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的擔憂,最終還是變為了現實,就在他派出廖化沒有多久,就接到了孟櫟投降,味縣失守,霍弋戰死的消息,整個南線的局勢極速地惡化,蜀國滅亡的陰雲籠罩在了每一個蜀人的心頭。
很快朝廷那邊也降旨讓薑維分兵抵禦來自南中之敵,很顯然,朝廷那邊也是慌了,南中失守之後,成都那邊幾乎是沒有多少兵馬可守,光憑拱衛都城的那點禦林軍,根本就沒有能力抵擋得住如狼似虎的魏軍。
一旦讓魏軍攻到成都的城下,那蜀國隻有亡國之命運了,所以後主劉禪和群臣幾乎是亂成了一鍋粥,他們唯一能指望的,也就隻剩下了大將軍薑維了。
別看朝中的那些大臣平時對薑維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時不時地都要奏上幾本來彈劾薑維,但到了這個關鍵之時,所有的人都成啞巴,沒有一個能拿出個退敵之策來。
羅憲憤憤不平地道:“平時他們可都沒有少詆毀大將軍,到了現在危亡之時,卻要指著大將軍為他們保駕護航,這些人真是太不要臉了!”
薑維淡然地道:“如今國家有難,社稷危亡,又何必與他們一般見識,幼節、令則,永安的防務就拜托你們了,某需親自前往僰道,抵禦魏軍。”
顯然薑維已經是做好了出兵的準備的,一旦南中失守之後,薑維必須要帶兵前往僰道,將魏軍擋在瀘水之南,以確保成都的安全。
至於永安的防務,薑維也隻能是交給陸抗和羅憲來負責了。
還好陸抗和羅憲是薑維最值得信任的人,陸抗是吳國名將,目前在永安,陸抗麾下的兵馬是最多的,他和魏國有不共戴天之仇,肯定會竭心盡力地來守衛永安的。
至於羅憲,他本來就是巴東太守,後任永安都督,熟知永安的地理和防務,薑維將永安的防務交給他倆人,還是比較放心的。
不過這也是無奈之舉,以現在永安的防禦能力,也就是堪堪勉強地能抵禦住魏軍的進攻,而薑維離開永安,勢必將會帶走一部分的兵力,這無疑讓永安的防禦力量大打折扣。
盡管說陸抗和羅憲的能力都不俗,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手中兵力不足的話,想要抵擋住魏軍的進攻,難道也是非常大的。
這件事,薑維其實之前也已經是經過了多次地深思熟慮的,一旦南中失守之後,蜀軍就會由兩線作戰的局麵演變成三線作戰,而且這三麵都必須得擋住魏軍的進攻才行。
這就如同是一隻水桶,由三塊木板拚接而成,這三塊木塊全部完好這時,這隻水桶才能盛得滿水,而隻要其中一塊出現問題,這隻水桶也就無法盛任何的水了。
所以對於薑維來說,這三個方向上,任何一個方向都不能出問題,北東南三線沒有輕重之分,都是一般的分量,想要保證蜀國不亡,三條戰線上都必須要守得住才行。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蜀軍現在能在劍閣和永安擋住魏軍的進攻,其實已經是相當的勉強了,而南中的出現的這支魏軍,無疑是在蜀國的背後,又插上了一刀。
而且這一刀,簡直就是致命無比,直插蜀國的要害,如果薑維不分兵抵禦的話,那蜀國真就完了。
所以,那怕是局麵再艱難,薑維都必須要進行分兵應對,在南中還沒有完全失守之前,薑維就已經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了,派遣廖化前往僰道,隻是薑維南線防禦部署的第一步,如果指望廖化一萬人馬就能擋得住魏軍的話,那基本上是不現實的,薑維原本就計劃好了,一旦南中的局勢惡化,自己必須要親自出兵才行。
目前永安還有蜀軍近八萬人,薑維決定自己帶三萬人走,給陸抗和羅憲至少也得保留五萬人。
薑維當然也清楚自己再帶走三萬人對永安防線的影響,但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由南中北上的魏軍可是整整一個軍團八萬人,如此龐大而強悍的實力,薑維如果不多帶點兵馬過去,那基本上是白給,三萬人加上廖化先期抵達僰道的一萬人,薑維所能調用的兵馬也隻有四萬而已,和魏軍比起來,差了一半。
但這也是極限了,永安留守五萬人,絕對不能再少了,就算是這五萬人,想要守住永安,都是困難重重的。
陸抗和羅憲也知道形勢的危急,所以他們對薑維的安排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好歹永安以地勢險要而稱著,而僰道那邊除了江水之外,再無險要可守,一旦被魏軍突破江防的話,形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陸抗和羅憲都提議薑維多帶些兵馬去僰道,不過薑維搖頭拒絕了,現在永安的防禦形勢一點也不樂觀,本身先後抽調走六萬人馬之後,永安的防禦能力已經是嚴重削弱了,如果帶抽調走一些兵馬的話,局麵將會變得更為艱難,薑維考慮再三,這已經是他能調動兵馬的極限了,所以不可能再多調一兵一卒了。
安排好永安的防務之後,薑維立刻是率三萬兵馬啟程,溯江而上,奔赴僰道。
從永安到僰道,距離也不算是近,再加上蜀中地形複雜,峽道難行,這一路走來,幾乎都是崇山峻嶺,薑維率軍已經是倍道而行了,也用了十多天的時間,才到達了棘道,與先期抵達這裏的廖化會師。
廖化抵達僰道之後,也並沒有死守僰道,而是奉薑維的命令,在瀘水沿岸多處渡口設立關卡和崗哨,並派出了大量的斥侯,渡江向南中方向進行滲透性的偵察,一旦發現魏軍行動蹤跡之後,要適時地調整江岸的兵力部署,以防魏軍偷渡瀘水。
瀘水之所以沒有被認為是長江的幹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瀘水的水量並沒有岷江那麽多,江麵也沒有岷江那麽寬闊,所以瀘水根本就算不上什麽天險,蜀軍想要憑借瀘水抵擋魏軍的進攻,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很快朝廷那邊也降旨讓薑維分兵抵禦來自南中之敵,很顯然,朝廷那邊也是慌了,南中失守之後,成都那邊幾乎是沒有多少兵馬可守,光憑拱衛都城的那點禦林軍,根本就沒有能力抵擋得住如狼似虎的魏軍。
一旦讓魏軍攻到成都的城下,那蜀國隻有亡國之命運了,所以後主劉禪和群臣幾乎是亂成了一鍋粥,他們唯一能指望的,也就隻剩下了大將軍薑維了。
別看朝中的那些大臣平時對薑維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時不時地都要奏上幾本來彈劾薑維,但到了這個關鍵之時,所有的人都成啞巴,沒有一個能拿出個退敵之策來。
羅憲憤憤不平地道:“平時他們可都沒有少詆毀大將軍,到了現在危亡之時,卻要指著大將軍為他們保駕護航,這些人真是太不要臉了!”
薑維淡然地道:“如今國家有難,社稷危亡,又何必與他們一般見識,幼節、令則,永安的防務就拜托你們了,某需親自前往僰道,抵禦魏軍。”
顯然薑維已經是做好了出兵的準備的,一旦南中失守之後,薑維必須要帶兵前往僰道,將魏軍擋在瀘水之南,以確保成都的安全。
至於永安的防務,薑維也隻能是交給陸抗和羅憲來負責了。
還好陸抗和羅憲是薑維最值得信任的人,陸抗是吳國名將,目前在永安,陸抗麾下的兵馬是最多的,他和魏國有不共戴天之仇,肯定會竭心盡力地來守衛永安的。
至於羅憲,他本來就是巴東太守,後任永安都督,熟知永安的地理和防務,薑維將永安的防務交給他倆人,還是比較放心的。
不過這也是無奈之舉,以現在永安的防禦能力,也就是堪堪勉強地能抵禦住魏軍的進攻,而薑維離開永安,勢必將會帶走一部分的兵力,這無疑讓永安的防禦力量大打折扣。
盡管說陸抗和羅憲的能力都不俗,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手中兵力不足的話,想要抵擋住魏軍的進攻,難道也是非常大的。
這件事,薑維其實之前也已經是經過了多次地深思熟慮的,一旦南中失守之後,蜀軍就會由兩線作戰的局麵演變成三線作戰,而且這三麵都必須得擋住魏軍的進攻才行。
這就如同是一隻水桶,由三塊木板拚接而成,這三塊木塊全部完好這時,這隻水桶才能盛得滿水,而隻要其中一塊出現問題,這隻水桶也就無法盛任何的水了。
所以對於薑維來說,這三個方向上,任何一個方向都不能出問題,北東南三線沒有輕重之分,都是一般的分量,想要保證蜀國不亡,三條戰線上都必須要守得住才行。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蜀軍現在能在劍閣和永安擋住魏軍的進攻,其實已經是相當的勉強了,而南中的出現的這支魏軍,無疑是在蜀國的背後,又插上了一刀。
而且這一刀,簡直就是致命無比,直插蜀國的要害,如果薑維不分兵抵禦的話,那蜀國真就完了。
所以,那怕是局麵再艱難,薑維都必須要進行分兵應對,在南中還沒有完全失守之前,薑維就已經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了,派遣廖化前往僰道,隻是薑維南線防禦部署的第一步,如果指望廖化一萬人馬就能擋得住魏軍的話,那基本上是不現實的,薑維原本就計劃好了,一旦南中的局勢惡化,自己必須要親自出兵才行。
目前永安還有蜀軍近八萬人,薑維決定自己帶三萬人走,給陸抗和羅憲至少也得保留五萬人。
薑維當然也清楚自己再帶走三萬人對永安防線的影響,但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由南中北上的魏軍可是整整一個軍團八萬人,如此龐大而強悍的實力,薑維如果不多帶點兵馬過去,那基本上是白給,三萬人加上廖化先期抵達僰道的一萬人,薑維所能調用的兵馬也隻有四萬而已,和魏軍比起來,差了一半。
但這也是極限了,永安留守五萬人,絕對不能再少了,就算是這五萬人,想要守住永安,都是困難重重的。
陸抗和羅憲也知道形勢的危急,所以他們對薑維的安排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好歹永安以地勢險要而稱著,而僰道那邊除了江水之外,再無險要可守,一旦被魏軍突破江防的話,形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陸抗和羅憲都提議薑維多帶些兵馬去僰道,不過薑維搖頭拒絕了,現在永安的防禦形勢一點也不樂觀,本身先後抽調走六萬人馬之後,永安的防禦能力已經是嚴重削弱了,如果帶抽調走一些兵馬的話,局麵將會變得更為艱難,薑維考慮再三,這已經是他能調動兵馬的極限了,所以不可能再多調一兵一卒了。
安排好永安的防務之後,薑維立刻是率三萬兵馬啟程,溯江而上,奔赴僰道。
從永安到僰道,距離也不算是近,再加上蜀中地形複雜,峽道難行,這一路走來,幾乎都是崇山峻嶺,薑維率軍已經是倍道而行了,也用了十多天的時間,才到達了棘道,與先期抵達這裏的廖化會師。
廖化抵達僰道之後,也並沒有死守僰道,而是奉薑維的命令,在瀘水沿岸多處渡口設立關卡和崗哨,並派出了大量的斥侯,渡江向南中方向進行滲透性的偵察,一旦發現魏軍行動蹤跡之後,要適時地調整江岸的兵力部署,以防魏軍偷渡瀘水。
瀘水之所以沒有被認為是長江的幹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瀘水的水量並沒有岷江那麽多,江麵也沒有岷江那麽寬闊,所以瀘水根本就算不上什麽天險,蜀軍想要憑借瀘水抵擋魏軍的進攻,難度還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