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之戰就這樣落下了帷幕,如果說沒有最後的燈影峽的這場戰鬥,魏軍可以用一種最完美的方式來收官。
而且蜀軍最終從馬鞍山的撤離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雙方的戰鬥也會一直地持續下去,甚至有可能會將戰火燃到蜀國的境內。
但燈影峽之戰,導致了魏軍的進攻是戛然而止,雖然說魏軍的損失並不太大,隻有不到兩千人的傷亡,但這場失利,終究是給魏軍的追擊埋下了陰影。
誰知道魏軍後續還會有什麽伏擊的手段,要知道蜀軍在打伏擊戰方麵,那是很有心得的,他們有這一套很是成熟的伏擊經驗,一旦魏軍輕兵冒進,很可能就會再次中招。
不是每一次都會有老天的眷顧,這一場大雨挽救了魏軍近萬人的性命,但下一次再遇到伏擊的話,還會有這樣的幸運嗎?
於是魏軍的各路人馬都變得老實安分起來,他們雖然也在向馬鞍山進軍,但采用的皆是步步為營,穩步前進的策略,沒有一支軍隊再敢冒進了。
這對薑維來說,自然是再利好不過的消息了,他退守馬鞍山,本來也無意再堅守的,等到司馬倫和步協的兩支人馬迴歸之後,薑維便立刻下令撤軍,退守永安。
雖然北麵還有牽弘的一支魏軍在那兒虎視眈眈,但已經是無關大局了,蜀軍主力會合在一起,至少也有七八萬的人馬,如此龐大的兵力群,牽弘自然也不敢有所行動,隻能是目送蜀軍從馬鞍山西去,無所做為。
其實曹亮將牽弘從關中調過來,就是對西陵的蜀軍起到一個牽製的作用,威脅一下蜀軍的退路,讓薑維不得不抽調出一支人馬來,防範一下退路和糧道,這樣牽弘的這支軍隊任務便已達成。
當然如果魏軍在大勝之餘,對蜀軍形成多路圍攻的態勢,牽弘軍也就又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可以從興山南下,直取秭歸,徹底地切斷蜀軍退路,將蜀軍所有的人馬都圍殲在西陵地區。
現在看來,這個計劃是完全行不通了,燈影峽之戰後,魏軍已經放棄了對蜀軍的急攻狂追,而改用步步為營的進軍方式,這種進軍方式雖然穩妥,但卻喪失了全殲蜀軍的機會。
全部集結起來的蜀軍力量比任何時候都強大,此刻牽弘如果不顧一切地去襲取秭歸的話,能不能拿得下來另當別論,就算真得拿下了秭歸,被切斷退路的蜀軍那還不得殺紅了眼。
而孤軍奮戰獨立無援的牽弘軍,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擋得住蜀軍的求生之路的,這種螳臂當車之舉,不過是自不量力的行為,曹亮都沒有任何的指示,牽弘又如何敢輕舉妄動,隻能是放任蜀軍的大隊人馬西去。
對於薑維來說,馬鞍山雖然是險要之地,但卻非留駐之所,隻不過是他行途之中的一個驛站罷了,就如同他每一次出征關隴,秦嶺都是必經之地,秦嶺之險,天下無山峰可以比擬,但卻從來也不是薑維的駐守之地。
從這一點上來講,馬鞍山和秦嶺是極為相似的,先前薑維派羅憲駐守馬鞍山,是為了防備魏軍從這一路進攻西陵或者是切斷西陵和永安之間的交通,而如今西陵失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時候再死守馬鞍山,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西陵城是西陵地區的防禦核心,薑維此前所有的防禦計劃,所有的長圍體係,都是圍繞著西陵而建立的,而現在,西陵城失守之後,外圍的防禦體係也就立刻宣告土崩瓦解了。
此時再留守西陵一帶,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反倒是魏軍的步步逼近,會讓局勢變得越來越艱難,薑維沒有做過多的考慮,就決定從馬鞍山撤軍,迴歸永安。
對於薑維來說,沒有什麽比保存實力更為要緊的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薑維能夠保存好自己的實力,何愁將來沒有機會收複中原匡扶漢室。
上一次北伐隴西,雖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其實也並不算什麽失敗,薑維損失掉的,也僅僅隻是隴西這塊地盤而已。
而且嚴格來說,也算不上什麽損失,隴西本來就是魏國的領土,薑維得到就是意外之喜,得不到也沒有什麽,從頭再來便是,反正薑維經曆過了那麽多的失敗和挫折,也不在乎多那麽幾次。
但薑維有一個巨大的收獲,那就是司馬倫和司馬倫來帶來的五萬人馬,對於一直以來缺兵少將的蜀軍而言,這無疑才是實打實的收獲。
現在的情況和當初的隴西之事幾乎是如出一撤,司馬倫當時是攜隴西五郡及十萬大軍降蜀,如今陸抗是攜荊州西陵之地及六萬吳軍降蜀。
而結局更是驚人的雷同,上一次薑維北伐出兵雍涼,最終是憾失隴西,而此次則是東進荊州,憾失西陵。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薑維雖然經較遺憾地失去了荊州,但卻得到了陸抗的這支軍隊,盡管是有所損失,但大部分的主力尚存,等他們返迴永安之後,不但可以大大地加強永安的防禦力量,而且薑維還擁有隨時再度出征的能力,隻有要合適的機會,薑維肯定會繼續發起東征,直搗荊州的。
這次蜀軍之所以能順利地撤迴永安,有一個人是功不可沒的,那就是驃騎將軍司馬倫。
當時西陵失守,局勢危急,司馬倫在猇亭接到了薑維的緊急撤退命令之後,並沒有立刻撤軍,而是等待步協從嵬嶸寨撤迴來之後,讓步協先走,他來斷後。
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司馬倫的大局觀,換作是其他的人,很可能早就跑路了,局勢這麽的危急,稍有不慎,就會有滅頂之災,自己都快顧不過來了,哪還有餘力去顧及別人啊!
但司馬倫卻是不急不躁,處亂不驚,在最危急最緊要的時候,堅守了兩天的陣地,寧是等待步協到來之後,才率兵予以撤退。
而且蜀軍最終從馬鞍山的撤離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雙方的戰鬥也會一直地持續下去,甚至有可能會將戰火燃到蜀國的境內。
但燈影峽之戰,導致了魏軍的進攻是戛然而止,雖然說魏軍的損失並不太大,隻有不到兩千人的傷亡,但這場失利,終究是給魏軍的追擊埋下了陰影。
誰知道魏軍後續還會有什麽伏擊的手段,要知道蜀軍在打伏擊戰方麵,那是很有心得的,他們有這一套很是成熟的伏擊經驗,一旦魏軍輕兵冒進,很可能就會再次中招。
不是每一次都會有老天的眷顧,這一場大雨挽救了魏軍近萬人的性命,但下一次再遇到伏擊的話,還會有這樣的幸運嗎?
於是魏軍的各路人馬都變得老實安分起來,他們雖然也在向馬鞍山進軍,但采用的皆是步步為營,穩步前進的策略,沒有一支軍隊再敢冒進了。
這對薑維來說,自然是再利好不過的消息了,他退守馬鞍山,本來也無意再堅守的,等到司馬倫和步協的兩支人馬迴歸之後,薑維便立刻下令撤軍,退守永安。
雖然北麵還有牽弘的一支魏軍在那兒虎視眈眈,但已經是無關大局了,蜀軍主力會合在一起,至少也有七八萬的人馬,如此龐大的兵力群,牽弘自然也不敢有所行動,隻能是目送蜀軍從馬鞍山西去,無所做為。
其實曹亮將牽弘從關中調過來,就是對西陵的蜀軍起到一個牽製的作用,威脅一下蜀軍的退路,讓薑維不得不抽調出一支人馬來,防範一下退路和糧道,這樣牽弘的這支軍隊任務便已達成。
當然如果魏軍在大勝之餘,對蜀軍形成多路圍攻的態勢,牽弘軍也就又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可以從興山南下,直取秭歸,徹底地切斷蜀軍退路,將蜀軍所有的人馬都圍殲在西陵地區。
現在看來,這個計劃是完全行不通了,燈影峽之戰後,魏軍已經放棄了對蜀軍的急攻狂追,而改用步步為營的進軍方式,這種進軍方式雖然穩妥,但卻喪失了全殲蜀軍的機會。
全部集結起來的蜀軍力量比任何時候都強大,此刻牽弘如果不顧一切地去襲取秭歸的話,能不能拿得下來另當別論,就算真得拿下了秭歸,被切斷退路的蜀軍那還不得殺紅了眼。
而孤軍奮戰獨立無援的牽弘軍,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擋得住蜀軍的求生之路的,這種螳臂當車之舉,不過是自不量力的行為,曹亮都沒有任何的指示,牽弘又如何敢輕舉妄動,隻能是放任蜀軍的大隊人馬西去。
對於薑維來說,馬鞍山雖然是險要之地,但卻非留駐之所,隻不過是他行途之中的一個驛站罷了,就如同他每一次出征關隴,秦嶺都是必經之地,秦嶺之險,天下無山峰可以比擬,但卻從來也不是薑維的駐守之地。
從這一點上來講,馬鞍山和秦嶺是極為相似的,先前薑維派羅憲駐守馬鞍山,是為了防備魏軍從這一路進攻西陵或者是切斷西陵和永安之間的交通,而如今西陵失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時候再死守馬鞍山,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西陵城是西陵地區的防禦核心,薑維此前所有的防禦計劃,所有的長圍體係,都是圍繞著西陵而建立的,而現在,西陵城失守之後,外圍的防禦體係也就立刻宣告土崩瓦解了。
此時再留守西陵一帶,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反倒是魏軍的步步逼近,會讓局勢變得越來越艱難,薑維沒有做過多的考慮,就決定從馬鞍山撤軍,迴歸永安。
對於薑維來說,沒有什麽比保存實力更為要緊的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薑維能夠保存好自己的實力,何愁將來沒有機會收複中原匡扶漢室。
上一次北伐隴西,雖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其實也並不算什麽失敗,薑維損失掉的,也僅僅隻是隴西這塊地盤而已。
而且嚴格來說,也算不上什麽損失,隴西本來就是魏國的領土,薑維得到就是意外之喜,得不到也沒有什麽,從頭再來便是,反正薑維經曆過了那麽多的失敗和挫折,也不在乎多那麽幾次。
但薑維有一個巨大的收獲,那就是司馬倫和司馬倫來帶來的五萬人馬,對於一直以來缺兵少將的蜀軍而言,這無疑才是實打實的收獲。
現在的情況和當初的隴西之事幾乎是如出一撤,司馬倫當時是攜隴西五郡及十萬大軍降蜀,如今陸抗是攜荊州西陵之地及六萬吳軍降蜀。
而結局更是驚人的雷同,上一次薑維北伐出兵雍涼,最終是憾失隴西,而此次則是東進荊州,憾失西陵。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薑維雖然經較遺憾地失去了荊州,但卻得到了陸抗的這支軍隊,盡管是有所損失,但大部分的主力尚存,等他們返迴永安之後,不但可以大大地加強永安的防禦力量,而且薑維還擁有隨時再度出征的能力,隻有要合適的機會,薑維肯定會繼續發起東征,直搗荊州的。
這次蜀軍之所以能順利地撤迴永安,有一個人是功不可沒的,那就是驃騎將軍司馬倫。
當時西陵失守,局勢危急,司馬倫在猇亭接到了薑維的緊急撤退命令之後,並沒有立刻撤軍,而是等待步協從嵬嶸寨撤迴來之後,讓步協先走,他來斷後。
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司馬倫的大局觀,換作是其他的人,很可能早就跑路了,局勢這麽的危急,稍有不慎,就會有滅頂之災,自己都快顧不過來了,哪還有餘力去顧及別人啊!
但司馬倫卻是不急不躁,處亂不驚,在最危急最緊要的時候,堅守了兩天的陣地,寧是等待步協到來之後,才率兵予以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