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在追擊的時候,當然是使用了火把的,他們根本就無所謂暴露不暴露,使用火把的目的也十分的明確,那就是提供照明,為魏軍騎兵的前進提供良好的條件。
不過火把所照耀的範圍比較有限,近一些的目標看得比較清楚,遠一些的目標就很看清了,再加上這天夜裏本身就是陰天,別說是月光,就連星光都不曾看到一星半點,陰沉沉的天,完全就是伸手不見五指啊。
如果沒有火把來照明的話,不但蜀軍無法順利地撤軍,魏軍也無法進行追擊,所以到了夜裏,火把自然而然地也就成為了雙方皆合用的照明工具。
火把照遠不照近的這個特點,其實對於蜀軍來說並不受什麽影響,畢竟蜀軍相對來說對這條路比較熟悉,隻要能照清楚跟前的道路,他們就可以識別出到底該走哪條路。
但魏軍不同啊,他們對前麵的情況完全是一無所知,隻能尾隨著蜀軍,死死地咬住,不給蜀軍以逃逸的機會。
按魏軍的攻擊計劃,目前身處猇亭山,這裏的地形較為複雜,所以魏軍在不明地理的情況下,最好采用尾追的辦法,一來自己不會迷路,二來魏軍可以伺機而動,一旦出了猇亭山,而且到了白天之後,視野也會變得開闊許多,魏軍便可以實施迂迴包抄的戰術,將蜀軍圍而殲之。
隻要進入到平坦地帶,蜀軍肯定是逃不掉的,魏軍騎兵的穿插包抄本來就十分的厲害,隻要地形適合,沒有任何一支步兵能逃得了魏軍騎兵的分進合擊。
隻不過現在受地形的影響,魏軍的合圍計劃根本就無法實施,他們現在隻能采用尾隨的辦法,先將蜀軍給看住,不讓他們有逃跑的機會,至於現在能咬一口就算一口吧。
這種逐步蠶食的方法其實也是很有效的,如果魏軍騎兵一路尾擊之下去,一口一口地將蜀軍給蠶食掉,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一來可以將蜀軍給消滅掉,二來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自己這邊的傷亡,可謂是一舉兩得。
現在魏軍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追擊蜀軍的上麵,對於潛在的危險他們反倒是忽視了,反正屯騎營的重甲騎兵的防禦力是天下無人能及的,他們無懼於一切冷箭,縱然蜀軍敢在半路之上設下埋伏,也難以傷害屯騎營分毫。
所以屯騎營並不會擔憂什麽意外的發生,一路長驅直入,追擊不停。
而勁騎營這邊雖然沒有屯騎營那樣的防護手段,但他們卻有著屯騎營給他們壯膽,反正屯騎營出現在哪兒,他們也如影隨形到哪兒,似乎這樣緊靠著屯騎營,也能沾沾光。
就這樣魏軍一路追擊,一直殺到了燈影峽。
由於火把照耀的範圍有限,魏軍在一路的追擊之中,也不清楚究竟到了什麽地方,饒是燈影峽如此險惡的地方,換作是白天,魏軍騎兵定然會先停止追擊,打探一下前麵的狀況之後,再追擊未遲。
但現在是大半夜的,兩軍的火把雖然比較多,但火光照耀範圍著實有限,隻能夠看得清周圍不遠處的情況,卻根本看不到峽穀頂上的情況。
一路之上,山道蜿蜒曲折,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好走的,對此魏軍騎兵也是早有準備的,也就不足為奇了,隻是進入到了燈影峽之後,魏軍騎兵依然沒有察覺到危險正向他們逼近,仍舊按照既定的節奏,繼續地不斷向著蜀軍的後衛部隊進行著蠶食。
司馬倫看到魏軍已經追到了燈影峽,他不禁是暗暗地鬆了一口氣,他已經在燈影峽精心地進行了部署,如果魏軍不進燈影峽的話,那司馬倫的全部計劃不就落空了嗎?
司馬倫的擔心也不無道理,畢竟司馬倫也是出身於魏軍體係的人,他曾經和曹亮有過多次的交手,每次都落了下風,伏擊戰是蜀軍的強項,在這方麵,魏國又焉能不備。
一旦讓魏軍識破了自己的伏擊計劃,司馬倫便是前功盡棄,不給魏軍予以重創,他們還是一樣會窮追不舍。
司馬倫知道,隻有在猇亭山一帶,蜀軍才有擺脫魏軍的希望,而一旦出了猇亭山,地形地勢便沒有這般的複雜崎嶇了,魏軍騎兵在平坦地帶所占據的優勢,對於蜀軍來說,那將會是有如噩夢一般的存在。
此刻司馬倫立於峽穀之上,他出行的比較早,在魏軍發起追擊的時候,司馬倫已經是率先抵達了燈影峽,並親自登上了峽頂。
在燈影峽的峽穀之上,八千蜀軍正嚴陣以待,不過司馬倫沒有打草驚蛇,雖然魏軍此刻已經追著蜀軍殺入到了燈影峽之中,但現在還不是最佳的動手時機,至少必須要等到魏軍大半的人馬進入到燈影峽之後,司馬倫才會下令發起攻擊的。
如果這個攻擊進行的太早的話,魏軍便會一遇到伏擊便後撤,損失不了多少的人,這樣司馬倫是逮不到大魚的。
隻有魏軍的大部人馬進入到燈影峽之後,蜀軍這個時候發起攻擊,才能有更大的收獲,燈影峽至少也有十裏之長,可以吞進來不少的魏軍,所以司馬倫讓蜀軍耐心等待,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到魏軍的先頭部隊一頭紮進了燈影峽之中,始終和蜀軍的後衛部隊不斷地發生著激戰,當然這個激戰也是魏軍騎兵的一種碾壓,蜀軍的後撤部隊根本就不可能是全身上下鎧甲護體的屯騎兵的對手。
無情的碾壓過後,燈影峽之中又留下了不少蜀軍的屍體,屯騎營雖然身在絕穀之中,但依舊是那樣的趾高氣揚,他們要踏著蜀軍的屍休前進,一直將蜀軍所有的人馬都踐踏在它的馬蹄之下為止。
而山頂上的蜀軍早已是義憤填膺了,魏軍的騎兵實在是太猖狂了,仗著騎兵的優勢,就這麽橫行無忌,如果不是司馬倫有令在先,他們恨不得早就放箭去殂殺這些魏兵了。
不過火把所照耀的範圍比較有限,近一些的目標看得比較清楚,遠一些的目標就很看清了,再加上這天夜裏本身就是陰天,別說是月光,就連星光都不曾看到一星半點,陰沉沉的天,完全就是伸手不見五指啊。
如果沒有火把來照明的話,不但蜀軍無法順利地撤軍,魏軍也無法進行追擊,所以到了夜裏,火把自然而然地也就成為了雙方皆合用的照明工具。
火把照遠不照近的這個特點,其實對於蜀軍來說並不受什麽影響,畢竟蜀軍相對來說對這條路比較熟悉,隻要能照清楚跟前的道路,他們就可以識別出到底該走哪條路。
但魏軍不同啊,他們對前麵的情況完全是一無所知,隻能尾隨著蜀軍,死死地咬住,不給蜀軍以逃逸的機會。
按魏軍的攻擊計劃,目前身處猇亭山,這裏的地形較為複雜,所以魏軍在不明地理的情況下,最好采用尾追的辦法,一來自己不會迷路,二來魏軍可以伺機而動,一旦出了猇亭山,而且到了白天之後,視野也會變得開闊許多,魏軍便可以實施迂迴包抄的戰術,將蜀軍圍而殲之。
隻要進入到平坦地帶,蜀軍肯定是逃不掉的,魏軍騎兵的穿插包抄本來就十分的厲害,隻要地形適合,沒有任何一支步兵能逃得了魏軍騎兵的分進合擊。
隻不過現在受地形的影響,魏軍的合圍計劃根本就無法實施,他們現在隻能采用尾隨的辦法,先將蜀軍給看住,不讓他們有逃跑的機會,至於現在能咬一口就算一口吧。
這種逐步蠶食的方法其實也是很有效的,如果魏軍騎兵一路尾擊之下去,一口一口地將蜀軍給蠶食掉,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一來可以將蜀軍給消滅掉,二來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自己這邊的傷亡,可謂是一舉兩得。
現在魏軍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追擊蜀軍的上麵,對於潛在的危險他們反倒是忽視了,反正屯騎營的重甲騎兵的防禦力是天下無人能及的,他們無懼於一切冷箭,縱然蜀軍敢在半路之上設下埋伏,也難以傷害屯騎營分毫。
所以屯騎營並不會擔憂什麽意外的發生,一路長驅直入,追擊不停。
而勁騎營這邊雖然沒有屯騎營那樣的防護手段,但他們卻有著屯騎營給他們壯膽,反正屯騎營出現在哪兒,他們也如影隨形到哪兒,似乎這樣緊靠著屯騎營,也能沾沾光。
就這樣魏軍一路追擊,一直殺到了燈影峽。
由於火把照耀的範圍有限,魏軍在一路的追擊之中,也不清楚究竟到了什麽地方,饒是燈影峽如此險惡的地方,換作是白天,魏軍騎兵定然會先停止追擊,打探一下前麵的狀況之後,再追擊未遲。
但現在是大半夜的,兩軍的火把雖然比較多,但火光照耀範圍著實有限,隻能夠看得清周圍不遠處的情況,卻根本看不到峽穀頂上的情況。
一路之上,山道蜿蜒曲折,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好走的,對此魏軍騎兵也是早有準備的,也就不足為奇了,隻是進入到了燈影峽之後,魏軍騎兵依然沒有察覺到危險正向他們逼近,仍舊按照既定的節奏,繼續地不斷向著蜀軍的後衛部隊進行著蠶食。
司馬倫看到魏軍已經追到了燈影峽,他不禁是暗暗地鬆了一口氣,他已經在燈影峽精心地進行了部署,如果魏軍不進燈影峽的話,那司馬倫的全部計劃不就落空了嗎?
司馬倫的擔心也不無道理,畢竟司馬倫也是出身於魏軍體係的人,他曾經和曹亮有過多次的交手,每次都落了下風,伏擊戰是蜀軍的強項,在這方麵,魏國又焉能不備。
一旦讓魏軍識破了自己的伏擊計劃,司馬倫便是前功盡棄,不給魏軍予以重創,他們還是一樣會窮追不舍。
司馬倫知道,隻有在猇亭山一帶,蜀軍才有擺脫魏軍的希望,而一旦出了猇亭山,地形地勢便沒有這般的複雜崎嶇了,魏軍騎兵在平坦地帶所占據的優勢,對於蜀軍來說,那將會是有如噩夢一般的存在。
此刻司馬倫立於峽穀之上,他出行的比較早,在魏軍發起追擊的時候,司馬倫已經是率先抵達了燈影峽,並親自登上了峽頂。
在燈影峽的峽穀之上,八千蜀軍正嚴陣以待,不過司馬倫沒有打草驚蛇,雖然魏軍此刻已經追著蜀軍殺入到了燈影峽之中,但現在還不是最佳的動手時機,至少必須要等到魏軍大半的人馬進入到燈影峽之後,司馬倫才會下令發起攻擊的。
如果這個攻擊進行的太早的話,魏軍便會一遇到伏擊便後撤,損失不了多少的人,這樣司馬倫是逮不到大魚的。
隻有魏軍的大部人馬進入到燈影峽之後,蜀軍這個時候發起攻擊,才能有更大的收獲,燈影峽至少也有十裏之長,可以吞進來不少的魏軍,所以司馬倫讓蜀軍耐心等待,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到魏軍的先頭部隊一頭紮進了燈影峽之中,始終和蜀軍的後衛部隊不斷地發生著激戰,當然這個激戰也是魏軍騎兵的一種碾壓,蜀軍的後撤部隊根本就不可能是全身上下鎧甲護體的屯騎兵的對手。
無情的碾壓過後,燈影峽之中又留下了不少蜀軍的屍體,屯騎營雖然身在絕穀之中,但依舊是那樣的趾高氣揚,他們要踏著蜀軍的屍休前進,一直將蜀軍所有的人馬都踐踏在它的馬蹄之下為止。
而山頂上的蜀軍早已是義憤填膺了,魏軍的騎兵實在是太猖狂了,仗著騎兵的優勢,就這麽橫行無忌,如果不是司馬倫有令在先,他們恨不得早就放箭去殂殺這些魏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