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故人?
兩個?
而且還如此狂妄?
張濟皺了皺眉,正要開口,禰衡忽然說道:“主公,不可大意,萬一是曹操或者劉表派來的刺客……”
張濟嗬嗬一笑:“放心吧,正平,這兩人必然是無惡意,不然的話,以仲康的眼光,絕對能識破他們的。”
許褚心下頗為得意,再次拱手:“多謝主公誇讚,末將不敢當。”
張濟笑著站起身來,說道:“走,正平,陪本將出去看看,究竟是哪兩個西涼故人,專程來到壽春城下拜會本將也。”
一路上,張濟心下都在暗猜,來人到底是誰?
昔日的董卓麾下,能有資格稱得上是張濟故人的,除了賈詡之外,還有李榷、郭汜、樊稠、牛輔、華雄、李儒、徐榮、胡軫、李肅等人。
李榷和郭汜是絕對不可能來此的,他二人眼下還在關西,其他一些人,基本上應該都死過了吧。
張濟和禰衡在許褚的保護下,來到大營門口。
一看到門口牽著馬的兩個人,張濟心頭巨震,脫口喊道:“文優,子盛?”
竟然是李儒和徐榮,的確是讓張濟頗為意外。
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在董卓死後,李榷等人攻入長安,趕走呂布,殺死王允,把持朝政,李榷曾推舉李儒為侍中,但漢獻帝沒同意。
在張濟南下宛城之前,李儒一直在李榷的麾下。
徐榮呢,在董卓死後,是投靠了王允和呂布的。
李榷等人攻打長安,徐榮和胡軫受命跟李榷和郭汜交戰,結果胡軫突然投降李榷和郭汜了,徐榮寡不敵眾,兵敗新豐,據說他死在亂軍之中,沒想到還活著。
李儒微微一笑,雙拳一抱:“故人來得冒昧,還請驃騎將軍莫要見怪。”
“哈哈哈……”張濟大喜之極,上前兩步,抓住李儒和徐榮的手,大笑道,“文優和子盛能來,濟真是意外,真是高興也。”
“走走走,此處非說話之地,咱們進去再詳談。”
從軍營的大門口,一直到張濟的中軍大帳,張濟左右手分別拉著李儒和徐榮的手。
張濟的心裏,也一直在猜測,李儒和徐榮突然冒昧來訪,究竟是何意?
董卓死後,李儒就一直跟隨李榷,徐榮詐死之後,看來也是跟了李榷。
這兩人,既然都在李榷手下做事,突然來淮南之地造訪張濟,莫非是奉了李榷之命,想跟張濟聯手?
以前,在尋找盟友的時候,張濟也曾考慮過李榷和郭汜二人。
但這倆家夥,把持朝政的時候,對漢獻帝和百官實在是太不友好了,所以,張濟實在不想跟他們再有什麽關聯,就選擇了馬韓。
到了中軍大帳,親衛奉了茶之後,張濟這才將李儒和徐榮跟禰衡彼此介紹一下。
李儒微微一笑:“驃騎將軍收狂士禰衡,已經成為一則美談,亦令儒刮目相看也。”
禰衡的心裏更是震驚,但他震驚之後,基本上猜到了李儒和徐榮的來意了,心下竊喜,主公真乃洪福齊天也,正缺隨軍謀士,李儒就送上門了。
不單單李儒是超級謀士,就說徐榮,也是董卓麾下為數不多的帥才之一,當年連曹操都差點喪命在他的手中。
張濟微微一笑:“文優和子盛此來,想必是奉了李榷將軍之命吧?”
李儒輕輕搖了搖頭:“非也,此番冒昧來訪,實乃儒與子盛之意也。”
“噢。”張濟心下一喜,裝作不太明白,問,“不知文優和子盛之意是……”
李儒微微一笑,不答反問:“不知驃騎將軍眼下情況如何?”
張濟嗬嗬一笑道:“濟屯兵宛城,割據半個南陽郡,麾下兵多將廣,糧草豐足。而且,此番淮南之戰,濟一路敗敵,兵臨壽春城下,袁術已經逃往合肥避難也。”
李儒輕輕搖了搖頭道:“這些情況,儒早就知道,儒之所問,乃是曹操耳。”
“曹孟德嘛。”張濟淡淡一笑,“雖然也是世之梟雄,卻數敗於濟,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將蔡陽、樂進,皆死於濟之手,此人不足為慮,他日必當為濟所滅也。”
李儒哈哈大笑起來:“此乃驃騎將軍心中所想?”
張濟點了點頭:“正是。”
李儒又問:“正平先生也是如此認為?”
“是。”
“唉。”李儒突然長歎一聲,搖了搖頭,“久聞狂士禰衡有大才,今日一見,沒想到竟然是徒有虛名也。”
禰衡毫不生氣,微微一笑:“不知文優先生為何如此說也?”
李儒“嘿”了一聲,淡淡說道:“眼下,驃騎將軍將會麵臨一場空前之劫難,汝乃驃騎將軍麾下重要謀士,竟然毫無所覺,不是庸才是什麽?”
禰衡故意又問:“還請文優先生指教?”
李儒淡淡說道:“不日,曹操就會聯合呂布、孫策、劉表和馬韓,五路諸侯討伐驃騎將軍。”
“驃騎將軍雖然兵多將廣,糧草豐足,但對上五路諸侯,隻怕是有敗無勝,此難道不是空前劫難嗎?”
“可笑你們猶不自知,還認為目前的發展勢頭良好,嘿,一旦五路大軍壓境之日來到,驃騎將軍恐怕隻能投奔李榷之流耳。”
禰衡的眼神中閃過一抹異色,心中暗想,我等猜出曹操此計,乃是因為細作遍布天下,又刻意留意曹操動向。”
“但李儒在李榷處,消息來源肯定不足,更不知道曹操給主公下密旨之事,竟然也能猜到曹操的五路諸侯討伐,不愧是昔日董卓麾下頭號智者,不輸於文和先生分毫也。”
李儒氣唿唿地說完之後,忽然發現,張濟和禰衡都沒有多大的反應,隻是禰衡的眼神中略有讚賞之色。
“你們……”李儒呆了一下,瞬間就明白過來了,“你們早已猜到?”
張濟站起身來,走到李儒的案幾之前,深鞠一躬:“曹操之謀,雖然濟已經料到,奈何麾下隨軍謀士隻有文和與正平,不足以與其五路諸侯相抗,是故,還請文優和子盛看在昔日的同袍之誼上,能助濟一臂之力。”
(本章完)
兩個?
而且還如此狂妄?
張濟皺了皺眉,正要開口,禰衡忽然說道:“主公,不可大意,萬一是曹操或者劉表派來的刺客……”
張濟嗬嗬一笑:“放心吧,正平,這兩人必然是無惡意,不然的話,以仲康的眼光,絕對能識破他們的。”
許褚心下頗為得意,再次拱手:“多謝主公誇讚,末將不敢當。”
張濟笑著站起身來,說道:“走,正平,陪本將出去看看,究竟是哪兩個西涼故人,專程來到壽春城下拜會本將也。”
一路上,張濟心下都在暗猜,來人到底是誰?
昔日的董卓麾下,能有資格稱得上是張濟故人的,除了賈詡之外,還有李榷、郭汜、樊稠、牛輔、華雄、李儒、徐榮、胡軫、李肅等人。
李榷和郭汜是絕對不可能來此的,他二人眼下還在關西,其他一些人,基本上應該都死過了吧。
張濟和禰衡在許褚的保護下,來到大營門口。
一看到門口牽著馬的兩個人,張濟心頭巨震,脫口喊道:“文優,子盛?”
竟然是李儒和徐榮,的確是讓張濟頗為意外。
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在董卓死後,李榷等人攻入長安,趕走呂布,殺死王允,把持朝政,李榷曾推舉李儒為侍中,但漢獻帝沒同意。
在張濟南下宛城之前,李儒一直在李榷的麾下。
徐榮呢,在董卓死後,是投靠了王允和呂布的。
李榷等人攻打長安,徐榮和胡軫受命跟李榷和郭汜交戰,結果胡軫突然投降李榷和郭汜了,徐榮寡不敵眾,兵敗新豐,據說他死在亂軍之中,沒想到還活著。
李儒微微一笑,雙拳一抱:“故人來得冒昧,還請驃騎將軍莫要見怪。”
“哈哈哈……”張濟大喜之極,上前兩步,抓住李儒和徐榮的手,大笑道,“文優和子盛能來,濟真是意外,真是高興也。”
“走走走,此處非說話之地,咱們進去再詳談。”
從軍營的大門口,一直到張濟的中軍大帳,張濟左右手分別拉著李儒和徐榮的手。
張濟的心裏,也一直在猜測,李儒和徐榮突然冒昧來訪,究竟是何意?
董卓死後,李儒就一直跟隨李榷,徐榮詐死之後,看來也是跟了李榷。
這兩人,既然都在李榷手下做事,突然來淮南之地造訪張濟,莫非是奉了李榷之命,想跟張濟聯手?
以前,在尋找盟友的時候,張濟也曾考慮過李榷和郭汜二人。
但這倆家夥,把持朝政的時候,對漢獻帝和百官實在是太不友好了,所以,張濟實在不想跟他們再有什麽關聯,就選擇了馬韓。
到了中軍大帳,親衛奉了茶之後,張濟這才將李儒和徐榮跟禰衡彼此介紹一下。
李儒微微一笑:“驃騎將軍收狂士禰衡,已經成為一則美談,亦令儒刮目相看也。”
禰衡的心裏更是震驚,但他震驚之後,基本上猜到了李儒和徐榮的來意了,心下竊喜,主公真乃洪福齊天也,正缺隨軍謀士,李儒就送上門了。
不單單李儒是超級謀士,就說徐榮,也是董卓麾下為數不多的帥才之一,當年連曹操都差點喪命在他的手中。
張濟微微一笑:“文優和子盛此來,想必是奉了李榷將軍之命吧?”
李儒輕輕搖了搖頭:“非也,此番冒昧來訪,實乃儒與子盛之意也。”
“噢。”張濟心下一喜,裝作不太明白,問,“不知文優和子盛之意是……”
李儒微微一笑,不答反問:“不知驃騎將軍眼下情況如何?”
張濟嗬嗬一笑道:“濟屯兵宛城,割據半個南陽郡,麾下兵多將廣,糧草豐足。而且,此番淮南之戰,濟一路敗敵,兵臨壽春城下,袁術已經逃往合肥避難也。”
李儒輕輕搖了搖頭道:“這些情況,儒早就知道,儒之所問,乃是曹操耳。”
“曹孟德嘛。”張濟淡淡一笑,“雖然也是世之梟雄,卻數敗於濟,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將蔡陽、樂進,皆死於濟之手,此人不足為慮,他日必當為濟所滅也。”
李儒哈哈大笑起來:“此乃驃騎將軍心中所想?”
張濟點了點頭:“正是。”
李儒又問:“正平先生也是如此認為?”
“是。”
“唉。”李儒突然長歎一聲,搖了搖頭,“久聞狂士禰衡有大才,今日一見,沒想到竟然是徒有虛名也。”
禰衡毫不生氣,微微一笑:“不知文優先生為何如此說也?”
李儒“嘿”了一聲,淡淡說道:“眼下,驃騎將軍將會麵臨一場空前之劫難,汝乃驃騎將軍麾下重要謀士,竟然毫無所覺,不是庸才是什麽?”
禰衡故意又問:“還請文優先生指教?”
李儒淡淡說道:“不日,曹操就會聯合呂布、孫策、劉表和馬韓,五路諸侯討伐驃騎將軍。”
“驃騎將軍雖然兵多將廣,糧草豐足,但對上五路諸侯,隻怕是有敗無勝,此難道不是空前劫難嗎?”
“可笑你們猶不自知,還認為目前的發展勢頭良好,嘿,一旦五路大軍壓境之日來到,驃騎將軍恐怕隻能投奔李榷之流耳。”
禰衡的眼神中閃過一抹異色,心中暗想,我等猜出曹操此計,乃是因為細作遍布天下,又刻意留意曹操動向。”
“但李儒在李榷處,消息來源肯定不足,更不知道曹操給主公下密旨之事,竟然也能猜到曹操的五路諸侯討伐,不愧是昔日董卓麾下頭號智者,不輸於文和先生分毫也。”
李儒氣唿唿地說完之後,忽然發現,張濟和禰衡都沒有多大的反應,隻是禰衡的眼神中略有讚賞之色。
“你們……”李儒呆了一下,瞬間就明白過來了,“你們早已猜到?”
張濟站起身來,走到李儒的案幾之前,深鞠一躬:“曹操之謀,雖然濟已經料到,奈何麾下隨軍謀士隻有文和與正平,不足以與其五路諸侯相抗,是故,還請文優和子盛看在昔日的同袍之誼上,能助濟一臂之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