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送禮
太原
這座大夏朝的九邊重鎮之一,可謂是幾度興盛,幾度衰落,
自隋唐五代時期以來,是太原鼎盛的巔峰,從北宋初年火燒晉陽到金元兩代亂世烽煙,太原經曆了它曆史上最為漫長的低穀與蟄伏。
大宋王朝從自己的版圖上抹掉了北漢以後,接助滔天的大水之勢,將整個晉陽城毀於一旦,為的就是移滅太原的王氣,
不過最終還是出於抵禦契丹的國防需要,僅僅三年之後,大宋就不得不在晉陽故城的舊址東北三十裏汾河東岸的唐明鎮,重建太原城,
不過說來也不知道是不是畏於隋唐時期太原厚重的巨石城牆都抵擋不住的皇氣,宋建太原城狹小局促,與其北部邊防重鎮、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極不相符。
一直到了大夏太祖時期,大夏軍隊在淪陷了數百年之後,重新光複太原。
為了防止遊牧勢力南下,加強中央集權,將各地的軍權掌握在皇室手中,當時的夏太祖高淵,將他的第三個兒子冊封為趙王,持節太原,
粗粗算起來,世襲罔替至今,已經有近十一代趙王了。
不過今天的太原城,更可謂是龍盤虎踞了,
安逸帶著高慈懿和廖瑛,以及麾下的數萬從蘭州城裏死裏逃生的陝軍到達太原城下的時候,
那帶著一萬餘威風凜凜、精槍亮甲將士出城十五裏相迎的不光是德王高慈勳,還有原本就駐守於此的趙王高由晉,以及才從蘭州城裏一騎絕塵飛馬奔來的原大夏五軍都督孫德璋。
按照輩分來說的話,高慈勳和高慈懿同樣都是叫高由晉一聲叔父,因為他們兩個的父親先皇崇正高由校,就是高由晉的親哥哥,
不過要是單從高慈勳這一輩兒來算的話,這個高由晉的兒子,又是皇貴妃孫氏妹妹的夫君,
也就是說,這高由晉的兒子,按理來說應該是跟高慈勳平輩兒的人,見了麵高慈勳卻應該叫一聲姨夫,而這高由晉,算起來那得是高慈勳的爺爺輩兒了。
但是一切還是以皇家禮法為大,所以高慈勳見了這位該叫爺爺的高由晉,還是一聲叔父罷了,
這也是為什麽趙王高由晉鐵杆兒支持高慈勳的原因,因為高家和晉中孫家,已經是血濃於水怎麽化也化不開了的,他們之前的姻親,甚至要比崇正那個親兄弟,和高慈祥那個遠的不能再遠的大侄子,要親近的多了。
安逸騎在站馬上遠遠地看著這太原城前大張旗鼓的陣勢,往高慈懿的身邊湊了湊說道:“看來你這淮王的名號還真是挺撐場麵的,人家都出城十五裏相迎了啊。”
“嘁,鬼知道是來迎接我,還是來迎接他的玉璽。”高慈懿看著兩側林列著的一排排身上的銀甲被太陽光照的奪目耀眼的兵士,輕笑了兩聲。
“要說,我還真是第一次見這位德王,不知道是個什麽人物。”、
安逸則是朝著那站在最前麵,負手而立,一身蟒袍玉帶顯得器宇軒昂、英武不凡的男子投去目光。
高慈懿想也沒想的應道:“說來我這個哥哥,可比王京裏的那個要有兄弟情味兒多了,是個烈火般的性子,小時候頑劣不堪,就屬他最能闖禍了。不過自從跟了他舅舅孫德璋去了軍營,聽說沉穩得多了,後來我一直也沒見過。”
一邊說著,一邊看安逸點了點頭,高慈懿又像是不放心的接著說了句,“我覺得,你該小心的不是這個德王,而是他的那個母後。”
安逸笑了笑,隻是點點頭沒說話,因為有句話憋在心裏介於高慈懿的緣故,也沒好說出來,
他想替高慈懿的父皇好好的悲哀一把,真不知道崇正天天麵對的後宮都是多麽陰森可怖的地方,別的都不提,柳璿、皇後、皇貴妃就這仨哪一個都不是好相與的,隨便擱在哪個大戶人家的宅子裏,那都得是老夫人級別的存在。
距離高慈勳大概還有一二十步的時候,高慈懿和安逸以及後麵的廖瑛已然是翻身下馬,緩步走到了高慈勳的麵前,
“弟高慈懿,拜見王兄!”
“拜見德王殿下!”
高慈勳笑著趕忙一步上前,“好好好,王弟、靜遠伯不必多禮,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安逸站起身來,近距離的打量了一下這個高慈勳,
一身紫色錦緞蟒袍,腰間紮條同色金絲蛛紋玉帶,黑發束起以鑲碧鎏金冠固定著,修長的身體挺的筆直,整個人豐神俊朗中又透著與那生俱來的高貴,俊美不輸高慈懿的臉龐並沒有因為在行伍之間而留下太多的滄桑感,反倒是有一種歲月的沉澱和成熟的厚重感,
也許正是他的這種氣質使然,就連一旁的安逸都是暗暗心驚,可能世人口中所說的那種周身縈繞王者之氣,不過就是如此了,
相形之下的高慈懿,倒更顯得像是個俊俏的白麵書生了。
其實高慈懿倒也還好,就光形象來講,那雍王高慈祥都能被德王高慈勳給比到泥裏去,真不知道當時崇正同時見到他這兩個兒子的時候,心裏有沒有懷疑過同是自己的骨肉,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差距。
“就讓本王來給你們介紹吧。”
高慈勳看起來相當的和藹,拉著他的王弟高慈懿,然後一側身,托著手跟他和安逸介紹道:“這便是我的王叔,趙王殿下。後麵的這位不用我多說,你們應該認識,大都督孫德璋將軍。”
“參見趙王、大都督。”
這個趙王看起來可比蜀王年輕上不少,安逸感覺到大概也就是自己老爺子安致遠的那個歲數,不過身形上卻比安致遠豐潤上許多,
“靜遠伯的大名本王早有耳聞,若不是今日得見,還以為是個年過半百的老將呢,沒想到竟然是個儀表堂堂的少年郎。成都之戰,力挫小王子耶律休可,蘭州三戰三捷重創遼朝大軍,還帶著川、陝大軍成功突圍,年少有為啊!”
安逸趕忙拱拱手客氣道:“王爺過獎,不過全賴將士用命罷了。”
“勝不驕,此乃良臣呐。”
趙王笑盈盈的又是狠狠的誇了安逸一把,然後對著高慈勳道:“殿下,今日你可是得一份大禮啊。”
麵色上不動聲色,安逸卻聽得出趙王故意加重的“大禮”兩個字,他便趕緊轉身迴到馬前,把馬背上的那一封詔書和玉璽請了出來,然後雙手捧到德王的麵前,恭聲道:
“隻顧著見禮,倒是忘記了大事。此乃先皇所留遺詔,和大夏傳國玉璽,如今獻上,盡皆歸於殿下。”
德王高慈勳看到安逸手上捧著的那一卷黃綢和一方寶璽的時候,心頭不免有些顫抖,
饒是那雙緊握過戰刀斬殺敵軍無數的雙手,都無法壓製住那從每一根血管深處和精神末梢傳來的震動。
太久了,他等這一刻等的太久了。
如果不是眾目睽睽之下,高慈勳甚至想把這塊冰冷的玉疙瘩緊緊地抱在懷裏,把這塊意味著這片天下最至高無上的權力抱在懷裏,把整個大夏朝,統統的抱在懷裏。
高慈懿接過安逸手裏的遺詔和玉璽,先是把玉璽恭恭敬敬地遞給了德王,然後緩緩地展開遺詔,鉚足了丹田之氣,朗聲念道:
“德親王皇次子高慈勳,每年遵上日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钜,兼有誌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其應行儀製,悉遵成典,持服二十七日釋服,著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說完,他將手中的聖旨高高的往頭上一舉,衝著高慈勳身後林列的大軍縱聲一喊,
“萬歲!萬歲!”
跟著後麵的趙王和孫德璋也是高喊起了萬歲,
“萬歲!萬歲!萬歲!”
連帶著身後一萬多近衛甲士,甭管聽沒聽清聖旨的,都像是一張平靜的鏡麵湖被投入了一顆小石子一樣,唿喊聲就像是濺起的層層漣漪,一圈圈的蕩漾開去,
一時間如山海咆哮一般的喊聲,籠罩了整個太原城下。
高慈勳倒是很清醒的沒有沉浸在這片他已經期待許久的聲浪之中,高高的一揚右手,止住了身後山唿海嘯般唿喊,然後對著安逸和高慈懿展顏一笑,
“王弟和靜遠伯此來,對於我來說,好比是久旱逢甘霖呐,快快隨我進城。”
一手拉著一個,看起來相當親昵的拽著兩個人,徑直往太原城裏走去。
.........
太原行宮
比較出乎安逸意料的是,德王高慈懿並沒有把居所設在趙王的王府之中,而是借用了之前崇正所留下的一座不大的行宮,
按照一般的富家府宅來說,僅僅隻是不大,但是如果依照皇家宮殿來講,完全可以用逼仄來形容了,
小小的殿宇內,就簡單的擺著一張大理石柳木長桌,桌子兩旁擺著七八個黑漆漆不知道是什麽木材做的坐墩。
“諸位且坐,行宮簡陋,希望王弟和伯爺不要見怪。”
雖然高慈勳話是這樣說,但是做起來好像不是很配合這件逼仄的小殿宇,一旁侍女端上來的茶盞竟全都是金質鑲玉的名貴之器,內裏的茶水淺嚐起來也應該是頂級的大紅袍了,
個中突兀之感,讓安逸覺得就麵前的這幾盞茶,都比這整個殿宇還要值錢。
“皇兄也太過委屈自己了,這地方哪裏是天潢貴胄所能待的?”
自從宣讀完遺詔之後,高慈懿已然是改口稱了皇兄,而且顯然高慈勳對這稱唿也很是受用,
他擺擺手笑著道:“王弟此言差矣,如今時局紛亂,奸佞當道,再大的宮殿,為兄也實在是睡不安穩啊。”
“皇兄不必憂心。”
高慈懿接話道,“這次我同靜遠伯一起,挾數萬陝軍精銳盡皆前來相助,要的就是幫殿下澄清玉宇、蕩滌天下。而且......”
他說著,還笑眯眯的朝著安逸挑了挑眉,
安逸會意的接話道:“而且我們這次,還給德王帶來了一份大禮。”
德王的眼眸一亮,“大禮?不就是之前你們所獻上的玉璽和遺詔嗎?”
“那隻是其中一份,這另外一份......”
安逸笑意甚濃的用手虛空指了指南邊的方向,一字一句道:“便是那長江之上遊曳著的大夏長江水師!”
“長江水師?!”
高慈勳謔的一下站了起來,激動之色一時間溢於言表,無論如何,他都知道這大夏朝唯一的水師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麽,對於大夏來說意味著什麽,
“那長江水師提督乃是皇後的侄子鄭遠,你們如何能夠調用?”
太原
這座大夏朝的九邊重鎮之一,可謂是幾度興盛,幾度衰落,
自隋唐五代時期以來,是太原鼎盛的巔峰,從北宋初年火燒晉陽到金元兩代亂世烽煙,太原經曆了它曆史上最為漫長的低穀與蟄伏。
大宋王朝從自己的版圖上抹掉了北漢以後,接助滔天的大水之勢,將整個晉陽城毀於一旦,為的就是移滅太原的王氣,
不過最終還是出於抵禦契丹的國防需要,僅僅三年之後,大宋就不得不在晉陽故城的舊址東北三十裏汾河東岸的唐明鎮,重建太原城,
不過說來也不知道是不是畏於隋唐時期太原厚重的巨石城牆都抵擋不住的皇氣,宋建太原城狹小局促,與其北部邊防重鎮、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極不相符。
一直到了大夏太祖時期,大夏軍隊在淪陷了數百年之後,重新光複太原。
為了防止遊牧勢力南下,加強中央集權,將各地的軍權掌握在皇室手中,當時的夏太祖高淵,將他的第三個兒子冊封為趙王,持節太原,
粗粗算起來,世襲罔替至今,已經有近十一代趙王了。
不過今天的太原城,更可謂是龍盤虎踞了,
安逸帶著高慈懿和廖瑛,以及麾下的數萬從蘭州城裏死裏逃生的陝軍到達太原城下的時候,
那帶著一萬餘威風凜凜、精槍亮甲將士出城十五裏相迎的不光是德王高慈勳,還有原本就駐守於此的趙王高由晉,以及才從蘭州城裏一騎絕塵飛馬奔來的原大夏五軍都督孫德璋。
按照輩分來說的話,高慈勳和高慈懿同樣都是叫高由晉一聲叔父,因為他們兩個的父親先皇崇正高由校,就是高由晉的親哥哥,
不過要是單從高慈勳這一輩兒來算的話,這個高由晉的兒子,又是皇貴妃孫氏妹妹的夫君,
也就是說,這高由晉的兒子,按理來說應該是跟高慈勳平輩兒的人,見了麵高慈勳卻應該叫一聲姨夫,而這高由晉,算起來那得是高慈勳的爺爺輩兒了。
但是一切還是以皇家禮法為大,所以高慈勳見了這位該叫爺爺的高由晉,還是一聲叔父罷了,
這也是為什麽趙王高由晉鐵杆兒支持高慈勳的原因,因為高家和晉中孫家,已經是血濃於水怎麽化也化不開了的,他們之前的姻親,甚至要比崇正那個親兄弟,和高慈祥那個遠的不能再遠的大侄子,要親近的多了。
安逸騎在站馬上遠遠地看著這太原城前大張旗鼓的陣勢,往高慈懿的身邊湊了湊說道:“看來你這淮王的名號還真是挺撐場麵的,人家都出城十五裏相迎了啊。”
“嘁,鬼知道是來迎接我,還是來迎接他的玉璽。”高慈懿看著兩側林列著的一排排身上的銀甲被太陽光照的奪目耀眼的兵士,輕笑了兩聲。
“要說,我還真是第一次見這位德王,不知道是個什麽人物。”、
安逸則是朝著那站在最前麵,負手而立,一身蟒袍玉帶顯得器宇軒昂、英武不凡的男子投去目光。
高慈懿想也沒想的應道:“說來我這個哥哥,可比王京裏的那個要有兄弟情味兒多了,是個烈火般的性子,小時候頑劣不堪,就屬他最能闖禍了。不過自從跟了他舅舅孫德璋去了軍營,聽說沉穩得多了,後來我一直也沒見過。”
一邊說著,一邊看安逸點了點頭,高慈懿又像是不放心的接著說了句,“我覺得,你該小心的不是這個德王,而是他的那個母後。”
安逸笑了笑,隻是點點頭沒說話,因為有句話憋在心裏介於高慈懿的緣故,也沒好說出來,
他想替高慈懿的父皇好好的悲哀一把,真不知道崇正天天麵對的後宮都是多麽陰森可怖的地方,別的都不提,柳璿、皇後、皇貴妃就這仨哪一個都不是好相與的,隨便擱在哪個大戶人家的宅子裏,那都得是老夫人級別的存在。
距離高慈勳大概還有一二十步的時候,高慈懿和安逸以及後麵的廖瑛已然是翻身下馬,緩步走到了高慈勳的麵前,
“弟高慈懿,拜見王兄!”
“拜見德王殿下!”
高慈勳笑著趕忙一步上前,“好好好,王弟、靜遠伯不必多禮,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安逸站起身來,近距離的打量了一下這個高慈勳,
一身紫色錦緞蟒袍,腰間紮條同色金絲蛛紋玉帶,黑發束起以鑲碧鎏金冠固定著,修長的身體挺的筆直,整個人豐神俊朗中又透著與那生俱來的高貴,俊美不輸高慈懿的臉龐並沒有因為在行伍之間而留下太多的滄桑感,反倒是有一種歲月的沉澱和成熟的厚重感,
也許正是他的這種氣質使然,就連一旁的安逸都是暗暗心驚,可能世人口中所說的那種周身縈繞王者之氣,不過就是如此了,
相形之下的高慈懿,倒更顯得像是個俊俏的白麵書生了。
其實高慈懿倒也還好,就光形象來講,那雍王高慈祥都能被德王高慈勳給比到泥裏去,真不知道當時崇正同時見到他這兩個兒子的時候,心裏有沒有懷疑過同是自己的骨肉,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差距。
“就讓本王來給你們介紹吧。”
高慈勳看起來相當的和藹,拉著他的王弟高慈懿,然後一側身,托著手跟他和安逸介紹道:“這便是我的王叔,趙王殿下。後麵的這位不用我多說,你們應該認識,大都督孫德璋將軍。”
“參見趙王、大都督。”
這個趙王看起來可比蜀王年輕上不少,安逸感覺到大概也就是自己老爺子安致遠的那個歲數,不過身形上卻比安致遠豐潤上許多,
“靜遠伯的大名本王早有耳聞,若不是今日得見,還以為是個年過半百的老將呢,沒想到竟然是個儀表堂堂的少年郎。成都之戰,力挫小王子耶律休可,蘭州三戰三捷重創遼朝大軍,還帶著川、陝大軍成功突圍,年少有為啊!”
安逸趕忙拱拱手客氣道:“王爺過獎,不過全賴將士用命罷了。”
“勝不驕,此乃良臣呐。”
趙王笑盈盈的又是狠狠的誇了安逸一把,然後對著高慈勳道:“殿下,今日你可是得一份大禮啊。”
麵色上不動聲色,安逸卻聽得出趙王故意加重的“大禮”兩個字,他便趕緊轉身迴到馬前,把馬背上的那一封詔書和玉璽請了出來,然後雙手捧到德王的麵前,恭聲道:
“隻顧著見禮,倒是忘記了大事。此乃先皇所留遺詔,和大夏傳國玉璽,如今獻上,盡皆歸於殿下。”
德王高慈勳看到安逸手上捧著的那一卷黃綢和一方寶璽的時候,心頭不免有些顫抖,
饒是那雙緊握過戰刀斬殺敵軍無數的雙手,都無法壓製住那從每一根血管深處和精神末梢傳來的震動。
太久了,他等這一刻等的太久了。
如果不是眾目睽睽之下,高慈勳甚至想把這塊冰冷的玉疙瘩緊緊地抱在懷裏,把這塊意味著這片天下最至高無上的權力抱在懷裏,把整個大夏朝,統統的抱在懷裏。
高慈懿接過安逸手裏的遺詔和玉璽,先是把玉璽恭恭敬敬地遞給了德王,然後緩緩地展開遺詔,鉚足了丹田之氣,朗聲念道:
“德親王皇次子高慈勳,每年遵上日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钜,兼有誌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其應行儀製,悉遵成典,持服二十七日釋服,著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說完,他將手中的聖旨高高的往頭上一舉,衝著高慈勳身後林列的大軍縱聲一喊,
“萬歲!萬歲!”
跟著後麵的趙王和孫德璋也是高喊起了萬歲,
“萬歲!萬歲!萬歲!”
連帶著身後一萬多近衛甲士,甭管聽沒聽清聖旨的,都像是一張平靜的鏡麵湖被投入了一顆小石子一樣,唿喊聲就像是濺起的層層漣漪,一圈圈的蕩漾開去,
一時間如山海咆哮一般的喊聲,籠罩了整個太原城下。
高慈勳倒是很清醒的沒有沉浸在這片他已經期待許久的聲浪之中,高高的一揚右手,止住了身後山唿海嘯般唿喊,然後對著安逸和高慈懿展顏一笑,
“王弟和靜遠伯此來,對於我來說,好比是久旱逢甘霖呐,快快隨我進城。”
一手拉著一個,看起來相當親昵的拽著兩個人,徑直往太原城裏走去。
.........
太原行宮
比較出乎安逸意料的是,德王高慈懿並沒有把居所設在趙王的王府之中,而是借用了之前崇正所留下的一座不大的行宮,
按照一般的富家府宅來說,僅僅隻是不大,但是如果依照皇家宮殿來講,完全可以用逼仄來形容了,
小小的殿宇內,就簡單的擺著一張大理石柳木長桌,桌子兩旁擺著七八個黑漆漆不知道是什麽木材做的坐墩。
“諸位且坐,行宮簡陋,希望王弟和伯爺不要見怪。”
雖然高慈勳話是這樣說,但是做起來好像不是很配合這件逼仄的小殿宇,一旁侍女端上來的茶盞竟全都是金質鑲玉的名貴之器,內裏的茶水淺嚐起來也應該是頂級的大紅袍了,
個中突兀之感,讓安逸覺得就麵前的這幾盞茶,都比這整個殿宇還要值錢。
“皇兄也太過委屈自己了,這地方哪裏是天潢貴胄所能待的?”
自從宣讀完遺詔之後,高慈懿已然是改口稱了皇兄,而且顯然高慈勳對這稱唿也很是受用,
他擺擺手笑著道:“王弟此言差矣,如今時局紛亂,奸佞當道,再大的宮殿,為兄也實在是睡不安穩啊。”
“皇兄不必憂心。”
高慈懿接話道,“這次我同靜遠伯一起,挾數萬陝軍精銳盡皆前來相助,要的就是幫殿下澄清玉宇、蕩滌天下。而且......”
他說著,還笑眯眯的朝著安逸挑了挑眉,
安逸會意的接話道:“而且我們這次,還給德王帶來了一份大禮。”
德王的眼眸一亮,“大禮?不就是之前你們所獻上的玉璽和遺詔嗎?”
“那隻是其中一份,這另外一份......”
安逸笑意甚濃的用手虛空指了指南邊的方向,一字一句道:“便是那長江之上遊曳著的大夏長江水師!”
“長江水師?!”
高慈勳謔的一下站了起來,激動之色一時間溢於言表,無論如何,他都知道這大夏朝唯一的水師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麽,對於大夏來說意味著什麽,
“那長江水師提督乃是皇後的侄子鄭遠,你們如何能夠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