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和陸抗一見如故,惺惺相惜,頗有點相見恨晚之意,兩人秉燭促膝,一談便是一宿,絲毫都不覺疲憊,依然是神采奕奕。
但兩人真的能推心置腹,以性命相交嗎?顯然是誰也猜不透的。
其實兩人都是聰明人,盡管他們內心之中都有各自的小算盤,但現在的形勢,逼著他們也得放下各自的猜疑和成見,全力以赴地應付麵前的危局。
聰明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審時度勢,分得清利與弊,現在大敵當前,如果蜀人和吳人各自為戰甚至是相互傾軋的話,那麽等待他們的自然隻有覆亡的結果。
唇亡齒寒,守望相助,往往這個道理誰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常常沒有多少的人,許多人為了蠅頭小利,都會火中取栗,而不去考慮其嚴重的後果。
在巨大利益誘惑麵前讓人保持冷靜,對許多人而言,確實是一種奢求。
當然吳蜀荊州之爭,最後演變為火燒七百裏連營,表麵上來自,吳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但實際上卻是雙輸的局麵,由於吳蜀交惡,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導致雙方都蒙受了不可承受的損失,這讓兩國在其後幾十年的時間內都元氣大傷,失去了抗衡魏國的資本。
如果當然的吳蜀能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荊州的問題,雙方能一直保持一種穩定而良好的同盟關係,那麽集吳蜀兩國之力,是完全有和魏軍抗衡的實力的,那怕是不能收複中原,但最起碼也不會落到現在國破家亡的這種地步吧。
如果現在雙方還搞什麽爾虞我詐的小動作,那就是真得作死了,在這一點上,陸抗想的是比較透徹的,降蜀是他們現在唯一的生存機會,隻有借助於蜀國的力量,他們才有機會擊退魏軍的進攻,如果僅憑吳國的這點殘餘力量的話,是根本不夠看的。
但陸抗想要讓蜀國幫自己,那肯定不會是無償的,盡管雙方是同盟的關係,但再牢固的同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如果不給蜀國任何好處的話,那蜀國肯定不會出兵相助的。
所以陸抗才會考慮降蜀的這條路,既然陸抗以荊州之地降蜀,那麽荊州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蜀國的領土,那麽蜀國出兵,也就不再是單純地援助陸抗,而是守衛自己的國土了。
出兵救援和守衛疆土,那完全是兩個概念,出兵救援的話對於蜀軍來說救是人情,不救是本分,蜀軍隻有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會出兵來救援荊州的,如果遭遇到危險之後,蜀軍自然也不會拚盡全力與魏軍交戰,最大的可能就是主動撤離,明哲保身。
但荊州成為了蜀國的國土之後,蜀軍的任務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必定會拚盡全力來守疆衛土,為自己而戰和為別人而戰,那完全是兩碼事。
這一點陸抗是相當的清楚的,所以從一開始和蜀國接觸的時候,他就沒有向蜀國尋找援兵的打算,畢竟吳蜀這麽多年來的同盟關係,其實也不過是貌合神離,各懷心思的,想要讓蜀國出兵救援,不給一些甜頭和好處的話,蜀國就算是出兵,也不過是觀望的態度,根本不可能為吳國解決存亡之危。
於是在陸抗的計劃之中,不玩虛的,就是明確地提出了將荊州之地以及連同荊州的人馬全部歸降於蜀國,反正這個時候吳國朝廷已經亡了,吳國的皇帝也掛了,這個時候陸抗獻荊州而降蜀,也沒有什麽叛國背主之嫌了,也比較容易獲得蜀人的信任。
其實就算陸抗真得有驅虎吞狼之策,那至少也得在將狼驅趕走之後,才會考慮到卸磨殺驢的問題,在此前,他也必須要對蜀國表現出一個忠誠的態度來,這樣才能取得蜀人的信任,竭盡全力地來幫他。
陸抗知道,蜀人一直對荊州的失守是耿耿於懷的,那怕諸葛亮與吳國重修舊好之後,蜀人也一直沒有放下收複荊州的野心,如今這麽一個天賜良機突然擺到他們麵前,蜀國上下已豈會不珍惜這個機會?
一切果然和陸抗預想的不差分毫,陸抗派吾彥為使者前往永安和薑維聯係之後,薑維毫不猶豫地便答應了此事,並承諾即刻出兵,以解荊州之危。
薑維果真是說到做到,不但派羅憲前來營救陸抗,在危難之中讓陸抗擺脫了魏軍的追擊,而且薑維親率大軍趕往了江陵,去阻擊魏軍的渡江,在公安與魏軍展開了反登陸的作戰,用五六千人的傷亡代價,遲滯了魏軍的登陸行動,給江陵守軍的撤離贏得了時間。
這還是在薑維受了朱喬一肚子氣之後才有的表現,如果換作是其他的人,很有可能直接就撂挑子了,率兵返迴永安去,吳國的生死與他何幹,還要在這兒受朱喬的這份鳥氣?
但薑維非但沒有撤軍,反而是前往了公安,與魏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那怕付出再大的傷亡代價也在所不惜。
從這方麵可以看出,薑維確實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那怕朱喬對他不敬,但卻無法改變薑維的心跡,那怕是再艱難的局麵,薑維都獨自承受了下來。
顯然薑維早已將荊州視做了蜀國的疆土,既然這是蜀國的地盤,又焉能有輕棄的道理?
對於薑維這種大局觀看得十分透徹的人,陸抗當然是有心好好地結交的,那怕將來他們反目成仇了,但陸抗也無悔於今天的決定。
至於處決朱喬,更多的是給薑維出口氣,同時也起到了一個殺一儆百的作用,陸抗就是要讓所有的吳軍都看到,薑維如今的地位是在任何人之上的,不遵從薑維的命令,那就是和朱喬一個下場。
既然陸抗已經將最高的軍事指揮交到了薑維的手中,那陸抗也就必須要主動站出來維護薑維的尊嚴和威望,這是一道不容挑戰的底線,任何人包括陸抗本人,都無權去逾越它。
但兩人真的能推心置腹,以性命相交嗎?顯然是誰也猜不透的。
其實兩人都是聰明人,盡管他們內心之中都有各自的小算盤,但現在的形勢,逼著他們也得放下各自的猜疑和成見,全力以赴地應付麵前的危局。
聰明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審時度勢,分得清利與弊,現在大敵當前,如果蜀人和吳人各自為戰甚至是相互傾軋的話,那麽等待他們的自然隻有覆亡的結果。
唇亡齒寒,守望相助,往往這個道理誰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常常沒有多少的人,許多人為了蠅頭小利,都會火中取栗,而不去考慮其嚴重的後果。
在巨大利益誘惑麵前讓人保持冷靜,對許多人而言,確實是一種奢求。
當然吳蜀荊州之爭,最後演變為火燒七百裏連營,表麵上來自,吳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但實際上卻是雙輸的局麵,由於吳蜀交惡,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導致雙方都蒙受了不可承受的損失,這讓兩國在其後幾十年的時間內都元氣大傷,失去了抗衡魏國的資本。
如果當然的吳蜀能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荊州的問題,雙方能一直保持一種穩定而良好的同盟關係,那麽集吳蜀兩國之力,是完全有和魏軍抗衡的實力的,那怕是不能收複中原,但最起碼也不會落到現在國破家亡的這種地步吧。
如果現在雙方還搞什麽爾虞我詐的小動作,那就是真得作死了,在這一點上,陸抗想的是比較透徹的,降蜀是他們現在唯一的生存機會,隻有借助於蜀國的力量,他們才有機會擊退魏軍的進攻,如果僅憑吳國的這點殘餘力量的話,是根本不夠看的。
但陸抗想要讓蜀國幫自己,那肯定不會是無償的,盡管雙方是同盟的關係,但再牢固的同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如果不給蜀國任何好處的話,那蜀國肯定不會出兵相助的。
所以陸抗才會考慮降蜀的這條路,既然陸抗以荊州之地降蜀,那麽荊州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蜀國的領土,那麽蜀國出兵,也就不再是單純地援助陸抗,而是守衛自己的國土了。
出兵救援和守衛疆土,那完全是兩個概念,出兵救援的話對於蜀軍來說救是人情,不救是本分,蜀軍隻有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會出兵來救援荊州的,如果遭遇到危險之後,蜀軍自然也不會拚盡全力與魏軍交戰,最大的可能就是主動撤離,明哲保身。
但荊州成為了蜀國的國土之後,蜀軍的任務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必定會拚盡全力來守疆衛土,為自己而戰和為別人而戰,那完全是兩碼事。
這一點陸抗是相當的清楚的,所以從一開始和蜀國接觸的時候,他就沒有向蜀國尋找援兵的打算,畢竟吳蜀這麽多年來的同盟關係,其實也不過是貌合神離,各懷心思的,想要讓蜀國出兵救援,不給一些甜頭和好處的話,蜀國就算是出兵,也不過是觀望的態度,根本不可能為吳國解決存亡之危。
於是在陸抗的計劃之中,不玩虛的,就是明確地提出了將荊州之地以及連同荊州的人馬全部歸降於蜀國,反正這個時候吳國朝廷已經亡了,吳國的皇帝也掛了,這個時候陸抗獻荊州而降蜀,也沒有什麽叛國背主之嫌了,也比較容易獲得蜀人的信任。
其實就算陸抗真得有驅虎吞狼之策,那至少也得在將狼驅趕走之後,才會考慮到卸磨殺驢的問題,在此前,他也必須要對蜀國表現出一個忠誠的態度來,這樣才能取得蜀人的信任,竭盡全力地來幫他。
陸抗知道,蜀人一直對荊州的失守是耿耿於懷的,那怕諸葛亮與吳國重修舊好之後,蜀人也一直沒有放下收複荊州的野心,如今這麽一個天賜良機突然擺到他們麵前,蜀國上下已豈會不珍惜這個機會?
一切果然和陸抗預想的不差分毫,陸抗派吾彥為使者前往永安和薑維聯係之後,薑維毫不猶豫地便答應了此事,並承諾即刻出兵,以解荊州之危。
薑維果真是說到做到,不但派羅憲前來營救陸抗,在危難之中讓陸抗擺脫了魏軍的追擊,而且薑維親率大軍趕往了江陵,去阻擊魏軍的渡江,在公安與魏軍展開了反登陸的作戰,用五六千人的傷亡代價,遲滯了魏軍的登陸行動,給江陵守軍的撤離贏得了時間。
這還是在薑維受了朱喬一肚子氣之後才有的表現,如果換作是其他的人,很有可能直接就撂挑子了,率兵返迴永安去,吳國的生死與他何幹,還要在這兒受朱喬的這份鳥氣?
但薑維非但沒有撤軍,反而是前往了公安,與魏軍進行了殊死的戰鬥,那怕付出再大的傷亡代價也在所不惜。
從這方麵可以看出,薑維確實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那怕朱喬對他不敬,但卻無法改變薑維的心跡,那怕是再艱難的局麵,薑維都獨自承受了下來。
顯然薑維早已將荊州視做了蜀國的疆土,既然這是蜀國的地盤,又焉能有輕棄的道理?
對於薑維這種大局觀看得十分透徹的人,陸抗當然是有心好好地結交的,那怕將來他們反目成仇了,但陸抗也無悔於今天的決定。
至於處決朱喬,更多的是給薑維出口氣,同時也起到了一個殺一儆百的作用,陸抗就是要讓所有的吳軍都看到,薑維如今的地位是在任何人之上的,不遵從薑維的命令,那就是和朱喬一個下場。
既然陸抗已經將最高的軍事指揮交到了薑維的手中,那陸抗也就必須要主動站出來維護薑維的尊嚴和威望,這是一道不容挑戰的底線,任何人包括陸抗本人,都無權去逾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