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軍的撤退是從北門走的,如今南門和東門,都落入到了魏軍的控製之下,就連西門附近,也成為了魏蜀兩軍爭奪的重點,蜀軍想要全身而退,肯定不會選擇從西門突圍。
所以,蜀軍的撤退,全部是從北門出去的,隻有北門,還牢牢地掌握蜀軍的手中,於是從北門撤退,已經成為了蜀軍必走的通道。
如果單論撤退的話,沒有人能再比薑維更有經驗和心得了,薑維打了一輩子的仗,不論是勝仗還是敗仗,結局都是以撤退而結束,所以說,這天下恐怕沒有任何人,比薑維更有撤退方麵的經驗了。
薑維的撤退,可不是像寧隨那樣,下一道撤退的命令,然後自己就先掉頭逃跑了,整個軍隊的撤退亂成了一鍋粥,不全軍覆滅才怪。
寧隨可是薑維的貼身副將,跟著薑維打過無數次的仗,也經曆了無數次的撤退,按理說薑維撤軍的經驗他也學了不少,可事到臨頭卻是望風而逃,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扔下一堆蜀兵自生自滅,完全辜負了薑維的信任。
薑維的撤軍,那是相當有章法可循的,他采有交叉掩護的方式,讓蜀軍徐緩地撤出陣地,避免斷後的部隊遭到魏軍的包圍。
而且後衛的部隊,薑維安排的是最為精銳的親衛部隊,薑維讓荊州兵先撤,畢竟荊州兵並不熟悉薑維的撤軍方式,如果讓他們呆在最後,反倒是容易破壞薑維的計劃。
由親衛擔任殿後的任務,在撤退的時候,他們完全能領悟薑維的戰術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部隊的傷亡。
在戰場上,打了敗仗想要全身而退,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數的敵軍都會乘勝追擊,這種痛打落水狗的事情,是許多人都樂此不疲的,而往往撤退時,敗軍之旅更是雪上加霜,麵臨著更慘重的損失。
而薑維在這方麵,保持了極強的控製力,這一點,薑維可是從諸葛亮身上學了不少,打勝仗固然重要,但能在打敗仗之後還能全身而退的話,那才是有真本事的。
蜀國地狹人少,兵力微薄,從諸葛亮的時代一直到薑維時代,屢屢興兵北伐,如果不計代價拚消耗的話,蜀國的兵馬早就拚個一幹二淨了,所以不管是諸葛亮還是薑維,每一次的用兵,不管是打勝仗還是打敗仗,總是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兵力的最少消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本身就是蜀軍力求避免的。
蜀軍在撤退方麵積累的經驗,這天下還真是無人能及的,多年以來,蜀軍不管是打了勝仗還是打了敗仗,最終都是殊途同歸,要撤迴蜀國,如何能在撤退之中保存實力,是諸葛亮和薑維必須要重視和狠抓的事,否則的話,打一次仗就把家底子給整光了,別說是再次進攻後繼乏力,就連蜀國都到了無兵可禦的生死存亡之境。
西陵能守得住固然是好,但如果真守不住的話,薑維也不會有什麽留戀,而是果斷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保存實力才是最為緊要的,不是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對於薑維來說,這才是重點。
經曆了太多的失敗和太多的挫折,薑維早已經養成了一種寵辱不驚的習慣,下達撤退命令的時候,薑維麵上平靜地沒有一絲的波瀾,仿佛是下達一道再普通不過的命令一般。
而陸抗顯然就沒有薑維那樣的心境了,西陵的失守,恐怕是陸抗心中最大的痛,他的心在滴血,麵如死灰一般。
西陵是陸抗最後的希望所在,他先前的所所種種努力,都是試圖挽救一個已經覆滅的王朝,現在他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能不能守得住西陵,已經是陸抗最後的一點希望了。
但就是這麽一點的希望,也如皂角的泡沫一樣破碎了,撤離西陵的時候,陸抗痛苦地閉上了眼睛,眼角之間沁出淚水,此刻他的心中一片悲苦,卻也無處訴說,隻能是化作了一聲無言的長歎。
為了保住這一片吳國的最後領土,陸抗幾乎是傾盡了全力,他甚至是不惜折節向蜀國投降,以換來蜀國的援助,本以為集結蜀國和吳國最後的力量,拚死也能和魏國戰上一場,守住這最後僅存的一點希望。
可惜事與願違,魏國的強大,已經到了無可匹敵的地步,就算是陸抗的殘吳勢力和蜀國聯手,都無法與魏國相抗衡,西陵之戰,從開始到結束,也就僅僅隻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再精心構築的防禦陣地,在魏軍的強悍進攻麵前,還是如同紙糊的一般坍塌了。
麵對此情此景,陸抗心中是萬念俱灰,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活下去還有什麽意義,西陵的失守,就是陸抗全部信念的崩塌。
薑維看到了陸抗低落的情緒,安慰他道:“幼節,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於國於民,自是問心無愧,西陵既失,思之無益,我們還是先退兵永安,等將來有機會再出兵收複西陵吧。”
薑維一生之中承受過無數次的失敗,上一次丟掉隴西五郡那樣的打擊都沒有壓垮他,所以對於此役的失敗,薑維的心態還是一如繼往的平和,命裏終須有時有,命裏終須無時無,雖然薑維對收複荊州報著極大的期望,但失去的時候,他也沒有什麽太多的遺憾,是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注定是要失去的。
在這一點上,薑維比任何人都看得開,畢竟保存實力才是第一位的,為了一塊領土,拚光了蜀軍的所有的力量,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陸抗的心情薑維可以理解,但此時真不是難過的時候,帶領著這支軍隊走出困境,才是薑維所需要做的事,既然西陵之戰的敗局已經無可挽迴了,那麽薑維就要盡可能地將更多的蜀軍士兵帶迴到永安去,保存實力,來日再戰。
所以,蜀軍的撤退,全部是從北門出去的,隻有北門,還牢牢地掌握蜀軍的手中,於是從北門撤退,已經成為了蜀軍必走的通道。
如果單論撤退的話,沒有人能再比薑維更有經驗和心得了,薑維打了一輩子的仗,不論是勝仗還是敗仗,結局都是以撤退而結束,所以說,這天下恐怕沒有任何人,比薑維更有撤退方麵的經驗了。
薑維的撤退,可不是像寧隨那樣,下一道撤退的命令,然後自己就先掉頭逃跑了,整個軍隊的撤退亂成了一鍋粥,不全軍覆滅才怪。
寧隨可是薑維的貼身副將,跟著薑維打過無數次的仗,也經曆了無數次的撤退,按理說薑維撤軍的經驗他也學了不少,可事到臨頭卻是望風而逃,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扔下一堆蜀兵自生自滅,完全辜負了薑維的信任。
薑維的撤軍,那是相當有章法可循的,他采有交叉掩護的方式,讓蜀軍徐緩地撤出陣地,避免斷後的部隊遭到魏軍的包圍。
而且後衛的部隊,薑維安排的是最為精銳的親衛部隊,薑維讓荊州兵先撤,畢竟荊州兵並不熟悉薑維的撤軍方式,如果讓他們呆在最後,反倒是容易破壞薑維的計劃。
由親衛擔任殿後的任務,在撤退的時候,他們完全能領悟薑維的戰術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部隊的傷亡。
在戰場上,打了敗仗想要全身而退,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數的敵軍都會乘勝追擊,這種痛打落水狗的事情,是許多人都樂此不疲的,而往往撤退時,敗軍之旅更是雪上加霜,麵臨著更慘重的損失。
而薑維在這方麵,保持了極強的控製力,這一點,薑維可是從諸葛亮身上學了不少,打勝仗固然重要,但能在打敗仗之後還能全身而退的話,那才是有真本事的。
蜀國地狹人少,兵力微薄,從諸葛亮的時代一直到薑維時代,屢屢興兵北伐,如果不計代價拚消耗的話,蜀國的兵馬早就拚個一幹二淨了,所以不管是諸葛亮還是薑維,每一次的用兵,不管是打勝仗還是打敗仗,總是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兵力的最少消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本身就是蜀軍力求避免的。
蜀軍在撤退方麵積累的經驗,這天下還真是無人能及的,多年以來,蜀軍不管是打了勝仗還是打了敗仗,最終都是殊途同歸,要撤迴蜀國,如何能在撤退之中保存實力,是諸葛亮和薑維必須要重視和狠抓的事,否則的話,打一次仗就把家底子給整光了,別說是再次進攻後繼乏力,就連蜀國都到了無兵可禦的生死存亡之境。
西陵能守得住固然是好,但如果真守不住的話,薑維也不會有什麽留戀,而是果斷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保存實力才是最為緊要的,不是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對於薑維來說,這才是重點。
經曆了太多的失敗和太多的挫折,薑維早已經養成了一種寵辱不驚的習慣,下達撤退命令的時候,薑維麵上平靜地沒有一絲的波瀾,仿佛是下達一道再普通不過的命令一般。
而陸抗顯然就沒有薑維那樣的心境了,西陵的失守,恐怕是陸抗心中最大的痛,他的心在滴血,麵如死灰一般。
西陵是陸抗最後的希望所在,他先前的所所種種努力,都是試圖挽救一個已經覆滅的王朝,現在他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能不能守得住西陵,已經是陸抗最後的一點希望了。
但就是這麽一點的希望,也如皂角的泡沫一樣破碎了,撤離西陵的時候,陸抗痛苦地閉上了眼睛,眼角之間沁出淚水,此刻他的心中一片悲苦,卻也無處訴說,隻能是化作了一聲無言的長歎。
為了保住這一片吳國的最後領土,陸抗幾乎是傾盡了全力,他甚至是不惜折節向蜀國投降,以換來蜀國的援助,本以為集結蜀國和吳國最後的力量,拚死也能和魏國戰上一場,守住這最後僅存的一點希望。
可惜事與願違,魏國的強大,已經到了無可匹敵的地步,就算是陸抗的殘吳勢力和蜀國聯手,都無法與魏國相抗衡,西陵之戰,從開始到結束,也就僅僅隻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再精心構築的防禦陣地,在魏軍的強悍進攻麵前,還是如同紙糊的一般坍塌了。
麵對此情此景,陸抗心中是萬念俱灰,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活下去還有什麽意義,西陵的失守,就是陸抗全部信念的崩塌。
薑維看到了陸抗低落的情緒,安慰他道:“幼節,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於國於民,自是問心無愧,西陵既失,思之無益,我們還是先退兵永安,等將來有機會再出兵收複西陵吧。”
薑維一生之中承受過無數次的失敗,上一次丟掉隴西五郡那樣的打擊都沒有壓垮他,所以對於此役的失敗,薑維的心態還是一如繼往的平和,命裏終須有時有,命裏終須無時無,雖然薑維對收複荊州報著極大的期望,但失去的時候,他也沒有什麽太多的遺憾,是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注定是要失去的。
在這一點上,薑維比任何人都看得開,畢竟保存實力才是第一位的,為了一塊領土,拚光了蜀軍的所有的力量,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陸抗的心情薑維可以理解,但此時真不是難過的時候,帶領著這支軍隊走出困境,才是薑維所需要做的事,既然西陵之戰的敗局已經無可挽迴了,那麽薑維就要盡可能地將更多的蜀軍士兵帶迴到永安去,保存實力,來日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