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軍的投石機是人力牽拉式的,每輛投石機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百多輛投石機至少也需要七八千人來操作,光是這麽多的拽手就已經可以把整個山口給占滿了。
所以在投石機到位之前,胡奮就必須把他的部下給撤出來,騰空場地。
在命令下達的之前,胡奮部的進攻倒是一直沒有停止,盡管收效甚微,但是他們依舊在繼續地發起著進攻,隻不過在氣勢上麵,也早沒有了最初進攻的那種精氣神了,陣前堆集如山的屍體,讓他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
司馬師一聲令下,胡奮命人敲起鑼聲,這時所有的進攻部隊似乎都暗暗地鬆了一口氣,如蒙大赦,倉皇後撤,倒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山口位置給騰空了出來。
先登營這邊,也可以略略地鬆了一口氣,盡管在戰鬥之時,有扁箱車的保護,並州軍戰鬥起來比較遊刃有餘,但胡奮不惜代價地發起進攻,還是給先登營製造了一些麻煩,這個時候司馬軍突然撤退,也算是給了先登營一些喘息之機。
不過馬隆可沒有一點鬆懈的思想,這裏是通往白鹿山唯一的通道,為了救援被圍困在白鹿山的陳泰所部,司馬軍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全力發起進攻。
司馬軍的第一波進攻受挫之後,全線撤離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就此放棄進攻,撤退必然會為新的進攻做籌備,在這一點上,馬隆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
所以馬隆下令先登營在稍息的同時,保持著最高的警惕,時刻地提防著司馬軍發起新的進攻。
果然沒過多久,新的一批司馬軍就進駐了原先的陣地,馬隆冷眼觀瞧,這些司馬軍是抬著一個個高大的木頭架子來的,看這架式,是準備使用投石機進行攻擊了。
以前投石機的應用,基本就是用來攻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石機笨重無比,機動性能力差,在野戰之中,所有的目標都是運動著的,又怎麽可能會等著那兒等你來打,所以按正常的思維,是沒有人會把投石機應用到野戰之中的。
第一個提出用投石車來對付扁箱車的是曹亮,當然曹亮僅僅是假設,他是不可能對扁箱車出手的,而且曹亮也不可能將這個信息透露給敵方。
但曹亮同時也指出,雖然人們暫時還改變了思維的方式,但司馬軍中也不乏聰明之人,他們也一定會揣摸出來使用投石車來對付扁箱車的,所以曹亮要求馬隆,一定不能抱有僥幸的心理,更不能掩耳盜鈴,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並加以解決。
扁箱車一旦結陣,雖然可以移動,但移動速度緩慢,甚至都趕不過投石車的攻擊速度,所以一旦遭到投石車的攻擊,扁箱車基本上是無解的,最終的結果也一定是會被投石車打個七零八落。
可以想像出當時馬隆的沮喪,扁箱車是馬隆半生的心血之作,為了研製扁箱車,他嘔心瀝血,勤於鑽研,和馬鈞一樣,他的發明很多年都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直到他歸順並州軍之後,才得到了曹亮的重用,將他的理想變為了現實。
但是僅僅經曆了河內之戰後,曹亮卻又在馬隆的頭上潑了一盆的涼水,讓他是倍受打擊。
不過曹亮並不是潑完涼水之後就不管了,而是同馬隆認真地探討起解決的方案來。
想要避開投石車的攻擊,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扁箱車的機動能力實在太差了,一旦結陣之後,再想移動,幾乎是很困難的事,除非撤陣,否則的話,幾乎沒有什麽可能會逃避掉投石車的攻擊。
既然躲不開,那就必須要有反製的手段,最好的方案自然是破壞掉對方的投石車,這樣扁箱車陣就可以免受到攻擊了。
想要破壞掉敵人的投石車,其實手段也是蠻多的,比如派兵突襲,使用火箭,但最為有效有手段卻莫過於使用投石車,以投石車來對付投石車,恐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尤其是並州軍所使用的配備式投石車無論在射程上還是威力上,都是遠超司馬軍的投石機的,隻要在扁箱車陣之中,配備一定數量的投石車,就可以防範司馬軍用投石機來攻擊了。
當然這個投石車的數量不必多,不用像步兵營那樣足足配備一百多輛的投石車,每輛抬石車都會占據大量的空間,畢竟扁箱車陣大部的時候,還是需要在平原應戰的。
平原地帶扁箱車結陣的話,需要布署成環型的陣地,而環型陣地的中央,通常情況下比較狹小,所以這就要求投石陣的數量,必然要控製在一定的合理範圍之內。
經過演練,大致地確實投石車的數量為三十輛左右,太多的話扁箱車陣無法容納,太少的話也起不到應的作用。
扁箱車陣和投石車的組合是一種新型的方式,在這之前,還真沒有人敢這麽想,曹亮這一手倒是極具創新性,也算是可以完美地解決了扁箱車陣的最大隱患。
在扁箱車陣之中布署投石車之後,馬隆也算是立刻恢複了不少的底氣,以投石製投石,從此扁箱車就不再懼怕司馬軍投石機的攻擊,讓馬隆在布陣的時候,更加地從容自如了。
畢竟投石機對於扁箱車陣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威脅,而如果馬隆沒有反製的手段的話,整個扁箱車陣就會處於對方威脅之下,隻要司馬軍一旦動用投石機,扁箱車就會存在被摧毀的可能。
而現在扁箱車一旦完成布署,陣中的投石車也相應地進入到了戰備的狀態之之中,隨時都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配重式投石車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大大減少了拽手的人數,使得投石車的占地更少,使用更方便,否則的話,光是三十輛投石車就會占據很大一片的空地,扁箱車陣就無法組得很緊密,周圍的漏洞就會增多,反倒給敵人以可趁之機。
所以在投石機到位之前,胡奮就必須把他的部下給撤出來,騰空場地。
在命令下達的之前,胡奮部的進攻倒是一直沒有停止,盡管收效甚微,但是他們依舊在繼續地發起著進攻,隻不過在氣勢上麵,也早沒有了最初進攻的那種精氣神了,陣前堆集如山的屍體,讓他們感到窒息,感到絕望。
司馬師一聲令下,胡奮命人敲起鑼聲,這時所有的進攻部隊似乎都暗暗地鬆了一口氣,如蒙大赦,倉皇後撤,倒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山口位置給騰空了出來。
先登營這邊,也可以略略地鬆了一口氣,盡管在戰鬥之時,有扁箱車的保護,並州軍戰鬥起來比較遊刃有餘,但胡奮不惜代價地發起進攻,還是給先登營製造了一些麻煩,這個時候司馬軍突然撤退,也算是給了先登營一些喘息之機。
不過馬隆可沒有一點鬆懈的思想,這裏是通往白鹿山唯一的通道,為了救援被圍困在白鹿山的陳泰所部,司馬軍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全力發起進攻。
司馬軍的第一波進攻受挫之後,全線撤離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就此放棄進攻,撤退必然會為新的進攻做籌備,在這一點上,馬隆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
所以馬隆下令先登營在稍息的同時,保持著最高的警惕,時刻地提防著司馬軍發起新的進攻。
果然沒過多久,新的一批司馬軍就進駐了原先的陣地,馬隆冷眼觀瞧,這些司馬軍是抬著一個個高大的木頭架子來的,看這架式,是準備使用投石機進行攻擊了。
以前投石機的應用,基本就是用來攻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石機笨重無比,機動性能力差,在野戰之中,所有的目標都是運動著的,又怎麽可能會等著那兒等你來打,所以按正常的思維,是沒有人會把投石機應用到野戰之中的。
第一個提出用投石車來對付扁箱車的是曹亮,當然曹亮僅僅是假設,他是不可能對扁箱車出手的,而且曹亮也不可能將這個信息透露給敵方。
但曹亮同時也指出,雖然人們暫時還改變了思維的方式,但司馬軍中也不乏聰明之人,他們也一定會揣摸出來使用投石車來對付扁箱車的,所以曹亮要求馬隆,一定不能抱有僥幸的心理,更不能掩耳盜鈴,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並加以解決。
扁箱車一旦結陣,雖然可以移動,但移動速度緩慢,甚至都趕不過投石車的攻擊速度,所以一旦遭到投石車的攻擊,扁箱車基本上是無解的,最終的結果也一定是會被投石車打個七零八落。
可以想像出當時馬隆的沮喪,扁箱車是馬隆半生的心血之作,為了研製扁箱車,他嘔心瀝血,勤於鑽研,和馬鈞一樣,他的發明很多年都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直到他歸順並州軍之後,才得到了曹亮的重用,將他的理想變為了現實。
但是僅僅經曆了河內之戰後,曹亮卻又在馬隆的頭上潑了一盆的涼水,讓他是倍受打擊。
不過曹亮並不是潑完涼水之後就不管了,而是同馬隆認真地探討起解決的方案來。
想要避開投石車的攻擊,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扁箱車的機動能力實在太差了,一旦結陣之後,再想移動,幾乎是很困難的事,除非撤陣,否則的話,幾乎沒有什麽可能會逃避掉投石車的攻擊。
既然躲不開,那就必須要有反製的手段,最好的方案自然是破壞掉對方的投石車,這樣扁箱車陣就可以免受到攻擊了。
想要破壞掉敵人的投石車,其實手段也是蠻多的,比如派兵突襲,使用火箭,但最為有效有手段卻莫過於使用投石車,以投石車來對付投石車,恐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尤其是並州軍所使用的配備式投石車無論在射程上還是威力上,都是遠超司馬軍的投石機的,隻要在扁箱車陣之中,配備一定數量的投石車,就可以防範司馬軍用投石機來攻擊了。
當然這個投石車的數量不必多,不用像步兵營那樣足足配備一百多輛的投石車,每輛抬石車都會占據大量的空間,畢竟扁箱車陣大部的時候,還是需要在平原應戰的。
平原地帶扁箱車結陣的話,需要布署成環型的陣地,而環型陣地的中央,通常情況下比較狹小,所以這就要求投石陣的數量,必然要控製在一定的合理範圍之內。
經過演練,大致地確實投石車的數量為三十輛左右,太多的話扁箱車陣無法容納,太少的話也起不到應的作用。
扁箱車陣和投石車的組合是一種新型的方式,在這之前,還真沒有人敢這麽想,曹亮這一手倒是極具創新性,也算是可以完美地解決了扁箱車陣的最大隱患。
在扁箱車陣之中布署投石車之後,馬隆也算是立刻恢複了不少的底氣,以投石製投石,從此扁箱車就不再懼怕司馬軍投石機的攻擊,讓馬隆在布陣的時候,更加地從容自如了。
畢竟投石機對於扁箱車陣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威脅,而如果馬隆沒有反製的手段的話,整個扁箱車陣就會處於對方威脅之下,隻要司馬軍一旦動用投石機,扁箱車就會存在被摧毀的可能。
而現在扁箱車一旦完成布署,陣中的投石車也相應地進入到了戰備的狀態之之中,隨時都做好了戰鬥的準備。
配重式投石車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大大減少了拽手的人數,使得投石車的占地更少,使用更方便,否則的話,光是三十輛投石車就會占據很大一片的空地,扁箱車陣就無法組得很緊密,周圍的漏洞就會增多,反倒給敵人以可趁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