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對,這是個好辦法!”音樂學校的校長一拍大腿,咱現在沒錢給不了實利,給名聲也行啊,“還可以給他弄個榮譽教授,以起明現在在國際音樂界的地位,給咱們學校當教授那還是我們高攀了!他捐贈的排練樓也可以叫起明樓!”
“對對對,咱們樂團的音樂廳也叫王起明音樂廳好了!不過,一次出現兩個王起明音樂廳似乎不太合適,我們的就叫起明音樂廳好了!”交響樂團的團長可是後悔的不行,哎,我怎麽就沒想到呢!
“就是不知道這樣處理在政策上有沒有問題?”民族樂團的領導也覺得自己這個主意很好,就是還有那麽一丁點兒擔憂。
“沒什麽大問題,既然現在已經有逸夫樓了,那為什麽不能有起明音樂廳?對於這樣熱心國內文化事業發展的海外遊子,我們理當支持。”有關部門的領導拍板道,這又不是沒有先例,在政策上一點兒也沒問題。
“那就這麽定了,我就拿這個方案去和領導匯報吧!盡快給你們答複!”有關部門的領導趕緊去向自己的領導匯報去了。
這件可是大好事,京城這些年日新月異,一年一個變化,但由於缺乏經費,他們一直沒能力翻修音樂廳,現在有人送錢來了,而且還是外匯,這肯定得支持啊,要是錯過那就實在是太可惜了。
遇到這種好事兒,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很快,沒花幾天就批準了這個方案,然後沈隆就變得忙碌起來,連續出席各種儀式。
先是民族樂團和交響樂團音樂廳的捐贈儀式,然後又是音樂學院的捐贈儀式以及榮譽教授頭銜授予儀式,這幾家單位和有關部門聯絡了一大堆記者,他們熱情地報道了海外遊子王起明先生心係祖國文化事業發展的新聞。
在新聞報道中,他們將沈隆這些年在美國的光輝曆史悉數羅列出來,幾天的功夫,王起明這三個字就響徹大江南北,一躍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存在。
“這王起明也太厲害了吧?在美國人的地盤上還能混得風生水起,看來咱中國還是有能人的!”這些年大家看到國外的發達是既羨慕又感到自卑,突然冒出來一個能在美國混得這麽好的中國人,大家都被激發起了自豪感,王起明也成了許多人的偶像。
不少人也因此對中國傳統音樂產生了興趣,就像少林寺》熱播引發了習武熱潮一樣,許多青少年都開始纏著自己的父母要學二胡、學古箏。
這迴父母們可沒有像反對孩子練武一樣反對他們練習樂器,一來學習樂器終究是件好事,二來麽,從實際利益出發,既然王起明能靠著中國傳統音樂在國外賺到大錢,那麽我孩子學好了是不是也能這樣?
於是乎,在不經意間,這些新聞報道給中國傳統音樂帶來了一大批新鮮血液,這些孩子之中有不少日後成為出色的音樂家,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就在大江南北掀起王起明熱潮的時候,沈隆已經帶著方錦龍等音樂家還有幾個單位的領導踏上了前往紐約的航班。
到了紐約,稍事休息,大家就忙起了正事兒,沈隆帶著方錦龍他們在卡內基音樂廳進行現場排練,而那些領導則在他的介紹下跟著林肯藝術中心的管理人員到處參觀學習。
這次沈隆親自擔任音樂會的指揮,樂團指揮這項工作可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不要看著日後舟舟都被人冠以天才指揮家的名頭,搞得好像隨便來個人就能指揮一樣;實際上舟舟根本不懂指揮,他出名隻是由於宣傳的需要而已。
一個好的指揮真正出色的地方不在於他的台前演出,演出前的排練才是關鍵。樂團的處理、聲部的排演、音色強弱的變化,許許多多的問題,甚至細小到一個對不上的附點節奏,都是指揮發揮作用的地方。
別看指揮家拿著指揮棒在台上揮灑自如,好像很輕鬆的樣子,實際上所有的辛勤付出都在台下,要想辦好音樂會,就必須得進行辛苦的排練。
好在沈隆此前已經舉辦過多場音樂會,在這方麵擁有豐富的經驗,而馬友友、方錦龍還有美國的那些演奏家們又都是天才,所以排練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
等到演出正式開始之前,卡內基音樂廳打出廣告“繼梅蘭芳之後,第二位來自中國的藝術大師即將在卡內基登台表演……”
這廣告看得沈隆一陣兒汗顏,我那能和梅蘭芳大師相比啊!反倒是國內來的幾位領導安慰他,“起明,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其實和梅先生一樣,都是為兩國文化的交流做貢獻,要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你比梅先生當年的貢獻還大。”
到底是領導,還真是會說話,照這麽一說還真是,梅先生當年在美國演出的時間有限,我這邊可是在美國、在日本演出過很多次了,單論觀眾數量的話,我還真比梅先生多點。
沈隆和馬友友原本就在美國擁有不俗的聲望,現在又有卡內基音樂廳的宣傳,門票很快就被銷售一空。
等到演出那天,沈隆登上舞台,看著台下的觀眾,大多數都是美國人,但也有少部分中國人,大多都是年邁的長者帶著自己的孩子,想來他們此行既是為了欣賞祖國的音樂聊解思鄉之情,也是為了讓孩子感受一番中國的文化,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方錦龍等人早就憋足了一股子勁,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狀態,這場音樂會可謂是酣暢淋漓,美國的觀眾們紛紛被沈隆精妙的樂曲和方錦龍等人出神入化的演奏所震撼。
演出間隙雷鳴般的掌聲不斷響起,等演出結束之後,沈隆帶著樂團成員一連謝幕了三次,觀眾依舊不肯坐下停止鼓掌,強烈要求他們返場。
沈隆在卡內基音樂廳的第一次亮相可謂是大獲成功。
“對對對,咱們樂團的音樂廳也叫王起明音樂廳好了!不過,一次出現兩個王起明音樂廳似乎不太合適,我們的就叫起明音樂廳好了!”交響樂團的團長可是後悔的不行,哎,我怎麽就沒想到呢!
“就是不知道這樣處理在政策上有沒有問題?”民族樂團的領導也覺得自己這個主意很好,就是還有那麽一丁點兒擔憂。
“沒什麽大問題,既然現在已經有逸夫樓了,那為什麽不能有起明音樂廳?對於這樣熱心國內文化事業發展的海外遊子,我們理當支持。”有關部門的領導拍板道,這又不是沒有先例,在政策上一點兒也沒問題。
“那就這麽定了,我就拿這個方案去和領導匯報吧!盡快給你們答複!”有關部門的領導趕緊去向自己的領導匯報去了。
這件可是大好事,京城這些年日新月異,一年一個變化,但由於缺乏經費,他們一直沒能力翻修音樂廳,現在有人送錢來了,而且還是外匯,這肯定得支持啊,要是錯過那就實在是太可惜了。
遇到這種好事兒,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很快,沒花幾天就批準了這個方案,然後沈隆就變得忙碌起來,連續出席各種儀式。
先是民族樂團和交響樂團音樂廳的捐贈儀式,然後又是音樂學院的捐贈儀式以及榮譽教授頭銜授予儀式,這幾家單位和有關部門聯絡了一大堆記者,他們熱情地報道了海外遊子王起明先生心係祖國文化事業發展的新聞。
在新聞報道中,他們將沈隆這些年在美國的光輝曆史悉數羅列出來,幾天的功夫,王起明這三個字就響徹大江南北,一躍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存在。
“這王起明也太厲害了吧?在美國人的地盤上還能混得風生水起,看來咱中國還是有能人的!”這些年大家看到國外的發達是既羨慕又感到自卑,突然冒出來一個能在美國混得這麽好的中國人,大家都被激發起了自豪感,王起明也成了許多人的偶像。
不少人也因此對中國傳統音樂產生了興趣,就像少林寺》熱播引發了習武熱潮一樣,許多青少年都開始纏著自己的父母要學二胡、學古箏。
這迴父母們可沒有像反對孩子練武一樣反對他們練習樂器,一來學習樂器終究是件好事,二來麽,從實際利益出發,既然王起明能靠著中國傳統音樂在國外賺到大錢,那麽我孩子學好了是不是也能這樣?
於是乎,在不經意間,這些新聞報道給中國傳統音樂帶來了一大批新鮮血液,這些孩子之中有不少日後成為出色的音樂家,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就在大江南北掀起王起明熱潮的時候,沈隆已經帶著方錦龍等音樂家還有幾個單位的領導踏上了前往紐約的航班。
到了紐約,稍事休息,大家就忙起了正事兒,沈隆帶著方錦龍他們在卡內基音樂廳進行現場排練,而那些領導則在他的介紹下跟著林肯藝術中心的管理人員到處參觀學習。
這次沈隆親自擔任音樂會的指揮,樂團指揮這項工作可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不要看著日後舟舟都被人冠以天才指揮家的名頭,搞得好像隨便來個人就能指揮一樣;實際上舟舟根本不懂指揮,他出名隻是由於宣傳的需要而已。
一個好的指揮真正出色的地方不在於他的台前演出,演出前的排練才是關鍵。樂團的處理、聲部的排演、音色強弱的變化,許許多多的問題,甚至細小到一個對不上的附點節奏,都是指揮發揮作用的地方。
別看指揮家拿著指揮棒在台上揮灑自如,好像很輕鬆的樣子,實際上所有的辛勤付出都在台下,要想辦好音樂會,就必須得進行辛苦的排練。
好在沈隆此前已經舉辦過多場音樂會,在這方麵擁有豐富的經驗,而馬友友、方錦龍還有美國的那些演奏家們又都是天才,所以排練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
等到演出正式開始之前,卡內基音樂廳打出廣告“繼梅蘭芳之後,第二位來自中國的藝術大師即將在卡內基登台表演……”
這廣告看得沈隆一陣兒汗顏,我那能和梅蘭芳大師相比啊!反倒是國內來的幾位領導安慰他,“起明,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其實和梅先生一樣,都是為兩國文化的交流做貢獻,要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你比梅先生當年的貢獻還大。”
到底是領導,還真是會說話,照這麽一說還真是,梅先生當年在美國演出的時間有限,我這邊可是在美國、在日本演出過很多次了,單論觀眾數量的話,我還真比梅先生多點。
沈隆和馬友友原本就在美國擁有不俗的聲望,現在又有卡內基音樂廳的宣傳,門票很快就被銷售一空。
等到演出那天,沈隆登上舞台,看著台下的觀眾,大多數都是美國人,但也有少部分中國人,大多都是年邁的長者帶著自己的孩子,想來他們此行既是為了欣賞祖國的音樂聊解思鄉之情,也是為了讓孩子感受一番中國的文化,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方錦龍等人早就憋足了一股子勁,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狀態,這場音樂會可謂是酣暢淋漓,美國的觀眾們紛紛被沈隆精妙的樂曲和方錦龍等人出神入化的演奏所震撼。
演出間隙雷鳴般的掌聲不斷響起,等演出結束之後,沈隆帶著樂團成員一連謝幕了三次,觀眾依舊不肯坐下停止鼓掌,強烈要求他們返場。
沈隆在卡內基音樂廳的第一次亮相可謂是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