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章節防盜,明天更正......................................................
他真是等得望眼欲穿,昐星星盼月亮,總算是把援兵給盼了來。
陳倉城在經曆過一場大火之後,能燒得東西差不多也都給燒光了,糧草的匱乏,低迷的士氣以及大量人員的傷亡,讓州泰早已經是焦頭爛額了,如果這個時候魏軍一鼓作氣地前來攻擊的話,陳倉城可能早就失守了。
州泰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魏軍暫時地沒有來攻城,但暫時不代表永遠,魏軍對陳倉是誌在必得的,所以魏軍遲早是會發動進攻的,這一點州泰是清楚的,不必報什麽幻想,唯一能解決陳倉的困境的,也隻有援兵來。
但現在州泰被困在陳倉城內,所有的消息也是隻出不進,這似乎是魏軍刻意為之的,他們對離開陳倉的信使似乎是網開一麵,但對於從隴西前往陳倉的信使,卻毫無例外地進行了攔截,也就是說州泰可以把陳倉城的情況上報給司馬倫,但卻聽不到任何的迴複,這讓固守在陳倉的州泰成為了瞎子和聾子,根本就無法得到準確的情報。
得不到隴西方麵的消息,確實讓州泰是焦急萬分,依靠陳倉的守軍,已經不足以守住陳倉了,州泰唯一的指望就是隴西那邊的援軍了。
不過好消息終於還是傳了迴來,薑維和司馬倫接到了州泰的求救書信之後,盡起隴西之兵,前來陳倉實施救援。
為了突破魏軍的封鎖,這條消息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傳到的陳倉。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如同是黑暗之中看到一絲的曙光一樣,州泰終於是如釋重負,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陳倉有救了!
於是州泰下令,陳倉的守軍全部集結起來,做好突圍的準備,就算援軍到來,陳倉也是守不住了,畢竟一場大火燒光了陳倉城內幾乎所有的物資,不光是食物匱乏,就連禦寒的衣物都沒有了,在這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隆冬時節,這種困守孤城的日子真得十分難熬。
州泰好不容易盼了援兵,就是急著想離開陳倉,離開這個鬼地方。
但壞消息也是接踵而至,蜀軍的救援隊伍行至黑水原,遭遇到了魏軍的阻擊,現在雙方陷入到了激戰之中,從目前的戰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啊。
州泰的好心情又瞬間跌到了穀底,或許他這個時候才明白過來,為什麽魏軍明明可以輕取陳倉卻始終放在不打,顯然就是把陳倉當做了一個釣餌,而隴西的援軍則是上鉤的大魚,曹亮擺明了就是放長線釣大魚,他不光想要拿下陳倉,還想全殲隴西的十萬蜀軍。
曹亮這麽大的胃口,不是說此前州泰想不到,而是他不敢想,一次性吃掉蜀軍十幾萬人,應該是不可能的事。
但黑水原之戰打響之後,州泰才驀然驚覺,或許曹亮真有這個胃口也說不定的,州泰細思極恐,看來曹亮的野心真得超乎了他的想象,陳倉戰局陡然又變得艱巨起來。
州泰到是有心思趁著這個機會突圍,前往黑水原助司馬倫一臂之力,但看看城外魏軍森嚴的陣勢,州泰也隻能是放棄了這個打算。
就算魏軍主力都前往了黑水原,但陳倉城外至少還有兩個步兵營的兵力,以現在陳倉守軍的疲憊狀態,想要突破魏軍的防線,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州泰考慮了半天,最終還是放棄了突圍的打算。
或許黑水原之戰蜀軍能獲勝呢?帶著這份期冀,州泰隻能是按兵不動,繼續地**下去了。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蜀軍在黑水原戰敗的消息傳來,州泰如墜冰窖,麵如死灰,這次他算是徹底地絕望了。
就在此時,有哨兵飛報,說陳倉城北麵的黃土坡那邊又發生了戰鬥,看來是蜀軍的另一支援兵到了。
本來已經感覺墜入到深淵的州泰仿佛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連忙地登上城頭去觀看。
黑水原和陳倉相隔近五十裏的距離,所以那邊的戰況如何,站在陳倉的城頭是看不到的,而黃土坡不同,它距離陳倉隻有不到二十裏的距離,站在陳倉城上,登高遠眺,黃土坡那邊的情況依稀可見。
這支援兵的出現,仿佛又給州泰注入了一劑強心劑,還是薑維和司馬倫料算周詳啊,斷定魏軍會有埋伏,故而采用了聲東擊西之計,主力去攻黑水原,另派一軍從黃土坡殺來,這迴看魏軍如何招架?
州泰決定不再**了,黃土坡的援軍便是他最後的希望了,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殺出一條血路,與黃土坡的蜀軍會合,這樣或許有機會死裏逃生。
陳倉的守軍其實早已經做好了突圍的準備,州泰一聲令下,司馬軍便紛紛地湧出城去。
司馬軍的突破似乎很順利,圍城的魏軍雖然不少,但由於他們得四麵圍城,所以在城北的防線上並沒有多少的兵馬,大概魏軍的主力還是集中在城西方向吧,這無疑給司馬軍的突圍帶來了極大的利好,他們一路殺穿了魏軍的防線,便向著黃土坡方向殺了過去。
其實魏軍的防禦鬆懈,是曹亮特意安排的,倒不是說魏軍防不住陳倉的守軍,而是沒有必要和他們死磕,司馬軍身處絕境,向死而生,一旦突圍,必定是鼓做了士氣,風頭正盛,這個時候魏軍全力阻擋的話,雙方難免會爆發激戰。
如果司馬軍突圍不成的話,還是會退守陳倉城的,這樣無助於解決陳倉的戰鬥。
特意地開一道口子,將司馬軍放出去,這樣一來,司馬軍便徹底地放棄了陳倉,魏軍則可以順手拿下陳倉來。
至於逃出陳倉的司馬軍,曹亮一點也不擔心他們會逃走,沒有了陳倉城堅固的城牆,這些司馬軍就如同是土雞瓦狗一般,無論是魏軍騎兵還是魏軍步兵,一路追擊,便可以輕鬆地搞定他們,讓他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他真是等得望眼欲穿,昐星星盼月亮,總算是把援兵給盼了來。
陳倉城在經曆過一場大火之後,能燒得東西差不多也都給燒光了,糧草的匱乏,低迷的士氣以及大量人員的傷亡,讓州泰早已經是焦頭爛額了,如果這個時候魏軍一鼓作氣地前來攻擊的話,陳倉城可能早就失守了。
州泰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魏軍暫時地沒有來攻城,但暫時不代表永遠,魏軍對陳倉是誌在必得的,所以魏軍遲早是會發動進攻的,這一點州泰是清楚的,不必報什麽幻想,唯一能解決陳倉的困境的,也隻有援兵來。
但現在州泰被困在陳倉城內,所有的消息也是隻出不進,這似乎是魏軍刻意為之的,他們對離開陳倉的信使似乎是網開一麵,但對於從隴西前往陳倉的信使,卻毫無例外地進行了攔截,也就是說州泰可以把陳倉城的情況上報給司馬倫,但卻聽不到任何的迴複,這讓固守在陳倉的州泰成為了瞎子和聾子,根本就無法得到準確的情報。
得不到隴西方麵的消息,確實讓州泰是焦急萬分,依靠陳倉的守軍,已經不足以守住陳倉了,州泰唯一的指望就是隴西那邊的援軍了。
不過好消息終於還是傳了迴來,薑維和司馬倫接到了州泰的求救書信之後,盡起隴西之兵,前來陳倉實施救援。
為了突破魏軍的封鎖,這條消息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傳到的陳倉。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如同是黑暗之中看到一絲的曙光一樣,州泰終於是如釋重負,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陳倉有救了!
於是州泰下令,陳倉的守軍全部集結起來,做好突圍的準備,就算援軍到來,陳倉也是守不住了,畢竟一場大火燒光了陳倉城內幾乎所有的物資,不光是食物匱乏,就連禦寒的衣物都沒有了,在這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隆冬時節,這種困守孤城的日子真得十分難熬。
州泰好不容易盼了援兵,就是急著想離開陳倉,離開這個鬼地方。
但壞消息也是接踵而至,蜀軍的救援隊伍行至黑水原,遭遇到了魏軍的阻擊,現在雙方陷入到了激戰之中,從目前的戰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啊。
州泰的好心情又瞬間跌到了穀底,或許他這個時候才明白過來,為什麽魏軍明明可以輕取陳倉卻始終放在不打,顯然就是把陳倉當做了一個釣餌,而隴西的援軍則是上鉤的大魚,曹亮擺明了就是放長線釣大魚,他不光想要拿下陳倉,還想全殲隴西的十萬蜀軍。
曹亮這麽大的胃口,不是說此前州泰想不到,而是他不敢想,一次性吃掉蜀軍十幾萬人,應該是不可能的事。
但黑水原之戰打響之後,州泰才驀然驚覺,或許曹亮真有這個胃口也說不定的,州泰細思極恐,看來曹亮的野心真得超乎了他的想象,陳倉戰局陡然又變得艱巨起來。
州泰到是有心思趁著這個機會突圍,前往黑水原助司馬倫一臂之力,但看看城外魏軍森嚴的陣勢,州泰也隻能是放棄了這個打算。
就算魏軍主力都前往了黑水原,但陳倉城外至少還有兩個步兵營的兵力,以現在陳倉守軍的疲憊狀態,想要突破魏軍的防線,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州泰考慮了半天,最終還是放棄了突圍的打算。
或許黑水原之戰蜀軍能獲勝呢?帶著這份期冀,州泰隻能是按兵不動,繼續地**下去了。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蜀軍在黑水原戰敗的消息傳來,州泰如墜冰窖,麵如死灰,這次他算是徹底地絕望了。
就在此時,有哨兵飛報,說陳倉城北麵的黃土坡那邊又發生了戰鬥,看來是蜀軍的另一支援兵到了。
本來已經感覺墜入到深淵的州泰仿佛又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連忙地登上城頭去觀看。
黑水原和陳倉相隔近五十裏的距離,所以那邊的戰況如何,站在陳倉的城頭是看不到的,而黃土坡不同,它距離陳倉隻有不到二十裏的距離,站在陳倉城上,登高遠眺,黃土坡那邊的情況依稀可見。
這支援兵的出現,仿佛又給州泰注入了一劑強心劑,還是薑維和司馬倫料算周詳啊,斷定魏軍會有埋伏,故而采用了聲東擊西之計,主力去攻黑水原,另派一軍從黃土坡殺來,這迴看魏軍如何招架?
州泰決定不再**了,黃土坡的援軍便是他最後的希望了,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殺出一條血路,與黃土坡的蜀軍會合,這樣或許有機會死裏逃生。
陳倉的守軍其實早已經做好了突圍的準備,州泰一聲令下,司馬軍便紛紛地湧出城去。
司馬軍的突破似乎很順利,圍城的魏軍雖然不少,但由於他們得四麵圍城,所以在城北的防線上並沒有多少的兵馬,大概魏軍的主力還是集中在城西方向吧,這無疑給司馬軍的突圍帶來了極大的利好,他們一路殺穿了魏軍的防線,便向著黃土坡方向殺了過去。
其實魏軍的防禦鬆懈,是曹亮特意安排的,倒不是說魏軍防不住陳倉的守軍,而是沒有必要和他們死磕,司馬軍身處絕境,向死而生,一旦突圍,必定是鼓做了士氣,風頭正盛,這個時候魏軍全力阻擋的話,雙方難免會爆發激戰。
如果司馬軍突圍不成的話,還是會退守陳倉城的,這樣無助於解決陳倉的戰鬥。
特意地開一道口子,將司馬軍放出去,這樣一來,司馬軍便徹底地放棄了陳倉,魏軍則可以順手拿下陳倉來。
至於逃出陳倉的司馬軍,曹亮一點也不擔心他們會逃走,沒有了陳倉城堅固的城牆,這些司馬軍就如同是土雞瓦狗一般,無論是魏軍騎兵還是魏軍步兵,一路追擊,便可以輕鬆地搞定他們,讓他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