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這種局麵,施績和陶基隻能是采取一種辦法,那就是加官晉爵,不停地給這些官吏升職加官,以前的吳國朝廷,隻有累積的功勳夠了或者任職的年限到了,才會有升官的可能。
但現在施績和陶基根本就不管那些,隻要是跟隨著他們到達交趾的官吏,一律是連升三級,人人有份。
反正對於殘吳朝廷來說,所謂的封官,最多也就是一紙詔書而已,至於俸?,那就是對不住了,現在朝廷也困難著呢,所有官員的俸祿,隻能是先欠著吧,等將來退了敵兵,朝廷沒了危機,再慢慢地給大家補發,在這個時局艱難的時候,還請諸位大臣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不用支付俸祿,對於朝廷來說,加官晉爵,也不過是惠而不費的事,這時的交趾街頭,還真是將軍遍地走,公卿多如狗,歌舞升平的背後,卻潛藏著無盡的危機。
隻可惜,這種危機意識卻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到的。
揭陽之戰的失敗,倒是讓陶璜學到了不少的經驗,都是失敗是成功他娘,陶璜也明白了打仗可不是兵書寫的那麽簡單,這學費雖然花得有些昂貴,但至少也是值得的,在這次的雞籠山布防之時,陶璜也是汲取了不少的教訓。
在防守陣地的選擇在上麵,陶璜這次還是下了不少的工夫的,領教魏軍騎兵的厲害,也就不敢再托大了,這次防禦地點的選擇,基本上是魏軍騎兵鞭長莫及的地方,憑借著險要的地勢來構築工事,並與相鄰的兩個陣地形成了犄角之勢,易守難攻。
看來這個陶璜也並非是草包,揭陽之戰之所以慘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陶璜沒有經曆過多少實戰,尤其是沒有經曆過和成建製的騎兵之間的戰鬥,拿著紙上談兵的經驗來對付驍騎營,誤以為拿一個長槍陣就可以對付得了驍騎營。
素不知紙上來的終覺淺,血淋淋的慘痛經曆教會了他,千萬別相信那些書卷上的東西,隻有實戰過,才知道魏軍的騎兵究竟有多麽的可怕,什麽長槍結陣,什麽戰車結陣,都根本無法抵禦魏軍騎兵的進攻。
想要擋住魏軍騎兵,唯一可能便是利用險峻的山勢和關隘,沒有地利的加成作用,魏軍騎兵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雞籠山地勢險要,不僅有高峻的山峰,而且還有湍急的溪流和幽深的峽穀,這些天然的屏障構成了一道完美的防線,讓魏軍的騎兵是寸步難行,魏軍如果想要進攻雞籠山,就必須放棄騎兵,使用步兵來進攻。
而魏軍的步兵雖然也十分的厲害,但戰鬥力至少沒有騎兵那麽恐怖,如果吳軍可以合理地利用地形的優勢,將魏軍給阻截在十萬大山之中,陶璜還是有著一定的把握的。
更何況這次陶璜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陶基和施績還給他派了三位副將,最起碼在陶璜猶豫不決的時候,也有幾個人可以商量,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有這幾個人從側相助,陶璜對打好這次的十萬大山之戰,還是有著充分的信心的,至少不會像揭陽之戰那樣,一觸即潰,敗得慘不忍睹。
羊祜於四月初抵達合浦,一直到五月中旬才派文欽率領驍騎營和長水營向十萬大山進發,拉開了進攻交趾的序幕。
不過文欽的進攻並不十分的順利,十萬大山茂密的原始森林給魏軍的行進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驍騎營速度優勢根本就發揮不出來,就連長水營的行進也是受到荊棘所阻,進展緩慢。
十萬大山的植被極為的茂盛,這裏的原始森林,幾乎都是參天大樹,遮天蔽日,穿梭於林間,白天看不到太陽,晚上看不到月亮和星星,如果魏軍不是有指南針的話,是很容易在這大山之中迷失方向的。
由於地處沿海地帶,十萬大軍這裏降雨也是十分多的,魏軍在這裏駐紮了一個多月,至少有半個月的時間在下雨,大雨導致了十萬大山之中的溪流水位暴漲,水流湍急,每次穿越這些溪流,魏軍都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會被急流給卷走了。
等文欽到達雞籠山的時候,魏軍已經是精疲力竭了,在十萬大山之中行軍,簡直就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陰暗、潮濕、蚊蟲、毒蛇、瘴氣等等,這讓這些來自中原來自北方的士兵是苦不堪言。
看來在這十萬大山之中,敵人遠不止隻有吳軍這麽簡單,惡劣而糟糕的環境才是真正致命的。
許多魏兵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濕熱的環境而生病的,也有讓毒蛇咬傷的,非戰鬥減員十分的嚴重,文欽不得不下令休整,等魏軍恢複體力之後再向雞籠山發起進攻。
但魏軍三萬大軍呆在這十萬大山之中,時間一長,後勤補給又成為了一個困難的事,畢竟海運的糧草最多也隻能是在合浦郡沿岸的港口卸貨,從合浦郡運往雞籠山前線,就得采用人拉車推的方式了。
由於山路的崎嶇,驍騎營的戰馬都不能很好地通行,更別說運輸糧草的車馬了,所以這一路的運輸,魏軍隻能是采用小型的獨輪車,用人力的方式進行運輸,險峻的地方,甚至是采用人背肩扛的方式,才能把糧草運上去。
這樣的運輸方式,自然是困難無比,也就間接的導致了前線的糧草供應緊缺的問題,現在魏軍不是缺糧,而是運輸跟不上的緣故。
魏軍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隻能是在雞籠山速戰速決,將戰線推進到交趾郡去,這樣運糧的船隊就可以在交趾郡靠岸。
但雞籠山是能夠速戰速決的嗎?
吳軍在這裏構築了堅固的防線,魏軍想要拿下雞籠山,就必須要攻破這些防線才行。
文欽不敢做過多的休整,隻能是讓魏軍稍稍恢複之後,就開始向雞籠山發起了進攻。
長水營做為先頭部隊,他們涉過深澗,越過叢林,向著吳軍的陣地悍然地衝了上去。
但現在施績和陶基根本就不管那些,隻要是跟隨著他們到達交趾的官吏,一律是連升三級,人人有份。
反正對於殘吳朝廷來說,所謂的封官,最多也就是一紙詔書而已,至於俸?,那就是對不住了,現在朝廷也困難著呢,所有官員的俸祿,隻能是先欠著吧,等將來退了敵兵,朝廷沒了危機,再慢慢地給大家補發,在這個時局艱難的時候,還請諸位大臣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不用支付俸祿,對於朝廷來說,加官晉爵,也不過是惠而不費的事,這時的交趾街頭,還真是將軍遍地走,公卿多如狗,歌舞升平的背後,卻潛藏著無盡的危機。
隻可惜,這種危機意識卻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到的。
揭陽之戰的失敗,倒是讓陶璜學到了不少的經驗,都是失敗是成功他娘,陶璜也明白了打仗可不是兵書寫的那麽簡單,這學費雖然花得有些昂貴,但至少也是值得的,在這次的雞籠山布防之時,陶璜也是汲取了不少的教訓。
在防守陣地的選擇在上麵,陶璜這次還是下了不少的工夫的,領教魏軍騎兵的厲害,也就不敢再托大了,這次防禦地點的選擇,基本上是魏軍騎兵鞭長莫及的地方,憑借著險要的地勢來構築工事,並與相鄰的兩個陣地形成了犄角之勢,易守難攻。
看來這個陶璜也並非是草包,揭陽之戰之所以慘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陶璜沒有經曆過多少實戰,尤其是沒有經曆過和成建製的騎兵之間的戰鬥,拿著紙上談兵的經驗來對付驍騎營,誤以為拿一個長槍陣就可以對付得了驍騎營。
素不知紙上來的終覺淺,血淋淋的慘痛經曆教會了他,千萬別相信那些書卷上的東西,隻有實戰過,才知道魏軍的騎兵究竟有多麽的可怕,什麽長槍結陣,什麽戰車結陣,都根本無法抵禦魏軍騎兵的進攻。
想要擋住魏軍騎兵,唯一可能便是利用險峻的山勢和關隘,沒有地利的加成作用,魏軍騎兵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雞籠山地勢險要,不僅有高峻的山峰,而且還有湍急的溪流和幽深的峽穀,這些天然的屏障構成了一道完美的防線,讓魏軍的騎兵是寸步難行,魏軍如果想要進攻雞籠山,就必須放棄騎兵,使用步兵來進攻。
而魏軍的步兵雖然也十分的厲害,但戰鬥力至少沒有騎兵那麽恐怖,如果吳軍可以合理地利用地形的優勢,將魏軍給阻截在十萬大山之中,陶璜還是有著一定的把握的。
更何況這次陶璜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陶基和施績還給他派了三位副將,最起碼在陶璜猶豫不決的時候,也有幾個人可以商量,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有這幾個人從側相助,陶璜對打好這次的十萬大山之戰,還是有著充分的信心的,至少不會像揭陽之戰那樣,一觸即潰,敗得慘不忍睹。
羊祜於四月初抵達合浦,一直到五月中旬才派文欽率領驍騎營和長水營向十萬大山進發,拉開了進攻交趾的序幕。
不過文欽的進攻並不十分的順利,十萬大山茂密的原始森林給魏軍的行進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驍騎營速度優勢根本就發揮不出來,就連長水營的行進也是受到荊棘所阻,進展緩慢。
十萬大山的植被極為的茂盛,這裏的原始森林,幾乎都是參天大樹,遮天蔽日,穿梭於林間,白天看不到太陽,晚上看不到月亮和星星,如果魏軍不是有指南針的話,是很容易在這大山之中迷失方向的。
由於地處沿海地帶,十萬大軍這裏降雨也是十分多的,魏軍在這裏駐紮了一個多月,至少有半個月的時間在下雨,大雨導致了十萬大山之中的溪流水位暴漲,水流湍急,每次穿越這些溪流,魏軍都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會被急流給卷走了。
等文欽到達雞籠山的時候,魏軍已經是精疲力竭了,在十萬大山之中行軍,簡直就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陰暗、潮濕、蚊蟲、毒蛇、瘴氣等等,這讓這些來自中原來自北方的士兵是苦不堪言。
看來在這十萬大山之中,敵人遠不止隻有吳軍這麽簡單,惡劣而糟糕的環境才是真正致命的。
許多魏兵因為無法適應這種濕熱的環境而生病的,也有讓毒蛇咬傷的,非戰鬥減員十分的嚴重,文欽不得不下令休整,等魏軍恢複體力之後再向雞籠山發起進攻。
但魏軍三萬大軍呆在這十萬大山之中,時間一長,後勤補給又成為了一個困難的事,畢竟海運的糧草最多也隻能是在合浦郡沿岸的港口卸貨,從合浦郡運往雞籠山前線,就得采用人拉車推的方式了。
由於山路的崎嶇,驍騎營的戰馬都不能很好地通行,更別說運輸糧草的車馬了,所以這一路的運輸,魏軍隻能是采用小型的獨輪車,用人力的方式進行運輸,險峻的地方,甚至是采用人背肩扛的方式,才能把糧草運上去。
這樣的運輸方式,自然是困難無比,也就間接的導致了前線的糧草供應緊缺的問題,現在魏軍不是缺糧,而是運輸跟不上的緣故。
魏軍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隻能是在雞籠山速戰速決,將戰線推進到交趾郡去,這樣運糧的船隊就可以在交趾郡靠岸。
但雞籠山是能夠速戰速決的嗎?
吳軍在這裏構築了堅固的防線,魏軍想要拿下雞籠山,就必須要攻破這些防線才行。
文欽不敢做過多的休整,隻能是讓魏軍稍稍恢複之後,就開始向雞籠山發起了進攻。
長水營做為先頭部隊,他們涉過深澗,越過叢林,向著吳軍的陣地悍然地衝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