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一句話堵得人不好發作。
齊峰敢怒不敢言,倒不是懼怕丞相,而是此話很有一番大道理,隻能憋出一句:“這不是過河拆橋嗎!”。
至於衛子楠,隻是默默地把丞相劃到了太子一係,依舊不急著為自己說話。
太子在朝中的聲望果然夠高,籠絡人心的手段十分了得,怪不得皇帝非得抬三皇子出來與之相爭。
齊峰這句話簡直戳痛了皇帝的心,皇帝最怕人說他過河拆橋,當即眉頭緊鎖,目光落在衛子楠的身上,卻見她毫不慌亂,眉間平平不見褶皺,遂輕咳一聲,正欲讓她為自己辯解幾句卻又聽三皇子秦坤站出來有話要說。
“父皇,兒臣以為,如今高北初定,尚在安穩降民之時。且西南諸部落蠢蠢欲動,大有聯合之勢,已隱約成為氣候。若此時朝廷罷免大將軍,必缺少震懾,令夷族敢犯。為今之計,當保留恆王妃大將軍之職,以為震懾。若日後四方皆定,再請恆王妃離朝不遲。想必恆王妃乃大義之人,斷不會計較。”
他這話沒有說死,給他自己留了後路,將來罷免與否還有緩衝之機。其實他的想法和皇帝的想法不謀而合,皇帝哪裏又是真心想留衛子楠在朝,不過是看她目下還有用罷了。
這父子倆的心思,衛子楠自認是非常清楚的。父親彌留之際,把這裏頭的彎彎繞繞全都給她分析了個透徹。她自己也不笨,哪會單純的以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三皇子幫她,無非是在給太子使絆子。如今太子尚在禁足之中,若他在場,今日太子一係必然擰成一股麻繩將她拖出朝堂。
可惜,太子不在,木永忠那老家夥也不在。
她隱隱發笑,沒想到預料中的架吵得一點都不激烈。那木永忠沒有來,隻恐怕又是某人的手筆,她便不相信木永忠早不拉肚子晚不拉肚子,偏偏這時候拉肚子。先前程氏病倒,大抵也是他幹的吧。
三皇子此話一出,附議者眾多,一時間衛子楠的去留成了太子與三皇子之間的競爭,先前還在觀望的官員,但凡是在三皇子麾下,也都紛紛站出來說話。
皇帝似是讚同三皇子的說法,輕點了下頭,終於滿意了現在雙方持平的局麵,遂偏看向衛子楠:“恆王妃,你可有話要說?”
終於到她了。
衛子楠此時寵辱不驚,被點了名便上前一步,迴話道:“迴父皇,兒臣自問對我大昭無愧於心,更有資格身居大將軍之位。但若兒臣執
意要留將引起朝堂不穩,民心不向,兒臣願即刻離去。是去是留,全憑父皇決斷。”
皇帝蹙眉,龍顏微冷:“朕不也得聽諸位肱骨之言,豈能專斷。你便當真如此作想?”
“兒臣不敢讓父皇為難,故而不願辯駁。但,一日為人臣子,便當一日恪守本分,以興我大昭為己任。今日過後,兒臣恐不能再履行己任,故而,有事起奏,不敢拖延。”
“哦?”皇帝淺淡一笑,“恆王妃所奏何事?”
衛子楠定了定,開口不疾不徐,每一字咬得清晰有力,透徹人心:“兒臣要彈劾一人。”
她要彈劾人?!沒有聽錯吧!
百官之中頓時有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亦有人不懼反笑當她要鬧笑話。
這位恆王妃,傳說中不過是個軟柿子,隻能窩裏橫,要不把恆王管得服服貼貼,要不就是和太子妃母女鬥爭到底,最後在戰場不讓寸土而已。放到其他地方,其實是個好說話的主,半天憋不出個屁來,尤其不擅長口舌之爭。且她班師迴朝之後就上交兵權,火急火燎解決人生大事,難道不是個俗人女子麽。
譬如那次接風宴,連場麵話也不會說,別人問一句答一句。
這樣的人,她居然要彈劾別人?
有人看笑話,有人膽子小,亦有反應快的,頓時心就涼了半截——這迴怕是輕敵了。
“你要彈劾何人?”
衛子楠目不斜視,眼睛低垂依舊盯著地磚:“兒臣要彈劾的,是丞相王臨王大人。”
一語畢,滿朝嘩然。
朝堂頓時如同一鍋沸水,各官員交頭接耳不知她鬧的是哪出。彈劾丞相豈能是小事,這位居然張口就來,真當上朝是兒戲了不成!
不及丞相站出來,已有人在她話音剛落之際,就發生質問而來:“恆王妃莫要把朝堂當兒戲,彈劾當朝丞相,空口白牙可不行!”
附和聲此起彼伏。丞相斜眼瞥她,壓根兒沒當她是根兒蔥,倒是三皇子晶亮了眼睛,隻等她往下繼續說。
皇帝在龍椅上,隻是輕咳了一聲,朝堂霎時又都安靜下來:“恆王妃,你且說清楚,為何要彈劾丞相。”
她要彈劾丞相,並非一時興起,歸來的四個月裏,她根本就不曾閑過。她需要的信息,某些人的把柄,都在很小心地搜集。隻是苦了她,還要裝成一個目光短淺,側重後宅的人。不僅丞相,她還要彈劾木永忠呢,
不過這老家夥今天不在,算他走運。
在一片質疑聲中,衛子楠不慌不忙,並未因滿朝質疑而有一絲一毫的退縮:“茲事體大,非一本奏折可以明說,故兒臣今日趁上朝之機特來明說,免得實情再度不達天聽。丞相大人為國操勞近二十載,是我大昭中流砥柱,然聽到的讚美多了便容易忘記本心,實在遺憾。時年高北之戰中,有一押糧官乃是丞相妻弟,姓袁名固,因玩忽職守致使糧草被劫,我前線將士不得已分兵救援,死傷百餘人。彼時仍是先父領軍,按軍規要斬了袁固,不料被丞相多番阻攔,勸說父親大事化小。父親卻是不肯,隨後向父皇上奏多次,請陛下殺雞儆猴,保障前線有糧迎敵,卻不想請願石沉大海,杳無迴音。後來才知,奏折盡數被丞相攔截,不曾上報父皇。幸而此後再無糧草被劫的情況出現,否則大昭不敵,各位大人哪裏還有機會站在這裏議論女子是否可以為官。丞相大人包庇重犯,令我將士白白犧牲百餘人,此乃一罪。”
丞相老臉比墨汁兒還黑,聽衛子楠鏗鏘有力地曆數他的罪狀,想要辯解卻礙於皇帝要聽未敢阻攔。
她說的,倒也是實話。
衛子楠繼續說:“兒臣接管恆王府中饋之際,因核查田產莊園,偶爾得知恆王名下某一處莊子與丞相名下一處臨近,故而稍有留意。後來,兒臣發現丞相莊子中住的皆是幼童,瞧著像是一家書院。然兒臣覺得奇怪,便著意查探一番,發現這些孩童竟都要賣給城中老鴇充作小倌,幕後主使乃是丞相大人的幼子李寬。不論這些幼童是否良籍,來自何方,我大昭官員□□已算重罪,更何況縱容私養小倌,做人口買賣!此乃二罪。”
朝中安靜地能聽見一根針落下的聲音,不,還能聽到抽氣的聲音。
一時,朝中議論紛紛。丞相斷不可能幹出這種事,但他那小兒子,無法無天慣了,最近又被丞相扣了月錢,手裏緊得很,還真做得出來。
“此前科考舞弊一案塵埃落定,其中有一舞弊考生為丞相門生,一收受賄賂的官員為丞相宗親,在場諸位應都清楚。此次共有犯事者九人,與丞相有關就占了兩人。丞相雖也被蒙在鼓裏,卻仍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此乃三罪!”
她稍作停頓,有丞相親信便要反駁,才剛說了兩個字卻又被她冷眼一盯,生生打斷:“我的話還未說完,諸位急什麽。”瞥了瞥丞相,她不疾不徐繼續往下說道,“常言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且說‘修身’,丞相包庇妻弟,縱容宗親,以權謀私,私德有虧,可算得
上修身?再論‘齊家’,李寬殘害幼童,丞相縱容犯罪,可算的上齊家?修身齊家皆不能,便更罔顧治國平天下。這天下是誰平的,各位捫心自問,丞相功勞有幾許?”
這天下是她衛家兒郎,是以血鑄長城的千萬將士,是任命果斷的皇帝,是她提刀搏命的衛子楠。而丞相,雖然亦有功,卻在裏麵放了一顆老鼠屎。
“故而,兒臣鬥膽彈劾丞相,敢問父皇,王大人可堪為相?”
得,趕她趕得好好的,突然就變成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彈劾。這話題未免轉得太快了……雖然有些生硬,可誰也不敢漠視呀,更不敢說一句先放一放,咱先討論清楚女子能不能為官的問題。
要知道,光是糧草押運出錯就是大事一件,決計繞不過去。
恆王妃這手玩得著實陰險。你們要趕她,她就彈劾你,直接將問題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且還必須優先解決。
她說丞相不堪為相,實不過是提升話題罷了。為官者,哪能沒點錯處,尤其是丞相這樣的,豈能麵麵俱到,因忙著國事,家事自然也就鬆懈了。
群臣交頭接耳,丞相本人都沒開腔,他們哪裏好出來說話。這下,丞相終於不得不自己站出來了,因為他再不出來,政敵恐還要再參他。
“啟稟陛下,恆王妃所言不假,老臣有罪!妻弟犯錯,老臣已經責罵過他,且他也不敢再犯,此後再未出過差錯。衛乾將軍的擔心實乃多餘……臣的確有私心,想幫妻弟瞞下此事,實在懺愧。至於忤逆子李寬,臣為國嘔心瀝血,無暇嚴加管束,亦是臣之大錯,臣不敢求情。所謂門生犯錯,臣又如何管的住人心啊……求陛下明鑒。”
丞相這是在說:我有錯,但我犯的是小錯,而且舍小家為大家,難道還不對嗎。
別說,還有那麽點道理。
齊峰敢怒不敢言,倒不是懼怕丞相,而是此話很有一番大道理,隻能憋出一句:“這不是過河拆橋嗎!”。
至於衛子楠,隻是默默地把丞相劃到了太子一係,依舊不急著為自己說話。
太子在朝中的聲望果然夠高,籠絡人心的手段十分了得,怪不得皇帝非得抬三皇子出來與之相爭。
齊峰這句話簡直戳痛了皇帝的心,皇帝最怕人說他過河拆橋,當即眉頭緊鎖,目光落在衛子楠的身上,卻見她毫不慌亂,眉間平平不見褶皺,遂輕咳一聲,正欲讓她為自己辯解幾句卻又聽三皇子秦坤站出來有話要說。
“父皇,兒臣以為,如今高北初定,尚在安穩降民之時。且西南諸部落蠢蠢欲動,大有聯合之勢,已隱約成為氣候。若此時朝廷罷免大將軍,必缺少震懾,令夷族敢犯。為今之計,當保留恆王妃大將軍之職,以為震懾。若日後四方皆定,再請恆王妃離朝不遲。想必恆王妃乃大義之人,斷不會計較。”
他這話沒有說死,給他自己留了後路,將來罷免與否還有緩衝之機。其實他的想法和皇帝的想法不謀而合,皇帝哪裏又是真心想留衛子楠在朝,不過是看她目下還有用罷了。
這父子倆的心思,衛子楠自認是非常清楚的。父親彌留之際,把這裏頭的彎彎繞繞全都給她分析了個透徹。她自己也不笨,哪會單純的以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三皇子幫她,無非是在給太子使絆子。如今太子尚在禁足之中,若他在場,今日太子一係必然擰成一股麻繩將她拖出朝堂。
可惜,太子不在,木永忠那老家夥也不在。
她隱隱發笑,沒想到預料中的架吵得一點都不激烈。那木永忠沒有來,隻恐怕又是某人的手筆,她便不相信木永忠早不拉肚子晚不拉肚子,偏偏這時候拉肚子。先前程氏病倒,大抵也是他幹的吧。
三皇子此話一出,附議者眾多,一時間衛子楠的去留成了太子與三皇子之間的競爭,先前還在觀望的官員,但凡是在三皇子麾下,也都紛紛站出來說話。
皇帝似是讚同三皇子的說法,輕點了下頭,終於滿意了現在雙方持平的局麵,遂偏看向衛子楠:“恆王妃,你可有話要說?”
終於到她了。
衛子楠此時寵辱不驚,被點了名便上前一步,迴話道:“迴父皇,兒臣自問對我大昭無愧於心,更有資格身居大將軍之位。但若兒臣執
意要留將引起朝堂不穩,民心不向,兒臣願即刻離去。是去是留,全憑父皇決斷。”
皇帝蹙眉,龍顏微冷:“朕不也得聽諸位肱骨之言,豈能專斷。你便當真如此作想?”
“兒臣不敢讓父皇為難,故而不願辯駁。但,一日為人臣子,便當一日恪守本分,以興我大昭為己任。今日過後,兒臣恐不能再履行己任,故而,有事起奏,不敢拖延。”
“哦?”皇帝淺淡一笑,“恆王妃所奏何事?”
衛子楠定了定,開口不疾不徐,每一字咬得清晰有力,透徹人心:“兒臣要彈劾一人。”
她要彈劾人?!沒有聽錯吧!
百官之中頓時有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亦有人不懼反笑當她要鬧笑話。
這位恆王妃,傳說中不過是個軟柿子,隻能窩裏橫,要不把恆王管得服服貼貼,要不就是和太子妃母女鬥爭到底,最後在戰場不讓寸土而已。放到其他地方,其實是個好說話的主,半天憋不出個屁來,尤其不擅長口舌之爭。且她班師迴朝之後就上交兵權,火急火燎解決人生大事,難道不是個俗人女子麽。
譬如那次接風宴,連場麵話也不會說,別人問一句答一句。
這樣的人,她居然要彈劾別人?
有人看笑話,有人膽子小,亦有反應快的,頓時心就涼了半截——這迴怕是輕敵了。
“你要彈劾何人?”
衛子楠目不斜視,眼睛低垂依舊盯著地磚:“兒臣要彈劾的,是丞相王臨王大人。”
一語畢,滿朝嘩然。
朝堂頓時如同一鍋沸水,各官員交頭接耳不知她鬧的是哪出。彈劾丞相豈能是小事,這位居然張口就來,真當上朝是兒戲了不成!
不及丞相站出來,已有人在她話音剛落之際,就發生質問而來:“恆王妃莫要把朝堂當兒戲,彈劾當朝丞相,空口白牙可不行!”
附和聲此起彼伏。丞相斜眼瞥她,壓根兒沒當她是根兒蔥,倒是三皇子晶亮了眼睛,隻等她往下繼續說。
皇帝在龍椅上,隻是輕咳了一聲,朝堂霎時又都安靜下來:“恆王妃,你且說清楚,為何要彈劾丞相。”
她要彈劾丞相,並非一時興起,歸來的四個月裏,她根本就不曾閑過。她需要的信息,某些人的把柄,都在很小心地搜集。隻是苦了她,還要裝成一個目光短淺,側重後宅的人。不僅丞相,她還要彈劾木永忠呢,
不過這老家夥今天不在,算他走運。
在一片質疑聲中,衛子楠不慌不忙,並未因滿朝質疑而有一絲一毫的退縮:“茲事體大,非一本奏折可以明說,故兒臣今日趁上朝之機特來明說,免得實情再度不達天聽。丞相大人為國操勞近二十載,是我大昭中流砥柱,然聽到的讚美多了便容易忘記本心,實在遺憾。時年高北之戰中,有一押糧官乃是丞相妻弟,姓袁名固,因玩忽職守致使糧草被劫,我前線將士不得已分兵救援,死傷百餘人。彼時仍是先父領軍,按軍規要斬了袁固,不料被丞相多番阻攔,勸說父親大事化小。父親卻是不肯,隨後向父皇上奏多次,請陛下殺雞儆猴,保障前線有糧迎敵,卻不想請願石沉大海,杳無迴音。後來才知,奏折盡數被丞相攔截,不曾上報父皇。幸而此後再無糧草被劫的情況出現,否則大昭不敵,各位大人哪裏還有機會站在這裏議論女子是否可以為官。丞相大人包庇重犯,令我將士白白犧牲百餘人,此乃一罪。”
丞相老臉比墨汁兒還黑,聽衛子楠鏗鏘有力地曆數他的罪狀,想要辯解卻礙於皇帝要聽未敢阻攔。
她說的,倒也是實話。
衛子楠繼續說:“兒臣接管恆王府中饋之際,因核查田產莊園,偶爾得知恆王名下某一處莊子與丞相名下一處臨近,故而稍有留意。後來,兒臣發現丞相莊子中住的皆是幼童,瞧著像是一家書院。然兒臣覺得奇怪,便著意查探一番,發現這些孩童竟都要賣給城中老鴇充作小倌,幕後主使乃是丞相大人的幼子李寬。不論這些幼童是否良籍,來自何方,我大昭官員□□已算重罪,更何況縱容私養小倌,做人口買賣!此乃二罪。”
朝中安靜地能聽見一根針落下的聲音,不,還能聽到抽氣的聲音。
一時,朝中議論紛紛。丞相斷不可能幹出這種事,但他那小兒子,無法無天慣了,最近又被丞相扣了月錢,手裏緊得很,還真做得出來。
“此前科考舞弊一案塵埃落定,其中有一舞弊考生為丞相門生,一收受賄賂的官員為丞相宗親,在場諸位應都清楚。此次共有犯事者九人,與丞相有關就占了兩人。丞相雖也被蒙在鼓裏,卻仍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此乃三罪!”
她稍作停頓,有丞相親信便要反駁,才剛說了兩個字卻又被她冷眼一盯,生生打斷:“我的話還未說完,諸位急什麽。”瞥了瞥丞相,她不疾不徐繼續往下說道,“常言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且說‘修身’,丞相包庇妻弟,縱容宗親,以權謀私,私德有虧,可算得
上修身?再論‘齊家’,李寬殘害幼童,丞相縱容犯罪,可算的上齊家?修身齊家皆不能,便更罔顧治國平天下。這天下是誰平的,各位捫心自問,丞相功勞有幾許?”
這天下是她衛家兒郎,是以血鑄長城的千萬將士,是任命果斷的皇帝,是她提刀搏命的衛子楠。而丞相,雖然亦有功,卻在裏麵放了一顆老鼠屎。
“故而,兒臣鬥膽彈劾丞相,敢問父皇,王大人可堪為相?”
得,趕她趕得好好的,突然就變成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彈劾。這話題未免轉得太快了……雖然有些生硬,可誰也不敢漠視呀,更不敢說一句先放一放,咱先討論清楚女子能不能為官的問題。
要知道,光是糧草押運出錯就是大事一件,決計繞不過去。
恆王妃這手玩得著實陰險。你們要趕她,她就彈劾你,直接將問題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且還必須優先解決。
她說丞相不堪為相,實不過是提升話題罷了。為官者,哪能沒點錯處,尤其是丞相這樣的,豈能麵麵俱到,因忙著國事,家事自然也就鬆懈了。
群臣交頭接耳,丞相本人都沒開腔,他們哪裏好出來說話。這下,丞相終於不得不自己站出來了,因為他再不出來,政敵恐還要再參他。
“啟稟陛下,恆王妃所言不假,老臣有罪!妻弟犯錯,老臣已經責罵過他,且他也不敢再犯,此後再未出過差錯。衛乾將軍的擔心實乃多餘……臣的確有私心,想幫妻弟瞞下此事,實在懺愧。至於忤逆子李寬,臣為國嘔心瀝血,無暇嚴加管束,亦是臣之大錯,臣不敢求情。所謂門生犯錯,臣又如何管的住人心啊……求陛下明鑒。”
丞相這是在說:我有錯,但我犯的是小錯,而且舍小家為大家,難道還不對嗎。
別說,還有那麽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