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道教認為聞道有先後,德道有高低。道家言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扶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道家認為神仙隻有對道的理解深淺之分,而沒有等級地位之別,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敬神仙。


    道教神仙品級:第一品,九天真王;第二品,三天真皇;第三品,太上真人;第四品,飛天真人;第五品,靈仙;第六品,真人;第七品,靈人;第八品,飛仙;第九品,仙人。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屍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


    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後也有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


    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


    總之,關於仙品的分類方法很多,後來《仙術秘庫》對其加以歸納總結,稱“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礎。


    天仙品位


    亦稱“仙人”、“飛仙”、“大羅金仙”。指居於天府、能舉行飛升的神仙。《天仙品》:


    “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抱撲子內篇、論仙》與《仙術秘庫》均其列為第一等。《墉城集仙錄》將升天之仙分為九等: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若從修煉角度上看,天仙為修證之最上一成,修煉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煉虛合道”的大成景界。屆時神光普照,化身萬千;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神通恢闊,法力無邊。天地閉時而不同閉;天地開時,開辟度人。


    神仙品位


    亦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指長生不死、修煉得道的人。道經曰:“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得本元氣,故曰煉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莊子曰:“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登高不憟,入水不濡,入活不熱“,”“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曰:“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從修煉角度上看,神仙為修煉之上成。丹道上講為煉神還虛的乳哺階段。此時煉形化炁,胎仙自化,陽神已成,脫質升舉。即運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炁為一,心無生滅,息無出入。重濁之形,化為輕清之炁;純陽之體,盡為神通萬化。屆時體變純陽,陽神已成,具有神通萬化之功能。


    地仙品位


    道教仙人譜係的一種,為無神通力之仙。據《天隱子》記載,在地為地仙。《仙經》雲: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地仙在道教神仙譜係中屬於中等仙人。據《仙術秘庫》載,地仙有神仙之才,無神仙之分。得長生不死,而作陸地遊閑之仙,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經》認為:“立三百善功,可得存為地仙,居五嶽洞府之中。”從修煉角度上看,地仙為修煉之中成。丹道上講指完成煉炁化神的胎養階段。此時能夠在長壽的基礎上證到長生,但是尚無神通變化可言,因而隻能在地上行走。此時仍有唿吸和飲食,形質未能全部化為輕清。但修煉至此,容光煥發,步履輕疾,壽増無量。


    人仙品位


    道教仙人譜係的一種,為形體堅固、長生住世的人。《鍾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誌,終世不移,無行之氣,誤交誤合,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又稱:“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業重福薄,一切魔難,遂改初心,止於小成,行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其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貽吐納之訓錯;著采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於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於大道,止於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故曰人仙。”《金丹真傳`序》曰:“補完氣血,複成乾體,複得外藥,結成內丹,此人仙也。”《武術匯宗》:“有從下關用功者,不使真氣泄於陽關,保守元氣,鎮守下田,不悟移鼎換爐之法,而安長生不老之果,或延壽於數百年,或延壽於數千年,久而不死,謂之人仙。”從修煉角度上看,人仙為修煉之下成。丹道上講指煉精化炁的築基階段。此時修煉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恆久有成,可以延年益壽,返老還童,肉體堅固,長壽不老。其方法有:絕穀、忘情、納津、吐納、持靜、持戒、存想、采日精月華、導引、閉息、自然、無為等功法,若能信心苦誌,堅守不移,足可保命固形,安樂延年,但有形之軀最終必壞。


    鬼仙品位


    又稱“靈鬼”。指修道者未能煉至純陽,死後出陰神,乃為鬼仙。《鍾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迴,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奪舌而已。”又稱:“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紫灰,神識內守,一誌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誌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人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隻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從修煉角度上看,鬼仙為修煉之最下乘。丹道上講指僅僅限於基礎的性功修煉階段。修證之時.身如槁木.心同死灰,神意內守,悟人頑空。到撒手了結之時,定中能出陰神,陰神屬於清靈之鬼,而非純陽之仙。在修煉之時,有人年事已高,肉體衰朽,或者環境困難,無從保障,今生修成已無望,乃用此法,可出陰神,以為下輩子繼續修證.同樣屬幹鬼仙。此法有:投胎、奪舍、借屍、轉世等。


    三清尊神的形成


    魏晉時期道教神仙已十分龐雜,但散亂無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寫的《真靈位業圖》作為第一個較為係統的道教神譜,開始出現。在這神譜中,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個等級設一中位,有一個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設左位,右位若幹席位,安排諸神。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以此分級,秩序井然。各等級除了中位主神外,還有左右諸位神仙,數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級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級左位50餘神,右位30餘神。這些左右諸神仙,有的是曆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如第三等級的孔子、顏迴、莊子、第七等級的秦始皇、漢高祖、齊桓公、晉文公、魏武帝、劉備、李廣、韓遂、孫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領袖,如第二等級的魏華存、許穆、許擁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徐來勒、葛玄是靈寶派的創始人,而第四階次的張陵是天師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論家。有的是神話傳說人物,如第三階次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第四階次的赤鬆子等等。總之,神譜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無人知曉的人物,難以考其來源,有的與道教關係不大,像孔子也拉進神譜,顯得不倫不類。除陶的神譜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神譜,其結構和內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神譜隻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闕帝君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老子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神仙譜係的最終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卻經曆了一較長的發展過程。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於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托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錄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托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鬥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乃至以後的全真道道統淵源,仍稱太上老君傳於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白雲上真傳王玄甫,王玄甫鍾離權,鍾離權授呂洞賓和劉海蟾,呂洞賓授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將全真道統上溯到老子,並尊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後,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誌》和《隋書·經籍誌》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誌》說:“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3]2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三十五《經籍誌》四則稱:“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衝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1這明顯是以元始天尊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傳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麵,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經書既有大中小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後等級的差別,在《雲笈七箋》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並序》裏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3那末,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後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裏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氣所化之意,在《三洞並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4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隻是應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盡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三天最上號日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燕,化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1這種說法,並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後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係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並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日: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2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致教派之間的矛盾了。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誌》采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東漢明帝(57_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時,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聖母埤》即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4]1這裏便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為造物主,當然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神靈了。早期道教繼承並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5]2傳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6]3。《雲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曆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聖之所共宗。”4其後南宋謝守灝所撰編的《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複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曆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曆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5又說:“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6又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7又引唐尹文操的話說:“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跡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1並稱他“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原,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2又說:“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日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3


    按照這種說法,則是三洞經書,皆由老子所造作。不僅如此,甚至還說:“老君於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台,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4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係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係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末,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5的一段話與全文主題不類,應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權編輯《道藏》時所添改的觀點。魏晉道教有另兩種創世說存在,一種也就是元始天王創世。另一種是太上老君創世,也是被曆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不過,唐代四川“三寶窟”開始供奉道教神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修仙直播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宮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宮冰並收藏修仙直播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