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溫 滅 唐------184

    朱溫(852年~912年):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碭山(今安徽)人,小名朱三。其父為鄉村塾師,在朱溫幼時父病逝,家境貧寒,為補貼家用其母王氏在蕭縣劉崇家做家傭。然,朱溫力大,卻遊手好閑,且具流氓本色,為人狡詐,是個典型的投機主義者,政治上的變色龍。

    黃巢起義後,877年,他投入黃巢部下,後升至大將。881年,長安被打下後朱溫被令守在長安附近的同州(今陝西大荔)。

    882年,朱溫感到形勢於起義軍不利,遂投降唐軍。任同華節度使,被昭宗李曄(ye)賜名為朱全忠。

    883年,朱又任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及宣武(鎮名)節度使。884年,黃巢的別將葛從周等多人又投降了朱全忠,朱全忠割據的宣武開始強大起來。

    自此,強大的朱全忠開始擴大勢力,向其他的割據者進行進攻。901年,已占領了黃河中下遊的大片土地,成為了唐末最大的割據者。

    903年,奸相崔胤(yin)寫信給朱全忠,要求朱全忠率軍進京消滅宦官,保昭宗出京。朱大喜過望,領兵至長安,宦官韓全海將昭宗劫至鳳翔,朱攻下鳳翔後殺宦官,殺崔胤。

    904年,朱全忠毀長安,將唐昭宗逼遷至洛陽,不久殺唐昭宗,立昭宗13歲的第九子李柷(zhu)為唐哀帝,並殺唐昭宗其他的八子。

    907年,朱全忠逼哀帝禪位於自己,立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建都汴州。自己改名為朱晃,是為梁太祖,梁國的疆土為黃河中下遊共21個鎮。

    立國290年,的唐朝自此滅亡。中國開始了第二次的分裂時期(小分裂時代),而朱晃則為五代時期的第一位皇帝。

    唐帝簡介(1)------185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

    唐朝開國皇帝,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父李柄在北周時為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姐姐。其7歲時世襲父親的爵位為唐國公。

    617年,在晉陽(今太原)起兵反隋。618年,在長安建都,國號唐,是為唐高祖。即位後實行三省六部製、均田製、府兵製、科舉製,製定《武德律》。

    626年,其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迫退位為太上皇,共在位9年,635年,病逝,享年70歲。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淵第二子。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及弟弟,並迫使高祖退位,登上了皇位。

    即位後任用賢能、虛懷納諫、製定《貞觀律》、懷柔四方,營造了“貞觀之治”國運昌盛的局麵,成為曆史上的一位名君。晚年寵信金石丹藥,649年,中毒病逝,在位23年,享年52歲。

    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

    唐朝第三代皇帝,李世民第九子,字為善,母文德皇後長孫氏,649年,即位。繼位後立父親的妃子武則天為皇後。其平庸無能,造成皇後武則天執掌大權的局麵。在位34年,683年,病逝,享年56歲。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

    唐朝第四代皇帝,李治第七子,母武則天,683年,繼位。其一生軟弱無能,幾度被廢立,兩次稱帝。710年被妻子、女兒毒死,享年55歲。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

    唐朝第五代皇帝,李治第八子,李治之弟,母武則天。684年,繼位,一生兩次稱帝。其性格好靜,不喜執掌大權。712年,傳位於太子李隆基,716年,病逝,享年55歲。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623年~705年):

    唐朝第六代皇帝,太宗的妃子、高宗的皇後。684年,開始執掌皇權,690年,正式稱帝。是大周(將唐改為周)王朝的建立者,自創名為武曌(zhao),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其為了權力不惜犧牲一切,她為了取代皇後之位,不惜掐死了自己的女兒。武的姐姐帶著身孕與高宗幽會,被武看見,武將其勒死。武姐之女賀蘭氏與高宗相會,武將其毒死。子李弘、李賢,均被其毒死、刺死。

    稱帝後,其利用酷吏打擊異己。705年,被迫讓位,在位15年,於705年,病逝,享年83歲。

    唐帝簡介(2)------186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唐朝第七代皇帝,睿宗李旦第三子,712年,繼位。繼位後文治武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麵,使唐朝(也是中國)達到了鼎盛的時期。晚年昏庸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自此走向了衰退的道路。

    其在位44年,756年,李亨稱帝後,其於762年,病逝,享年78歲。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

    唐朝第八代皇帝,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名李嗣升。756年,在“安史之亂”之中稱帝。其無雄才大略與深謀遠慮之才能,並開宦官專權之大門。在位7年,762年,病逝,享年52歲。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

    唐朝第九代皇帝,肅宗李亨長子,名李俶,762年繼位。其姑息外藩入侵、藩鎮割據、排斥功臣,造成了社會矛盾的加劇。779年病逝,在位18年,享年54歲。

    唐德宗李適(kuo 742年~805年):

    唐朝第十代皇帝,代宗李豫長子,779年,繼位。在其在位期間宦官們專權,藩鎮割據等現象嚴重。因其貪財故大搞進奉、宮市、五坊小兒(見前節“永貞革新”)。805年,去逝,在位26年,享年64歲。

    唐順宗李誦(761年~806年):

    唐朝第十一代皇帝,德宗李適長子,805年,繼位。其在位期間,為改變唐朝的腐敗現象,啟用二王八司馬進行“永貞革新”。然806年,被迫退位,“永貞革新”失敗。806年,病重去逝,在位僅8個月,享年46歲。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年):

    唐朝第十二代皇帝,順宗李誦長子,806年,繼位。其即位後朝廷政事為宦官所控製,遂廢除一切改革措施。然,執政前期稍有建樹,能平定藩鎮割據局麵。晚期寵信奸小、服用金丹以求長生,820年,被宦官所殺。在位15年,享年43歲。

    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

    唐朝第十三代皇帝,憲宗李純第三子,820年,繼位。其胸無大誌、昏庸無能、貪圖玩樂,造成藩鎮割據局麵再起。執政晚期也寵信金石之藥以求長生。824年,病逝。在位4年,享年僅30歲。

    唐敬宗李湛(809年~827年):

    唐朝第十四代皇帝,穆宗李恆長子,824年,被宦官立帝而繼位。其懶於過問國家大事,懶於讀書,好色貪玩貪睡。在位期間宦官專權,朋黨相爭,827年,被宦官所殺。在位三年,死時僅19歲。

    唐帝簡介(3)------187

    唐文宗李昂(808年~840年):

    唐朝第十五代皇帝,穆宗李恆第二子,827年,被宦官立帝而繼位。其在位期間(835年12月)為除宦官專權,重用李訓、鄭注,除去了宦官王守澄。在為王守澄發喪時令所有的宦官前去吊唁,令鄭注準備兵力,準備一網打盡。

    而李訓怕鄭注將功勞全部得去,自行準備了兵力伏在後宮,稱後宮樹上皆有甘露,望宦官們前去觀看。被宦官頭目仇士良發現有伏兵而失敗,這就是文宗時期的“甘露事件”。840年,文宗病重,仇士良自行廢太子李成美,立穆宗李恆第五子李炎為帝。兩天後文宗病逝,在位14年,享年32歲。

    唐武宗李炎(814年~846年):

    唐朝第十六代皇帝,穆宗李恆第五子,840年,被宦官立帝而繼位。其在位期間重用李德裕為相,使得宦官專權有所抑製、藩鎮割據的局麵有所緩解,同時在會昌五年(845年)抑製佛教(這是曆史上有名的一次“會昌滅佛”)並提倡道教。846年,因服下道士的丹藥後中毒身亡,其在位六年,享年32歲。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

    唐朝第十七代皇帝,憲宗李純第十三子,846年,繼位。其在位期間用白敏中為相,將李德裕調出朝廷,並嚴禁朝官與宦官接觸和相互溝通。自此以後,唐朝朝中結黨之事告一段落。同時其重科舉、整吏製、為人恭謙、注重節儉,使衰弱的唐朝有所起色,可以說是一位賢明的君主。859年,因服用金石之藥而亡,在位13年,享年50歲。

    唐懿宗李漼(833年~873年):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宣宗李忱第長子,859年,繼位。其為昏君一個,吃喝玩樂、鋪張浪費、不顧朝政、癡迷佛教,其使稍有好轉的唐朝,轉向了加速的衰退與滅亡。873年,病逝。在位14年,享年41歲。

    唐僖宗李懁(xuan 862年~888年):

    唐朝第十九代皇帝,懿宗李漼第五子,873年,繼位。其在位期間宦官又開始專權,各地農民起義不斷,藩鎮割據現象嚴重,李懁隻是一個傀儡而已。其在位15年,888年,病逝,享年27歲。

    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

    唐朝第二十代皇帝,懿宗李漼第七子,888年,繼位。其在位期間成為諸割據者爭奪的對象,904年,被朱全忠所殺。在位16年,享年38歲。

    唐哀宗李柷(892年~908年):

    唐朝第二十一代皇帝,昭宗李曄第九子,904年,繼位。其在位期間,一切軍政大權均掌握在朱全忠之手中。907年,被迫將帝位禪讓給朱全忠,908年,被朱晃(朱全忠)派人殺死。其在位4年,死時僅17歲。

    唐 朝 小 結------188

    617年,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滅衰退的隋朝建立了唐朝。唐朝自興盛至衰亡,曆經24主(中宗、睿宗兩次稱帝,武則天稱帝及改國號為周),共290年的曆史。

    政治:

    唐初在政治上是進步的,在組織機構上它執行三省、六部製(見前節“李淵建唐”)。對於田地,實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對於軍隊,實行府兵製。

    對於法律在製定《開皇律》的基礎上進一步製定了《武德律》,在《武德律》的基礎上,又製定了《貞觀律》,對刑法的進一步給予了完善。它包含:國家的製度、政治、經濟、以及百姓的婚喪嫁娶等等萬象。《貞觀律》被後人譽為我國古代最完善的法典,也是我國古代唯一流傳下來的律書。

    此外,曆經玄、肅、代、德、順、憲宗等六朝,為官60載,後官至宰相的杜佑,在802年,完成了經36年的《通典》的撰寫。《通典》共200卷,分《食貨典》、《選舉典》、《職官典》、《禮典》、《樂典》、《兵刑典》、《世郡典》、《邊防典》等八類。它是我國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製度專史。

    經濟:

    唐朝的經濟,是一個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繁榮強大的時期。在農業上采取的均田法(男子十八歲以上給田一頃)與租庸調法(租:交租,調:根據天氣調節租子)使唐朝的農業迅速蓬勃發展起來。人均糧食的占有量,竟高達七百斤(我國解放後的初期,也不過是這個數字而已)。

    在手工業上,紡織品已高度發達,安樂公主的百鳥毛裙(見“唐朝五女2”節)、及武則天所造的天樞(見“開元盛世”節)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造船上,唐朝的航海大船舉世無雙。另外唐朝的瓷器(如唐三彩)、造紙、印刷業也高度發達,瓷器早已遠銷海外。

    唐朝的長安已幾乎成為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世界各國與唐朝有朝貢關係的國家,大約有70個國家。首都長安大約有百分之二的外國人。

    人口:

    唐朝的初期由於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使得唐朝的人口,由則天時期的3714萬猛增至4814萬,基本上恢複到了東漢末年時期的人口數。

    至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唐朝的人口增至六千多萬,已超過漢朝平帝時期(公元1年~公元6年)的五千九百多萬,同時超過了當時歐洲的總人口數。唐朝的都城長安,就達100萬人口。唐朝的後期由於農民的大起義、割據者的混戰,導致生產力的下降,人口銳減。

    軍事:

    唐朝初期的對外政策:采取懷柔四方,“遠交近攻”的策略。使得邊塞安寧,國運昌盛,人口大增。如唐太宗將妹妹衡陽公主,嫁給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把弘化公主嫁給吐穀渾可汗諾曷(he)缽。

    641年,唐太宗又將24歲的,文成公主(616年~680年)遠嫁給吐蕃(bo ,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的年輕國王鬆讚幹布。

    科舉:

    唐朝進一步的完善了隋朝的科舉製度,不論是否在官,都可以參加科舉。中舉了,在官的可以升遷,不在官的可以升官。在選拔人才方麵遵循“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原則。

    文史、藝術、醫學:

    中國的書法、詩詞(清代康熙時期編輯的全唐詩集共有:48900餘首,作者2200餘人),到了唐代發展尤甚,書法家、詩人也以唐代為諸多和較為著名。

    其中李白、王維(701年~761年, 進士)、杜甫三人分別代表著道、佛、儒三種思想的結晶。在書法方麵有顏體的顏真卿、歐體的歐陽詢、柳體的柳公權等。詩人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代表,在中國曆史上最為著名。

    中國的茶文化,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文學方麵韓愈為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詩人,可謂巨匠,其作品影響深遠。

    833年,唐文宗李昂時期的太學,組織人力將《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12部儒家經典著作,用楷書至837年(開成二年),刻成《開成石經》。其文化意義深遠、對當時的文學影響巨大。此外劉知幾在710年,完成了《史通》的編著工作。

    唐朝的音樂、舞蹈《霓裳羽衣曲》、瓷器(唐三彩)、山水、人物畫(王維、吳道子,為代表)、醫學(652年,以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開創了複方的先曆)等均以達到曆史的先進水平。

    附孫思邈(581年~682年)簡介: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其在醫德與醫術上堪稱古今一流的名家,被譽為我國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有“藥王”之美稱。

    其所著的《千金要方》共三十卷,按各科列有處方五千三百多副,規模宏大,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古代在醫學方麵的一部百科全書。

    681年,達百歲高齡的孫思邈又出版了繼《千金要方》的補充:《千金翼方》三十卷,其中列出處方共兩千多副。

    繪畫:

    唐朝的繪畫以吳道子最為有名,同時他也是我國古代畫家中,最負盛名的一個人物。

    吳道子(685年~760年):陽翟(今河南禹縣)人,自幼父母雙亡,過著孤苦窮苦的生活。曾師從於書法大師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後隨民間畫師學習繪畫。

    703年,其19歲時,曾任過小吏,後又在瑕丘(今山東兗州)任過縣尉。由於與官場的腐敗之風格格不入,辭官後以作畫為生。

    由於其畫的出名,被唐玄宗召入宮廷,成為禦用畫師。其在壁畫、山水畫、人物畫、動物畫、宗教題材畫方麵尤為突出,被後人譽為畫聖、祖師。他代表了唐代繪畫藝術的最高水準。在繪畫行業,被頂禮膜拜的稱為“吳道真人”。

    宗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五百多年的竺國(今印度),由於漢朝的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公元前二年漢哀帝的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提倡宗教,即位後開放佛教,造成了佛教的盛行。到了唐朝,經過“貞觀之治”,使當時的經濟、文化繁榮極其發達,鄰國的日本不斷的派遣使者,來唐學習唐朝文化(據史記載共有十三次),佛教開始向日本輸出。

    而唐朝的玄奘,是曆經艱險向天竺取經的又一人,鑒真則更是成為將佛教向海外輸出的第一人。

    佛教在武則天的時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發展。然而,由於唐朝國力的下降、僧人的增多(全國多達30萬人),不斷地占有大量的土地,在唐武宗的時期(845年),他下令大批的僧人還俗,拆毀了大批的寺廟,還下令搗毀法門寺的佛骨 { 由於僧人沒有執行,2008年,這座位於陝西的,沉睡了1163年的法門寺終被開啟,發掘了驚人的三千多件寶藏,僅唐太宗與唐高宗增祭的皇宮寶物就達三百多件,武則天贈送佛門的錦衣、絲綢就有800件之多,其中還發現了秘色瓷器釋13件,西方的琉璃器具20件(玻璃製品),迦牟尼的四枚舍利子也被發現。 } ,使全國還俗的僧人達26萬之多,長安、洛陽兩地僅保留了10座寺廟,每個寺廟都沒有超過10人。這是一次大規模的禁佛行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佛事又逐漸開始發展起來。

    唐朝建國的初期,唐高祖李淵下旨提倡道教。太宗李世民繼位後第二次下旨提倡道教,並將道教的地位提在佛教之上,高宗李治也大力扶植道教。在三代皇帝的提倡下,全國道觀達一千多座,道教人數達一萬多人。

    唐太宗時期,長安已成為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635年,基督教來長安傳經,受到唐太宗的接見與歡迎,當時被稱之為“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1625年,被人發現)。

    對唐朝的一點看法:

    唐朝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比漢朝還要繁榮強大的朝代,疆土擴大、水陸交通極便、商業發達。

    唐朝自興盛至衰亡,在政治、經濟上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貞觀、開元盛世時期、停澀不前時期、衰退時期。其主要原因是:朝廷中的進步勢力與中央集團中的腐朽勢力,均衡的結果。

    在唐朝的初期,對農民采取了一定的讓步政策,即所謂的輕徭薄賦。在政治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故在貞觀、開元時期達到了盛世的狀態。

    當腐朽勢力占上風時 {(其中包刮皇帝本人、奸臣、宦官、割據勢力、貪官的橫行)一一唐朝滅亡的更本原因在此,而不在外。} 階級矛盾上升(如均田製變成了地主的莊田製),導致尖銳化,社會的停滯不前和衰退,以及生產力和人口的下降則是必然的。

    縱觀人類發展的曆史,就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曆史。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不以人們的客觀意識為轉移的。一旦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發生矛盾的時候,社會變革的產生(也就是階級與階級的鬥爭)則是必然的。符合經濟基礎與生產力發展的政策與策略的貫徹,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線,一點都不錯。

    很可惜!我們的古人(唐朝中後期的統治者)他們不懂得這一點(當然他們也不可能懂得這一點),像孟子能意識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像唐太宗能意識到:“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已很不簡單了。人類的曆史就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向前發展,並且一次比一次更高級、更先進的曆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