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巾 起 義------104
東漢未年,在恆帝與靈帝之間,道教的一支 一一太平道(又叫黃老道)在民間廣泛的流傳開來。钜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人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為太平道的首領。
他們以傳教、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廣泛宣傳朝廷的腐敗,發展、分遣弟子,主張“黃天太平”的思想。在十年的時間裏,發展至數十萬人,遍佈八州。
他們於184年3月5日,以“蒼天(指當朝)已死,黃天(指黃老道)當立,歲在甲子(指年號),天下大吉”,為起義口號,以黃巾裹頭,發動了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張角、張寶、張梁分別為天、地、人,三將軍。
然而,在靈帝劉宏的指使下,左中郎將皇甫嵩及廬植,右中郎將朱儁(jun)率領著董卓、曹操、劉備、孫堅等,對黃巾起義軍進行了血腥的鎮壓。
僅皇甫嵩就屠殺黃巾起義軍二十萬人,殺張寶、張梁。曹操收編、殺青州黃巾起義軍三十萬人,由於張角病死,曹操掘其墓、開棺,割張角首級。是年冬天黃巾起義軍被鎮壓下去。
東漢的末期,是個政局極其混亂的時期,在農民起義的同時,外戚與宦官的鬥爭愈演愈烈。189年,大將軍何進(外戚一一少帝的舅舅)為對付張讓的宦官集團,召董卓(董原為涼州刺史,由於鎮壓黃巾起義,已掌握重兵)進京。董進洛陽時何進已被張讓殺死,宦官們已擁少帝劉辨出逃。
董卓進洛陽後,收編何的餘部。令心腹呂布,殺洛陽京城防衛部隊首領金吾後,再收編京城防衛部,同時殺宦官二千餘人。後追迴、毒死劉辨,摔死何太後,立9歲的劉協繼位,是為獻帝。董自封為相國、太師,控製著一切。且縱容部下在集市上胡亂殺人,搶奪財物、婦女。
由於董卓的胡作非為,驕橫跋扈,大肆殺戮以及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本來就不平靜的全國各地的軍閥、豪強紛紛起兵,掀起了一片倒董的行動,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麵臨著結束了。
附文中所提的外戚與宦官及黨錮的鬥爭簡介:
東漢的末期是個政局極其混亂的時期,這中間有昏君、宦官與黨錮的鬥爭、外戚與宦官的鬥爭、農民的起義、軍閥豪強的鎮壓與混戰等等,現介紹一斑以觀全貌:
在前節“宦官石顯”中提到了,宦官是我國封建製度下宮廷中的特殊群體,為著私利和權欲,他們無情的殺戮著阻礙著自己的一切!曆史的進退、人性的何在?全然的不顧,本節中所提的宦官張讓就是其中的一個。
張讓(124年~189年):生於農民的家庭,今河南禹州人。然自小聰明伶俐,七歲時被父親送入宮中,淨身做了太監。其善於察言觀色、工於心計、獻媚邀寵,很快得到了不斷的升遷,他被漢靈帝劉宏(168年~189年在位)封為列侯,為十常侍之一。靈帝常對人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我們可見其被信任的程度。
有個叫孟佗的人希望能通過張讓得一官半職,苦於沒有門路。他長期的花重金用於張讓的一個家奴,而從不提要求。後這個家奴不好意思了,說:“你有什麽要求?”孟說,隻希望見一見張讓。孟去張讓家,張府前車水馬龍,無法接近,家奴見後,親自接其覲見。後巴結、賄賂孟的人無數,孟獲得了數倍,給於張讓家奴的資金。我們可見張讓的聲勢。
為了取悅靈帝,張讓在後宮仿造市麵,營造了林立的商鋪與雜耍的集市、為博靈帝一笑,他將狗著官服、戴官帽(狗官自此而來),同時,在宮中建一裸泳園,讓靈帝與數百名裸體的宮女嬉戲遊泳。而張自己的的府邸,則可與皇宮比美。
在他得勢的時期,他的家人、親屬、黨羽遍布天下。他的弟弟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竟將一無辜的孕婦,剖腹以觀究竟。他極其貪婪殘暴,被他殺害的大臣、百姓無數,他策劃了兩次迫害、禁錮以李膺與張儉兩人為首的黨人事件,共達千餘人。
189年,在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少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被張讓殺死。也就在同年,董卓進洛陽後,殺宦官二千餘人(張讓被追殺,自己投河而亡),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名存實亡了。
曆史的進程介紹到這裏時,筆者又一次感到無比的感慨,人生有一個重要的規律:那就是“自作自受”。此規律實用於一切,無論事物、社會、個人、好人、壞人都遵循著這個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說沒有報應,那隻是時候未到而已。對於張讓來說,我們恰恰可以用一句老話來形容他,那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漢帝簡介(1)------105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漢王朝開國皇帝,又名劉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曾任秦朝一小小的泗水亭長。後因押運勞役誤期,斬蛇起義。公元前209年,做沛縣沛公,項羽起義後投入項羽部下。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攻下鹹陽,秦被滅。公元前202年,滅楚霸王項羽,開始稱帝,後定都長安,國號漢,是為漢高祖。
稱帝後的劉邦製定朝儀,並開始誅殺功臣(在中國曆史上,他是第一位大批誅殺功臣的皇帝)。195年,病重去逝。在位八年,享年62歲。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88年):
西漢王朝第二代皇帝,高祖劉邦與呂後之長子,公元前195年,繼位。其性格仁慈軟弱,一生受其母控製。因受驚嚇,公元前188年,因病去逝。在位7年,享年24歲。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西漢王朝第三代皇帝,高祖劉邦第四子,公元前180年,繼位(劉盈死後呂氏臨朝至180年)。其稱帝後勵精圖治、與民休息,為漢朝的“文景自治”開創了良好的基礎,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明君。公元前157年,病逝。在位23年,享年46歲。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
西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文帝劉恆之長子,公元前157年,繼位。其稱帝後繼父之業,造就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的盛況,即“文景自治”,他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明君。公元前141年,病逝。在位16年,享年48歲。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西漢王朝第五代皇帝,景帝劉啟次子,公元前141年,繼位。其稱帝後一生[叱吒風雲]、開拓疆土、鞏固皇權、文治武攻、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然,他也是有缺點的暴君一個,他窮奢極欲、刑法嚴酷、橫征暴斂、大肆興建宮殿、生活糜爛、信鬼神。晚年有所悔悟,故有公元前89年,輪台之下的“罪己詔”以檢討自己。 公元前87年,病逝。在位54年,享年70歲
漢昭帝劉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
西漢王朝第六代皇帝,武帝劉徹之子,公元前87年,繼位。其8歲稱帝,由於年幼由大臣們輔政,發生宮廷內亂,被平息。公元前74年,病逝。在位13年,享年21歲。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西漢王朝第七代皇帝,武帝劉徹之曾孫,公元前74年,繼位。又名劉病已,其身世獨特,流落民間長大,故繼位後較能體恤民情。公元前49年,病逝。在位25年,享年42歲。
漢元帝劉奭(shi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
西漢王朝第八代皇帝,宣帝劉詢長子,公元前49年,繼位。其在位期間,振興乏力,寵信奸佞。然,在匈奴的問題上采取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公元前33年,病逝。在位16年,享年43歲。
漢帝簡介(2)------106漢成帝劉驁(ao 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
西漢王朝第九代皇帝,元帝劉奭長子,公元前33年,繼位。其秉性慎微,豪爽不足,然,聲色犬馬。在位期間外戚專權,政績平平。公元前7年,病逝。在位26年,享年45歲。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
西漢王朝第十代皇帝,元帝劉奭之孫,公元前7年,繼位。其在位期間,對外戚專權有所抑製,然,政局變化不大,喜好男寵。公元前1年,病逝。在位6年,享年25歲。
漢平帝劉衎(kan公元前9年~5年):
西漢王朝第十一代皇帝,元帝劉奭之孫,原名劉箕(ji)子,公元前1年(9歲),繼位。其在位期間,外戚王莽專權,公元5年,被其嶽父王莽毒死。在位4年,享年僅15歲。
孺子劉嬰(4年~23年):
西漢朝第十二代皇帝,宣帝劉詢之曾孫,公元5年,被王莽推上皇位,其繼位時僅兩歲。公元6年,王莽開始為攝政王。23年,被劉玄殺死。在位4年,享年20歲。
新帝王莽(公元前45年~223年):
元帝劉奭皇後王政君之兄弟,公元6年,自為攝政王。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正式做皇帝,改年號為“新”。至此由劉邦在公元前206年,確立的西漢王朝,到此結束。
其在位期間推行新政,進行複古,激化了社會矛盾。23年,王莽被攻入長安的綠林起義軍殺死,成立了15年的王氏新皇朝結束。
漢更始帝劉玄(?年~25年):
西漢王朝十三代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後裔,23年,被西漢末年的綠林農民起義軍推上帝位。其少德、無能、好酒。24年,赤眉起義軍攻入長安後被縊死。
建世帝劉盆子(10年~?):
西漢王朝末代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後裔。24年,赤眉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後,15歲的劉盆子被推上帝位。25年,赤眉軍為劉秀所敗,劉盆子投降,建世政權結束。
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57年):
東漢第一代皇帝,字文叔(排行三),漢高祖劉邦之後裔。21年,加入綠林起義軍。後劉秀脫離了起義軍,以河北為據點,收編了起義軍的不少人馬。25年(32歲),劉秀稱帝,是為東漢光武帝,打入長安後,定都洛陽。
其做皇帝後以柔治國,提倡儒學、改革奴婢政策、減刑、輕稅、並官省職,同時他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監察製度、集軍權於中央。57年,病逝,享年62歲。
劉秀在位34年,作為東漢第一代皇帝,他統一了中國,改變了西漢末期的腐敗、民不聊生的景象,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麵,我們可以說劉秀是中國曆史上,具有影響的一位帝王了。
漢明帝劉莊(28年~75年):
東漢第二代皇帝,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原名劉陽,57年,繼位。其在位期間,繼承父誌,躬親政務,政績善可。75年,病逝。在位18年,享年48歲。
漢章帝劉炟(da 56年~88年):
東漢第三代皇帝,明帝劉莊第五子,75年,繼位。其在位期間,政績平平,且外戚得勢。88年,病逝。在位13年,享年33歲。
漢帝簡介(3)------107
漢和帝劉肇(79年~105年):
東漢第四代皇帝,章帝劉炟第四子,88年,10歲時繼位。其在位期間,利用宦官打擊外戚,雖然取得勝利,然而宦官們的專權自此開始。105年,病逝。在位19年,享年27歲。
漢殤劉隆(105年~106年):
東漢第五代皇帝,章帝劉炟少子,105年,在繈褓中繼位。其在位期間,鄧太後臨朝聽政,然八個月後(106年)夭折。
漢安帝劉祜(hu 94年~125年):
東漢第六代皇帝,清河王劉慶(其墓2006年,在安徽六安雙墩被發掘,規格宏偉。雖然被盜過,當仍出土不少精美的銅器,包刮二千多年的陳釀。)之子,106年,繼位。其在位期間,又一次利用宦官打擊鄧氏外戚,取得勝利,宦官們的專權更甚。125年,病逝。在位20年,享年32歲。
漢順帝劉保( 115年~144年):
東漢第七代皇帝,安帝劉祜之子(庶出),125年,繼位。其在位期間,內憂外患不斷,且皇後梁氏外戚集團專權。 144年,病逝。在位19年,享年30歲。
漢衝帝劉炳( 143年~145年):
東漢第八代皇帝,順帝劉保之子,144年,2歲時繼位。在位期間,由梁太後臨朝執政, 145年,夭折。在位僅5個月。
漢質帝劉纘(zuan 138年~146年):
東漢第九代皇帝,章帝劉炟之玄孫,145年,8歲時繼位。其在位期間,由梁太後臨朝執政。其兄梁冀大權獨攬,專橫跋扈,146年,將年僅9歲的劉纘用毒餅毒死。在位僅18個月。
漢桓帝劉誌(huan 132年~167年):
東漢第十代皇帝,章帝劉炟之曾孫,146年,15歲時繼位。梁冀仍[大權獨攬],劉誌僅為傀儡一個。159年,桓帝利用宦官除去了梁氏。然,其在位期間,朝政腐敗,買賣官爵、禁錮黨人。167年,病逝。在位21年,享年36歲。
漢靈帝劉宏( 156年~189年):
東漢第十一代皇帝,章帝劉炟之玄孫,168年,13歲時繼位。在位期間,朝政更加腐敗,其縱容買賣官爵、禁錮黨人、宦官專權等,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一個。184年,爆發了黃巾的農民起義。189年,病逝。在位21年,享年34歲。
漢少帝劉辨( 173年~189年):
東漢第十二代皇帝,靈帝劉宏之子,189年,17歲時繼位。繼位後不久,被進軍洛陽的前將軍董卓毒死。在位不足1年。
漢獻帝劉協( 181年~234年):
東漢第末代皇帝,靈帝劉宏之庶子,189年,9歲時被董卓立為皇帝。董卓自封為相國、太師,控製著一切,劉協僅為傀儡。220年,曹丕立魏國,其被曹廢。在位31年,234年,病逝。享年54歲。
漢 朝 小 結------108
短命的秦王朝結束後,劉邦建立了漢王朝,我們把定都在長安的漢朝,稱之為西漢{ 自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經16主(其中含高祖的皇後呂雉及27天的劉賀與短命的王莽新朝)},把定都在洛陽的漢朝,稱之為東漢{ 自公元25年~220年,經13主(其中含不足1年的少帝) }。
(1)公元前200年,叔孫通,搞禮儀朝拜,一“跪”,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同時,其確立的儒家思想,也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直到清朝結束。
(2)由西漢文帝劉恆開始,由於聽取了賈誼與晁錯的意見,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減輕刑律、以身守法、和親匈奴、睦鄰四方、提倡節儉、民生為先、虛心納諫、廣開言路”等政策,使漢朝得到了發展,出現了“文景盛世”的狀況。使當時中國的經濟也走向了高峰,中國的人口由秦朝的二千多萬,上升到了五千九百多萬{ 漢平帝劉衎(kan)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 }。“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時期的、京城常住人口,就有六十八萬人。
(3)劉邦之孫、文帝之叔的淮南王劉安,招賓客、文士數千人著《淮南子》一書,共編寫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三十二篇、《中篇》八卷。該書融匯百家學說,天文、地理、政經等等,無所不括,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大著作。(4)漢武帝劉徹時期,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爭。這個時期出現了李廣、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他們給匈奴予沉重的打擊,使其不再能對漢朝構成嚴重的威脅,且打通了通向西域交往的河西走廊。
(5)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大探險家張騫,曆經艱險,曆時十三年開辟了“絲綢之路”,從西安開始,通過天山、通向西方。從政治、經濟上開創了東西方的溝通,使社會得以向前發展。
(6)西漢的司馬遷,忍辱負重,費時十二年完成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04年),約三千年曆史的《史記》撰寫工作。
《史記》的影響是巨大的,無論從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上均被後人高度評價。司馬遷他為中國的曆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且世世代代的影響著中國人民。
(7)西漢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用儒家學說,統一了中國的思想文化。他創立了三綱(君臣之綱、父子之綱、夫妻之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體係。
其對我國古代的思想體係有很大的貢獻與影響,特別是對西漢的思想體係,影響是巨大的。
(8)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王昭君,她自願遠嫁匈奴,使匈奴的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她使漢朝的邊境有了60多年的平靜,雙方生活穩定、生產發展、人口有了增長,對曆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9)西漢的劉向、劉歆(xin)父子曆經數十年著《七略》一書,該書內容為:一,輯略、二,六藝略、三,諸子略、四,詩賦略、五,兵書略、六,數朮略、七,方技略。它與《史記》同譽為西漢時期的兩大著作(隻可惜該書已失傳)。
(10)經過王莽的篡位、綠林與赤眉的農民起義,作為東漢第一代皇帝劉秀,他統一了中國,改變了西漢末期的腐敗、民不聊生的景象,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麵。我們可以說劉秀對中國的曆史是有一定的貢獻的。
(11)東漢班固撰寫《漢書》,記敘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計229年的曆史(即西漢史)。它在我國史學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弟弟班超 投筆從戎,作為漢朝使者到西域各國進行聯絡。同時打擊匈奴、征伐反叛之國,使西域各國與漢朝的關係恢複到了張騫時期的局麵,我們不能不說班超在中國的曆史上(在西域的問題上)是有貢獻的。
(12)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曆時22年,編寫出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收字9535字,注文133440字。它對文字的原始形體結構及考究字源,具有重大意義。
(13)公元69年,東漢王景征發民工數十萬人,治理黃河與汴渠。曆時一年,長達一千餘裏的工程,使黃河不再侵汴渠,這是東漢人民與自然界作鬥爭的一次偉大的勝利。
(14)東漢王充,曆時三十餘年,著《論衡》一書,對迷信活動,特別是鬼神之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它極具戰鬥性,涉及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宗教等諸多方麵,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及世界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15)東漢張衡,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候風儀”和“地震儀”。他在世界科學文化領域中樹立了一座宏偉的豐碑,令今天的我們,都感歎不已!
(16)公元105年,宮廷中常侍、尚方令蔡倫(約57年~121年)發明、創造與改進了造紙的方法。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附簡介我國文字載體的發展:
曆史上,我們一直以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張為記載。但在20世紀70年代初,在新疆、長沙馬王堆的考古中(1972年)發現,在東漢之前的西漢就出現了紙張。
在距今約五千年的夏、商時期,人們僅用獸骨、龜骨、牛的肩胛骨,作為文字的載體。到了商朝、與東周的時期,文字就又出現在青銅器(銅與鐵的合金)與鐵器上。後來石板、木板、帛、竹簡(竹牘)都發展成為文字的載體了,直至紙張的發明。
(小知識:竹子在作為竹簡之前,需要烤幹,這個過程叫殺青,也叫汗青。宋朝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後,寧死不降,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照汗青”是什麽意思,就不難理解了。)
(17)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盡畢生精力,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18)西漢成書的《周髀算經》(該書來源於周公與商高的對話)上,已掌握了九九乘法與六甲(六十甲子序數)及勾三股四弦五的數學知識{ 2008年,在湖南的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秦朝(公元前208年)竹簡,其中就有九九的乘法口訣一塊}。
(19)由於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 公元前二年,漢哀帝的時期,西域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到長安,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後來在65年,東漢明帝時期,郎中蔡愔(yin)與秦景曆經千險西行天竺,又從大月氏用白馬馱著佛經迴洛陽,佛教開始在中國傳播。第二年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座寺廟,即白馬寺。自此佛教、儒家、道教三大教派長期的影響著中國人民。
(20)製釉的成熟,使陶器躍進到瓷器(鄭州二裏崗就發現了商朝的加釉陶尊、洛陽發現西周灰青釉兩件,戰國時胎質近瓷的帶釉陶器)。
(21)從考古發現的漢代金鏤玉衣(如中山王劉勝)、及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女屍、素沙禪衣,說明漢代的手工藝、及科學技術已高度發達。同時漢代的玉器也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22)普遍使用耕牛務農。
東漢未年,在恆帝與靈帝之間,道教的一支 一一太平道(又叫黃老道)在民間廣泛的流傳開來。钜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人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為太平道的首領。
他們以傳教、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廣泛宣傳朝廷的腐敗,發展、分遣弟子,主張“黃天太平”的思想。在十年的時間裏,發展至數十萬人,遍佈八州。
他們於184年3月5日,以“蒼天(指當朝)已死,黃天(指黃老道)當立,歲在甲子(指年號),天下大吉”,為起義口號,以黃巾裹頭,發動了規模宏大的農民起義,張角、張寶、張梁分別為天、地、人,三將軍。
然而,在靈帝劉宏的指使下,左中郎將皇甫嵩及廬植,右中郎將朱儁(jun)率領著董卓、曹操、劉備、孫堅等,對黃巾起義軍進行了血腥的鎮壓。
僅皇甫嵩就屠殺黃巾起義軍二十萬人,殺張寶、張梁。曹操收編、殺青州黃巾起義軍三十萬人,由於張角病死,曹操掘其墓、開棺,割張角首級。是年冬天黃巾起義軍被鎮壓下去。
東漢的末期,是個政局極其混亂的時期,在農民起義的同時,外戚與宦官的鬥爭愈演愈烈。189年,大將軍何進(外戚一一少帝的舅舅)為對付張讓的宦官集團,召董卓(董原為涼州刺史,由於鎮壓黃巾起義,已掌握重兵)進京。董進洛陽時何進已被張讓殺死,宦官們已擁少帝劉辨出逃。
董卓進洛陽後,收編何的餘部。令心腹呂布,殺洛陽京城防衛部隊首領金吾後,再收編京城防衛部,同時殺宦官二千餘人。後追迴、毒死劉辨,摔死何太後,立9歲的劉協繼位,是為獻帝。董自封為相國、太師,控製著一切。且縱容部下在集市上胡亂殺人,搶奪財物、婦女。
由於董卓的胡作非為,驕橫跋扈,大肆殺戮以及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本來就不平靜的全國各地的軍閥、豪強紛紛起兵,掀起了一片倒董的行動,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麵臨著結束了。
附文中所提的外戚與宦官及黨錮的鬥爭簡介:
東漢的末期是個政局極其混亂的時期,這中間有昏君、宦官與黨錮的鬥爭、外戚與宦官的鬥爭、農民的起義、軍閥豪強的鎮壓與混戰等等,現介紹一斑以觀全貌:
在前節“宦官石顯”中提到了,宦官是我國封建製度下宮廷中的特殊群體,為著私利和權欲,他們無情的殺戮著阻礙著自己的一切!曆史的進退、人性的何在?全然的不顧,本節中所提的宦官張讓就是其中的一個。
張讓(124年~189年):生於農民的家庭,今河南禹州人。然自小聰明伶俐,七歲時被父親送入宮中,淨身做了太監。其善於察言觀色、工於心計、獻媚邀寵,很快得到了不斷的升遷,他被漢靈帝劉宏(168年~189年在位)封為列侯,為十常侍之一。靈帝常對人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我們可見其被信任的程度。
有個叫孟佗的人希望能通過張讓得一官半職,苦於沒有門路。他長期的花重金用於張讓的一個家奴,而從不提要求。後這個家奴不好意思了,說:“你有什麽要求?”孟說,隻希望見一見張讓。孟去張讓家,張府前車水馬龍,無法接近,家奴見後,親自接其覲見。後巴結、賄賂孟的人無數,孟獲得了數倍,給於張讓家奴的資金。我們可見張讓的聲勢。
為了取悅靈帝,張讓在後宮仿造市麵,營造了林立的商鋪與雜耍的集市、為博靈帝一笑,他將狗著官服、戴官帽(狗官自此而來),同時,在宮中建一裸泳園,讓靈帝與數百名裸體的宮女嬉戲遊泳。而張自己的的府邸,則可與皇宮比美。
在他得勢的時期,他的家人、親屬、黨羽遍布天下。他的弟弟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竟將一無辜的孕婦,剖腹以觀究竟。他極其貪婪殘暴,被他殺害的大臣、百姓無數,他策劃了兩次迫害、禁錮以李膺與張儉兩人為首的黨人事件,共達千餘人。
189年,在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少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被張讓殺死。也就在同年,董卓進洛陽後,殺宦官二千餘人(張讓被追殺,自己投河而亡),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名存實亡了。
曆史的進程介紹到這裏時,筆者又一次感到無比的感慨,人生有一個重要的規律:那就是“自作自受”。此規律實用於一切,無論事物、社會、個人、好人、壞人都遵循著這個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說沒有報應,那隻是時候未到而已。對於張讓來說,我們恰恰可以用一句老話來形容他,那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漢帝簡介(1)------105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漢王朝開國皇帝,又名劉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曾任秦朝一小小的泗水亭長。後因押運勞役誤期,斬蛇起義。公元前209年,做沛縣沛公,項羽起義後投入項羽部下。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攻下鹹陽,秦被滅。公元前202年,滅楚霸王項羽,開始稱帝,後定都長安,國號漢,是為漢高祖。
稱帝後的劉邦製定朝儀,並開始誅殺功臣(在中國曆史上,他是第一位大批誅殺功臣的皇帝)。195年,病重去逝。在位八年,享年62歲。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88年):
西漢王朝第二代皇帝,高祖劉邦與呂後之長子,公元前195年,繼位。其性格仁慈軟弱,一生受其母控製。因受驚嚇,公元前188年,因病去逝。在位7年,享年24歲。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西漢王朝第三代皇帝,高祖劉邦第四子,公元前180年,繼位(劉盈死後呂氏臨朝至180年)。其稱帝後勵精圖治、與民休息,為漢朝的“文景自治”開創了良好的基礎,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明君。公元前157年,病逝。在位23年,享年46歲。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
西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文帝劉恆之長子,公元前157年,繼位。其稱帝後繼父之業,造就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的盛況,即“文景自治”,他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明君。公元前141年,病逝。在位16年,享年48歲。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西漢王朝第五代皇帝,景帝劉啟次子,公元前141年,繼位。其稱帝後一生[叱吒風雲]、開拓疆土、鞏固皇權、文治武攻、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然,他也是有缺點的暴君一個,他窮奢極欲、刑法嚴酷、橫征暴斂、大肆興建宮殿、生活糜爛、信鬼神。晚年有所悔悟,故有公元前89年,輪台之下的“罪己詔”以檢討自己。 公元前87年,病逝。在位54年,享年70歲
漢昭帝劉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
西漢王朝第六代皇帝,武帝劉徹之子,公元前87年,繼位。其8歲稱帝,由於年幼由大臣們輔政,發生宮廷內亂,被平息。公元前74年,病逝。在位13年,享年21歲。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西漢王朝第七代皇帝,武帝劉徹之曾孫,公元前74年,繼位。又名劉病已,其身世獨特,流落民間長大,故繼位後較能體恤民情。公元前49年,病逝。在位25年,享年42歲。
漢元帝劉奭(shi公元前75年~公元前33年):
西漢王朝第八代皇帝,宣帝劉詢長子,公元前49年,繼位。其在位期間,振興乏力,寵信奸佞。然,在匈奴的問題上采取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公元前33年,病逝。在位16年,享年43歲。
漢帝簡介(2)------106漢成帝劉驁(ao 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
西漢王朝第九代皇帝,元帝劉奭長子,公元前33年,繼位。其秉性慎微,豪爽不足,然,聲色犬馬。在位期間外戚專權,政績平平。公元前7年,病逝。在位26年,享年45歲。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
西漢王朝第十代皇帝,元帝劉奭之孫,公元前7年,繼位。其在位期間,對外戚專權有所抑製,然,政局變化不大,喜好男寵。公元前1年,病逝。在位6年,享年25歲。
漢平帝劉衎(kan公元前9年~5年):
西漢王朝第十一代皇帝,元帝劉奭之孫,原名劉箕(ji)子,公元前1年(9歲),繼位。其在位期間,外戚王莽專權,公元5年,被其嶽父王莽毒死。在位4年,享年僅15歲。
孺子劉嬰(4年~23年):
西漢朝第十二代皇帝,宣帝劉詢之曾孫,公元5年,被王莽推上皇位,其繼位時僅兩歲。公元6年,王莽開始為攝政王。23年,被劉玄殺死。在位4年,享年20歲。
新帝王莽(公元前45年~223年):
元帝劉奭皇後王政君之兄弟,公元6年,自為攝政王。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正式做皇帝,改年號為“新”。至此由劉邦在公元前206年,確立的西漢王朝,到此結束。
其在位期間推行新政,進行複古,激化了社會矛盾。23年,王莽被攻入長安的綠林起義軍殺死,成立了15年的王氏新皇朝結束。
漢更始帝劉玄(?年~25年):
西漢王朝十三代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後裔,23年,被西漢末年的綠林農民起義軍推上帝位。其少德、無能、好酒。24年,赤眉起義軍攻入長安後被縊死。
建世帝劉盆子(10年~?):
西漢王朝末代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後裔。24年,赤眉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後,15歲的劉盆子被推上帝位。25年,赤眉軍為劉秀所敗,劉盆子投降,建世政權結束。
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57年):
東漢第一代皇帝,字文叔(排行三),漢高祖劉邦之後裔。21年,加入綠林起義軍。後劉秀脫離了起義軍,以河北為據點,收編了起義軍的不少人馬。25年(32歲),劉秀稱帝,是為東漢光武帝,打入長安後,定都洛陽。
其做皇帝後以柔治國,提倡儒學、改革奴婢政策、減刑、輕稅、並官省職,同時他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監察製度、集軍權於中央。57年,病逝,享年62歲。
劉秀在位34年,作為東漢第一代皇帝,他統一了中國,改變了西漢末期的腐敗、民不聊生的景象,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麵,我們可以說劉秀是中國曆史上,具有影響的一位帝王了。
漢明帝劉莊(28年~75年):
東漢第二代皇帝,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原名劉陽,57年,繼位。其在位期間,繼承父誌,躬親政務,政績善可。75年,病逝。在位18年,享年48歲。
漢章帝劉炟(da 56年~88年):
東漢第三代皇帝,明帝劉莊第五子,75年,繼位。其在位期間,政績平平,且外戚得勢。88年,病逝。在位13年,享年33歲。
漢帝簡介(3)------107
漢和帝劉肇(79年~105年):
東漢第四代皇帝,章帝劉炟第四子,88年,10歲時繼位。其在位期間,利用宦官打擊外戚,雖然取得勝利,然而宦官們的專權自此開始。105年,病逝。在位19年,享年27歲。
漢殤劉隆(105年~106年):
東漢第五代皇帝,章帝劉炟少子,105年,在繈褓中繼位。其在位期間,鄧太後臨朝聽政,然八個月後(106年)夭折。
漢安帝劉祜(hu 94年~125年):
東漢第六代皇帝,清河王劉慶(其墓2006年,在安徽六安雙墩被發掘,規格宏偉。雖然被盜過,當仍出土不少精美的銅器,包刮二千多年的陳釀。)之子,106年,繼位。其在位期間,又一次利用宦官打擊鄧氏外戚,取得勝利,宦官們的專權更甚。125年,病逝。在位20年,享年32歲。
漢順帝劉保( 115年~144年):
東漢第七代皇帝,安帝劉祜之子(庶出),125年,繼位。其在位期間,內憂外患不斷,且皇後梁氏外戚集團專權。 144年,病逝。在位19年,享年30歲。
漢衝帝劉炳( 143年~145年):
東漢第八代皇帝,順帝劉保之子,144年,2歲時繼位。在位期間,由梁太後臨朝執政, 145年,夭折。在位僅5個月。
漢質帝劉纘(zuan 138年~146年):
東漢第九代皇帝,章帝劉炟之玄孫,145年,8歲時繼位。其在位期間,由梁太後臨朝執政。其兄梁冀大權獨攬,專橫跋扈,146年,將年僅9歲的劉纘用毒餅毒死。在位僅18個月。
漢桓帝劉誌(huan 132年~167年):
東漢第十代皇帝,章帝劉炟之曾孫,146年,15歲時繼位。梁冀仍[大權獨攬],劉誌僅為傀儡一個。159年,桓帝利用宦官除去了梁氏。然,其在位期間,朝政腐敗,買賣官爵、禁錮黨人。167年,病逝。在位21年,享年36歲。
漢靈帝劉宏( 156年~189年):
東漢第十一代皇帝,章帝劉炟之玄孫,168年,13歲時繼位。在位期間,朝政更加腐敗,其縱容買賣官爵、禁錮黨人、宦官專權等,是不折不扣的昏君一個。184年,爆發了黃巾的農民起義。189年,病逝。在位21年,享年34歲。
漢少帝劉辨( 173年~189年):
東漢第十二代皇帝,靈帝劉宏之子,189年,17歲時繼位。繼位後不久,被進軍洛陽的前將軍董卓毒死。在位不足1年。
漢獻帝劉協( 181年~234年):
東漢第末代皇帝,靈帝劉宏之庶子,189年,9歲時被董卓立為皇帝。董卓自封為相國、太師,控製著一切,劉協僅為傀儡。220年,曹丕立魏國,其被曹廢。在位31年,234年,病逝。享年54歲。
漢 朝 小 結------108
短命的秦王朝結束後,劉邦建立了漢王朝,我們把定都在長安的漢朝,稱之為西漢{ 自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經16主(其中含高祖的皇後呂雉及27天的劉賀與短命的王莽新朝)},把定都在洛陽的漢朝,稱之為東漢{ 自公元25年~220年,經13主(其中含不足1年的少帝) }。
(1)公元前200年,叔孫通,搞禮儀朝拜,一“跪”,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同時,其確立的儒家思想,也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直到清朝結束。
(2)由西漢文帝劉恆開始,由於聽取了賈誼與晁錯的意見,采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減輕刑律、以身守法、和親匈奴、睦鄰四方、提倡節儉、民生為先、虛心納諫、廣開言路”等政策,使漢朝得到了發展,出現了“文景盛世”的狀況。使當時中國的經濟也走向了高峰,中國的人口由秦朝的二千多萬,上升到了五千九百多萬{ 漢平帝劉衎(kan)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 }。“文景之治”後的、漢武帝時期的、京城常住人口,就有六十八萬人。
(3)劉邦之孫、文帝之叔的淮南王劉安,招賓客、文士數千人著《淮南子》一書,共編寫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三十二篇、《中篇》八卷。該書融匯百家學說,天文、地理、政經等等,無所不括,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大著作。(4)漢武帝劉徹時期,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爭。這個時期出現了李廣、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他們給匈奴予沉重的打擊,使其不再能對漢朝構成嚴重的威脅,且打通了通向西域交往的河西走廊。
(5)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大探險家張騫,曆經艱險,曆時十三年開辟了“絲綢之路”,從西安開始,通過天山、通向西方。從政治、經濟上開創了東西方的溝通,使社會得以向前發展。
(6)西漢的司馬遷,忍辱負重,費時十二年完成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04年),約三千年曆史的《史記》撰寫工作。
《史記》的影響是巨大的,無論從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上均被後人高度評價。司馬遷他為中國的曆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且世世代代的影響著中國人民。
(7)西漢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用儒家學說,統一了中國的思想文化。他創立了三綱(君臣之綱、父子之綱、夫妻之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體係。
其對我國古代的思想體係有很大的貢獻與影響,特別是對西漢的思想體係,影響是巨大的。
(8)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王昭君,她自願遠嫁匈奴,使匈奴的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她使漢朝的邊境有了60多年的平靜,雙方生活穩定、生產發展、人口有了增長,對曆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9)西漢的劉向、劉歆(xin)父子曆經數十年著《七略》一書,該書內容為:一,輯略、二,六藝略、三,諸子略、四,詩賦略、五,兵書略、六,數朮略、七,方技略。它與《史記》同譽為西漢時期的兩大著作(隻可惜該書已失傳)。
(10)經過王莽的篡位、綠林與赤眉的農民起義,作為東漢第一代皇帝劉秀,他統一了中國,改變了西漢末期的腐敗、民不聊生的景象,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麵。我們可以說劉秀對中國的曆史是有一定的貢獻的。
(11)東漢班固撰寫《漢書》,記敘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計229年的曆史(即西漢史)。它在我國史學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弟弟班超 投筆從戎,作為漢朝使者到西域各國進行聯絡。同時打擊匈奴、征伐反叛之國,使西域各國與漢朝的關係恢複到了張騫時期的局麵,我們不能不說班超在中國的曆史上(在西域的問題上)是有貢獻的。
(12)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曆時22年,編寫出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收字9535字,注文133440字。它對文字的原始形體結構及考究字源,具有重大意義。
(13)公元69年,東漢王景征發民工數十萬人,治理黃河與汴渠。曆時一年,長達一千餘裏的工程,使黃河不再侵汴渠,這是東漢人民與自然界作鬥爭的一次偉大的勝利。
(14)東漢王充,曆時三十餘年,著《論衡》一書,對迷信活動,特別是鬼神之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它極具戰鬥性,涉及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宗教等諸多方麵,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及世界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15)東漢張衡,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候風儀”和“地震儀”。他在世界科學文化領域中樹立了一座宏偉的豐碑,令今天的我們,都感歎不已!
(16)公元105年,宮廷中常侍、尚方令蔡倫(約57年~121年)發明、創造與改進了造紙的方法。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附簡介我國文字載體的發展:
曆史上,我們一直以105年,蔡倫發明了紙張為記載。但在20世紀70年代初,在新疆、長沙馬王堆的考古中(1972年)發現,在東漢之前的西漢就出現了紙張。
在距今約五千年的夏、商時期,人們僅用獸骨、龜骨、牛的肩胛骨,作為文字的載體。到了商朝、與東周的時期,文字就又出現在青銅器(銅與鐵的合金)與鐵器上。後來石板、木板、帛、竹簡(竹牘)都發展成為文字的載體了,直至紙張的發明。
(小知識:竹子在作為竹簡之前,需要烤幹,這個過程叫殺青,也叫汗青。宋朝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後,寧死不降,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照汗青”是什麽意思,就不難理解了。)
(17)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盡畢生精力,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18)西漢成書的《周髀算經》(該書來源於周公與商高的對話)上,已掌握了九九乘法與六甲(六十甲子序數)及勾三股四弦五的數學知識{ 2008年,在湖南的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秦朝(公元前208年)竹簡,其中就有九九的乘法口訣一塊}。
(19)由於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 公元前二年,漢哀帝的時期,西域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到長安,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後來在65年,東漢明帝時期,郎中蔡愔(yin)與秦景曆經千險西行天竺,又從大月氏用白馬馱著佛經迴洛陽,佛教開始在中國傳播。第二年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座寺廟,即白馬寺。自此佛教、儒家、道教三大教派長期的影響著中國人民。
(20)製釉的成熟,使陶器躍進到瓷器(鄭州二裏崗就發現了商朝的加釉陶尊、洛陽發現西周灰青釉兩件,戰國時胎質近瓷的帶釉陶器)。
(21)從考古發現的漢代金鏤玉衣(如中山王劉勝)、及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女屍、素沙禪衣,說明漢代的手工藝、及科學技術已高度發達。同時漢代的玉器也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22)普遍使用耕牛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