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強口的戰鬥並沒有想像之中那麽激烈,牛金的攻勢確實比較猛,但吳軍似乎守得並沒有那麽太頑強,抵抗了一陣之後,便開始了潰敗,把陣地讓給了魏軍。
無強口是淮河平原進入大別山區的第一道屏障,之所以叫無強口,確實地形也不太險要,穀口形如喇叭,穀底平坦寬闊,吳軍把守的兩側高地,坡度也比較緩,這也是牛金可以輕鬆得手的原因。
拿下無強口之後,魏軍等於是打開了通往夾石的通道。
其實夾石並不是一個特定地點的名稱,這一條綿延幾十裏的穀口通道,都被稱為夾石口,是南下廬江郡皖城的必由之路,魏軍想要拿下皖城,就必須要占領夾石,攻破石亭。
魏軍以牛金為先鋒,攜攻破無強口之勢,迅速地向夾石挺進,意圖快速地拿下夾石。
但是攻打夾石的難度可不是和攻打無強口可以相提並論的,諸葛恪在夾石布下了重兵,幾乎是清一色的丹陽兵。丹陽兵至了夾石,就是如魚得水,他們完全可以發揮出他們的最佳戰力來。
悍勇驍果的丹陽兵確實給魏軍的前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他們利用有利的地形阻擊著魏軍,甚至有時候會神出鬼沒一般地出現在魏軍的後麵,對於魏軍而言,這裏已經是難以攀爬的險峻之地,累得氣喘籲籲,而對於丹陽兵來說,翻山越嶺卻如同吃飯喝水一樣,輕鬆自若。
進入夾石,整個戰鬥的攻防節奏完全被吳軍所掌握,魏軍的進攻受到了極大的製約,魏軍每前進一步,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所以戰事一度地陷入了膠著之中。
如果換作是其他主將,麵對這種情況,肯定是焦躁萬分,這種戰鬥,簡直就是泥濘戰,陷入其中,便不可自撥。
而司馬懿則是沉穩的多,那怕進攻再不利,也從來沒有看到過他眉頭緊鎖的模樣,司馬懿深沉的就如同是一潭秋水,深不見底。
這恐怕是以前長年來諸葛亮交戰留下經驗,什麽叫八風不動?全軍恐怕也隻有司馬懿能給出相應的答案來。
麵對難有進展的進攻,司馬懿似乎並不著急,他每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夾石口的地形圖,而他研究最為透徹的,也正是這兒的形勢。
司馬懿並不急於進攻,那怕戰事再膠著,他也照樣是不動如山,每天也隻有夜晚在何處宿營,如何來宿營算得上是一道難題,司馬懿必是親力親為地反複地看過宿營地,隻要在他確認無誤的情況下,魏軍才會開始安營紮寨。
或許有的人很奇怪,一個常堂的魏軍主帥,不去研究和操心怎麽破敵,反倒是對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心,真讓人費解。
其實軍旅無小事,那怕是這種宿營安寨的事,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大事,進入到了地形狹隘的山區,魏軍再想象從前一樣紮營安寨,似乎是很困難的事,因為在夾石口,想找出一片比較平整的土地來,都算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
那麽這片土地上紮營,就變得需要十分的謹慎了,如何防止吳軍的夜襲,這是司馬懿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丹陽兵的強悍,司馬懿肯定是已經領教過了,這種作戰能力,不光是白天能給魏軍帶來困擾,而且夜間,也絕不會讓魏軍安然入睡。
所以整個大營的防衛,就顯得格外重要,老成持重的司馬懿更是不敢掉以輕心,每次宿營,他總要嚴格把關,絕對不露出半點的破綻來,讓對手有機可乘。
前方的進攻受阻,戰事便無限期地拖延了下去,司馬懿又沒有退兵的打算,所以戰事就這麽耗著,時間則是在日複一日之中消耗掉了。
現在最為困擾魏軍的,就是糧草給養的問題,戰線每向前推進一裏,後勤補給線便會延長一裏,脆弱的魏軍補給線讓司馬懿都有些為之頭疼,丹陽兵在一旁早已是虎視眈眈,如果沒有得力的軍隊來護送糧草的話,很可能這條補給線會被吳軍所破壞掉。
軍無糧必亂,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懂的道理,諸葛恪當然更清楚,他在夾石口有計劃地步步後撤,誘敵深入,就是等著一個機會,要給魏軍致命地一擊。
司馬懿瞻前慮後,將押運糧草的任務交給了征南軍。
經過安風渡和安風城的兩場戰鬥,現在的征南軍,充其量隻能是算一支殘部,戰鬥力較之前要銳減少,以前的征南軍,那可是披堅執銳善打硬仗的先登部隊,而如今,卻隻能是在戰場之上打打醬油。
因為安風渡的事件,整個軍中包括朝中都有人對司馬懿是上頗多微詞,在這個敏感的時候,司馬懿當然不可能再耍什麽陰謀,把征南軍擺到一個風尖浪口的位置上。
押運糧草這類的閑職,似乎挺合適征南軍來做。
現在征南軍唯一能保持著高端戰力的隊伍,恐怕隻有驍騎營的三千騎兵了。
而騎兵,在夾石之戰中,卻是沒有什麽用武之地,崎嶇坎坷的山路,完全限製了騎兵的發揮。
但如果押運糧草的話,似乎這個任務驍騎營及征南軍都很合適。
目前從洛陽轉運來的糧草經過漕運,大多都堆集到了弋陽的碼頭之上,而從弋陽到夾石,尚有二三百裏的路程,全部需要從陸路轉運。
司馬懿大軍和王淩的壽春軍,合起來有十一萬多人,這麽一支龐大的軍隊,每日的糧草消耗都是十分龐大的,二三百裏的路程,一大半是平原,一少半是山地,如果沒有一支得力的軍隊來護送,肯定是十分危險的。
糧道幾乎是一支軍隊的生命線,一旦有失的話,必然會使前方的軍隊陷入到絕境之中,軍中不可一日無糧,再戰鬥力強悍的部隊,一旦陷入到糧荒之中,軍心必亂,所以押糧運草,看似一個簡單的任務,卻是維護大軍生命的存在,司馬懿思慮再三,最終還是將押運糧草的任務,交給了征南軍來做。
無強口是淮河平原進入大別山區的第一道屏障,之所以叫無強口,確實地形也不太險要,穀口形如喇叭,穀底平坦寬闊,吳軍把守的兩側高地,坡度也比較緩,這也是牛金可以輕鬆得手的原因。
拿下無強口之後,魏軍等於是打開了通往夾石的通道。
其實夾石並不是一個特定地點的名稱,這一條綿延幾十裏的穀口通道,都被稱為夾石口,是南下廬江郡皖城的必由之路,魏軍想要拿下皖城,就必須要占領夾石,攻破石亭。
魏軍以牛金為先鋒,攜攻破無強口之勢,迅速地向夾石挺進,意圖快速地拿下夾石。
但是攻打夾石的難度可不是和攻打無強口可以相提並論的,諸葛恪在夾石布下了重兵,幾乎是清一色的丹陽兵。丹陽兵至了夾石,就是如魚得水,他們完全可以發揮出他們的最佳戰力來。
悍勇驍果的丹陽兵確實給魏軍的前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他們利用有利的地形阻擊著魏軍,甚至有時候會神出鬼沒一般地出現在魏軍的後麵,對於魏軍而言,這裏已經是難以攀爬的險峻之地,累得氣喘籲籲,而對於丹陽兵來說,翻山越嶺卻如同吃飯喝水一樣,輕鬆自若。
進入夾石,整個戰鬥的攻防節奏完全被吳軍所掌握,魏軍的進攻受到了極大的製約,魏軍每前進一步,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所以戰事一度地陷入了膠著之中。
如果換作是其他主將,麵對這種情況,肯定是焦躁萬分,這種戰鬥,簡直就是泥濘戰,陷入其中,便不可自撥。
而司馬懿則是沉穩的多,那怕進攻再不利,也從來沒有看到過他眉頭緊鎖的模樣,司馬懿深沉的就如同是一潭秋水,深不見底。
這恐怕是以前長年來諸葛亮交戰留下經驗,什麽叫八風不動?全軍恐怕也隻有司馬懿能給出相應的答案來。
麵對難有進展的進攻,司馬懿似乎並不著急,他每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夾石口的地形圖,而他研究最為透徹的,也正是這兒的形勢。
司馬懿並不急於進攻,那怕戰事再膠著,他也照樣是不動如山,每天也隻有夜晚在何處宿營,如何來宿營算得上是一道難題,司馬懿必是親力親為地反複地看過宿營地,隻要在他確認無誤的情況下,魏軍才會開始安營紮寨。
或許有的人很奇怪,一個常堂的魏軍主帥,不去研究和操心怎麽破敵,反倒是對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心,真讓人費解。
其實軍旅無小事,那怕是這種宿營安寨的事,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大事,進入到了地形狹隘的山區,魏軍再想象從前一樣紮營安寨,似乎是很困難的事,因為在夾石口,想找出一片比較平整的土地來,都算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
那麽這片土地上紮營,就變得需要十分的謹慎了,如何防止吳軍的夜襲,這是司馬懿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丹陽兵的強悍,司馬懿肯定是已經領教過了,這種作戰能力,不光是白天能給魏軍帶來困擾,而且夜間,也絕不會讓魏軍安然入睡。
所以整個大營的防衛,就顯得格外重要,老成持重的司馬懿更是不敢掉以輕心,每次宿營,他總要嚴格把關,絕對不露出半點的破綻來,讓對手有機可乘。
前方的進攻受阻,戰事便無限期地拖延了下去,司馬懿又沒有退兵的打算,所以戰事就這麽耗著,時間則是在日複一日之中消耗掉了。
現在最為困擾魏軍的,就是糧草給養的問題,戰線每向前推進一裏,後勤補給線便會延長一裏,脆弱的魏軍補給線讓司馬懿都有些為之頭疼,丹陽兵在一旁早已是虎視眈眈,如果沒有得力的軍隊來護送糧草的話,很可能這條補給線會被吳軍所破壞掉。
軍無糧必亂,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懂的道理,諸葛恪當然更清楚,他在夾石口有計劃地步步後撤,誘敵深入,就是等著一個機會,要給魏軍致命地一擊。
司馬懿瞻前慮後,將押運糧草的任務交給了征南軍。
經過安風渡和安風城的兩場戰鬥,現在的征南軍,充其量隻能是算一支殘部,戰鬥力較之前要銳減少,以前的征南軍,那可是披堅執銳善打硬仗的先登部隊,而如今,卻隻能是在戰場之上打打醬油。
因為安風渡的事件,整個軍中包括朝中都有人對司馬懿是上頗多微詞,在這個敏感的時候,司馬懿當然不可能再耍什麽陰謀,把征南軍擺到一個風尖浪口的位置上。
押運糧草這類的閑職,似乎挺合適征南軍來做。
現在征南軍唯一能保持著高端戰力的隊伍,恐怕隻有驍騎營的三千騎兵了。
而騎兵,在夾石之戰中,卻是沒有什麽用武之地,崎嶇坎坷的山路,完全限製了騎兵的發揮。
但如果押運糧草的話,似乎這個任務驍騎營及征南軍都很合適。
目前從洛陽轉運來的糧草經過漕運,大多都堆集到了弋陽的碼頭之上,而從弋陽到夾石,尚有二三百裏的路程,全部需要從陸路轉運。
司馬懿大軍和王淩的壽春軍,合起來有十一萬多人,這麽一支龐大的軍隊,每日的糧草消耗都是十分龐大的,二三百裏的路程,一大半是平原,一少半是山地,如果沒有一支得力的軍隊來護送,肯定是十分危險的。
糧道幾乎是一支軍隊的生命線,一旦有失的話,必然會使前方的軍隊陷入到絕境之中,軍中不可一日無糧,再戰鬥力強悍的部隊,一旦陷入到糧荒之中,軍心必亂,所以押糧運草,看似一個簡單的任務,卻是維護大軍生命的存在,司馬懿思慮再三,最終還是將押運糧草的任務,交給了征南軍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