。
不用,他就得死。
現在有了選擇,他還是希望自己能一步步地修練上來。
既然功德不用來修練,那麽功德就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情,比如用功德煉化“定海珠”。
而這,就又直接關係結盟之事。
梁室銘知道東越人、東越吳國、仙磑山福地是威脅,龐士元、顧景天他們豈能不知?
可他們還是決定結盟。
這是為什麽?
就是因為,他們有殺手鐧。
而這殺手鐧,就在“定海珠”身上。
“定海珠”極其特殊,幾乎不可煉化。
雁飛能夠煉化並控製“定海珠”,是犧牲了一個“身外化身”才做到的。而這,還是機緣巧合,想再來一次幾乎沒有可能。
在雁飛身死道消後,近水樓台的吳國曾偷偷嚐試過煉化“定海珠”,可惜毫無所得。並最終得出結論,在無法化神(修真境界,相當於武道煉氣化神)之前,沒有人能煉化“定海珠”。
而在目前的仙磑山和地球,兩邊都沒有這樣的人物。
這就意味著,“定海珠”徹底成了無主之物。
既然“定海珠”成了無主之物,那身為地主的吳國其實就相當於擁有了“定海珠”——隻要他們有心,他們隨時能夠消滅已經投靠了岱宗的內雁門,掌控“定海珠”。
而掌控了“定海珠”,就相當於掌控了半個仙門。
“定海珠”加小仙磑山,就是一個完整的仙門。
“定海珠”雖然在岱宗手裏,其實就是在吳國手裏;而小仙磑山則在岱宗手裏,正好一人占了一半的仙門,也就彼此忌憚、鉗製,也就有了合作的基礎。
為了取信吳國,龐士元還準備咋接下來的談判中交出小仙磑山(仙門)的精神烙印,讓他們也能控製小仙磑山——這點吳國已經知道。
因此,吳國很放心。
也因此,吳國才會急切地想要簽訂盟約,再以堂堂正正之勢進入地球福地——他們根本不害怕岱宗搞鬼。
可吳國不知道的是,龐士元雖然無法憑借修為煉化“定海珠”,可他卻有寶貝能幫助他煉化它。
而這寶貝,就是“玄黃功德碑”。
“玄黃功德碑”能驅動功德,施展功德因果之力,從而蠻不講理地煉化“定海珠”。
這就意味著,龐士元完全有能力控製整個仙門。
而隻要龐士元能控製仙門,那他自然就能隨時關閉仙門。
那就意味著,不管吳國在地球做了多少工作,最終都會因為仙門的關閉而功虧一簣——以致被關門打狗。更妙的是,因為吳國自認為自己已經有現成的仙門,自然就不會重新花費大力氣去重新開辟仙門——也就起到了拖延吳國的效果。
所以,龐士元他們才會同意與虎謀皮,簽訂盟約。
龐士元還在煉化“定海珠”。
功德因果之力不斷流轉,龐士元很快就和“定海珠”有了一絲聯係。
果然,有功德,就有一切。
因果之力,也是真的厲害。
過程是如此之順利,如果讓吳國大國師知道,非得嚇死不可。
要知道,當初在雁飛死後,偷偷潛入內雁門嚐試煉化“定海珠”的,就是他。
可惜,他們失敗了。
就在這一絲聯係剛剛形成的同時,龐士元就和“定海珠”,尤其是碧藍色水球,有了明顯地感應。他感覺自己好像成了水,完全融入碧藍色水球。
他就是碧藍色水球,而水球也是他。
似乎他隻要隨便抬抬手,強烈的旋渦就能應手而起;而他再輕輕擺擺手,洶湧的波浪就能隨手而出。這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這一刻,他感覺自己就是這個水世界的主宰,隨心所欲,心想事成。
而他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他掌控“玄黃功德碑”的時候。
可就在龐士元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一股寒意卻不期而來,直襲心頭,一下子就把他高高在上,隨心所欲的世界主宰心態給瞬間凍結,打落塵埃。
龐士元來不及失落,馬上就以神念搜索周邊。
他確信,危險就在附近,而且這危險能直接危及他的生命——他的直覺又一次在危險來臨之際提醒了他。
可神念掃了一遍又一遍,卻什麽都沒有發現。
而這並沒有讓他感到放心,他又以“目神通”查看四周。
然而,“目神通”也未能有所獲。(未完待續。)
而失敗了的,則是冥河老祖。他雖然也創造了羅刹一族,可卻因為功德不足,而功虧一簣。
其實,除了盤古不假外物之外,其他的聖人之所以能成就聖人,或多或少都借助了功德之力。
鴻鈞以教化得功德之助,從而成就天地間第一個聖人。
三清、接引、準提都創立了教派,同樣以教化世人之功德成聖。
然而功德終究隻是天地所賜,而不是自己修煉所得。這就從本質上,限製了這些功德聖人的能力——他們隻是洪荒的聖人,而無法超脫。
因此,他們雖然成聖了,可卻沒有一個能達到鴻鈞合天道的水準,更不要說和以力證道的盤古相比了。也因此,他們都沒有能力開天辟地,沒有能力拓展洪荒,結果就隻能窩裏橫。
所以,洪荒紀年,其實就是聖人們吃老本的紀年。
也所以,洪荒雖然聖人多了,可他們除了讓洪荒越來越貧瘠,越來越差之外,對洪荒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因為從本質上說,他們的存在,就是在消耗洪荒本源。
龐士元以前看小說的時候,就非常看不起洪荒的聖人們,覺得他們開辟了這方世界“二代”的先河——吃老本、敗家、嫉賢妒能、小氣吧啦、沒有遠見、窩裏橫……反正所有二代的缺點,在他們的身上都能看到。
結果,洪荒就這些崽賣爺田心不疼“二代”給玩壞了。
龐士元不想成為“二代”聖人,因此他明知道功德是個好東西,可他也不想以功德之力提升自己的實力。
第一次在古戰場,那是無可奈何。
不用,他就得死。
現在有了選擇,他還是希望自己能一步步地修練上來。
既然功德不用來修練,那麽功德就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情,比如用功德煉化“定海珠”。
而這,就又直接關係結盟之事。
梁室銘知道東越人、東越吳國、仙磑山福地是威脅,龐士元、顧景天他們豈能不知?
可他們還是決定結盟。
這是為什麽?
就是因為,他們有殺手鐧。
而這殺手鐧,就在“定海珠”身上。
“定海珠”極其特殊,幾乎不可煉化。
雁飛能夠煉化並控製“定海珠”,是犧牲了一個“身外化身”才做到的。而這,還是機緣巧合,想再來一次幾乎沒有可能。
在雁飛身死道消後,近水樓台的吳國曾偷偷嚐試過煉化“定海珠”,可惜毫無所得。並最終得出結論,在無法化神(修真境界,相當於武道煉氣化神)之前,沒有人能煉化“定海珠”。
而在目前的仙磑山和地球,兩邊都沒有這樣的人物。
這就意味著,“定海珠”徹底成了無主之物。
既然“定海珠”成了無主之物,那身為地主的吳國其實就相當於擁有了“定海珠”——隻要他們有心,他們隨時能夠消滅已經投靠了岱宗的內雁門,掌控“定海珠”。
而掌控了“定海珠”,就相當於掌控了半個仙門。
“定海珠”加小仙磑山,就是一個完整的仙門。
“定海珠”雖然在岱宗手裏,其實就是在吳國手裏;而小仙磑山則在岱宗手裏,正好一人占了一半的仙門,也就彼此忌憚、鉗製,也就有了合作的基礎。
為了取信吳國,龐士元還準備咋接下來的談判中交出小仙磑山(仙門)的精神烙印,讓他們也能控製小仙磑山——這點吳國已經知道。
因此,吳國很放心。
也因此,吳國才會急切地想要簽訂盟約,再以堂堂正正之勢進入地球福地——他們根本不害怕岱宗搞鬼。
可吳國不知道的是,龐士元雖然無法憑借修為煉化“定海珠”,可他卻有寶貝能幫助他煉化它。
而這寶貝,就是“玄黃功德碑”。
“玄黃功德碑”能驅動功德,施展功德因果之力,從而蠻不講理地煉化“定海珠”。
這就意味著,龐士元完全有能力控製整個仙門。
而隻要龐士元能控製仙門,那他自然就能隨時關閉仙門。
那就意味著,不管吳國在地球做了多少工作,最終都會因為仙門的關閉而功虧一簣——以致被關門打狗。更妙的是,因為吳國自認為自己已經有現成的仙門,自然就不會重新花費大力氣去重新開辟仙門——也就起到了拖延吳國的效果。
所以,龐士元他們才會同意與虎謀皮,簽訂盟約。
龐士元還在煉化“定海珠”。
功德因果之力不斷流轉,龐士元很快就和“定海珠”有了一絲聯係。
果然,有功德,就有一切。
因果之力,也是真的厲害。
過程是如此之順利,如果讓吳國大國師知道,非得嚇死不可。
要知道,當初在雁飛死後,偷偷潛入內雁門嚐試煉化“定海珠”的,就是他。
可惜,他們失敗了。
就在這一絲聯係剛剛形成的同時,龐士元就和“定海珠”,尤其是碧藍色水球,有了明顯地感應。他感覺自己好像成了水,完全融入碧藍色水球。
他就是碧藍色水球,而水球也是他。
似乎他隻要隨便抬抬手,強烈的旋渦就能應手而起;而他再輕輕擺擺手,洶湧的波浪就能隨手而出。這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這一刻,他感覺自己就是這個水世界的主宰,隨心所欲,心想事成。
而他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他掌控“玄黃功德碑”的時候。
可就在龐士元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一股寒意卻不期而來,直襲心頭,一下子就把他高高在上,隨心所欲的世界主宰心態給瞬間凍結,打落塵埃。
龐士元來不及失落,馬上就以神念搜索周邊。
他確信,危險就在附近,而且這危險能直接危及他的生命——他的直覺又一次在危險來臨之際提醒了他。
可神念掃了一遍又一遍,卻什麽都沒有發現。
而這並沒有讓他感到放心,他又以“目神通”查看四周。
然而,“目神通”也未能有所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