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選擇曹據,自然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首先曹據這個人比較平庸甚至有些懦弱,不善言辭,宅心仁厚,也隻有這樣的人,才符合司馬師的標準,因為他是要選一個傀儡皇帝,而不是選什麽聖明賢主,主強則臣弱,那還有司馬師存在的必然嗎?
正是因為曹芳日益顯露的雄心讓司馬師感到了不安,所以在選擇新君的上麵,他優先考慮的,就是能不能被他所駕馭,所以彭城王曹據自然成為他的首選。
但是郭太後明確反對,曹據可是她的叔父一輩,曹據當了皇帝,最尷尬的恐怕莫過她了,朝著一堆妃嬪行子侄之禮,打死她也不能接受,如果曹據繼位的話,郭太後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留在宮中的。
這顯然和她廢帝的初衷是相背,廢除曹芳,郭太後想著是如何地能夠重新垂簾聽政,可結果她連太後的位置也保不住,這不是開玩笑嗎?
所以郭太後對司馬師的這個提議很生氣,堅決地予以反對,明確地聲稱,如果司馬師執意要選曹據的話,她寧可繼續讓曹芳當皇帝也不換人。
而且郭太後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曹據是曹叡的親叔叔,如果讓曹據繼位的話,那就沒有理由讓叔叔去祭拜侄子,曹叡的宗祀將麵臨無人祭拜的局麵。
所以新立的君主,必須要從曹叡的子侄之中選出,這一點沒容商量。
司馬師要借太後的懿旨才能達到廢曹芳另立新君的目的,所以他不能不遵從郭太後的意見,所以隻能是放棄立曹據的打算。
曹叡的子侄輩倒也是不缺人的,但究竟選何人為帝,郭太後主動地提出了選東海定王曹霖之子高貴鄉公曹髦,曹霖是曹丕之子,曹叡之弟,曹髦正是曹叡的侄子,從輩上來講,完全合乎郭太後的預期。
以前郭太後是見過曹髦的,雖然他隻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但聰慧伶俐,謙恭守禮,才華橫溢,出口成章,頗有令祖之風。
曹家向來不但製霸天下,而且論文學造詣,也是當世之翹楚,曹操、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其文學地位,尤在建安七子之上,尤其是曹植,被稱為天下文章共一石,其獨得八鬥,足可見其盛名。
雖然三曹之後,曹叡的才華不及祖、父二代,但也好詩文,並著有詩文集,流傳於世。
隻是到了曹芳這一輩,在才學方法,趨於平庸,郭太後也常常歎息,曹叡沒有親生的兒子,就連文學才華也斷代了。
不過曹氏宗族之中,卻並非沒有能人,曹髦隻有十三歲,卻已經展露出過人的天賦,詩詞歌賦無有不精,甚至經學方麵,也頗有大家風範,就連當世之大儒,也盛讚曹髦為後起之秀。
聰明伶俐再加上才華橫溢知書懂禮,也難怪能討郭太後的喜歡了,所以郭太後提出來的第一人選就是他。
司馬師當然對聰明的人不感興趣,平庸的曹芳尚且有奪權的野心,如果曹髦即位,他又如何來駕馭呢?
但是目前除了曹髦,似乎也沒有什麽別的好人選,而曹據又不在郭太後的考慮範圍,司馬師斟酌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郭太後的提議。
首先司馬師不是急需郭太後這個盟友的,他不能和郭太後在繼任者上麵有太大的分歧,否則郭太後不同意的話,他的整個廢立計劃就得泡湯。
其次,司馬師也再提不出什麽合適的人選了,而且曹髦隻不過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罷了,就算他聰明一些,但他剛剛即位,在朝裏也沒有什麽根基,想要撼動司馬氏這模已根深蒂固的大樹,也不過是癡人做夢。
至於過幾年曹髦會長大,司馬師倒是不太擔心,畢竟司馬師的野心可不止僅僅隻想當一個大將軍,當一個把持朝政的權臣,他的理想,自然是更進一步,隻要條件成熟,司馬師就會毫不猶豫地朝著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邁上一步,曹髦聰明也罷,平庸也罷,都是無法阻擋司馬師的步伐的。
所以司馬師最終和郭太後達成了共識,同意在廢掉曹芳之後,由高貴鄉公曹髦繼位。
而郭太後也可以順理成章地繼續當她的皇太後,絲毫不受影響。
和郭太後談妥之後,廢帝一事也就正式地進入了流程,接下來司馬師所需要做的,就是給曹芳羅織相應的罪名,名正言順地廢掉他。
廢帝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畢竟以天子九五之尊的身份,牽一發而動全身,事關社稷之事,司馬師可不敢草率行事。
擅行廢立,幾乎等同於謀逆,曆史上的權臣,輕易地廢除皇帝,鮮有善終者,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東漢末年的董卓,趁亂進京,擅自廢帝,很快招來了關東十八路諸侯的討伐,最終敗逃長安,為呂布所殺。
所以說廢帝是一件很拉仇恨的事,很容易遭到各方勢力群起而攻之,司馬師想要平平穩穩地將曹芳給廢掉,那就必須要學霍光,給曹芳安上諸多十惡不赦的罪名。
當年霍光就是這麽幹的,昌邑王繼位二十七天,造惡千餘條,天怒人怨,霍光於率眾臣上表奏明太後,廢掉了昌邑王,改立新君。
對於司馬師來說,霍光就是現成的樣板,想要廢除曹芳,首先便要羅織出曹芳不配天子德行的罪狀來,然後發動文武百官的力量,由司馬師來牽頭,上奏郭太後,按律來行事。
其實羅織罪名也不算什麽複雜的事,曹芳本身就不太檢點,司馬師都不用細查,就可以輕易地收集到不少的罪證,隻不過這些罪證稍微顯得有些蒼白,這最多隻能證明曹芳是一個庸君,而非昏君暴君,想要達到廢帝的標準,司馬師還需再收集有力的證據。
就在廢帝之事緊鑼密鼓地進行之時,淮南前線突然傳來戰報,諸葛恪大舉興兵,進犯新城,司馬師隻能暫時地將廢立之事放下,全力以赴地投入迎擊吳軍之中。
正是因為曹芳日益顯露的雄心讓司馬師感到了不安,所以在選擇新君的上麵,他優先考慮的,就是能不能被他所駕馭,所以彭城王曹據自然成為他的首選。
但是郭太後明確反對,曹據可是她的叔父一輩,曹據當了皇帝,最尷尬的恐怕莫過她了,朝著一堆妃嬪行子侄之禮,打死她也不能接受,如果曹據繼位的話,郭太後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留在宮中的。
這顯然和她廢帝的初衷是相背,廢除曹芳,郭太後想著是如何地能夠重新垂簾聽政,可結果她連太後的位置也保不住,這不是開玩笑嗎?
所以郭太後對司馬師的這個提議很生氣,堅決地予以反對,明確地聲稱,如果司馬師執意要選曹據的話,她寧可繼續讓曹芳當皇帝也不換人。
而且郭太後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曹據是曹叡的親叔叔,如果讓曹據繼位的話,那就沒有理由讓叔叔去祭拜侄子,曹叡的宗祀將麵臨無人祭拜的局麵。
所以新立的君主,必須要從曹叡的子侄之中選出,這一點沒容商量。
司馬師要借太後的懿旨才能達到廢曹芳另立新君的目的,所以他不能不遵從郭太後的意見,所以隻能是放棄立曹據的打算。
曹叡的子侄輩倒也是不缺人的,但究竟選何人為帝,郭太後主動地提出了選東海定王曹霖之子高貴鄉公曹髦,曹霖是曹丕之子,曹叡之弟,曹髦正是曹叡的侄子,從輩上來講,完全合乎郭太後的預期。
以前郭太後是見過曹髦的,雖然他隻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但聰慧伶俐,謙恭守禮,才華橫溢,出口成章,頗有令祖之風。
曹家向來不但製霸天下,而且論文學造詣,也是當世之翹楚,曹操、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其文學地位,尤在建安七子之上,尤其是曹植,被稱為天下文章共一石,其獨得八鬥,足可見其盛名。
雖然三曹之後,曹叡的才華不及祖、父二代,但也好詩文,並著有詩文集,流傳於世。
隻是到了曹芳這一輩,在才學方法,趨於平庸,郭太後也常常歎息,曹叡沒有親生的兒子,就連文學才華也斷代了。
不過曹氏宗族之中,卻並非沒有能人,曹髦隻有十三歲,卻已經展露出過人的天賦,詩詞歌賦無有不精,甚至經學方麵,也頗有大家風範,就連當世之大儒,也盛讚曹髦為後起之秀。
聰明伶俐再加上才華橫溢知書懂禮,也難怪能討郭太後的喜歡了,所以郭太後提出來的第一人選就是他。
司馬師當然對聰明的人不感興趣,平庸的曹芳尚且有奪權的野心,如果曹髦即位,他又如何來駕馭呢?
但是目前除了曹髦,似乎也沒有什麽別的好人選,而曹據又不在郭太後的考慮範圍,司馬師斟酌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郭太後的提議。
首先司馬師不是急需郭太後這個盟友的,他不能和郭太後在繼任者上麵有太大的分歧,否則郭太後不同意的話,他的整個廢立計劃就得泡湯。
其次,司馬師也再提不出什麽合適的人選了,而且曹髦隻不過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罷了,就算他聰明一些,但他剛剛即位,在朝裏也沒有什麽根基,想要撼動司馬氏這模已根深蒂固的大樹,也不過是癡人做夢。
至於過幾年曹髦會長大,司馬師倒是不太擔心,畢竟司馬師的野心可不止僅僅隻想當一個大將軍,當一個把持朝政的權臣,他的理想,自然是更進一步,隻要條件成熟,司馬師就會毫不猶豫地朝著那個九五之尊的位置邁上一步,曹髦聰明也罷,平庸也罷,都是無法阻擋司馬師的步伐的。
所以司馬師最終和郭太後達成了共識,同意在廢掉曹芳之後,由高貴鄉公曹髦繼位。
而郭太後也可以順理成章地繼續當她的皇太後,絲毫不受影響。
和郭太後談妥之後,廢帝一事也就正式地進入了流程,接下來司馬師所需要做的,就是給曹芳羅織相應的罪名,名正言順地廢掉他。
廢帝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畢竟以天子九五之尊的身份,牽一發而動全身,事關社稷之事,司馬師可不敢草率行事。
擅行廢立,幾乎等同於謀逆,曆史上的權臣,輕易地廢除皇帝,鮮有善終者,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東漢末年的董卓,趁亂進京,擅自廢帝,很快招來了關東十八路諸侯的討伐,最終敗逃長安,為呂布所殺。
所以說廢帝是一件很拉仇恨的事,很容易遭到各方勢力群起而攻之,司馬師想要平平穩穩地將曹芳給廢掉,那就必須要學霍光,給曹芳安上諸多十惡不赦的罪名。
當年霍光就是這麽幹的,昌邑王繼位二十七天,造惡千餘條,天怒人怨,霍光於率眾臣上表奏明太後,廢掉了昌邑王,改立新君。
對於司馬師來說,霍光就是現成的樣板,想要廢除曹芳,首先便要羅織出曹芳不配天子德行的罪狀來,然後發動文武百官的力量,由司馬師來牽頭,上奏郭太後,按律來行事。
其實羅織罪名也不算什麽複雜的事,曹芳本身就不太檢點,司馬師都不用細查,就可以輕易地收集到不少的罪證,隻不過這些罪證稍微顯得有些蒼白,這最多隻能證明曹芳是一個庸君,而非昏君暴君,想要達到廢帝的標準,司馬師還需再收集有力的證據。
就在廢帝之事緊鑼密鼓地進行之時,淮南前線突然傳來戰報,諸葛恪大舉興兵,進犯新城,司馬師隻能暫時地將廢立之事放下,全力以赴地投入迎擊吳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