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已經預料到自己來上朝後,會麵對些許的“狂風暴雨”,可他沒有想到,底下這幫大臣的反應竟然會如此激烈。
先是兵部尚書鄺野和兵部侍郎於謙一齊發難,什麽大軍準備不足啦,皇上不宜輕率出征啦,羅裏吧嗦一大堆,尤其是於謙,說至激動處竟然捶胸頓足,唾沫星子噴得到處都是,連鄺野都不由得離他遠了一些。
對於這種情況,朱祁鎮就隻有一種應對方式,保持沉默,直到最後於謙被他盯得不說話了,這才問了一句,“愛卿說完了?好,既然說完了,那還有沒有別人有不同意見?”
於謙敢噴王振,卻沒法對朱祁鎮不尊敬,因此麵對如此情境,他也隻能搖搖頭退了下去,爾後給了吏部尚書王直一個眼神,意思是:你上!
王直沒有辜負於謙的期望,即使他看出朱祁鎮很不耐煩,但仍舊勇敢地站了出來,然後拿出昨晚費盡心思擬好的奏折,大聲地念了起來:
陛下……如今秋暑末退,天氣炎熱,旱氣末迴,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盡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將前往征討……
朱祁鎮剛才聽於謙嗶嗶了半天,此時王直又開始了他的長篇大論,搞得朱祁鎮不由得一陣頭痛。
王振見狀,忙上前兩步,尖著嗓子道,“成了,各位大臣,皇上問的是還有沒有不同意見,反對皇上親征的,就不用說了!”
王直見王振阻攔,而朱祁鎮顯然也聽不下去,便直接提高聲音道,“陛下,這乃是六部大臣和內閣、都察院等群臣共同奏請!”
朱祁鎮一聽這話,臉都快綠了,連忙求助般地看向王振,而王振卻隻是冷笑一聲,爾後衝朱祁鎮點了點頭,那意思好像是:沒關係,小場麵!
隻見王振再次上前兩步,一揚手中的拂塵道,“各位大臣的忠心,皇上都知道了,既然如此,此次皇上親征,內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等,隻要是這個折子上有涉及官員的衙門,全都選出一到兩個人來,跟隨陛下親征,在身邊伺候著!”
王振說罷,便衝朱祁鎮迴身一笑,爾後退了下去。而朱祁鎮看到底下大臣那副錯愕的表情,不由得心中暗喜,於是提高聲音道,“一切便如先生所言,若再有反對朕親征者,朕定不饒他!”
群臣見朱祁鎮撂了狠話,便知道事情已經沒法改變了,於是不由得麵麵相覷,更有甚者直接小聲哀歎了起來。
朱祁鎮見群臣不再發言,便給了王振一個眼神,於是王振清清嗓子道,“成國公朱勇上前聽命,皇上令你此次統率京師京營出關,另,三大營各官軍操練者,賜銀一兩,胖襖褲一件,鞋兩雙……每三人給驢一頭以負輜重……把總都指揮人加賜鈔五百貫……”
“臣遵命……”朱勇嘴上應著,心裏頭卻沒記,因為他知道兵部一會兒就要把行文送到五軍都督府,他心裏想的隻是一件事:看來此次小二十萬的京師京營都要跟著全部出動了……
“兩日之後,京師京營及周圍邊軍共計二十萬兵馬,全部隨朕出征!”
朱祁鎮宣布完旨意後,便直接下朝了,而王振看向群臣的眼神,不自覺地又多了幾分輕蔑:小樣兒,還跟我鬥!
鄺野看著朱祁鎮離開的背影,不由重重歎了一口氣,爾後朝於謙說道,“於大人,此次隨軍出征,就由我去吧,你留在京師,專理兵部各項事宜。”
“這……鄺大人……”於謙本想說“您都六十多歲了,就別跟著折騰了”,可話講出來總歸不好聽,於是便改口道,“行軍路途,頗多險阻,還是我去吧!”
“誒,於大人,正因為行軍路上頗多險阻,所以我才要堅持去!”鄺野說著,便抬頭看了看大殿上那空蕩蕩的龍椅,“不然我實在放心不下啊,真要是出了什麽事情,我也可以豁出這張老臉,從旁勸諫……”
“鄺大人……”於謙聽到鄺野這樣說,不由得一陣感動,一時間竟是訥訥無語。
“兵部的事就托付給你啦!”鄺野拍了拍於謙的手,爾後有些腳步蹣跚地向王直走去,“我去告訴王大人一聲,讓他選個年輕的去,這樣也好留下來在京師幫助你……”
不過當鄺野追上王直,向他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後,卻見王直隻是一陣苦笑,“別提了,兩個吏部侍郎全跟我告了病假,說是去不了……嗬嗬,偏偏此時得病,可真會挑時候啊!”
“不成你就選個吏部郎中去,挑個年輕點的,腿腳利索的,我聽說行軍路上苦得很啊……”
“隻能這樣啦!”王直笑著歎了口氣,“我記得有個叫李賢的郎中,今年好像也就四十歲,要不然就讓他去吧……”
當然,關於誰跟隨大軍出征的問題,也不是每個衙門都能夠很和諧地達成共識,比如都察院的陳鎰和王文就都不是很願意去。
本來王文的性子較為剛強,陳鎰的性子卻有些軟,按說最後爭論的結果應該陳鎰屈服,可誰知由陳鎰監管的秦晉之地竟然此時出了岔子,結果最後不得已隻能由王文頂了這個缺兒……
當然,幾乎每個衙門都因為決定由誰隨行而產生了爭執,但最終也用不了多少功夫就能決定下來,因為……官大一級壓死人嘛!
附注:1.都察院的官員常常會被下派到地方,巡按州縣,專事官員的考察,舉劾,比如陳鎰就曾多次被派往陝xi,而且在當地官聲很好。
2.史載,都察院當初隨行官員為右副都禦史鄧棨,此人很有氣節,具體的我就不劇透了,可自行百度。(我之所以改成王文,因為王文是這本小說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所以就多給他加了一些戲份,甚至於搶了一些“龍套”的戲份,還望諸君見諒,特此提醒。)
先是兵部尚書鄺野和兵部侍郎於謙一齊發難,什麽大軍準備不足啦,皇上不宜輕率出征啦,羅裏吧嗦一大堆,尤其是於謙,說至激動處竟然捶胸頓足,唾沫星子噴得到處都是,連鄺野都不由得離他遠了一些。
對於這種情況,朱祁鎮就隻有一種應對方式,保持沉默,直到最後於謙被他盯得不說話了,這才問了一句,“愛卿說完了?好,既然說完了,那還有沒有別人有不同意見?”
於謙敢噴王振,卻沒法對朱祁鎮不尊敬,因此麵對如此情境,他也隻能搖搖頭退了下去,爾後給了吏部尚書王直一個眼神,意思是:你上!
王直沒有辜負於謙的期望,即使他看出朱祁鎮很不耐煩,但仍舊勇敢地站了出來,然後拿出昨晚費盡心思擬好的奏折,大聲地念了起來:
陛下……如今秋暑末退,天氣炎熱,旱氣末迴,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盡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將前往征討……
朱祁鎮剛才聽於謙嗶嗶了半天,此時王直又開始了他的長篇大論,搞得朱祁鎮不由得一陣頭痛。
王振見狀,忙上前兩步,尖著嗓子道,“成了,各位大臣,皇上問的是還有沒有不同意見,反對皇上親征的,就不用說了!”
王直見王振阻攔,而朱祁鎮顯然也聽不下去,便直接提高聲音道,“陛下,這乃是六部大臣和內閣、都察院等群臣共同奏請!”
朱祁鎮一聽這話,臉都快綠了,連忙求助般地看向王振,而王振卻隻是冷笑一聲,爾後衝朱祁鎮點了點頭,那意思好像是:沒關係,小場麵!
隻見王振再次上前兩步,一揚手中的拂塵道,“各位大臣的忠心,皇上都知道了,既然如此,此次皇上親征,內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等,隻要是這個折子上有涉及官員的衙門,全都選出一到兩個人來,跟隨陛下親征,在身邊伺候著!”
王振說罷,便衝朱祁鎮迴身一笑,爾後退了下去。而朱祁鎮看到底下大臣那副錯愕的表情,不由得心中暗喜,於是提高聲音道,“一切便如先生所言,若再有反對朕親征者,朕定不饒他!”
群臣見朱祁鎮撂了狠話,便知道事情已經沒法改變了,於是不由得麵麵相覷,更有甚者直接小聲哀歎了起來。
朱祁鎮見群臣不再發言,便給了王振一個眼神,於是王振清清嗓子道,“成國公朱勇上前聽命,皇上令你此次統率京師京營出關,另,三大營各官軍操練者,賜銀一兩,胖襖褲一件,鞋兩雙……每三人給驢一頭以負輜重……把總都指揮人加賜鈔五百貫……”
“臣遵命……”朱勇嘴上應著,心裏頭卻沒記,因為他知道兵部一會兒就要把行文送到五軍都督府,他心裏想的隻是一件事:看來此次小二十萬的京師京營都要跟著全部出動了……
“兩日之後,京師京營及周圍邊軍共計二十萬兵馬,全部隨朕出征!”
朱祁鎮宣布完旨意後,便直接下朝了,而王振看向群臣的眼神,不自覺地又多了幾分輕蔑:小樣兒,還跟我鬥!
鄺野看著朱祁鎮離開的背影,不由重重歎了一口氣,爾後朝於謙說道,“於大人,此次隨軍出征,就由我去吧,你留在京師,專理兵部各項事宜。”
“這……鄺大人……”於謙本想說“您都六十多歲了,就別跟著折騰了”,可話講出來總歸不好聽,於是便改口道,“行軍路途,頗多險阻,還是我去吧!”
“誒,於大人,正因為行軍路上頗多險阻,所以我才要堅持去!”鄺野說著,便抬頭看了看大殿上那空蕩蕩的龍椅,“不然我實在放心不下啊,真要是出了什麽事情,我也可以豁出這張老臉,從旁勸諫……”
“鄺大人……”於謙聽到鄺野這樣說,不由得一陣感動,一時間竟是訥訥無語。
“兵部的事就托付給你啦!”鄺野拍了拍於謙的手,爾後有些腳步蹣跚地向王直走去,“我去告訴王大人一聲,讓他選個年輕的去,這樣也好留下來在京師幫助你……”
不過當鄺野追上王直,向他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後,卻見王直隻是一陣苦笑,“別提了,兩個吏部侍郎全跟我告了病假,說是去不了……嗬嗬,偏偏此時得病,可真會挑時候啊!”
“不成你就選個吏部郎中去,挑個年輕點的,腿腳利索的,我聽說行軍路上苦得很啊……”
“隻能這樣啦!”王直笑著歎了口氣,“我記得有個叫李賢的郎中,今年好像也就四十歲,要不然就讓他去吧……”
當然,關於誰跟隨大軍出征的問題,也不是每個衙門都能夠很和諧地達成共識,比如都察院的陳鎰和王文就都不是很願意去。
本來王文的性子較為剛強,陳鎰的性子卻有些軟,按說最後爭論的結果應該陳鎰屈服,可誰知由陳鎰監管的秦晉之地竟然此時出了岔子,結果最後不得已隻能由王文頂了這個缺兒……
當然,幾乎每個衙門都因為決定由誰隨行而產生了爭執,但最終也用不了多少功夫就能決定下來,因為……官大一級壓死人嘛!
附注:1.都察院的官員常常會被下派到地方,巡按州縣,專事官員的考察,舉劾,比如陳鎰就曾多次被派往陝xi,而且在當地官聲很好。
2.史載,都察院當初隨行官員為右副都禦史鄧棨,此人很有氣節,具體的我就不劇透了,可自行百度。(我之所以改成王文,因為王文是這本小說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所以就多給他加了一些戲份,甚至於搶了一些“龍套”的戲份,還望諸君見諒,特此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