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因果皆有定,莫怪老天道不公。

    命裏隻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

    人的命運,有時自己很難把握,就像有一條無形的手牽著你一路前行,這就是天意。天意如何,我們自然很難猜測,既然猜測不到,就不能坐得命運的安排,就要有所作為。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你不去謀事,又怎知老天不與你成事?自己已經謀過事了,如果還是不能成事,那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天意不讓你成功;另一種就是成功時機還未到,上天是在磨礪這人的意誌。不管是哪種可能,隻要一息尚存,人類就要與命運抗爭到底。抗爭是人的本能,是一個過程,成功不成功就要看老天了。命裏隻有八合米,我們也要為這八合米而奮鬥,不然的話,恐怕這八合米我們也得不到。所以說,天意難違,有時也事在人為,坐等命運的安排,也未必就是上天的本意,不然何至於有多難興邦之說?

    1960年春天,楊柳吐綠,小草發芽,小橋流水依然像往年一樣淙淙流淌,剛剛經曆一場大饑荒的楊村村民正憧憬著未來的新生活。想起1959年的那場可怕的大饑荒,村民們依舊驚魂未定,心有餘悸。太可怕了,周圍村莊餓死了那麽多人,而楊村卻一人未損,簡直是從鬼門關裏撿條命迴來,真該謝天謝地了。

    說起五九年的那場大饑荒,就不能不提一下高明德兄弟,因為是高明德把楊村全體村民從死神眼皮底下帶出來的。

    高氏兄弟1956年移居揚村,居住在村子中心地帶。哥哥高明德,時任楊村生產隊長;弟弟高明理,是楊村所在的高莊大隊黨支部書記。要說這楊村,也真是塊風水寶地,建國以來直到八十年代後期,高莊大隊(後改為高莊村委)黨支部書記皆出其村。第一位支書是楊崇惠,居住在楊村村東,第二位支書是高明理,第三位支書是楊村村西的侯誌明。這三位是當時高莊大隊的風雲人物,提起他們,高莊大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三人在高莊大隊官場上明爭暗鬥,水火不相容,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形成了以高明理、侯誌明為首的文革派和以楊崇惠為首的造反派之間的嚴重對立。兩大派之間風水輪流轉,你方唱罷我登場。楊村則分化成村東、村西兩大陣營,村東是造反派,村西是文革派。此後的七十年代未土地分田到戶時發生的一係列糾紛,雖然是利益之爭,但多少也與這段曆史宿怨有一定關聯。直到八十年代後期,三位老支書先後退出官場,楊村東、西村民之間的恩怨才得以徹底化解。1997年,高明理去世,楊崇惠、侯誌明前去吊唁,迴家後二人一下子蒼老了許多,終日鬱鬱寡歡,於當年先後去世。三位老支書黃泉路上又結伴而行,真可謂:

    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幾時休。

    早知身後伴你行,索把生前恩怨勾。

    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話題迴到1958年。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浮誇風、大鍋飯盛行,最流行的口號就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高明德時任楊村生產隊長,因其弟弟是高莊大隊黨支部書記,哥哥當上生產隊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那年高莊大隊大小會不斷,有時全公社的生產隊長還要到李津公社(高莊大隊歸其管轄)開生產總結大會,大會精神不外乎就是“抓革命、促生產”之類的議題。公社領導講完話後,各生產隊長要上報當年的糧食畝產,畝產高的村生產隊長受表彰,畝產低的村生產隊長要在隨後召開的批鬥會上接受批鬥。

    這年7月,夏收過後,高明德參加了李津公社大會。人該倒黴,喝口涼水都塞牙。在公社領導要求各村生產隊長上報夏糧畝產時,高明德被排到第一個。說句實話,五八年確實是一個豐收年,那年小麥長勢特別地好,天氣又順,楊村的小麥畝產達到創記錄的400多斤,而在正常年份,畝產能達到200多斤已算是燒高香了。高明德心眼兒實,以為400多斤的畝產是前無古人的好收成,就如實報了上去。誰知老天不遂人願,接下來的李莊報了500斤,趙莊報了550斤,隨後各村層層加碼,膽子越來越大,畝產越報越高,到最後一個賈村生產隊長賈大空上報畝產時,放了全公社第一顆“衛星”:小麥畝產7000斤。

    賈村的成績得到了公社領導的充分肯定,認為這是大躍進的典型,要求全公社各大隊在會後組織參觀團去賈村參觀學習,欲將其生產經驗推廣到李津公社各村。賈大空這下慌了神,心想露了餡怎麽辦?忙向公社領導請示一下提前迴家,準備應付參觀團的到來。

    接下來是批鬥會。高明德上報的畝產最低,自然成了被批鬥的對象。

    “你村畝產為什麽這麽低,你這個生產隊長是怎麽當的?”

    “你是怎樣抓革命、促生產的,你的革命積極性哪兒去了?”

    “糧食產量怎麽會這麽低,是不是讓你貪汙了?”

    ……

    開始是文鬥,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羅列高明德的種種“罪狀”。有人甚至上綱上線,認為高明德是在故意破壞生產,是隱藏在革命隊伍裏的跳梁小醜,是內奸,是叛徒,是反革命分子。對於這種革命敗類,大家義憤填膺,情緒高漲,似乎隻說不做已不足以表達其革命熱情。

    批鬥場麵逐漸失去控製,隨著一聲“打倒高明德”口號的喊出,文鬥演變成武鬥。大家你一拳、我一腳隻管往高明德身上招唿,有的還撕衣服、扯頭發,把高明德打得鮮血淋漓,在地上爬來滾去,頭發一撮一撮被扯下來。待批鬥會結束後,高明德好似地獄裏出來的鬼魅,不成人形了。

    高明德是被人抬迴楊村的,聽說隊長挨了打,村民們都來看望。在得知事情經過後,村民歎息不止,有的說高隊長太老實,有的說隊長太難當,還有的說高隊長時運不濟。在家躺了一個多月,高明德的傷逐漸痊愈,能夠下床走路了。高明德找到弟弟高明理,說什麽也不願再當這個破生產隊長了。

    高明理好勸歹勸,總算把哥哥勸住,他對哥哥說:“生產隊長你還得當,以後再有開會的事讓別人去就是了。”

    高明德說:“讓當隊長可以,開會堅決不去,否則就不當生產隊長。”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轉眼又到了秋收季節。楊村秋季又獲得大豐收,玉米和大豆早已收獲入倉,村前空地上紅薯堆得像小山似的,地裏也隻剩下20多畝紅薯沒收上來。這天清晨,村裏突然接到上級通知,為了保證當年的小麥按時播種,各生產隊必須在通知下發當天將紅薯全部入窖,15天之內小麥必須全部種上,公社將在第二天派人到各生產隊檢查,完不成任務的村,公社將組織批鬥會對其進行批鬥。

    接到通知,高明德傻了眼,一天之內將這小山似的紅薯全部入窖,這是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工作量,況且地裏的紅薯還沒收完。完不成要挨鬥,挨鬥意味著什麽,高明德心裏比誰都清楚。既然是死命令,那就幹吧!一陣鈴聲響過,村裏男女老幼全被召集起來。高明德向村民傳達了上級通知後,要求村民隻要能動的全部投入勞動,各家小孩不準上學,和大人一起幹活,三頓飯由食堂派人送到幹活現場。於是,男勞力挖紅薯窖,婦女運紅薯,老人和小孩整理玉米稈。忙活了整整一天,天黑了下來,也隻有一半紅薯入窖。

    看著剩下的一大堆紅薯,高明德犯了愁。時下是大鍋飯,各家不準私藏糧食,照這樣下去非挨鬥不可。

    村民張白金說:“幹脆把紅薯倒進水塘喂魚算了。”

    高明德一瞪眼:“喂你個毬,你說的容易,這可是全村來年的口糧啊!咱這裏主食是紅薯,倒進水裏,咱村人明年都喝西北風去?”

    有人提議:“那就藏到各家吧。”

    可村民又怕犯錯誤不敢藏,都眼巴巴地看著高隊長。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再拖下去也沒個結果,高明德最後狠狠心:“紅薯就藏在各家,出了事我擔著,豁出去也要保住咱村的口糧。注意一定要藏好,不能被外人發現,更不能對外人提及此事,否則咱村就遭殃了。”

    村民們聽到隊長發話,馬上又來了精神,抬的抬,拉的拉,扛的扛,拿的拿,眨眼工夫,空地上的紅薯被清理得一幹二淨。

    待空地上的紅薯清理完畢,高明德想到地裏還有紅薯在躺著,屁股還沒擦幹淨,不能歇工,夜裏要加班幹。於是,婦女們又拿起鐮刀到地裏割紅薯秧,男勞力套上牲口犁地,露出地麵的紅薯拾迴去藏了,埋在地下的紅薯就隻能爛在地裏。

    就這樣又忙了一宿,第二天天亮時,楊村所有的土地已被整理得幹幹淨淨,找不到莊稼的影子了。

    紅薯雖然藏了起來,可畢竟是高明德的一塊心病。遲則生變,得趕快處理掉此事,勉得夜長夢多。上級要求小麥必須在15天之內播種完,高明德讓村民白天播種小麥,夜裏偷著窖紅薯,不到15天,小麥播種完畢,紅薯也都入了窖。好在這時周圍村莊的村民都忙著秋收秋種,時間緊迫,哪有閑功夫去串親訪友,上級檢查人員隻是在田地周圍轉悠,也沒想到有人敢讓各戶私藏紅薯。這事總算有驚無險,讓高明德給混過去了。

    事後楊村村民才知道,別的村隊長怕擔責任,來不及入窖的紅薯十有八九都倒進水塘喂了魚。

    秋收過後,又迎來了全公社例行的秋收秋種工作總結大會,公社要求各生產隊長都要參加。鑒於上一次的教訓,高明德這次沒敢去,而是派了村裏的黨員丁德柱代表楊村參加會議。

    丁德柱是烈士遺孤,母親犧牲於支前路上,父親犧牲於朝鮮戰場,丁德柱是在楊村張姓姥姥家長大的。高明德很清楚,批鬥會上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丁德柱這個出身“一身紅”的小夥子挨鬥,誰若鬥了他,就犯了大忌,自尋黴頭。

    事情的發展果不出高隊長所料,那天丁德柱去公社開會,在上報秋糧產量時,有人以為楊村來的還是高明德,就故意提出還讓楊村先報畝產,期望能看到夏季批鬥會上精彩一幕再度重演。丁德柱人很憨厚,又是第一次代表楊村參加會議,不知其中深淺,就如實上報了畝產,結果可想而知,楊村這次又是倒數第一。

    接下來開批鬥會,丁德柱被人揪到批鬥現場。當人們正摩拳擦掌準備一展身手時,還是公社一位領導眼尖:“這不是丁德柱嗎?哎呀,我的媽!”心說要是今天批鬥了他,明天挨鬥的一準是自己,不行,得趕緊打住。

    這位領導急忙抓起主席台上的高音喇叭向人群喊話:“大家安靜點,這位楊村代表丁德柱,是烈士後代,我們要是鬥了他,對得起先烈的英靈嗎?”

    一句話把大家唬得魂都飛了,知道這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既然丁德柱不能鬥,那就換個人吧,又把畝產排名倒數第二的李莊生產隊長拉到批鬥現場。這位剛才還躍躍欲試的李莊隊長,頓時像秋後霜打的茄子,蔫了。

    因為丁德柱險些讓大家犯了政治錯誤,人們憋了一肚子氣,全都撒在李莊隊長身上,文鬥沒過多久就轉入了武鬥,拳腳功夫也更加兇悍。這下李莊隊長算是倒了血黴,轉眼間紅臉變成了花臉,花臉變成了紫臉,最後索性躺在地上,隻剩喘氣的份了。李莊隊長被抬迴去以後,在床上躺了三個多月,才拄著拐杖慢慢走路。他起來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隊辭了生產隊長職務,李莊村民從此不再叫他隊長,另外給他起個綽號叫“鐵拐李”。

    丁德柱不虛此行,也因而得到了高明德的器重,以後公社有個大會小會,高明德就讓小丁去參加,後來高明德覺得小丁為自己做得太多,自己又無以為報,就跟弟弟高明理知會一聲,讓小丁當上了高莊大隊的民兵營長,也算是讓先烈的英靈有所慰藉吧。

    楊村如實上報了糧食產量,公糧自然比其他村莊少繳了許多,村裏庫存糧食較為充實。當時的楊村村民並沒感覺到什麽,但當1959年的大饑荒到來時,村民們才發現,高明德隊長為他們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1959年春天,周圍村莊的生產隊食堂陸續斷糧,不斷有餓死人的事件發生,而且災情欲演欲烈。為了活命,人們挖野菜,剝樹皮,甚至連水草都撈上來吃掉。許多青壯年不願在家坐以待斃,紛紛偷跑出去逃荒要飯了,老人和孩子隻要聽說那村有糧,有親戚關係的就都前去投親混飯,沒有親戚關係的隻能待在家裏聽天由命。

    相比之下,楊村的優越性顯得尤為突出,別村斷糧了,楊村還有許多存糧,但高明德心裏明白,大鍋飯畢竟不是小家過日子,浪費較為嚴重,再加上投親來混飯的20多口人,這樣下去庫存糧食根本撐不了多久,看來得想辦法度過眼前的饑荒。高明德一方麵安排生產隊食堂在夥食裏盡量多加野菜,壓縮糧食供應,以延長糧食供應時間,另一方麵,又讓婦女們下地挖野菜,男勞力則在家裏織起一麵麵大網。

    村民們很納悶,水裏的魚能撈的早被人撈吃了,隊長讓織這麽多大網幹啥用?也不知隊長的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問隊長原因,隊長又不說。

    待大網織成以後,高明德一聲令下,全村男女老幼全都下地逮野兔去,村民們此時才明白隊長讓織網的真正用意。那時人們雖然餓得慌,但看見野兔也拿它沒轍,野兔精得很,隻要一看見人,三蹦兩跳就竄進莊稼地裏不見了,人們也隻能眼睜睜看著它跑掉。

    高隊長這一招也真叫絕,二十多麵大網鋪開,一圍就是二十多畝地,大人小孩都在裏麵趕野兔,場麵頗為壯觀。周圍被大網封得嚴嚴實實,裏麵又到處是人,野兔在裏麵竄來竄去,不多久便精疲力竭,被人們捕捉殆盡,一塊莊稼地捉完後就再換另一塊地。這樣一天下來,少則能捉到十幾隻,多則可以捉到三五十隻。村民們隔三差五總能改善一下生活,吃頓鮮美可口的野兔肉,每家還時不時分到一二隻野兔頭來。雖然是饑荒年月,楊村村民卻個個吃得紅光滿麵,精氣神十足,這把周圍村民嫉妒得牙根癢癢,恨老天把自己投胎投錯了地方,看著別人吃肉,自己卻要忍饑挨餓,心裏不平啊!

    後來其他村莊的生產隊長也想學著楊村捕野兔,可算一下織大網需要好長時間,織網的線準備又不足,等到大網織成,野兔也該被楊村捕得差不多了,隻好放手作罷。從這一點上看,楊村是占了先機。

    高明德帶領楊村村民一個不落地走過了饑荒歲月,到1960年饑荒緩解時,就連前來投親混飯的20多口外村人也得以脫難,高明德從此在楊村威望大增,聲名遠播,其生產隊長的位子更是無人敢覷,。即便在文革時期,無論是文革派當政還是造反派上台,誰也不敢動楊村生產隊長一職。楊村兩派雖然政治上有分歧,但在對待高明德隊長的態度上,卻是驚人地一致,他們都把高隊長看作自己的再生父母,看作楊村的大恩人,以後不管楊村兩派如何爭鬥,隻要高隊長出麵調停,矛盾就會得到暫時的緩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河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中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中人並收藏小河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