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玠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來,在趙桓派過來的太醫的精心治療下,加上他本身身體底子夠硬,才扛過來。


    這一戰吳玠損失慘重,但卻為趙桓的中軍解除了左路隱患,拿下神堂堡,也讓趙桓五路伐夏的戰略得以順利執行。


    若是吳玠沒能拿下神堂堡,會是什麽後果?


    李乾順會立刻增兵南下到神堂堡,戰線就相當於從橫山被推到了大宋境內!


    橫山的宋軍等待的支援被切斷,即便是繞道進軍,宋軍也會感覺如芒在背。


    因為更北邊可是瀚海大漠,糧草的運輸必須是重中之重,決不能有一窩夏軍杵在背後。


    這是神堂堡的戰略地位!


    拿下了神堂堡,糧草在趙桓抵達神堂堡之前,已經被運輸過來,這樣大大減少了時間。


    對於橫山地區的宋軍,時間就是生命。


    橫山地區可是宋花了幾十年時間才一步步經營起來的。


    這事要追溯到九十年前的範仲淹時代,當年名動大宋的範相公與韓琦二人一同經略西北,對陣黨項。


    範仲淹和韓琦便提出了攻克夏國的戰略,這個戰略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宋是一個很矯情的朝代,文人多了,屁事就多了。


    以至於範仲淹和韓琦的這一經典戰略,直到神宗時代才開始真正執行。


    什麽戰略?


    《長編》卷138裏記載了範仲淹的一段話:“臣與韓琦日夜計議,選練兵將,漸複橫山,以斷賊臂,不數年間,可期平定。”


    這是宋對夏的戰爭中,最早提出要收複橫山的提議。


    橫山位於七百裏瀚海,宋要打夏,就必須要越過這七百裏瀚海。


    這是什麽樣的局麵?


    夏軍以逸待勞,他們就坐在那裏,等你宋軍來,你來了已經人困馬乏了,而我吃飽了就可以開幹了!


    更何況,自雍熙北伐後,大宋的精銳騎兵損失殆盡,曾經令遼國鐵林軍都聞風喪膽的靜塞軍早已成為塵土。


    沒有了騎兵,步兵軍團要越過如此浩瀚的沙漠,遠距離與夏國的精銳作戰,如何勝?


    所以,自神宗以前,宋對夏的戰爭,一直處於被動狀態。


    而這種被動狀態,也徹底影響了整個大宋的國運。


    或者說,坐視李元昊的做大,為宋的冗軍和財政隱患都埋下了伏筆。


    該對此事負首要責任的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是宋太宗趙光義的親兒子,兒子不行,父之過。


    黨項做大對宋到底有什麽影響,為何說徹底影響了整個大宋的國運?


    自檀淵之盟後,宋與遼迎來了百年和平期。


    但自李繼遷造反以來,整個北宋都被拖入了與夏的戰爭旋渦中不可自拔。


    大宋傾全國之財力、物力、人力,與這個西北小國家打了進百年。


    造成了軍事人員的臃腫、財政的危及,朝廷為了支付巨額的開銷,不斷印刷交子,又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並且朝堂上的相公們,就西北邊患,大肆黨爭,消耗國運。


    就這麽一個西北小國,卻讓原本比大唐還要富有的宋朝,從宋真宗時代開始,不斷消耗自己。


    它就像一根鋒利的刺,卡在大宋的咽喉,吞不下去,吐不出來!


    為了滅黨項,大宋從仁宗時代開始,到靖康淪陷,一共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伐夏之戰。


    五次輸多勝少,每一次敗,宋軍都是大規模的潰敗,傷亡慘重。


    這事還是得從範仲淹時代開始說起。


    以攻克橫山,來奪夏國。


    是範仲淹和韓琦的戰略方針。


    範仲淹、韓琦收複橫山的計劃,具體為:


    “臣等請於鄜延、環慶、涇原路各選將佐三人,使臣一、二十人,步兵一萬,騎兵三千以為三軍,訓以新定陣法,佚其精勇然後觀賊之隙,使三軍互掠於橫山,降者納質厚嚐,各令安土,拒者並兵急擊,必破其族。”


    “假若鄜延一軍先出,賊必大舉來應,我則退守邊寨,或據險要,勿與之戰,不越旬日,彼自困弊,勢將潰歸,則我複出環慶之軍,彼必再點兵而來,即又有涇原之師乘間而入,使賊拚命不暇,部落挾怨,我則兵勢自振。”


    “如宥、綏二州,金湯、白豹、析章等寨,皆可就而城之,其山界蕃部去元昊且遠,救援不及,又我以堅城守之,以精兵臨之,彼即樂其土,複逼以威,必須歸附,以圖自安,三、二年間,山界可以盡取,此春秋時吳用三師破楚之策。元昊若失橫山之勢,可謂斷其右臂矣!”


    範仲淹的戰略重點如下:一、在鄜延、環慶、涇原路這三路各自組建一支強軍;二、出兵擾敵,退而不戰,消耗敵人後,從另一路出騎兵擊之。三、在險要的地方修建城寨,步步為營。


    這個戰略的核心是第三點,往北修建城寨,步步為營!


    因為七百裏的瀚海大漠,宋軍一旦深入,後麵的糧草很難維係,隻有將後方與前方連起來,這仗才能打。


    範仲淹和韓琦的這一經典戰略,一經提出後,就被擱置不用了。


    因為李元昊稱臣了!


    仁宗皇帝一看人家都稱臣了,算了,不打了。


    老範,老韓,你們迴來吧,迴中央來,朕還有很多事要你們做呢!


    於是,這個戰略個這麽擱置了。


    爺爺的雍熙北伐把全國精銳陪光,父親給大宋培養出一個大敵,兒子在最關鍵的時候收了手。


    坑國三人組!


    以至於大宋到了神宗時代,已經百弊叢生,神宗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變法革新。


    仁宗做了四十幾年皇帝,死了後,英宗上位。


    英宗並非仁宗親生,為了樹立威信,大宋再次開始與黨項的正麵大規模作戰。


    但依然敗,沒有地理優勢,沒有人和,隻有天時,這仗打不了。


    更何況,雖然表麵與宋國和平相處的遼國,為了遏製宋,在背後還不斷給夏支持。


    在這種蛋疼的局麵下,脾氣和性格都比較剛烈的神宗皇帝登上了曆史舞台,開始他的雄心壯誌。


    從王安石對西北軍事的改製,到五路伐夏,這位皇帝每天都能聽到無數反對的聲音,即便是做夢的時候,也能聽到司馬光在那裏喊叫:不能啊!陛下!


    發展到神宗時代,大宋對黨項的戰略其實才真正成熟起來。


    為什麽說真正成熟起來?


    這個時候出了一個真正的狠人:王韶!


    王韶這個人是學渣,考了很多次都沒考上,就跑去西北遊曆了。


    有的人出門遊曆是吃吃喝喝,在石頭上刻到此一遊。


    但王韶出門遊曆,是去考察地形地貌人文了。


    考察完後,他跟神宗皇帝寫了一封《平絨三策》:“國度欲平西賊,莫若先以威令號衣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安沿邊諸族。”


    意思是,大宋要滅掉西邊的黨項,先要使河煌臣服,從西線給黨項施加軍事壓力,分散黨項在橫山地區的兵力,從八方去包圍黨項。


    此策略,與西漢時張騫的“斷匈奴右臂”策略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到宋朝之帝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曉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曉非並收藏迴到宋朝之帝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