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並起,及至三分天下,是為三國也。其中北魏曹操實力最強,北滅袁紹,南伐劉表,控製了大半個中國,對東吳和巴蜀虎視眈眈,隨時欲攻而滅之。
然而龐大的實力需要龐大的軍隊來支撐,說到底國力的比拚無外乎財力的多寡,曹魏雖挾天子以令諸侯,控製著東漢的經濟大權,但多少年來受困於黃巾軍的襲擾,國力本就不很富裕,在經過了幾場大戰之後,便更有些捉襟見肘了。
這一年,曹操父親曹嵩在途徑徐州時為陶謙部將所殺,因此曹操大舉興師問罪,部隊在進軍道路上大肆殺戮、發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許,即“你殺我父親,我毀你先人墳墓”的初衷是也。然而這一報複性的行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自古墓中發掘出來的金銀財寶數以萬計,更不要說價值難以估計的古董美玉了。
有此經曆,無形中啟發了曹操這個一代奸雄,百般思量之下忽然茅塞頓開,何不以掘墓啟寶來支付軍費上的開支呢?
竹林七賢之一的陳琳曾在《為袁紹檄豫州》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大意就是曹操為了盜取古墓,特意設立了發丘中郎將一名和摸金校尉十名這兩個官職,以至於當時大多數古墓中的骸骨都遭到了曝屍荒野的厄運。由此可見,發丘摸金這一脈禮拜曹操為祖師爺不是沒有道理的了。
發丘掛印,摸金戴符,自此,盜墓行內最為重要的兩個派係誕生了,此後逐漸與業已存在的搬山、卸嶺並稱盜墓四大派係,成為除了南封北於這兩個盜墓世家之外行內最受推崇而又神秘莫測的群體。
搬山道人一支,始於西域孔雀河雙黑山流域,其輩皆同宗同族,平日多扮遊道方士行走天下,不與外人往來相通,特立獨行,能人異士輩出,盜遍世之大藏。有不知其意欲何為者,謂其:“搬山道人發古墓者,以求不死仙藥也。”搬山者善獨門“搬山分甲術”,此術可細分為“搬山填海術”並“分山掘子甲”兩門,合稱“搬山之術”,曆來密不外傳。其輩尋藏盜墓,無不以“搬山異術”為行事之根本,搬山術雖屬異類方術,然其中所涵蓋諸般方技、法門、訣語,卻並非以《易》為總綱,故與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風水秘術”之淵源截然不同。
卸嶺之徒最眾,始自漢末農民軍盜發帝陵,眾力取利,分贓聚義,人數少則成百、多可千數。平日分散,各自為匪為盜或為官軍,盜墓者中半官半匪者皆屬此輩,彼此間有消息相通,中有盜魁,一唿百應,逢古墓巨塚,則聚眾以圖之。其行事不計後果,大鏟大鋤、牛牽馬拽、藥石土炮,無所不用其極,其輩所盜發之塚,即便斬山做廊、穿石為藏、土堅如鐵、墓牆銅灌金箍,亦皆以外力破之。
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便囊括了世上以“風水、方術、外力”來盜墓的這三大體係,簡言之可作“理、技、物”,也完全涵蓋了盜墓之輩“濟世、尋藥、求財”這三種動機。
至於南封北於這兩大世家,實際上早期並非行內之人,隻不過他們身懷異術,通天曉地,其法理與發丘摸金的尋龍點穴頗有同曲之妙,再加上這兩個世家在曆史上多與王權搭上關係,曆來不乏做出驚世駭俗之舉的能人誌士,一直是盜墓行內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正是所謂:
南觀山,北望雨,指迷長賦兩俱辱;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搬山海,卸嶺峰,豎葬匣子繞著行;
立東南,忌西北,一燈在手鬼見愁;
青銅槨,窨子棺,八字不硬勿近前;
笑麵屍,赤衣兇,鬼笑莫如聽鬼哭。
發丘摸金實皆一脈,摸金秘術,“易”字當頭,生生變化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簡單的說就是依靠掌握的尋龍點穴之術和陰陽風水秘術來確定墓穴的方位,進而再用特別的工具挖掘盜取,行事風格如出一轍。這套理論建立中國千年的墓葬風俗之上,要說起來卻是紛繁複雜,隻可簡而言之:
古語有雲:“三年尋龍,十年點穴”是言點穴之難。尋龍點穴為風水上最高層功夫,古往今來,所有發族旺族,名門公卿,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將軍、王候等等大富大貴之人以及曆朝曆代的天子無不是陰宅龍穴所催蔭發,可見龍穴之重要。得地靈龍穴,即是得龍脈生氣。
晉風水鼻祖郭璞在《葬書》中雲:“葬乘生氣”。有生氣則陰人骨骸暖而起作用,這樣才會福蔭後人。沒有穴位,或不是龍穴,可以說基本說上與大富貴、大功名、大成就無緣。就算是立得再好的線位,收納再好的立向水法,堂局形巒再好,亦隻不過是小丁財小富貴,保一時安康而已。大富貴、大功名須要大龍穴大地。中等富貴、中等功名亦要中等龍穴大地。小富貴、小功名亦要小等龍穴地,方才得地靈之辦,從而根深蒂固,福力綿綿不休。有地力方有地氣,才是發福根本。足見龍穴之重要。尋得龍穴,不用立向,一般都可以發。古時常見戰亂時馬革裹屍,草草葬於穴位,同樣發達;亦有窮人買不起棺木,買不起碑,死後堆個黃土堆,或不做墳墩土堆一樣發;又或見屍身零散,破碎不齊,屍骨散亂,後人尋得後收拾放於穴坑,照發無誤;亦常見有金壇裝骨,無向,或者不起墳堆不立碑,也發;古時很多偷葬人家山頭大地風水有這種情況,因怕人家發現所以碑也好,墳墩土堆也好,哪還能立,盜得地脈龍氣也發——當然這種偷葬是極為不道德的,但是隻要得地氣同樣發達,所以有地氣才會穴暖受蔭骨暖才有作用,就是這個道理。
發丘摸金兩係都是遵循尋龍點穴的道理,然而細數下來還是有些差別的:
摸金校尉特有一整套專門的標識,切口,技術,隻要懂得行規術語,皆是同門,所以一般不以師徒相傳,但求遵循摸金祖訓,通曉易理。所以,摸金符不是摸金校尉的必備條件,亦即即使沒有佩戴摸金符,也可自稱摸金校尉,隻是成敗天定,風險自擔。況且,摸金校尉認為倒鬥摸金這行有損陰德,向無子承父業之說,隻有做一代歇三代之則。
但是發丘一係不同。發丘之係向來隻是夏侯一脈單傳。父傳子、子傳孫。所以古時行內的人幹脆把發丘一係的傳人都稱為發丘夏侯氏。說起這發丘夏侯氏為何獨攬發丘一脈,世間傳言當年曹操認為發丘摸金事情非同小可,全部交與外人自不甘心,於是將發丘中郎將的職位授予了本家夏侯氏——這曹操本姓夏侯之說乃是是坊間傳言,不可盡信,但從鼎力支持發丘夏侯氏的史實觀之,亦可略窺一二……
明朝初年的時候,觀山太保封王禮受命於初登寶座的朱元璋,大肆打壓發丘摸金一派,據傳已將夏侯家族祖傳的發丘印和十枚摸金符中的七個毀去——朱元璋向來器小,豈能容下會在自己死後威脅到安身陵寢的人,自然是在生前就拚盡全力地掃清障礙,以保死後安息地下了。
然而此舉對於發丘摸金一脈無異於毀滅性的打擊,自此摸金餘脈轉而沉溺多年,不再見有赫赫行事之人,直到前朝末年的時候,有張氏者人稱張三鏈子,一人佩戴三枚摸金符,自是行內數百年來響當當的人物了。張三鏈子死後將摸金符傳於他的三個弟子了塵、鐵磨頭和金算盤,這三人可謂是得到了張三鏈子的真傳,每個都是能夠挑起大梁的角色,隻不過時不我待,這些年來鮮有他們三人行走江湖的見聞,是生是死是榮是辱或許隻有天地方才知曉了……
至於夏侯發丘氏一族,因為曆來同姓相傳,難免更是先於摸金校尉而衰敗。宋朝的時候出了最後一位名叫夏侯方的能人誌士,單槍匹馬的進入唐太宗的昭陵,將《蘭亭序》原本盜取了出來,被當時的同行們奉若神明,之後卻不再見有能夠繼承其衣缽的後代出現了,及至明朝發丘印一毀,夏侯氏流落民間淪為散盜,對陰陽秘術風水五行的掌握自是有了高低之分,尋龍點穴之術則是大抵上失傳了,要細論起來發丘夏侯氏與那搬山卸嶺等眾自是大同小異。
要說起來盜墓之事畢竟是有損陰德,發丘摸金一脈的衰落因循天理,或許其中有著必然之勢,未知若幹年後,是否會有後生晚輩能夠重挑大梁,也可讓尋龍點穴的風水秘術失而複得,不至於就此堙滅了。
說來不怕兄長笑話,我夏侯古生逢亂世新近得子,未敢奢求此子攀龍附鳳、直上青雲,反而希望他能夠重振我發丘一脈的雄風,也算了卻了我的最大心願,此是後話,自然隻對兄長一人講過。小弟見兄長為人爽直,忠義豁達,忽生出一個想法來,如蒙兄長不棄,你我兩家何不在此指腹為婚,自此同結連理榮譽與共,豈不是天大的好事嗎?
然而龐大的實力需要龐大的軍隊來支撐,說到底國力的比拚無外乎財力的多寡,曹魏雖挾天子以令諸侯,控製著東漢的經濟大權,但多少年來受困於黃巾軍的襲擾,國力本就不很富裕,在經過了幾場大戰之後,便更有些捉襟見肘了。
這一年,曹操父親曹嵩在途徑徐州時為陶謙部將所殺,因此曹操大舉興師問罪,部隊在進軍道路上大肆殺戮、發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許,即“你殺我父親,我毀你先人墳墓”的初衷是也。然而這一報複性的行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自古墓中發掘出來的金銀財寶數以萬計,更不要說價值難以估計的古董美玉了。
有此經曆,無形中啟發了曹操這個一代奸雄,百般思量之下忽然茅塞頓開,何不以掘墓啟寶來支付軍費上的開支呢?
竹林七賢之一的陳琳曾在《為袁紹檄豫州》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大意就是曹操為了盜取古墓,特意設立了發丘中郎將一名和摸金校尉十名這兩個官職,以至於當時大多數古墓中的骸骨都遭到了曝屍荒野的厄運。由此可見,發丘摸金這一脈禮拜曹操為祖師爺不是沒有道理的了。
發丘掛印,摸金戴符,自此,盜墓行內最為重要的兩個派係誕生了,此後逐漸與業已存在的搬山、卸嶺並稱盜墓四大派係,成為除了南封北於這兩個盜墓世家之外行內最受推崇而又神秘莫測的群體。
搬山道人一支,始於西域孔雀河雙黑山流域,其輩皆同宗同族,平日多扮遊道方士行走天下,不與外人往來相通,特立獨行,能人異士輩出,盜遍世之大藏。有不知其意欲何為者,謂其:“搬山道人發古墓者,以求不死仙藥也。”搬山者善獨門“搬山分甲術”,此術可細分為“搬山填海術”並“分山掘子甲”兩門,合稱“搬山之術”,曆來密不外傳。其輩尋藏盜墓,無不以“搬山異術”為行事之根本,搬山術雖屬異類方術,然其中所涵蓋諸般方技、法門、訣語,卻並非以《易》為總綱,故與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風水秘術”之淵源截然不同。
卸嶺之徒最眾,始自漢末農民軍盜發帝陵,眾力取利,分贓聚義,人數少則成百、多可千數。平日分散,各自為匪為盜或為官軍,盜墓者中半官半匪者皆屬此輩,彼此間有消息相通,中有盜魁,一唿百應,逢古墓巨塚,則聚眾以圖之。其行事不計後果,大鏟大鋤、牛牽馬拽、藥石土炮,無所不用其極,其輩所盜發之塚,即便斬山做廊、穿石為藏、土堅如鐵、墓牆銅灌金箍,亦皆以外力破之。
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便囊括了世上以“風水、方術、外力”來盜墓的這三大體係,簡言之可作“理、技、物”,也完全涵蓋了盜墓之輩“濟世、尋藥、求財”這三種動機。
至於南封北於這兩大世家,實際上早期並非行內之人,隻不過他們身懷異術,通天曉地,其法理與發丘摸金的尋龍點穴頗有同曲之妙,再加上這兩個世家在曆史上多與王權搭上關係,曆來不乏做出驚世駭俗之舉的能人誌士,一直是盜墓行內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正是所謂:
南觀山,北望雨,指迷長賦兩俱辱;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搬山海,卸嶺峰,豎葬匣子繞著行;
立東南,忌西北,一燈在手鬼見愁;
青銅槨,窨子棺,八字不硬勿近前;
笑麵屍,赤衣兇,鬼笑莫如聽鬼哭。
發丘摸金實皆一脈,摸金秘術,“易”字當頭,生生變化為“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簡單的說就是依靠掌握的尋龍點穴之術和陰陽風水秘術來確定墓穴的方位,進而再用特別的工具挖掘盜取,行事風格如出一轍。這套理論建立中國千年的墓葬風俗之上,要說起來卻是紛繁複雜,隻可簡而言之:
古語有雲:“三年尋龍,十年點穴”是言點穴之難。尋龍點穴為風水上最高層功夫,古往今來,所有發族旺族,名門公卿,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將軍、王候等等大富大貴之人以及曆朝曆代的天子無不是陰宅龍穴所催蔭發,可見龍穴之重要。得地靈龍穴,即是得龍脈生氣。
晉風水鼻祖郭璞在《葬書》中雲:“葬乘生氣”。有生氣則陰人骨骸暖而起作用,這樣才會福蔭後人。沒有穴位,或不是龍穴,可以說基本說上與大富貴、大功名、大成就無緣。就算是立得再好的線位,收納再好的立向水法,堂局形巒再好,亦隻不過是小丁財小富貴,保一時安康而已。大富貴、大功名須要大龍穴大地。中等富貴、中等功名亦要中等龍穴大地。小富貴、小功名亦要小等龍穴地,方才得地靈之辦,從而根深蒂固,福力綿綿不休。有地力方有地氣,才是發福根本。足見龍穴之重要。尋得龍穴,不用立向,一般都可以發。古時常見戰亂時馬革裹屍,草草葬於穴位,同樣發達;亦有窮人買不起棺木,買不起碑,死後堆個黃土堆,或不做墳墩土堆一樣發;又或見屍身零散,破碎不齊,屍骨散亂,後人尋得後收拾放於穴坑,照發無誤;亦常見有金壇裝骨,無向,或者不起墳堆不立碑,也發;古時很多偷葬人家山頭大地風水有這種情況,因怕人家發現所以碑也好,墳墩土堆也好,哪還能立,盜得地脈龍氣也發——當然這種偷葬是極為不道德的,但是隻要得地氣同樣發達,所以有地氣才會穴暖受蔭骨暖才有作用,就是這個道理。
發丘摸金兩係都是遵循尋龍點穴的道理,然而細數下來還是有些差別的:
摸金校尉特有一整套專門的標識,切口,技術,隻要懂得行規術語,皆是同門,所以一般不以師徒相傳,但求遵循摸金祖訓,通曉易理。所以,摸金符不是摸金校尉的必備條件,亦即即使沒有佩戴摸金符,也可自稱摸金校尉,隻是成敗天定,風險自擔。況且,摸金校尉認為倒鬥摸金這行有損陰德,向無子承父業之說,隻有做一代歇三代之則。
但是發丘一係不同。發丘之係向來隻是夏侯一脈單傳。父傳子、子傳孫。所以古時行內的人幹脆把發丘一係的傳人都稱為發丘夏侯氏。說起這發丘夏侯氏為何獨攬發丘一脈,世間傳言當年曹操認為發丘摸金事情非同小可,全部交與外人自不甘心,於是將發丘中郎將的職位授予了本家夏侯氏——這曹操本姓夏侯之說乃是是坊間傳言,不可盡信,但從鼎力支持發丘夏侯氏的史實觀之,亦可略窺一二……
明朝初年的時候,觀山太保封王禮受命於初登寶座的朱元璋,大肆打壓發丘摸金一派,據傳已將夏侯家族祖傳的發丘印和十枚摸金符中的七個毀去——朱元璋向來器小,豈能容下會在自己死後威脅到安身陵寢的人,自然是在生前就拚盡全力地掃清障礙,以保死後安息地下了。
然而此舉對於發丘摸金一脈無異於毀滅性的打擊,自此摸金餘脈轉而沉溺多年,不再見有赫赫行事之人,直到前朝末年的時候,有張氏者人稱張三鏈子,一人佩戴三枚摸金符,自是行內數百年來響當當的人物了。張三鏈子死後將摸金符傳於他的三個弟子了塵、鐵磨頭和金算盤,這三人可謂是得到了張三鏈子的真傳,每個都是能夠挑起大梁的角色,隻不過時不我待,這些年來鮮有他們三人行走江湖的見聞,是生是死是榮是辱或許隻有天地方才知曉了……
至於夏侯發丘氏一族,因為曆來同姓相傳,難免更是先於摸金校尉而衰敗。宋朝的時候出了最後一位名叫夏侯方的能人誌士,單槍匹馬的進入唐太宗的昭陵,將《蘭亭序》原本盜取了出來,被當時的同行們奉若神明,之後卻不再見有能夠繼承其衣缽的後代出現了,及至明朝發丘印一毀,夏侯氏流落民間淪為散盜,對陰陽秘術風水五行的掌握自是有了高低之分,尋龍點穴之術則是大抵上失傳了,要細論起來發丘夏侯氏與那搬山卸嶺等眾自是大同小異。
要說起來盜墓之事畢竟是有損陰德,發丘摸金一脈的衰落因循天理,或許其中有著必然之勢,未知若幹年後,是否會有後生晚輩能夠重挑大梁,也可讓尋龍點穴的風水秘術失而複得,不至於就此堙滅了。
說來不怕兄長笑話,我夏侯古生逢亂世新近得子,未敢奢求此子攀龍附鳳、直上青雲,反而希望他能夠重振我發丘一脈的雄風,也算了卻了我的最大心願,此是後話,自然隻對兄長一人講過。小弟見兄長為人爽直,忠義豁達,忽生出一個想法來,如蒙兄長不棄,你我兩家何不在此指腹為婚,自此同結連理榮譽與共,豈不是天大的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