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崛起江淮------247

    排行老四的朱元璋(1328年~1398年):又名興宗,字國瑞,小名重八(重字輩,第八個)。1328年,出生於安徽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太平鄉孤莊村的一個貧苦人家。

    其父朱世珍(又朱五四,母為陳氏,二人共生有四子、四女),原在江蘇的沛縣,因當地地主過於剝削,幾經遷移,至安徽濠州的太平鄉。

    重八幼時,常給地主家放牛。村邊皇覺寺的長老見其聰明伶俐,時常教其認幾個字。不幸的是,1344年,淮西爆發大旱情及大規模的瘟疫,朱元璋家中的親人,全都相繼染病去逝。好心的鄰裏,劉繼祖給了他一塊墳地,朱元璋才埋葬了親人(鳳陽皇陵,在西郊的五公裏處,為朱元璋統一全國後,重新所建,後又毀於戰火)。

    無奈的朱元璋不得不投入了皇覺寺,由於僧多粥少,朱元璋開始在淮河的中遊地區,化緣討乞,風餐露宿,吃盡了千辛萬苦。三年後,當朱元璋再迴到皇覺寺時已是蛛絲滿布,空無一人了。朱元璋則做了隻有一人的寺廟主持。

    1351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爆發了起義。當時湖北有彭瑩玉與徐壽輝,江淮濠州有郭子興,浙東有方國珍,徐州有芝麻李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此外還有高郵的農民起義軍張士誠。

    1352年,朱元璋接到一封信,是好友湯和勸他投奔濠州郭子興、孫德崖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經過八年流離失所的朱元璋投郭後由於作戰勇猛,被郭信任,後郭將養女安徽淮西人、大腳的馬氏許配於朱元璋。在起義軍的內部出現內訌時,朱又及時的從副帥孫德崖的手中奪迴了郭子興。

    1353年,濠州突圍後,朱元璋在郭子興的同意下,迴鄉自己拉起了一支隊伍。兒時夥伴徐達、吳良、周德興、花雲等都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不久投奔而來的鄧愈、常遇春、胡大海都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幹將。

    同時幾位儒生,諸如李善長、馮國用、馮國勝等也投入到朱元璋的麾下,並勸其將來一定要爭取奪下曆代帝王的都城集慶(今南京)。1354年,朱元璋的起義軍人數已達數萬人。

    1355年,劉福通在毫州(今安徽毫州)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皇帝,號小明王,建立了農民起義軍的政權,國號宋,年號鳳元。郭子興、徐壽輝、朱元璋等都歸屬於其下,奉行這個年號。

    1355年3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繼帥位。朱元璋與張天祐,則是這支起義軍的副元帥。同年他又用計殺了巢湖起義軍的李扒頭,收編了他的水軍。

    自1355年3月,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開始北伐。7月,郭天敘等開始向集慶發動了攻擊,不幸郭天敘與張天祐戰死,朱元璋則成了這支起義軍的統帥。直至1356年3月,經過四次的進攻,集慶終於被朱元璋拿下。自此,朱元璋以此為根據地,又經過三年與元軍的戰鬥,朱元璋的勢力不斷的向四周擴大著。

    當時全國農民起義軍的形勢是:張士誠占據著浙江、明玉珍占據著四川、陳友諒占據著湖廣,他們桀驁不馴,紛紛稱王。其中以占據長江中遊湖南、湖北、江西的陳友諒(徐壽輝被其所殺)勢力最為強大。

    而朱元璋則聽取了老儒朱升的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積蓄著自己的力量。(毛澤東主席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應對國際形勢時,就提出過:“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戰術。)

    直至1364年,朱元璋令徐達與常遇春率25萬大軍開始北伐。1368年,攻打至元朝的大都(今北京),順帝被迫逃往上都(今內蒙古多倫,兩年後順帝病亡),建立97年的元朝統治結束,朱元璋開始稱帝,大明朝開始。

    朱元璋出生於一貧苦農民的家庭,一介布衣,大字不識幾個,他參加了農民的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他成功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迴顧中國曆史,曆朝曆代的更新,有著各種不同的形式:皇位的自然更替、自動的禪讓(這可是極少的事)、皇室與宮廷的政變、割據者的反叛、外界勢力的入侵以及農民的起義等等。

    我國發生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從陳勝吳廣開始,可是成功的太少了,失敗者無數。他們大都目光短淺、過早的稱王、稱霸,不能有效地團結一致,節製自己。且缺乏一定的戰略與戰術,無不失敗。朱元璋成功了,他是偉大的!他同漢朝的劉邦一樣,使我國又走向了一個新的起點。

    附朱元璋兒時的趣事:

    朱元璋兒時與小夥伴作遊戲,他最喜歡的一個遊戲就是自己扮皇帝。他叫小夥伴們找來一些小木板,自己坐在一個石頭上,頭上頂著一快木板,再叫小夥伴們每人雙手拿一快,向自己跪拜,三唿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兒時給地主放牛,由於饑餓,他竟然不顧後果的與小夥伴們將地主的一條小小的牛犢給殺吃了!後來他為了糊弄地主,埋了牛骨與牛皮,將牛尾巴,塞進了山中岩石的裂縫之中說:“小牛自己鑽入山裏去了”。

    朱元璋在皇覺寺作小和尚時,一次自己不小心,被佛像前跪拜用的鋪墊絆了一跤。他十分生氣。後,他自己用筆,在佛像的背麵,偷偷的寫了:“發配三千裏,欽此。”幾個大字,方才解恨。

    成功之路------248

    朱元璋出生於一貧苦農民的家庭,一介布衣,初通文墨。自1352年起,他參加了濠州地主郭子興、孫德崖所領導的農民的起義軍,改名為元璋,因作戰勇敢,取得了郭子興的信任,並成為他的女婿。當他發現這支隊伍存在問題時,他則另起爐灶,自己拉起了隊伍,同時,與郭子興保持著聯係。

    1355年3月,他趁劉福通開始北伐時,他抓緊時機動員了郭天敘等,在同年的7月,開始向集慶發動了攻擊。

    當他成為郭子興這支隊伍的領導時,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當時力量很強大。他在保持著自己獨立性的同時,仍然接受著劉福通所樹立的、皇帝韓林兒的領導,承認這個宋國政權。

    與此同時,他以應天府(即:集慶,今南京)為根據地,不斷地擴大著自己的勢力。直至1359年,逐步的占領了元朝的常州、江陰、常熟、徽州、揚州、等地,成為一支擁兵10萬的起義軍,勢力遍及江淮。

    同時,他不斷地接納著四方的人士。此時宋濂、朱升等一批能人,又投入到了朱元璋的門下。當各方勢力紛紛稱王的時候,他接受徽州老儒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繼續積蓄著自己的力量。

    1360年,徐壽輝、倪文俊的部將陳友諒,殺害了徐壽輝、倪文俊,在今馬鞍山的采石稱帝,立國號為漢,成為占據長江中遊的、湖南、湖北、江西的、最強的一支起義軍。該年,他邀占據蘇州、浙江的張士誠共同打擊朱元璋,在張士誠未果的情況下,他傾巢率水軍60萬,由采石順江而下,準備直撲朱元璋。

    軍師劉基建議朱元璋在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設下埋伏,並請陳友諒的老仆,誘其深入。經此一戰,俘戰船一百多艘,漢軍兩萬餘人,並一直攻打到陳友諒的洪都(今南昌)。

    1363年,劉福通所領導的起義軍,由於內訌、又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在缺乏供給的情況下,奮鬥了十二年,在反複無常的、張士誠的襲擊下失敗而亡。朱元璋則搶迴了韓林兒。

    同年,陳友諒乘又出動六十萬大軍,準備奪迴南昌,經數月圍攻不下。朱元璋率20萬大軍至,雙方會戰於鄱陽湖。

    陳友諒的船多而大,朱元璋的船小而少,朱元璋則利用大船轉動不靈活的特點,用裝滿火藥與蘆柴的七條船,采用火攻的戰術,在火炮和大火的襲擊下,一舉消滅了陳友諒的大軍,陳友諒被射死。漢國政權結束。

    自1364年,滅陳友諒和掃除湖南、湖北的殘餘勢力後,朱元璋開始打擊蘇州的張士誠,收降浙江的方國珍。自此,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已為朱元璋所控。同年,他殺害了被自己控製的、已毫無用處的小明王韓林兒,自此宋政權結束。

    這時的朱元璋,開始擴建應天府,為建都做準備了,他自稱吳王,設置百官。1364年11月,他令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開始北伐,進軍大都。

    直至1368年,攻打至元朝的大都,順帝被迫逃往上都,立國97年的元朝統治結束,朱元璋開始稱帝,大明朝開始。

    在此之後,朱元璋仍令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多次深入漠北,肅清元朝的殘餘勢力,以保障北方的安全。1371年,平定四川的明玉珍。1381年,平定雲南。1391年,平定山西、陝西、東北,全國統一。

    附朱元璋之豪詩一首,可謂氣吞山河:

    “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江河一腳穿。”

    再附“官補”及成語衣冠禽獸:

    洪武年間,朱元璋定都南京、設置百官後,他下詔:製定大明朝服。規定:在文官官服的胸前增加一快“官補”,繡上不同的禽、在武官官服的“官補”上,繡上不同的獸,以示身份。

    具體的是:文官一品繡仙鶴(紅袍)、二品繡錦雞(紅袍)、三品繡孔雀(紅袍)、四品繡雲雁(紅袍)、五品繡白鷳(青袍)、六品繡鷺鴛(青袍)、七品繡鴛鴦(青袍)、八品繡黃鸝(綠袍)、九品繡鵪鶉(綠袍)。

    武官則是,一品、二品繪獅子(紅袍)、三品繪老虎(紅袍)、四品繪豹(紅袍)、五品繪熊(青袍)、六品、七品繪彪(青袍)、八品繪犀牛(綠袍)、九品繪海馬(綠袍)。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風氣的敗壞。明朝中期以後,文官不能死諫、武官則貪生怕死,貪汙腐化成風,人們就形容這些文武官員,如同穿著的衣服一樣。“衣冠禽獸”就此而來。

    同樣,“官補”自明朝才興起。如果你在電視和劇中,發現明朝之前的官員就穿著繡有禽獸的“官補”朝服,那肯定是搞錯啦!

    嚴懲貪吏------249

    經元末的戰亂,明朝的初期,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經濟蕭條、可以說到處是哀鴻遍野,社會生產亟待恢複。朱元璋則采取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實行屯田,鼓勵墾荒,把“田野辟、戶口增”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他製定了許多的政策,如:為提高生產力他禁止蓄奴,一律改為良民。嚴格限製寺廟的數量。同時他興修水利、打擊富豪{如:強迫富豪向貧困地區遷移,令南京的富豪沈萬三(後被朱元璋充軍雲南邊境)出資修建城牆(調集了大約百萬的民伕,修建的城牆全長35。267公裏,建有內十三、外十八個城門,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堡了,其中以中華門城堡為最大、最複雜,具有藏兵洞27個,至今保存完好)}、製定賦稅,使全國的經濟迅速的發展起來。

    至1391年,全國的耕地麵積就比1368年增加了一倍有餘。到1393年,全國的糧食產量則是元朝的三倍。人口則比元朝極盛時期的5300萬餘人,增加了700萬人。

    由於朱元璋是貧苦出生,他提倡節儉,他說:“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且奢侈的開始都是由小而大的。”

    他從自身做起,他的飲食極其簡單,僅四菜一湯,他要求後宮的妃子也注意節約。他下令在皇宮中種菜,禁止建造樓台亭閣。為了節約糧食,他多次下令限製釀酒的規定,他自己也不吃酒。

    又由於年輕時曾流浪於淮西各地,親身體會過元朝的腐敗及貪官汙吏的盤剝,故而尤恨貪官汙吏。他說:“元朝因放縱貪官而亡,如今我得天下,如不用嚴刑,難以矯正弊病。”

    為此,他製定了嚴厲的、懲治貪官汙吏的政策:凡貪贓枉法的官吏一律充軍。貪汙六十兩紋銀以上,梟首示眾,再剝其皮,衝入稻草,置於衙前,以警示後繼任的官員。

    不僅如此,他還允許鄉亭的老人有參議政事的權力。如果規勸、製止不了,可告禦狀,朝廷定將查實、嚴辦。

    他對大臣們說:“隻要是官吏貪汙,就一定要嚴辦,罪惡雖小也不能饒恕。”1371年,他就考查、殺了一大批貪官汙吏。

    為了製止“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現象”,當他聽到福建的參政(協助地方政務的官員)魏鑒與瞿莊出於氣憤,用鞭子打死了一個地方上的貪官後,朱元璋不但沒有治其二人之罪,反而禦筆親書,嘉獎了他倆。

    1385年,戶部尚書郭桓利用職務之便,夥同十二個布政使司的官員,盜賣了各地及國庫的糧食及貪汙金銀,總計為全國一年的秋糧總和。

    案發,朱元璋大開殺戒,共斬殺了數萬的有關人員。與此同時,出現了大寫的、漢字的“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

    他極為重視官員的補充與選拔,他采取了科舉、推薦、學校三管齊下的辦法來選拔人才,不斷的充實管理階層。

    在理政之餘,他也很注重自己的學習,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由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到初通文墨、到能作詩寫賦。

    再有,他為了強化皇權:製定《明律》和《大誥》,借故胡惟庸、藍玉之案大肆殺戮功臣,建立錦衣衛的特務機構,以監視百官。

    同時,他取消了左右宰相之職,設立了許多的大學士,協助自己直轄六部的官員。原先的大都督府被他一分為五,分領全國的軍隊,並派自己的五個兒子去進行監督與鎮守。

    1398年,71歲的朱元璋病逝,葬於南京的明孝陵。

    宰相謀反------450

    胡惟庸(?~1380年):安徽定遠人,1355年,朱元璋攻打和州時,投奔了朱元璋。其幹練,辦事能力極強,善於揣摩上意。

    起初由縣主簿(副知縣)開始做起,一路升至知縣、通判、僉事、太常寺卿、(禮部官員)。1373年,升至左宰,後進升為右宰(右宰為第一宰)。

    升任右宰的胡惟庸,頗為得意忘形,一秉過去的小心謹慎。官員的升降,案犯的生殺大事常常自作主張。對於上表的奏章也常常扣押,且開始收受賄賂。朱元璋有所耳聞。

    1379年,占城國(今越南南部)使者來北京朝見。他自己自行接待處理,也不上奏,朱元璋得知後大怒。

    1379年末,胡惟庸的兒子騎馬在街上狂奔,招搖過市,踩死了人。朱元璋要胡惟庸的兒子抵命。

    胡惟庸無法,思慮再三,決定鋌而走險。1380年初,他告知朱元璋自己的家中出了醴泉(li甜美的泉水),請朱元璋前往觀看。

    朱元璋在前往胡家的路上,見一慌張的內使(宦官)雲奇衝來,攔住了去路,又沒有說話。朱元璋大怒,令人毆打。雲奇被打倒地,在極其痛苦的情況下(後來傳他對質時,方知他已死亡),仍用手指著胡家的方向。

    朱元璋在心有疑慮的情況下,立即返迴了皇宮,登上西華門的城樓,向胡家看去。發現胡家有許多持兵器的壯士在忙於躲藏。

    明太祖立即調遣禁軍,將胡惟庸抓了起來。並以此案為由,窮追所謂的黨羽,開始大肆殺戮跟隨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所有因功大,而被他封親自分封的,所謂“公”與“侯”,幾乎被他殺盡了。

    僅此案,一次就殺了三萬餘人,包括事發十年之後,早已已退休的、具有二道免死鐵卷的,李長善一家,也被殺殆盡。

    為加強皇權,朱元璋原本就采取了許多措施。與劉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胡惟庸一案之後,朱元璋幹脆就取消了宰相一職,皇帝直間統轄六部,六部的人員遇事,直接向皇帝報告。另外他設立了許多的大學士,協助自己管理政務。

    朱元璋這一改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宰相製度。後來的清朝也沿用了朱元璋的這一製度,清朝也沒有設立宰相之職。

    至於後來的明朝、清朝,出現的所謂的宰相,其實是,大家把大學士都叫成了宰相,實際上,他們沒有統攬一切的決定大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