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嶼德日英監獄是由三個侵略國家在第三國建立的同一座監獄,這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19世紀末年德國以武力威脅,迫使當時政府簽訂了《濱海租地條約》,開始了其二十年的殖民統治。德國強行租借濱海後,便把濱海作為侵略的基地,在濱海設置了殖民統治機構,對濱海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和血腥的鎮壓。1901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德軍則以濱海為基地,運兵到首都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同時又以“護路”為名侵占了濱海周邊大部分地方。與此同時,德軍還在濱海大肆逮捕和囚禁無辜百姓。德國濱海總督阿克蘇拉德為維護其殖民統治,因原有監獄狹小,奏請皇帝威廉二世批準,並於1914年開始在秦嶼強占大片耕地,修建了一座規模較夥的監獄。1916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秦嶼監獄修建工程被迫停工,僅建成前樓和八十五間牢房。戰時,這座監獄被德軍作為野戰醫院和馬隊兵營。現在的前樓就是那時德國修建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戰敗,原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被其他帝國主義瓜分,英國獲得濱海實際控製權直到二戰爆發。在此期間,英國統治者於1920年在德國原建監獄的基礎上逐步擴建,並在監獄周圍建起了高5米、長600米的青石圍牆。

    濱海監獄牢房建築呈“人”字型放射狀,紅磚部分係德國早期修建,青石部分則為英國後期擴建。每層牢房都是並列兩排,在走廊中間安裝鐵柵欄,三麵牢房的連接處設有看守台,看守可同時監視左、中、右三麵牢房。圍牆內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有各種牢房230間,還有檢身室、刑訊室、絞刑室和15座工場。圍牆外,有強迫被關押者服苦役的窯場、林場、果園、菜地等,總占地麵積達50萬平方米約占秦嶼島總麵積的三分之一。這座監獄可同時關押600人。1939年,秦嶼被日本人占領,許多國家愛國誌士及大批無辜百姓,都在這裏慘遭酷刑與折磨。其中大多數為我國人,也有反戰的周邊國家以及遠東愛國人士。從1939年到1945年,僅在絞刑室遇難的就有700多人。據不完全統計,從1939年至1945年的7年間,秦嶼監獄累計關押近3000人。究竟有多少人在此被害,已經無法估計。1945年日軍撤離前夕,劊子手在獄內瘋狂進行秘密大屠殺,並銷毀了所有的檔案材料及各種罪證。

    秦嶼德日英監獄開始的時候,監獄名叫“皇家海軍濱海專署監獄”,此時尚處於軍政統治時期。1925年由於英國統治者改變統治策略,實行軍政分治,遂於1926年改稱“濱海總督府監獄局”。當時英國統治者原秦嶼人趕進濱海,把監獄周圍大片地占為“刑用地”,並開辟窯場、菜地和林場,由看守監視被關押者在那裏服苦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同年日本占領秦嶼,改為“濱海廳刑務所”。同年於監獄東北角修建一座二層樓式的秘密殺人場“絞刑室”。日本殖民當局進一步嚴密了勞役、教誨、監管、行署等司獄法規,這一切象一條條絞索套在濱海人民的身上。當時,獄中設典獄,後來改為監獄長長。組織機構設七個科,即:有管理職員和在押者檔案、收發文件和統計關押人數的人事科;有管理財經和職員開資,保管在押者私人金錢和衣物的會計科;有從事宗教活動和進行奴化教育,保管書刊的政教科;有支配管理服務,從事技術監督,聯係對外加工訂貨和統計作業收入的技術科;有管理糧食和其他物資供應的供應科;有負責身體檢查和治療的醫務科;還有管理押送、執行刑罰、檢查信件的獄政科。各科有科長、副科長、看守、雇員等。獄中管理人員有一百二十人,除少數周邊國家人外,大都是英國人。但也有部分本國人充當押丁、翻譯、使役和車夫等。監獄周圍是五米高、600米長的圍牆,崗哨林立,戒備森嚴,是一座陰森森的人間地獄。1945年,濱海光複,秦嶼迴到祖國的懷抱。

    一位英國著名的神經科專家將監獄改造為省內第一家精神病院,命名為“極樂園”,專門收治在戰爭中精神創傷嚴重者。1993年,為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極樂園遷至新島,監獄恢複原貌並正式命名為“秦嶼德日英監獄舊址”。1995年,成立秦嶼德英監獄管理委員會,接管秦嶼德英監獄舊址及秦嶼古島管理權。2000年,秦嶼德英監獄管理委員會與濱海大學聯合成立“秦嶼曆史自然研究委員會”,將秦嶼監獄舊址作為濱海大學的正式科研、教學、實習基地。

    ——————摘自《秦嶼旅遊指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女看守所長和她的囚徒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踏浪飛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踏浪飛聲並收藏女看守所長和她的囚徒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