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聽到了魏軍要進攻交州的消息之後,陶基還有些不以為然,認為魏軍就算是再厲害,他們勞師遠征,自己這邊占據著天時地利,打個平手應當是沒有什麽問題的,魏軍想要一舉拿下交州,絕非易事。
但施績和他說了魏軍的戰鬥力之後,陶基便有些猶豫了,似乎不再那麽有信心了,但他還是依然對陶璜那邊抱有著幻想的,畢竟陶璜手裏,還有著上萬的人馬,縱然就是不敵,那在揭陽堅持個十天半月,應該也沒有什麽問題吧?
甚至陶基為了保險起見,還派次子陶浚率三千精兵去接應陶璜,如果陶璜真得守不住揭陽的話,那撤退下來,也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但出乎意料的是,陶璜不僅沒有能夠堅守十天半月,甚至連一天都沒有堅守下來,就被魏軍打了一個全軍覆滅。
最後逃出來的,也僅僅隻有陶璜等廖廖百十來人,一萬人馬在一天之內就折損了個幹幹淨淨,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讓陶基也是瞠目結舌,不敢相信。
其實陶璜等百十來人能活下來,也全是陶浚的功勞,如果不是陶浚及時趕到,隻怕陶璜不是淪為階下囚就是身首異處了。
那結果就是派往揭陽的一萬人馬全軍覆滅,無一生還了。
兒子平安的歸來,陶基當然是深感欣慰,但揭陽之戰的慘敗,無疑也給陶基敲響了一個警鍾。
揭陽失守之後,交州東麵的門戶大開,接下來魏軍肯定會趁勢西進,攻打番禺,以目前的這個形勢,番禺真得能守得住嗎?
於是陶基便和施績商量,實在不行的話,他們就遷都到交趾,以避魏軍的鋒芒。
顯然陶基是被魏軍給打怕了,魏軍在揭陽之戰中僅僅隻是出動了一個營多一點的兵力,就打得交州軍落花流水,如果魏軍八萬人馬齊出的話,以吳軍在番禺一帶的兵力,如何能與之抗衡?
盡管陶基也不想放棄番禺這個老巢,但形勢逼人啊,不想全軍覆滅的話,遷都這一步是必須的。
至於遷都到交趾郡那邊是不是安全,陶基當然也不敢保證,但最起碼從番禺到交趾郡,也有兩千多裏的路程,隻要吳軍在交州境內采用堅壁清野的策略,那麽魏軍就算是向交趾郡發起進攻,那他們的後勤補給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隻要吳國遷都於交趾,也可保暫時的安寧。
不過施績並不同意遷都,番禺是交州的州城,現在也是吳國的臨時都城,孫奉剛剛稱帝,在番禺屁股還沒有坐熱呢,就得挪窩,這顯然對新朝廷的威信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從想要維護殘吳小朝廷這角度來講,堅守番禺是必須的,否則魏軍一打來就逃跑,朝廷的威嚴又何在?還如何能讓百姓對朝廷有所信任嗎?
樹倒猢猻散,如果魏軍一打來就逃跑,那這天大地大,何處才是容身之所?
就算遷都到交趾,等魏軍打到了交趾,那又該怎麽辦?還是繼續遷都嗎?彼時又將遷哪裏才好?
所以,施績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可以輕易遷都,最起碼此時不應當遷都,一旦遷都,會造成軍心不穩,民怨沸騰,朝廷也就名存實亡了。
但施績有把握守得住番禺嗎?
現在連陶基這個地頭蛇都有放棄番禺的心思,可見揭陽之戰給交州人帶來的恐懼是何其之大,整個交州軍上下,此刻怕都已經是無心戀戰了。
交州上下對魏軍的態度幾乎是出奇的一致,皆是先倨先畏,在揭陽之戰未開始之時,交州人對形勢的看法是相當的樂觀,認為魏軍根本就沒有能力拿下交州,他們來攻打交州,那就是自取其辱。
但揭陽之戰,似乎給交州所有的人都打了一記悶棍,讓他們意識到先前的那種樂觀是多麽的幼稚和可笑,魏軍的強大是超乎想像的,以目前交州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以和魏軍進行抗衡。
所以上至交州牧陶基,下至普通的交州士卒,個個都喪了膽,寧可放棄他們苦心經營多年的番禺城,也不願意留在這兒等死。
但施績卻清楚,魏軍固然有其厲害的一麵,但也同樣也有其薄弱的一麵。
根據情報的顯示,魏軍此次進攻交州的,是羊祜所率的中軍團,中軍團一共下轄五個營,三步兩騎,總計八萬兵馬,無論是在騎兵作戰時還是步兵作戰時,魏軍的優勢那是相當的明顯,甚至和交州兵交戰時,完全是一種實力的碾壓。
但在水戰方麵,魏軍並沒有水軍的參與,這無疑讓施績眼前便是一亮,暗忖有了對付魏軍的辦法。
魏軍水師的厲害施績肯定是清楚的,尤其是彭澤湖水戰,打得荊州水軍全軍覆滅,吳國的滅亡,或多或少也和魏國的水軍有關。
如果魏軍攻打交州的部隊,除了中軍團之外,再增派一支水軍艦隊的話,那施績肯定沒有什麽想法了,他甚至比陶基遷都還要積極。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魏軍這次進攻交州,擔當主力的就是中軍團,暫時似乎並沒有考慮調動水軍的部隊參戰。
這樣一來,施績認為他們守住番禺的機會甚大。
番禺是南海郡郡治所在,也是交州州治所在,孫奉稱帝之後,這裏更成為了吳國的臨時都城所在,無疑番禺就是交州的政治中心。
從地理位置上考慮的話,番禺位於鬱水的下遊,鬱水是交州境內最大的河流,納百川而入南海,而番禺就位於鬱水的入海口,這裏水係發達,河流密布,鬱水在接納了諸條河水之後,愈發變得浩大起來,魏軍想要跨過鬱水,向西進攻的話,那再厲害的步兵騎兵也沒有用武之地。
不過番禺在鬱水之東,魏軍如果從西而來的話,那肯定是受影響的,他們必須要繞過鬱水三角洲的地帶,才能進入到番禺城的。
而此刻他們從東向西,正好不用穿過如此眾多的河流,顯然從地形上來說,更加有利於魏軍,可以一馬平川地直抵番禺城下。
但施績和他說了魏軍的戰鬥力之後,陶基便有些猶豫了,似乎不再那麽有信心了,但他還是依然對陶璜那邊抱有著幻想的,畢竟陶璜手裏,還有著上萬的人馬,縱然就是不敵,那在揭陽堅持個十天半月,應該也沒有什麽問題吧?
甚至陶基為了保險起見,還派次子陶浚率三千精兵去接應陶璜,如果陶璜真得守不住揭陽的話,那撤退下來,也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但出乎意料的是,陶璜不僅沒有能夠堅守十天半月,甚至連一天都沒有堅守下來,就被魏軍打了一個全軍覆滅。
最後逃出來的,也僅僅隻有陶璜等廖廖百十來人,一萬人馬在一天之內就折損了個幹幹淨淨,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讓陶基也是瞠目結舌,不敢相信。
其實陶璜等百十來人能活下來,也全是陶浚的功勞,如果不是陶浚及時趕到,隻怕陶璜不是淪為階下囚就是身首異處了。
那結果就是派往揭陽的一萬人馬全軍覆滅,無一生還了。
兒子平安的歸來,陶基當然是深感欣慰,但揭陽之戰的慘敗,無疑也給陶基敲響了一個警鍾。
揭陽失守之後,交州東麵的門戶大開,接下來魏軍肯定會趁勢西進,攻打番禺,以目前的這個形勢,番禺真得能守得住嗎?
於是陶基便和施績商量,實在不行的話,他們就遷都到交趾,以避魏軍的鋒芒。
顯然陶基是被魏軍給打怕了,魏軍在揭陽之戰中僅僅隻是出動了一個營多一點的兵力,就打得交州軍落花流水,如果魏軍八萬人馬齊出的話,以吳軍在番禺一帶的兵力,如何能與之抗衡?
盡管陶基也不想放棄番禺這個老巢,但形勢逼人啊,不想全軍覆滅的話,遷都這一步是必須的。
至於遷都到交趾郡那邊是不是安全,陶基當然也不敢保證,但最起碼從番禺到交趾郡,也有兩千多裏的路程,隻要吳軍在交州境內采用堅壁清野的策略,那麽魏軍就算是向交趾郡發起進攻,那他們的後勤補給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隻要吳國遷都於交趾,也可保暫時的安寧。
不過施績並不同意遷都,番禺是交州的州城,現在也是吳國的臨時都城,孫奉剛剛稱帝,在番禺屁股還沒有坐熱呢,就得挪窩,這顯然對新朝廷的威信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從想要維護殘吳小朝廷這角度來講,堅守番禺是必須的,否則魏軍一打來就逃跑,朝廷的威嚴又何在?還如何能讓百姓對朝廷有所信任嗎?
樹倒猢猻散,如果魏軍一打來就逃跑,那這天大地大,何處才是容身之所?
就算遷都到交趾,等魏軍打到了交趾,那又該怎麽辦?還是繼續遷都嗎?彼時又將遷哪裏才好?
所以,施績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可以輕易遷都,最起碼此時不應當遷都,一旦遷都,會造成軍心不穩,民怨沸騰,朝廷也就名存實亡了。
但施績有把握守得住番禺嗎?
現在連陶基這個地頭蛇都有放棄番禺的心思,可見揭陽之戰給交州人帶來的恐懼是何其之大,整個交州軍上下,此刻怕都已經是無心戀戰了。
交州上下對魏軍的態度幾乎是出奇的一致,皆是先倨先畏,在揭陽之戰未開始之時,交州人對形勢的看法是相當的樂觀,認為魏軍根本就沒有能力拿下交州,他們來攻打交州,那就是自取其辱。
但揭陽之戰,似乎給交州所有的人都打了一記悶棍,讓他們意識到先前的那種樂觀是多麽的幼稚和可笑,魏軍的強大是超乎想像的,以目前交州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以和魏軍進行抗衡。
所以上至交州牧陶基,下至普通的交州士卒,個個都喪了膽,寧可放棄他們苦心經營多年的番禺城,也不願意留在這兒等死。
但施績卻清楚,魏軍固然有其厲害的一麵,但也同樣也有其薄弱的一麵。
根據情報的顯示,魏軍此次進攻交州的,是羊祜所率的中軍團,中軍團一共下轄五個營,三步兩騎,總計八萬兵馬,無論是在騎兵作戰時還是步兵作戰時,魏軍的優勢那是相當的明顯,甚至和交州兵交戰時,完全是一種實力的碾壓。
但在水戰方麵,魏軍並沒有水軍的參與,這無疑讓施績眼前便是一亮,暗忖有了對付魏軍的辦法。
魏軍水師的厲害施績肯定是清楚的,尤其是彭澤湖水戰,打得荊州水軍全軍覆滅,吳國的滅亡,或多或少也和魏國的水軍有關。
如果魏軍攻打交州的部隊,除了中軍團之外,再增派一支水軍艦隊的話,那施績肯定沒有什麽想法了,他甚至比陶基遷都還要積極。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魏軍這次進攻交州,擔當主力的就是中軍團,暫時似乎並沒有考慮調動水軍的部隊參戰。
這樣一來,施績認為他們守住番禺的機會甚大。
番禺是南海郡郡治所在,也是交州州治所在,孫奉稱帝之後,這裏更成為了吳國的臨時都城所在,無疑番禺就是交州的政治中心。
從地理位置上考慮的話,番禺位於鬱水的下遊,鬱水是交州境內最大的河流,納百川而入南海,而番禺就位於鬱水的入海口,這裏水係發達,河流密布,鬱水在接納了諸條河水之後,愈發變得浩大起來,魏軍想要跨過鬱水,向西進攻的話,那再厲害的步兵騎兵也沒有用武之地。
不過番禺在鬱水之東,魏軍如果從西而來的話,那肯定是受影響的,他們必須要繞過鬱水三角洲的地帶,才能進入到番禺城的。
而此刻他們從東向西,正好不用穿過如此眾多的河流,顯然從地形上來說,更加有利於魏軍,可以一馬平川地直抵番禺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