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誕退守下蔡之後,並沒有急著返迴壽春,在他看來,下蔡的防守也是尤為重要的,隻要能守住下蔡,司馬軍就無法輕易地渡過淮河,無法輕易地威脅到壽春的安全,所以守住淮北的下蔡,就是保往淮南最為關鍵的存在。
所以諸葛誕那怕是在穎上遭受了重大的失敗,但還是領著殘兵敗將進駐了下蔡,諸葛誕的意圖非常的明顯,那就是要利用下蔡這種要塞式的堡壘,將司馬軍拖在淮北,令其無法全力以赴地渡河去攻擊壽春,從而確保壽春的安全。
本身壽春和下蔡之間的防禦就是互為犄角的,淮河就如同是一條扁擔,一頭挑著壽春,一頭挑著下蔡,司馬軍無論是進攻下蔡還是進攻壽春,都會受到牽製,受到影響。
按正常的情況推理,司馬倫在穎上大勝之後,肯定會繼續揮師東進,並試圖強渡淮河,不過諸葛誕撤軍到下蔡之後,下蔡也將成為司馬軍必須要撥掉的釘子,如果這顆釘子不撥掉的話,勢必會影響到司馬軍的糧道安全,就算是司馬倫再強,也無法安然渡過淮河。
但司馬軍真得有能力攻克下蔡嗎?
或許許多人都覺得這不是一個什麽難題,穎上之戰前,或許還會有疑問,但穎上一戰結束之後,所以的疑問都煙消雲散了,諸葛誕八萬大軍都大敗而歸,區區一座小城,又如何能抵擋得了接下來司馬軍的進攻。
但諸葛誕卻不那麽認為,下蔡城以前不過是淮河北岸的一座小城,籍籍無名,更何況,以前的曆任淮南主帥,都是把東吳視作頭號的對付目標,所以那怕是興修城池,也會去修築與吳國相鄰的邊塞要鎮,像下蔡這樣深處後方的城池,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比如合肥新城,就是當年的揚州都督滿寵在任其間修築的,如果不是這一次諸葛誕主動地相讓,吳國人至死也估計看不到新城裏麵是什麽模樣的。
可諸葛誕卻是明顯異於其他人的,他晉升為揚州都督之後,不但主動地撤防了新城,處死了和吳人作戰最為積極的張特,而且從上任之初起,就派人大舉興建下蔡,將下蔡打造成一座類似於新城的堅固要塞。
很顯然,諸葛誕是把司馬家視做是他的頭號敵人的,才會精心去修築下蔡要塞的。親眼目睹了王淩之死後,諸葛誕內心之中對司馬家懷著無比的恐懼,他知道,就算他擁有今時的地位,也不過是浮雲,司馬家擁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隨時都可以剝奪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性命。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仁慈上,倒不如自己腳踏實地地幹一些實事,為了拱衛壽春,下蔡要塞應運而生,這也是諸葛誕積極防禦的體現,禦敵於國門之外,同時也為諸葛誕將勢力向豫州方向擴張奠定基礎。
要知道,諸葛誕的野心可不止是守住淮南這麽簡單,如果有機會,他還要入主中原,大展鴻圖呢。
下蔡位於淮河以北,就如同是淮南伸出的觸角,進可攻退可守,所以那怕在穎上遭遇重大挫折,但諸葛誕還是沒有輕易地放棄下蔡,率領著殘兵進駐了這裏,誓於司馬倫再決生死。
諸葛誕甚至做好了血戰的準備,由於穎上的失敗,守衛下蔡也變得艱難起來,但諸葛誕此時已經沒有什麽退路可言了,想要守住壽春,就必須要先守住下蔡。
但這個時候,司馬軍並沒有繼續東進,而是在穎上結束戰鬥之後,就突然地撤軍了。
本來是趁勝追擊的大好局麵,司馬倫怎麽就突然放棄了?諸葛誕是一頭的霧水,同時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司馬倫撤軍,獲益最大的無疑是他諸葛誕,那怕隔斷時間司馬軍再次發起進攻,贏得了一些喘息之機的諸葛誕狀態必然比現在要好的多。
剛剛經曆敗仗,對於淮南軍來說,正是最為困難的時候,人員短缺,裝備匱乏,編製殘缺,士氣低落,這些傷口,往往需要時間去修複,司馬倫如果一鼓作氣地發起進攻的話,必然給諸葛誕帶來無窮的壓力。
可司馬倫居然將這麽大好的局麵白白地放棄了,這讓一向經驗老道的諸葛誕都百思不得其解,覺得不可能。
可事實就擺在麵前,司馬軍真得撤退了,諸葛誕派出去的斥侯明確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難道說這是司馬倫的計謀嗎,要繼續地誘使諸葛誕出擊?
可以諸葛誕現在的殘兵敗旅,就算是司馬軍真得要撤軍真得有破綻,他都有心而無力了,根本就不具備追擊的條件,這一點司馬倫也應該是很清楚的,如果他使計的話,那純屬是對牛彈琴。
如果司馬倫沒有使詐的話,那麽撤軍就是真得了,可司馬倫為什麽會這麽急著撤軍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黃河防線那兒的問題了,如果並州軍在這個時候發起進攻的話,司馬師難以招架,所以才會急調司馬倫北上救援。
看來這也是唯一的一個合理解釋了,否則從其他的角度上來講,都無法講得通,司馬倫眼看著勝利在握,卻輕易地放棄了,換作是誰都不會甘心的。
不管怎麽說,司馬倫的撤兵對於諸葛誕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利好消息,這樣諸葛誕就有時間重整軍隊,補充力量了,等司馬軍再次來犯的話,諸葛誕不敢說可以全部恢複,但至少也能恢複到七八成的水平吧,這樣諸葛誕鎮守淮南的信心,就又迴來了。
可讓諸葛誕還沒有平靜多久呢,壽春那邊就又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那就是吳軍突然大舉進兵,包圍了壽春,諸葛靚率軍與之激戰,並且派人火速地來向諸葛誕求援。
諸葛誕剛剛落到肚子裏的心此刻又提到了嗓子眼上,在這關鍵的時候,吳人居然在背後捅他的刀子,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所以諸葛誕那怕是在穎上遭受了重大的失敗,但還是領著殘兵敗將進駐了下蔡,諸葛誕的意圖非常的明顯,那就是要利用下蔡這種要塞式的堡壘,將司馬軍拖在淮北,令其無法全力以赴地渡河去攻擊壽春,從而確保壽春的安全。
本身壽春和下蔡之間的防禦就是互為犄角的,淮河就如同是一條扁擔,一頭挑著壽春,一頭挑著下蔡,司馬軍無論是進攻下蔡還是進攻壽春,都會受到牽製,受到影響。
按正常的情況推理,司馬倫在穎上大勝之後,肯定會繼續揮師東進,並試圖強渡淮河,不過諸葛誕撤軍到下蔡之後,下蔡也將成為司馬軍必須要撥掉的釘子,如果這顆釘子不撥掉的話,勢必會影響到司馬軍的糧道安全,就算是司馬倫再強,也無法安然渡過淮河。
但司馬軍真得有能力攻克下蔡嗎?
或許許多人都覺得這不是一個什麽難題,穎上之戰前,或許還會有疑問,但穎上一戰結束之後,所以的疑問都煙消雲散了,諸葛誕八萬大軍都大敗而歸,區區一座小城,又如何能抵擋得了接下來司馬軍的進攻。
但諸葛誕卻不那麽認為,下蔡城以前不過是淮河北岸的一座小城,籍籍無名,更何況,以前的曆任淮南主帥,都是把東吳視作頭號的對付目標,所以那怕是興修城池,也會去修築與吳國相鄰的邊塞要鎮,像下蔡這樣深處後方的城池,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比如合肥新城,就是當年的揚州都督滿寵在任其間修築的,如果不是這一次諸葛誕主動地相讓,吳國人至死也估計看不到新城裏麵是什麽模樣的。
可諸葛誕卻是明顯異於其他人的,他晉升為揚州都督之後,不但主動地撤防了新城,處死了和吳人作戰最為積極的張特,而且從上任之初起,就派人大舉興建下蔡,將下蔡打造成一座類似於新城的堅固要塞。
很顯然,諸葛誕是把司馬家視做是他的頭號敵人的,才會精心去修築下蔡要塞的。親眼目睹了王淩之死後,諸葛誕內心之中對司馬家懷著無比的恐懼,他知道,就算他擁有今時的地位,也不過是浮雲,司馬家擁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隨時都可以剝奪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性命。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仁慈上,倒不如自己腳踏實地地幹一些實事,為了拱衛壽春,下蔡要塞應運而生,這也是諸葛誕積極防禦的體現,禦敵於國門之外,同時也為諸葛誕將勢力向豫州方向擴張奠定基礎。
要知道,諸葛誕的野心可不止是守住淮南這麽簡單,如果有機會,他還要入主中原,大展鴻圖呢。
下蔡位於淮河以北,就如同是淮南伸出的觸角,進可攻退可守,所以那怕在穎上遭遇重大挫折,但諸葛誕還是沒有輕易地放棄下蔡,率領著殘兵進駐了這裏,誓於司馬倫再決生死。
諸葛誕甚至做好了血戰的準備,由於穎上的失敗,守衛下蔡也變得艱難起來,但諸葛誕此時已經沒有什麽退路可言了,想要守住壽春,就必須要先守住下蔡。
但這個時候,司馬軍並沒有繼續東進,而是在穎上結束戰鬥之後,就突然地撤軍了。
本來是趁勝追擊的大好局麵,司馬倫怎麽就突然放棄了?諸葛誕是一頭的霧水,同時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司馬倫撤軍,獲益最大的無疑是他諸葛誕,那怕隔斷時間司馬軍再次發起進攻,贏得了一些喘息之機的諸葛誕狀態必然比現在要好的多。
剛剛經曆敗仗,對於淮南軍來說,正是最為困難的時候,人員短缺,裝備匱乏,編製殘缺,士氣低落,這些傷口,往往需要時間去修複,司馬倫如果一鼓作氣地發起進攻的話,必然給諸葛誕帶來無窮的壓力。
可司馬倫居然將這麽大好的局麵白白地放棄了,這讓一向經驗老道的諸葛誕都百思不得其解,覺得不可能。
可事實就擺在麵前,司馬軍真得撤退了,諸葛誕派出去的斥侯明確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難道說這是司馬倫的計謀嗎,要繼續地誘使諸葛誕出擊?
可以諸葛誕現在的殘兵敗旅,就算是司馬軍真得要撤軍真得有破綻,他都有心而無力了,根本就不具備追擊的條件,這一點司馬倫也應該是很清楚的,如果他使計的話,那純屬是對牛彈琴。
如果司馬倫沒有使詐的話,那麽撤軍就是真得了,可司馬倫為什麽會這麽急著撤軍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黃河防線那兒的問題了,如果並州軍在這個時候發起進攻的話,司馬師難以招架,所以才會急調司馬倫北上救援。
看來這也是唯一的一個合理解釋了,否則從其他的角度上來講,都無法講得通,司馬倫眼看著勝利在握,卻輕易地放棄了,換作是誰都不會甘心的。
不管怎麽說,司馬倫的撤兵對於諸葛誕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利好消息,這樣諸葛誕就有時間重整軍隊,補充力量了,等司馬軍再次來犯的話,諸葛誕不敢說可以全部恢複,但至少也能恢複到七八成的水平吧,這樣諸葛誕鎮守淮南的信心,就又迴來了。
可讓諸葛誕還沒有平靜多久呢,壽春那邊就又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那就是吳軍突然大舉進兵,包圍了壽春,諸葛靚率軍與之激戰,並且派人火速地來向諸葛誕求援。
諸葛誕剛剛落到肚子裏的心此刻又提到了嗓子眼上,在這關鍵的時候,吳人居然在背後捅他的刀子,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