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其他幾人早有了同樣想法,卻不好也不敢明說,一時間不約而同地望向了魯元厚。


    後者也是皺眉躊躇再三,他手裏還有二十二三萬石糧米,若現在賣掉,還了錢莊的銀子當還能落下六七十萬兩。


    這雖與他當初的目標可是相去甚遠,但繼續拚下去或許便會血本無歸。


    良久,他終是在其他幾人“期盼”的目光下一屁股做迴椅子上,頹然點頭道:“既如此,那便出貨吧。”


    ……


    “楊閣部,果然被您料中!”林尊賓提著官袍快步進了南靖府衙,興奮道,“城中大小米鋪俱已放開售糧,賣價比官倉還低了半厘。”


    楊廷麟卻似毫不意外,搖頭道:“非被我料中,皆在輔政王殿下謀劃之中。按殿下的說法,這叫做什麽‘追漲殺跌’。隻要讓糧價穩定下跌,這些手持巨量糧食的奸商必會按捺不住。


    “你且看著,殿下還斷言,後麵這糧米還會愈拋愈猛。”


    這一陣林尊賓跟在楊廷麟身邊,看他依照輔政王殿下的安排,以不到十萬石糧米便引得奸商降價拋售,心中那是大為歎服,不禁挑指道:“殿下曠古大才!有他此番謀劃,閩南百姓方解倒懸之苦。”


    楊廷麟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隨後又吩咐道:“燕公,先讓官倉的糧價每石再降五錢。


    “你要緊盯糧價,務必保證官糧隨時比市麵上的價格低一成。”


    “下官遵命!”


    ……


    十多日後。


    輔政王府的書房中,楊廷麟正恭敬稟陳,“……隨後城中各米鋪不得不將售價降到同官倉相近。而下官依殿下成策,在數日間將米價一直降到每石二兩五錢銀。


    “說來倒也奇了,這售價越低,百姓反而越不急於買糧了。一時間城中糧商眼見手中糧食越來越不值錢,無不驚慌失措,紛紛自發降價拋售囤米。


    “其後無需下官再有動作,大小商賈間競相壓價,就怕自己比別人賣得貴了。便是糧價高漲之時那些捂糧惜售的鄉紳也慌了神,都急於在糧價降到更低之前將糧米換為現銀。


    “一時間到處都在賣糧,卻鮮有人問津。至下官離開南靖時,一石糙米已僅能賣到一兩二錢銀。


    “以朝廷撥發的七十萬兩來購糧,定能確保閩南災民堅持到秋糧收獲。”


    “楊閣部此番為民生奔勞,辛苦了。”朱琳渼先讚了楊廷麟,未等他謙虛,便立刻接道,“然則閩南災情雖解,我們卻仍不能掉以輕心。”


    楊廷麟忙肅然道:“請殿下明示。”


    “近來雖因屯糧奸商爆倉而糧價猛跌,但閩南畢竟還是災區,要不了多久,糧價便會因大量百姓購糧而開始迴升。


    “糧乃民之根本,是以糧價如此劇烈波動,於百姓有害無利。百姓種糧換錢以利生計,故糧價過低則百姓生活苦。待得收成不好,百姓需以錢納糧之時,奸商卻借機哄抬糧價,饑民因此而生。”


    朱琳渼望向楊廷麟道:“楊閣部以為一條鞭法如何?”


    一條鞭法乃是一手打造了萬曆中興的張居正張首輔的創舉,核心思想便是以銀代糧、物征稅,極大改善了萬曆朝的稅收混亂的情況,乃是其中興的重要因素之一。


    楊廷麟對此自是熟知,卻皺眉揖道:“下官,難做評判……”


    朱琳渼點了點頭,楊廷麟沒有簡單地為張首輔歌功頌德,說明其還是對民間疾苦有些了解的。


    朱琳渼幹脆把話說開了,“一條鞭法的初衷極好,然則,從崇禎朝起,其便是百姓困苦之源。


    “官府以繳糧數量為百姓定下稅賦,但皆折為銀錢抵收。是以糧價貴時官府便要多征稅銀,而糧價低時卻不聞不問,仍以往年數額征收。


    “自天啟年起,糧價波動不定,百姓所納稅賦卻因此隻增不減。而奸商更是囤積居奇,借操控糧價從中漁利。


    “百姓稅賦本不算太重,但折為銀錢之後卻皆不堪所負,大量百姓因繳不起稅賦而被迫背井離鄉。當年闖寇便大肆招攬這些流離失所之人,使其人馬數年間便增至數十萬!”


    楊廷麟低頭不語,這些情況他大多都有了解,但積弊至此,總不能把一條鞭法廢了吧?


    朱琳渼繼續道:“此次閩南奸商屯糧之事卻也是個契機。楊閣部當從奸商手裏賺到了不少銀子吧?”


    楊廷麟忙道:“下官共售出十一萬石糧食,得銀近七十萬兩。”


    朱琳渼點頭道:“便以這些錢,連帶朝廷撥發的十七萬兩匯在一處,作為大明糧食價格調控基金。”


    “殿下說調什麽金?”


    “便是留一筆錢在戶部,卻不得挪做他用。隻待市場糧價有大的波動時,用此銀平抑糧價。”朱琳渼解釋道,“至於如何操作,楊閣部此次在南靖之舉便可為例。


    “隻有糧價穩了,百姓生活才能穩,也可斷絕奸商投機之念。


    “對了,當在戶部增設一‘平價司’,令專人負責控製全國糧價穩定。而各地在征稅時,糧食折算銀錢數額也必須由平價司來定。如此當可杜絕地方上不顧百姓生計,靠糧價波動變相增收稅賦之弊。”


    他讓楊廷麟消化了一會兒,又接道:“待楊閣部返迴閩南之後,可投數十萬兩銀,以低價收入糧米囤於官倉。一方麵用於賑濟災民,另一方麵若奸商賊心不死,便複以這些糧食破之。”


    “下官隨後便著手去辦。”


    既說起了民生問題,朱琳渼又想起《發展綱要》裏規劃的農業單一稅,此時閩南大災,正可以此為借口,在閩南進行“試點”。


    若是發現其中有什麽問題,也可借“災時臨時舉措”來進行調整。


    他遂對楊廷麟道:“重災甫至,閩南之地當以休養生息為主。我考慮減免當地農戶稅賦,三年內所有賦、捐、派等全部取消,僅收一項農業稅,稅率便定為四厘。”


    其時大明稅率為三十稅一,也就是不到百分之三點四,但各種苛捐雜稅、貪汙腐敗,加上糧價混亂,百姓甚至得將超過一半的收成上繳。


    是以若強製規定稅率僅百分之四,沒有其他攤派,實乃將百姓壓力十數倍減輕。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之崛起1646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海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海山並收藏大明之崛起1646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