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閃過後起雷聲,年未歲尾終是冬。
善惡到頭皆有報,不信秋涼看秋風。
萬物生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生死輪迴中,有生就有死,有果必有因。這就如人間世事,行善舉必得善果,做惡事終遭天遣,試看世間行惡之人,又有哪個能得善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已到,必然要報。這是天理,也是人理。所以聖人曾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做事,要對得起天地良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毛主席曾經教導我們:“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主席的這番話,雖然時過境遷,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要建設和諧社會,需要有行善之事,更需要行善之人。
楊正勝豬場風水事件平息下來,環保人員的一番話,把楊村世代沉澱已久的風水觀念給了致命一擊。村民們不再相信風水之說,開始關心起自家的環境狀況,院子裏的糞池被填上,廁所便池改成了水泥池,屋裏的衣被時常晾曬,刷牙、洗澡養成了習慣。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楊村老人們閑著沒事,便聚有一起拉起了家常,有兩件事成了他們議論的中心話題,一件是陳縣酒廠廠長賴八國攜款潛逃一案;另一件是假種子坑農事件。
陳縣酒廠是陳縣的經濟支柱產業,當初為了建酒廠,陳縣曾投入巨額資金,甚至在酒廠剛剛生產時,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從陳縣工薪人員的工資中扣除50元,以酒代工資發給工薪人員。
經過陳縣政府的大力扶持,陳縣酒廠逐漸打開了銷售渠道,其產品不僅暢銷陳縣,在附近幾個縣城都出了名,就連地區行署所在地的一些酒櫃上,也常能看到陳縣生產的酒。
正當陳縣酒廠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也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突然一夜之間,酒廠廠長賴八國逃跑了,酒廠所有的流動資金被其一卷而空。公安機關出動大批警力追捕,下達通緝令,但人海茫茫,國家這麽大,尋一個人簡直就像大海撈針,談何容易,尋來尋去最終也沒能尋到。
沒有了流動資金,酒廠生產無法維持下去,後來不得不宣布破產,一個好端端的酒廠就這樣給毀了。
這件事對陳縣政府的震動很大,同時也暴露了國有企業體製的一些弊端,企業一把手的權力太大了,大到一個人可以提走企業全部的流動資金,可以輕輕鬆鬆地毀掉一個國有工廠,沒有約束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這話一點不假。陳縣政府在痛定思痛之餘,也開始反思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決定采取措施約束國有企業領導人的權力,這就是後來提上日程的企業會計製度改革。
另一件是假種子坑農事件。陳縣秋季作物原來是以紅薯和芝麻為主,這是曆史原因造成的,紅薯產量高,可以充饑,在糧食緊缺年代,大量種植紅薯可以解決吃飯問題。改革開放後,當地的小麥產量上去了,小麥代替紅薯成為人們的主食。吃飯問題解決以後,農民在安排秋季作物時,更多的是考慮其經濟利益。玉米產量高、價格好,自然成為農民的首選,其種植麵積在陳縣急劇擴大,成了陳縣秋季的主要農作物。陳縣的玉米產量一般畝產在900斤左右,,縣裏聽說河北農民種植當地某個品牌的玉米,畝產可以達到2000斤,縣政府就組織人員去考察,發現事實果然如此。考察人員迴來以後,縣政府就向陳縣農民推薦此品牌的玉米種子。畝產成倍增加,誰不想種?於是陳縣種子公司就向河北一家經營該品牌的種子公司大量購買該品牌的玉米種子再賣給陳縣農民。
秋季收玉米時,農民發現,所買的玉米種子是假種子,玉米畝產隻有400多斤,不但達不到所宣傳的2000斤的畝產,就連與正常年份的900多斤相比都相去甚遠。遭受了重大損失,大批農民就到陳縣種子公司討說法,要求縣種子公司包賠損失。
陳縣種子公司覺得自己冤枉,就把河北那家經營該玉米品牌的種子公司給告了,說那家公司賣的是假種子,要求其包賠全部損失。河北那家種子公司則不承認自己賣了假種子,認為一定是陳縣種子公司在中途掉了包。雙方互相扯皮,糾纏不休,沒個了結。
陳縣農民可不管那一套,認為反正自己是從陳縣種子公司購買的種子,隻管向陳縣種子公司索賠。這麽大麵積的損失,陳縣種子公司哪裏賠得起?嚇得縣種子公司的經理也不敢在公司待了,索性關門歇業。見種子公司關了門,大批農民又湧向陳縣縣委大院,把縣委大院圍了個水泄不通。
陳縣縣委、縣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解決辦法,決定把與河北種子公司打官司的事暫且放一放,先把農民安撫好再說。經過討論,縣委、縣政府拿出了一個方案,將農民損失一分為三,縣財政承擔三分之一,縣種子公司承擔三分之一,農民自己承擔三分之一。農民看到自己的損失大部分已經補迴來,就各自離去。
盡管隻賠償三分之一的損失,陳縣種子公司也是苦不堪言,把家底賠了個底朝天。後來傳聞附近幾個縣當年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於是就有村民推測,陳縣種子公司中途掉包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陳縣種子公司中途掉包,其他幾個縣的假玉米種子又作何解釋?難道他們也都掉了包?當然,推測也畢竟是推測,至於真實情況如何,那是調查人員的事。兩地種子公司後來打官司的結局如何,誰也說不清楚,不過,從此以後,陳縣和附近幾個縣的農民再沒人買河北那個品牌的玉米種子,該品牌後來是否還存在也不得而知。
丁德柱的兒子丁玉封,是高玉亮幼時的夥伴。由於高、丁兩家是世交,丁玉封和高玉亮的關係特別好,兩人自幼形影不離,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同班同學。恢複高考後的第二年,高玉亮考上了大專,丁玉封則以一分之差不幸落第。高玉亮上大專去了,丁玉封則留在高中繼續複讀,以後每年高考總是差那麽幾分與大學無緣。待高玉亮大專畢業分配到陳縣一高當教師時,丁玉封竟又陰差陽錯地成了高玉亮的學生,故人相見,幾多傷懷,往日的同窗好友竟成了師友,這讓丁玉封內心又多了幾分酸楚。後來高玉亮被學生們轟出了教室,眼前不見故人,丁玉封的內心總算好受了一點。
春去秋來,日出月落,丁玉封一高複讀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延續下去,一晃就是八個年頭。班裏的同學見丁玉封年年複讀總也考不上大學,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老研究生”,八年複讀生涯也被同學們美其名曰“八年抗戰”。
楊村有村民見丁玉封年年複讀一直考不上大學,就勸丁德柱:“別讓玉封這孩子再上了,你家老墳地裏也沒有出大學生的蒿子,這樣下來會把玉封逼瘋的。”
丁德柱也心疼兒子,就勸玉封別上了,找點別的事幹吧。丁玉封脾氣強,是個一條道走到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人,他對父親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考上大學,就一直複讀。”
八年複讀過後,丁玉封再次參加了高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年,丁玉封終於邁過了那鬼魅纏身的幾分差距,考上了本地區的一所大專院校。
楊村村民被丁玉封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所感動,就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子女:“你看人家玉封多有恆心,八年都堅持下來了,要好好學學人家,隻要勤奮學習,沒有考不上大學的理兒。”
丁玉封上了兩年大專,畢業後分配到李津中學當了一名教師。當上教師的丁玉封曆經讀書生涯的坎坷,知道自己屢屢考不上大學,主要是因為文革把自己給耽誤了,基本功不紮實才屢屢名落孫山。“決不能讓自己的不幸遭遇在自己的學生身上重演。”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初中打好基礎,將來順利地考上大學。
從分配到李津中學的第一天起,丁玉封便把整個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對工作一絲不苟,對學生關懷倍至,常常熬到深夜批改學生作業,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學校領導看丁玉封工作成績突出,就讓他當了畢業班的班主任,後來又提拔為學校教務主任。
其時,高玉亮的先進事跡在陳縣被傳得沸沸揚揚,陳縣人隻要一提到高玉亮,個個豎大拇指稱讚,稱高玉亮為陳縣人民爭了光、露了臉,高玉亮儼然成為陳縣的一塊金字招牌。
李津中學校長聽說丁玉封和高玉亮是同村人,就向丁玉封打聽高玉亮的情況。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丁玉封和高玉亮之間竟有如此深的淵源,二人不但是世交,是多年的摯友和同學,還有師生之分。李津中學校長在向縣教育局匯報工作時,順便向教育局長匯報了丁玉封的情況。
教育局長深諳為官之道,既然自己手下有這麽一個人物,就沒有不提拔重用的道理。教育局長急忙找到李津鄉黨委書記商量,決定提拔丁玉封為李津鄉教管站站長,主抓全鄉教育工作。
丁玉封當上了李津鄉教管站站長。不當家不知道過日子難,當上教管站長站長,丁玉封才知道,這個站長其實也不好當,不但要抓好全鄉學校的教學質量,還要處理好各學校大大小小的事務。各學校的事攪得丁玉封腦袋都疼,不是這個學校辦公經費不足,就是那個學校出現了危房,還有教師工資拖欠問題。向上麵要經費,上麵也說經費緊張,確實無錢可撥。
丁玉封有丁玉封的苦衷,上麵也有上麵的難處。陳縣雖然改革開放這麽多年,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實在太懸殊了,財政收入遠遠趕不上工資上漲的速度,教師工資一般隻能發到應發工資的百分之七十,即使這樣,還時不時要拖欠教師的工資。至於工資以外教育經費的撥放,則根本無從談起,壓根兒就沒有這筆錢。陳縣教師工資原來是全縣統一發放,後來縣財政為了減輕自身壓力,就由各鄉鎮財政負責本鄉鎮教師的工資發放,縣財政隻負責縣直屬幾所學校教師的工資。誰知這麽一來,各鄉鎮教師工資拖欠更為嚴重,有些鄉鎮甚至半年都發不下工資。教師拿不到工資,無心上課,後來發展到集體上訪,甚至個別地方出現罷課。縣裏沒辦法,隻好實行鄉收縣管,又把教師工資發放權重新收迴縣財政,要求各鄉鎮財政首先把教師工資這塊的錢繳上來,由縣裏統一發放。各鄉鎮在繳上教師工資的款項後,鄉鎮財政基本上已被掏空,鄉鎮人員的工資又成了大問題。
保障了教師的工資,教師隊伍基本穩定下來,各學校的辦公經費仍然沒有著落。由於無錢修繕校舍,一些學校出現了危房,學校麵臨停辦的風險。陳縣教育局無計可施,隻得下發文件讓各學校提高收費標準,學生學費逐年提高,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學費提高了,學校的經濟狀況有了好轉,各項工作也能夠正常運行了,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又加重了,許多學生家長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學費太高,孩子都快上不起學了。
各地學校亂收費一事引起了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務院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嚴查教育亂收費,接受新聞媒體的臨督。一時間,教育亂收費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把各個學校推向了風口浪尖。
也許是丁玉封命裏該走“背”字,陳縣其他鄉鎮都沒事,丁玉封偏偏讓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記者撞個正著。焦點訪談記者在采訪了解李津鄉各學校的具體收費情況後,找到了丁玉封站長,問:“李津鄉學校收費為什麽比國家標準高出那麽多?高收費的依據是什麽?丁站長能不能做出解釋?”
丁玉封明知學校收費是縣教育局統一規定的,自己手裏有縣教育局的紅頭文件,隻要拿出來給記者看,自己的責任就能推得一幹二淨,但丁玉封此時牛脾氣又上來了,心想上麵又不撥錢,若按國家規定標準收費,學校還辦不辦?再說出賣了縣教育局,自己今後的日子未必就好過。
丁玉封沒拿出縣教育局的紅頭文件,把事情全攬在自己身上。
他對記者說:“是我讓各學校收的費,上麵不撥款,學校辦公經費不足,許多學校有危房,如果不提高收費標準,學校就沒法辦下去了。”
記者問丁玉封:“李津鄉這種情況還要持續多久?”
丁玉封說:“這可說不清楚。”
焦點訪談記者在采訪丁玉封之後,又對個別百姓舊破的房屋錄了像,就走人了。
記者走後,丁玉封心裏一直忐忑不安,知道這事準沒有什麽好結果。事情果然不出所料,此後不久,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播出了李津鄉教育亂收費的節目。節目中有李津鄉學生家長對學校亂收費的不滿,有記者對丁站長的采訪,還有李津鄉百姓所居住的破爛不堪的房屋。李津鄉老百姓的日子那麽苦,學校收費卻是這麽高,學生家長的日子還怎麽過?老百姓在這種痛苦中還要煎熬多久?任誰看了此節目,也不能不對李津鄉學校亂收費深惡痛絕,對李津鄉學生家長產生深深的同情。
節目播出後,李津鄉學校亂收費情況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上級要求陳縣教育局對此事要做出嚴肅處理。於是,陳縣教育局免去了丁玉封教管站站長的職務,丁玉封也被“雙規”了。“雙規”期間,丁玉封每天都要接受調查人員的問話,每天都要交待問題,把丁玉封存搞得焦頭爛額,精神都快要崩潰了。
李津鄉學校亂收費事件爆光後,陳縣教育局對丁玉封進行了撤職處理,對李津鄉各學校多收的學費進行了清退,明令今後各學校不準再亂收費,並把處理結果向上級主管部門和中央電視台作了匯報,中央電視台見事情已有了處理結果,也就不再追問此事。
丁玉封替陳縣教育局把事情扛了下來,陳縣教育局長對丁玉封心存感激之情,看到丁玉封為自己受過,局長內心很是過意不去。待事件平息後,丁玉封解除了“雙規”,局長親自來到丁玉封家中慰問,讓丁玉封不要有思想包袱,縣教育局以後還會重用他的,就安心在家靜養一段吧!
丁玉封在家過了一段清閑日子,沒事就走親訪友,種花釣魚,好像什麽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同事們都很納悶:“出了這麽大的事,受了這麽大的打擊,他丁玉封居然像沒事人一樣,這人也真是條漢子,是個爺們!”
一年之後,丁玉封恢複了李津鄉教管站站長的職務,又過了一年,丁玉封被調到陳縣教育局當上了辦公室主任。
造成教育亂收費的原因很複雜,就陳縣而言,根源在於地方經濟相對落後,財政收入不足。然而,亂世要用重典,各地學校亂收費情況如此嚴重,國家不出重拳又如何製止得了?要出重拳,就要抓典型,就要有人為教育亂收費承擔責任,不然如何向廣大學生家長作個交待?而找教育亂收費的反麵典型就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新聞媒體身上。各地學校那麽多,新聞媒體找誰不找誰,那也是隔著牆頭扔磚頭,砸到誰是誰。丁玉封不幸被這塊“磚頭”砸上,也是他命中該有此一劫,怨不得別人。
在治理教育亂收費這劑“猛藥”下過之後,國家開始尋求治本之道,加大了對貧困落後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力度,陳縣教育經費緊張的狀況因而得以緩解,教育亂收費現象基本得到遏止,以後再沒有學校敢亂收費了。
善惡到頭皆有報,不信秋涼看秋風。
萬物生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生死輪迴中,有生就有死,有果必有因。這就如人間世事,行善舉必得善果,做惡事終遭天遣,試看世間行惡之人,又有哪個能得善終?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已到,必然要報。這是天理,也是人理。所以聖人曾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做事,要對得起天地良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毛主席曾經教導我們:“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主席的這番話,雖然時過境遷,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要建設和諧社會,需要有行善之事,更需要行善之人。
楊正勝豬場風水事件平息下來,環保人員的一番話,把楊村世代沉澱已久的風水觀念給了致命一擊。村民們不再相信風水之說,開始關心起自家的環境狀況,院子裏的糞池被填上,廁所便池改成了水泥池,屋裏的衣被時常晾曬,刷牙、洗澡養成了習慣。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楊村老人們閑著沒事,便聚有一起拉起了家常,有兩件事成了他們議論的中心話題,一件是陳縣酒廠廠長賴八國攜款潛逃一案;另一件是假種子坑農事件。
陳縣酒廠是陳縣的經濟支柱產業,當初為了建酒廠,陳縣曾投入巨額資金,甚至在酒廠剛剛生產時,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從陳縣工薪人員的工資中扣除50元,以酒代工資發給工薪人員。
經過陳縣政府的大力扶持,陳縣酒廠逐漸打開了銷售渠道,其產品不僅暢銷陳縣,在附近幾個縣城都出了名,就連地區行署所在地的一些酒櫃上,也常能看到陳縣生產的酒。
正當陳縣酒廠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也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突然一夜之間,酒廠廠長賴八國逃跑了,酒廠所有的流動資金被其一卷而空。公安機關出動大批警力追捕,下達通緝令,但人海茫茫,國家這麽大,尋一個人簡直就像大海撈針,談何容易,尋來尋去最終也沒能尋到。
沒有了流動資金,酒廠生產無法維持下去,後來不得不宣布破產,一個好端端的酒廠就這樣給毀了。
這件事對陳縣政府的震動很大,同時也暴露了國有企業體製的一些弊端,企業一把手的權力太大了,大到一個人可以提走企業全部的流動資金,可以輕輕鬆鬆地毀掉一個國有工廠,沒有約束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這話一點不假。陳縣政府在痛定思痛之餘,也開始反思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決定采取措施約束國有企業領導人的權力,這就是後來提上日程的企業會計製度改革。
另一件是假種子坑農事件。陳縣秋季作物原來是以紅薯和芝麻為主,這是曆史原因造成的,紅薯產量高,可以充饑,在糧食緊缺年代,大量種植紅薯可以解決吃飯問題。改革開放後,當地的小麥產量上去了,小麥代替紅薯成為人們的主食。吃飯問題解決以後,農民在安排秋季作物時,更多的是考慮其經濟利益。玉米產量高、價格好,自然成為農民的首選,其種植麵積在陳縣急劇擴大,成了陳縣秋季的主要農作物。陳縣的玉米產量一般畝產在900斤左右,,縣裏聽說河北農民種植當地某個品牌的玉米,畝產可以達到2000斤,縣政府就組織人員去考察,發現事實果然如此。考察人員迴來以後,縣政府就向陳縣農民推薦此品牌的玉米種子。畝產成倍增加,誰不想種?於是陳縣種子公司就向河北一家經營該品牌的種子公司大量購買該品牌的玉米種子再賣給陳縣農民。
秋季收玉米時,農民發現,所買的玉米種子是假種子,玉米畝產隻有400多斤,不但達不到所宣傳的2000斤的畝產,就連與正常年份的900多斤相比都相去甚遠。遭受了重大損失,大批農民就到陳縣種子公司討說法,要求縣種子公司包賠損失。
陳縣種子公司覺得自己冤枉,就把河北那家經營該玉米品牌的種子公司給告了,說那家公司賣的是假種子,要求其包賠全部損失。河北那家種子公司則不承認自己賣了假種子,認為一定是陳縣種子公司在中途掉了包。雙方互相扯皮,糾纏不休,沒個了結。
陳縣農民可不管那一套,認為反正自己是從陳縣種子公司購買的種子,隻管向陳縣種子公司索賠。這麽大麵積的損失,陳縣種子公司哪裏賠得起?嚇得縣種子公司的經理也不敢在公司待了,索性關門歇業。見種子公司關了門,大批農民又湧向陳縣縣委大院,把縣委大院圍了個水泄不通。
陳縣縣委、縣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解決辦法,決定把與河北種子公司打官司的事暫且放一放,先把農民安撫好再說。經過討論,縣委、縣政府拿出了一個方案,將農民損失一分為三,縣財政承擔三分之一,縣種子公司承擔三分之一,農民自己承擔三分之一。農民看到自己的損失大部分已經補迴來,就各自離去。
盡管隻賠償三分之一的損失,陳縣種子公司也是苦不堪言,把家底賠了個底朝天。後來傳聞附近幾個縣當年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於是就有村民推測,陳縣種子公司中途掉包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陳縣種子公司中途掉包,其他幾個縣的假玉米種子又作何解釋?難道他們也都掉了包?當然,推測也畢竟是推測,至於真實情況如何,那是調查人員的事。兩地種子公司後來打官司的結局如何,誰也說不清楚,不過,從此以後,陳縣和附近幾個縣的農民再沒人買河北那個品牌的玉米種子,該品牌後來是否還存在也不得而知。
丁德柱的兒子丁玉封,是高玉亮幼時的夥伴。由於高、丁兩家是世交,丁玉封和高玉亮的關係特別好,兩人自幼形影不離,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同班同學。恢複高考後的第二年,高玉亮考上了大專,丁玉封則以一分之差不幸落第。高玉亮上大專去了,丁玉封則留在高中繼續複讀,以後每年高考總是差那麽幾分與大學無緣。待高玉亮大專畢業分配到陳縣一高當教師時,丁玉封竟又陰差陽錯地成了高玉亮的學生,故人相見,幾多傷懷,往日的同窗好友竟成了師友,這讓丁玉封內心又多了幾分酸楚。後來高玉亮被學生們轟出了教室,眼前不見故人,丁玉封的內心總算好受了一點。
春去秋來,日出月落,丁玉封一高複讀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延續下去,一晃就是八個年頭。班裏的同學見丁玉封年年複讀總也考不上大學,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老研究生”,八年複讀生涯也被同學們美其名曰“八年抗戰”。
楊村有村民見丁玉封年年複讀一直考不上大學,就勸丁德柱:“別讓玉封這孩子再上了,你家老墳地裏也沒有出大學生的蒿子,這樣下來會把玉封逼瘋的。”
丁德柱也心疼兒子,就勸玉封別上了,找點別的事幹吧。丁玉封脾氣強,是個一條道走到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人,他對父親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考上大學,就一直複讀。”
八年複讀過後,丁玉封再次參加了高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年,丁玉封終於邁過了那鬼魅纏身的幾分差距,考上了本地區的一所大專院校。
楊村村民被丁玉封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所感動,就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子女:“你看人家玉封多有恆心,八年都堅持下來了,要好好學學人家,隻要勤奮學習,沒有考不上大學的理兒。”
丁玉封上了兩年大專,畢業後分配到李津中學當了一名教師。當上教師的丁玉封曆經讀書生涯的坎坷,知道自己屢屢考不上大學,主要是因為文革把自己給耽誤了,基本功不紮實才屢屢名落孫山。“決不能讓自己的不幸遭遇在自己的學生身上重演。”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初中打好基礎,將來順利地考上大學。
從分配到李津中學的第一天起,丁玉封便把整個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對工作一絲不苟,對學生關懷倍至,常常熬到深夜批改學生作業,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學校領導看丁玉封工作成績突出,就讓他當了畢業班的班主任,後來又提拔為學校教務主任。
其時,高玉亮的先進事跡在陳縣被傳得沸沸揚揚,陳縣人隻要一提到高玉亮,個個豎大拇指稱讚,稱高玉亮為陳縣人民爭了光、露了臉,高玉亮儼然成為陳縣的一塊金字招牌。
李津中學校長聽說丁玉封和高玉亮是同村人,就向丁玉封打聽高玉亮的情況。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丁玉封和高玉亮之間竟有如此深的淵源,二人不但是世交,是多年的摯友和同學,還有師生之分。李津中學校長在向縣教育局匯報工作時,順便向教育局長匯報了丁玉封的情況。
教育局長深諳為官之道,既然自己手下有這麽一個人物,就沒有不提拔重用的道理。教育局長急忙找到李津鄉黨委書記商量,決定提拔丁玉封為李津鄉教管站站長,主抓全鄉教育工作。
丁玉封當上了李津鄉教管站站長。不當家不知道過日子難,當上教管站長站長,丁玉封才知道,這個站長其實也不好當,不但要抓好全鄉學校的教學質量,還要處理好各學校大大小小的事務。各學校的事攪得丁玉封腦袋都疼,不是這個學校辦公經費不足,就是那個學校出現了危房,還有教師工資拖欠問題。向上麵要經費,上麵也說經費緊張,確實無錢可撥。
丁玉封有丁玉封的苦衷,上麵也有上麵的難處。陳縣雖然改革開放這麽多年,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實在太懸殊了,財政收入遠遠趕不上工資上漲的速度,教師工資一般隻能發到應發工資的百分之七十,即使這樣,還時不時要拖欠教師的工資。至於工資以外教育經費的撥放,則根本無從談起,壓根兒就沒有這筆錢。陳縣教師工資原來是全縣統一發放,後來縣財政為了減輕自身壓力,就由各鄉鎮財政負責本鄉鎮教師的工資發放,縣財政隻負責縣直屬幾所學校教師的工資。誰知這麽一來,各鄉鎮教師工資拖欠更為嚴重,有些鄉鎮甚至半年都發不下工資。教師拿不到工資,無心上課,後來發展到集體上訪,甚至個別地方出現罷課。縣裏沒辦法,隻好實行鄉收縣管,又把教師工資發放權重新收迴縣財政,要求各鄉鎮財政首先把教師工資這塊的錢繳上來,由縣裏統一發放。各鄉鎮在繳上教師工資的款項後,鄉鎮財政基本上已被掏空,鄉鎮人員的工資又成了大問題。
保障了教師的工資,教師隊伍基本穩定下來,各學校的辦公經費仍然沒有著落。由於無錢修繕校舍,一些學校出現了危房,學校麵臨停辦的風險。陳縣教育局無計可施,隻得下發文件讓各學校提高收費標準,學生學費逐年提高,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學費提高了,學校的經濟狀況有了好轉,各項工作也能夠正常運行了,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又加重了,許多學生家長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學費太高,孩子都快上不起學了。
各地學校亂收費一事引起了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務院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嚴查教育亂收費,接受新聞媒體的臨督。一時間,教育亂收費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把各個學校推向了風口浪尖。
也許是丁玉封命裏該走“背”字,陳縣其他鄉鎮都沒事,丁玉封偏偏讓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記者撞個正著。焦點訪談記者在采訪了解李津鄉各學校的具體收費情況後,找到了丁玉封站長,問:“李津鄉學校收費為什麽比國家標準高出那麽多?高收費的依據是什麽?丁站長能不能做出解釋?”
丁玉封明知學校收費是縣教育局統一規定的,自己手裏有縣教育局的紅頭文件,隻要拿出來給記者看,自己的責任就能推得一幹二淨,但丁玉封此時牛脾氣又上來了,心想上麵又不撥錢,若按國家規定標準收費,學校還辦不辦?再說出賣了縣教育局,自己今後的日子未必就好過。
丁玉封沒拿出縣教育局的紅頭文件,把事情全攬在自己身上。
他對記者說:“是我讓各學校收的費,上麵不撥款,學校辦公經費不足,許多學校有危房,如果不提高收費標準,學校就沒法辦下去了。”
記者問丁玉封:“李津鄉這種情況還要持續多久?”
丁玉封說:“這可說不清楚。”
焦點訪談記者在采訪丁玉封之後,又對個別百姓舊破的房屋錄了像,就走人了。
記者走後,丁玉封心裏一直忐忑不安,知道這事準沒有什麽好結果。事情果然不出所料,此後不久,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播出了李津鄉教育亂收費的節目。節目中有李津鄉學生家長對學校亂收費的不滿,有記者對丁站長的采訪,還有李津鄉百姓所居住的破爛不堪的房屋。李津鄉老百姓的日子那麽苦,學校收費卻是這麽高,學生家長的日子還怎麽過?老百姓在這種痛苦中還要煎熬多久?任誰看了此節目,也不能不對李津鄉學校亂收費深惡痛絕,對李津鄉學生家長產生深深的同情。
節目播出後,李津鄉學校亂收費情況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上級要求陳縣教育局對此事要做出嚴肅處理。於是,陳縣教育局免去了丁玉封教管站站長的職務,丁玉封也被“雙規”了。“雙規”期間,丁玉封每天都要接受調查人員的問話,每天都要交待問題,把丁玉封存搞得焦頭爛額,精神都快要崩潰了。
李津鄉學校亂收費事件爆光後,陳縣教育局對丁玉封進行了撤職處理,對李津鄉各學校多收的學費進行了清退,明令今後各學校不準再亂收費,並把處理結果向上級主管部門和中央電視台作了匯報,中央電視台見事情已有了處理結果,也就不再追問此事。
丁玉封替陳縣教育局把事情扛了下來,陳縣教育局長對丁玉封心存感激之情,看到丁玉封為自己受過,局長內心很是過意不去。待事件平息後,丁玉封解除了“雙規”,局長親自來到丁玉封家中慰問,讓丁玉封不要有思想包袱,縣教育局以後還會重用他的,就安心在家靜養一段吧!
丁玉封在家過了一段清閑日子,沒事就走親訪友,種花釣魚,好像什麽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同事們都很納悶:“出了這麽大的事,受了這麽大的打擊,他丁玉封居然像沒事人一樣,這人也真是條漢子,是個爺們!”
一年之後,丁玉封恢複了李津鄉教管站站長的職務,又過了一年,丁玉封被調到陳縣教育局當上了辦公室主任。
造成教育亂收費的原因很複雜,就陳縣而言,根源在於地方經濟相對落後,財政收入不足。然而,亂世要用重典,各地學校亂收費情況如此嚴重,國家不出重拳又如何製止得了?要出重拳,就要抓典型,就要有人為教育亂收費承擔責任,不然如何向廣大學生家長作個交待?而找教育亂收費的反麵典型就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新聞媒體身上。各地學校那麽多,新聞媒體找誰不找誰,那也是隔著牆頭扔磚頭,砸到誰是誰。丁玉封不幸被這塊“磚頭”砸上,也是他命中該有此一劫,怨不得別人。
在治理教育亂收費這劑“猛藥”下過之後,國家開始尋求治本之道,加大了對貧困落後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力度,陳縣教育經費緊張的狀況因而得以緩解,教育亂收費現象基本得到遏止,以後再沒有學校敢亂收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