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秋 繁 露------91

    《春秋繁露》為西漢董仲舒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我國曆史上的國學名著之一。董仲舒出生於公元前197年,卒於公元前104年,享年九十五歲,是廣川(今河北棗強東北)人,景帝時期為博士。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下詔征求“賢良方正”與“直言極諫”的人才。武帝親自主持考試,參加考試者百餘人(東方朔也在其內,並被武帝侍召一一就是那個寫了一個誇大其辭的自薦信、認死理的、不等人分配,自行割下肉揣入懷裏的、在宮廷中吃醉了酒而撒尿的、獨特的、幽默、詼諧人物),董被舉為“賢良”者,參加考試。

    董上《天人三策》,主張天人合一、儒學治國。被武帝采納,任江都(今揚州)宰,及膠西王相。晚年托病辭職,專修著作。

    由於秦王朝,對儒家學說的反對及秦始皇在全國進行了“焚書坑儒”,儒家思想一度受到壓製。董仲舒則潛心研究孔子的思想及代表儒家思想的六經(《詩經》、《禮經》、《樂經》、《書經》、《易經》、《春秋》 ),創立了三綱(君臣之綱、父子之綱、夫妻之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體係。

    並建言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指儒家的思想以及用儒家思想來指導法律),將戰國以來的諸子百家學說以及儒家的各派,統一在孔子名下,被武帝采納。故漢武帝用儒家學說,統一了中國的思想文化與董仲舒是分不開的。

    董仲舒不僅是西漢的大政論家,也是大經學家 一一 即上述所講的六經 { 由於《樂經》失傳,故隻有五經,(五經的博士,到了武帝時期已發展、衍生增加至五經十四博士了)},同時他運用儒家思想指導刑法,使儒法一體化。

    他本人一生斷疑獄二百三十二件,大體從儒家角度從輕判決,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他的判詞被收集合成為《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流傳久遠。

    董的主要作品有《舉賢良策》及《春秋繁露》。《春秋繁露》共有十七卷,計82篇。主要宣傳:“道(人道)之大,原出於天(天道),天不變,道也不變”。主張:“三綱”、“五常”,同時還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相勝的關係,來附會社會的人和事,提倡陰陽學說等(指事物正反的兩個方麵是相輔相成、相互互動、相互合一)。

    我們不能不說,董仲舒對我國古代的思想體係是有很大貢獻與影響的,特別是對西漢的思想體係,影響是巨大的。後人為了紀念他,像尊稱孔子一樣稱其為董子。為了紀念他,2006年,德州市政府,將其過去讀書的“董子讀書台”給予了重建。

    附東方朔的自薦信,供大家鑒賞:

    “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也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這是一篇有名的流傳至今的自薦信,短短一百三十個字,言簡意賅,十分完備。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年齡、形貌、學識、能力及自己的良好秉性。毫無多餘的廢話,憑此百多字的自吹,東方朔在百多人中,被漢武帝選中,進入了朝廷,並在史冊中留名。

    霍 氏 家 族------92

    公元前88年,漢武帝決定立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七歲),令霍去病的異母弟弟,霍光輔佐太子。

    太子年幼,武帝害怕自己駕崩後,母後臨朝,將重導漢高祖劉邦去逝後,劉盈繼位(年少),呂氏把持朝政的局麵。後正好拳夫人{ 鉤弋(yi)一一劉弗陵母親 },因事觸怒武帝,武帝借機令其自殺,以避呂雉事件重演。

    附拳夫人小敘:

    拳夫人原姓趙,河間人(今河北獻縣東南)。一次武帝出巡遊獵,路過河間,見一少女,豔麗絕倫,隻是自出生時,就雙手握拳無法張開。許多人上前試圖打開她的雙手,均沒有成功。武帝上前,竟然將其雙手打開了,並見其手中有一小玉鉤,後武帝帶迴宮中,故稱其為鉤弋夫人、拳夫人。公元前88年,被武帝賜死。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逝(享年七十一歲),駕崩前選中霍光、金日禪(匈奴人,後病逝)、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輔政太子。

    翌(yi)日駕崩後,劉弗陵繼位(八歲),是為昭帝(第六任)。霍光以大司馬將軍領尚書事,政事無論大小,一律自決。

    這時有人提醒霍光說:“如今你身居高位,皇帝的年齡將不斷地增大,請不要忘記呂氏家族的下場。最好的辦法是敞開朝廷的大門,讓皇族參與朝政,這樣的做法與呂氏相反,方可免除以後的禍患。”霍光不聽,大權在握,我行我素。

    禦史大夫桑弘羊是前朝大臣,政事、私事,事事受霍光限製,對霍甚是怨恨。上官桀與霍光雖是兒女親家,上官想將六歲的孫女(也是霍的外孫女),將來許給昭帝為皇後,霍不許(後上官桀通過討好昭帝之姐鄂邑長公主,解決了此事)。鄂邑長公主(也叫蓋長公主)為其情夫丁外人求官,霍也不許。

    另外燕王劉旦(武帝的第三子),因太子劉據被逼造反(江允設陷“巫蠱事變”,見下文)已自殺身亡了,次子早死,故以為皇位非已莫屬,不想卻傳給了少子(劉弗陵),因而對昭帝不無怨恨。這樣,霍光便成為四方勢力打擊的目標了

    公元前80年,桑弘羊暗中收集霍光的過失,交由劉旦上書,彈劾霍光,昭帝不為所動。桑弘羊等人不甘失敗,打算由鄂邑長公主出麵,宴請霍光,設伏兵,誅殺霍光後,廢昭帝,立劉旦為帝。

    陰謀洩露,霍光捕桑弘羊、上官桀父子、丁外人等。昭帝誅桑弘羊、上官桀父子、丁外人等三族,鄂邑長公主和燕王劉旦自殺。這就是昭帝時期的“燕(劉旦)、蓋(鄂邑長公主)之亂”。

    公元前74年,昭帝劉弗陵病逝(年二十一歲)。因與上官皇後無子,昌邑王劉賀繼位。因其不德不才,登基僅二十七日,被上官皇太後與霍光廢黜(實際上是霍光決定,上官皇太後年僅十五歲,又是霍的外孫女),立劉病已(即劉詢,見下文)繼位,是為宣帝。

    公元前71年,霍光之妻霍顯,利用禦醫,毒死了宣帝的妻子一一由民間而到皇後的許平君,霍光順利的讓自己的小女兒霍成君做了皇後。專權的霍光於公元前68年病逝。

    霍光一死,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郡長張敞與魏相(宰相)共同上書宣帝,告霍氏家族的專橫跋扈,不可一世。

    公元前66年,宣帝劉詢以霍氏家族謀反的罪名,全族被殺,牽連千家,霍光小女兒,皇後霍成君自殺。凡由霍光提拔及重用者一一黜退。

    霍光、霍氏一族,不聽勸阻,在權力欲的驅使下,遺忘了曆史的教訓:專橫跋扈,權傾朝野,任免皇帝,毒殺皇後,安插親信,與宣帝同車、同行,顛倒了君臣關係,霍的家奴可以毫無忌諱的大鬧魏相相府,其結局的不可避免是自然的。

    劉病已與宰相丙吉小傳:

    劉病已的祖父劉據,是漢武帝劉徹的長子,又身為太子,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沒有變故的話),將來,將繼承王位。不料公元前92年,遭江允陷害,設“巫蠱事變”,與兒子劉進(劉病已之父)一同被抓坐牢,後均自殺身亡了。

    劉病已當時隻是一個嬰兒,被當時擔任廷尉右監的丙吉發現,丙吉認為“巫蠱案”證據不足,可憐的無辜嬰兒,不該受此牢獄之災。他冒著風險,叫兩個女犯人為劉病已哺乳。獄中條件差,劉病已常生病,丙吉則自己為劉病已買藥調理。

    後漢武帝劉徹要殺光監獄中所有的人,丙吉大義凜然,緊閉獄門,不準進,武帝遂罷。由於劉病已幼年體弱多病,丙吉故起名為劉病已,(意為病已全好)。後丙吉親自將劉病已安排在其外婆家,故劉病已長期流落民間。

    公元前74年,因昌邑王劉賀不德不才,且淫亂,登基僅二十七日,被上官皇太後與霍光廢黜。在丙吉的建議下,十八歲的劉病已(劉詢)被立,繼位為宣帝。

    這奇特的機遇,使他由地下升到了天上,由絕望到達了最高的尊位。在曆史上由於宣帝劉詢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流落在民間,故當政後對民情有所體恤{ 如他任用的廷尉(全國最高司法長官)於定國就譽有“張釋之(文帝時期)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為不冤的讚譽}。

    而丙吉對過去不畏皇權,冒死保全,危難中的劉病已的事從不提及,宣帝劉詢也一直不知情。

    直至一次一老宮女上書,自陳自己的功勞說:皇帝是她在獄中,冒死用乳汁哺大的,並說此事丙吉全知。

    宣帝詢問丙吉方知事情全貌(該宮女非乳母,且時常打罵劉病已),後,封禦史大夫的丙吉為宰,丙吉推辭再三後方任宰。

    任宰後的丙吉一次在路上見一群人在打架,並有死傷,丙吉[不聞不問]。後又見一農夫趕著一頭氣喘籲籲的耕牛,丙吉立即上前詢問:”牛走了多少路?”

    同僚忍不住問道:”為什麽打死了人你不問,卻關心毫不相關的事?”丙吉答道:”打死了人自有京兆尹(長安的市長)負責,現在是春季,牛吐出了舌頭,如不是累了,則是時令失調,我該關心的是農作物的生長,季節的風調雨順,這是國泰民安的大事啊!”

    丙吉在西漢年間,可謂是一位不言功的、盡職的、賢能宰相,公元前55年病逝。

    五 日 京 兆------93

    “五日京兆”是一個成語,人們用西漢宣帝時期,發生在京城長安的一件事,來比喻人眼的勢利、官場的技巧、以及權力的威力與社會的複雜性。

    公元前66年,西漢宣帝時期,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郡長,張敞就上書過劉詢,就霍氏家族的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提出:反對臣僚的世襲傳統,建言:鼓勵退休。是年,霍氏家族消亡。

    然而,在公元前56年,發生了一件事:事出張敞的一位朋友,一宮廷禁衛官(司令)、平通侯楊惲(yun)的身上。

    楊雖然平時廉潔奉公,但人品不好。其喜愛顯示自己的才能,性情陰險,愛揭人短處,在朝廷中結下不少的怨仇。後被宰相楊敞之子參了一本說:“楊惲心懷叵測,惡意誹謗各臣僚,大逆不道。”被宣帝削為平民了。

    楊雖失去侯爵,賦閑在家,但大肆購買產業,用他的財富享受聲色犬馬,生活張揚。他的好友孫會宗寫信勸告他說:“身居高位的大臣,一旦被罷黜貶謫(zhe),應該閉門不出,惶恐不安,做出悲哀懺悔的樣子。不應大興土木,交結賓客,享有聲譽。”

    楊惲心中不平,迴信說:“我得到懲罰,恰已滿三年,已不必再閉門惶懼,君王與父親,一旦他們逝世,做臣屬與兒子的送終服喪,也有三年的盡期。”

    此事恰巧被人知曉,而恰巧當時又發生了“日食”的現象。知者上書,控告楊惲:“驕傲奢侈、不知悔過,日食的原因就應在此人身上。”(儒家的“天人感應”學說中的“天象示警”觀點)並展示了楊給孫的信。

    公元前53年,宣帝大怒,判楊惲腰斬,楊的好友孫等一一被罷免。楊處死後,有人告發京兆尹(即京城的市長)張敞也是楊的好友,應該連坐,此消息四下裏傳播著。

    而張敞在安排一位姓絮的下屬去調查一個案件時,絮舜態度傲慢,愛理不理,並冷笑著對別人說:“他這個京兆尹,最多再幹五天,還不知趣,還能辦什麽案!”《漢書•;張敞傳》說完就迴家睡覺去了。

    張聽到這話後逮捕了絮,辦了一個瀆職罪名,判了死刑。刑前張派“主薄”(文秘的頭)送了一張寫有“還能幹五天的京兆尹,威力如何?”的字條交給了絮舜。

    絮死後,絮的家屬抬著絮的屍體,拿著張的字條向上告發:“張,濫殺無辜”,張知兩罪將有可能並發,即移交大印,遠去他鄉了。

    數月後,宣帝派使節召張入宮。張妻一家人一片哭泣,張說:“你們不必驚慌,我是一個有罪的逃亡者,如果要抓我,來的一定是衙役與捕頭,現在不是,一定是要重新起用我。”

    張入宮後,見到宣帝將事由敘述了一遍,並認可:殺絮是利用職權以洩心中之氣,做得過頭了。而宣帝召見張敞是因為,張離去後長安府衙內一片混亂,幾乎近於癱瘓,京城內盜匪猖狂,公開與府衙對抗,劉詢不得不重新起用張敞。

    公元前49年,宣帝劉詢逝(四十三歲),太子劉奭(shi)繼位,是為元帝。劉奭知張的才能,打算重用張,並想請張輔佐皇太子劉驁(ao)。而德高望重的大臣、當時的大儒蕭望之說:“不可,張敞雖然幹練,但行為輕佻,有‘畫眉’與‘走馬章台’之事,不是太子師傅的人選。”劉奭遂改變主張,剛巧同年張敞不幸病故。

    “張敞畫眉”這個成語是指張敞曾在閨房中為妻子畫過眉毛,成語“走馬章台”是指張敞曾走過妓院林立的章台街,而不以為然。

    可憐飽讀聖賢之書的“一代大儒”、“兩朝重臣”盡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此理解。“閨房之樂豈止畫眉”,況且一付聖人麵孔的蕭望之(蕭伋),自己還有一個兒子,說這種話不但不臉紅,且振振有詞,理直氣壯。

    如果張敞確實是一個能對曆史、時代起作用的人,而又沒有病,不就被蕭望之這樣的聖人君子抹殺了嗎?

    那麽,這個“一代大儒”、“德高望重”的兩朝重臣做得怎樣呢?他輔佐了太子劉奭,劉奭27歲繼任後,卻是一個柔弱無能的君主,他振興無力,任用奸佞(ning)、小人,使西漢王朝加速走向了下坡路。宣帝在位時幾度想廢這個太子,最後沒有換成,隻能歎息的說:“亂我家者必太子也”。我們也說:“蕭望之可見也!”不過這個可憐的、德高望重的正人君子,後來卻被專權的中書令石顯迫害致死了。

    不過劉奭在臨去逝前,也做了一件與匈奴和親,使邊塞得以安寧之事。

    宦 官 石 顯------94

    宦官俗稱太監或“公公”,是封建製度下宮廷中的一個特殊產物,中國是這一製度產生最早的國家。在明朝的初期,宦官的人數竟然達到了10萬人,為曆史之最。

    由於身體所受到的摧殘,心靈與思想的扭曲,則不可避免 { 公元前98年,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司馬遷,因受宮刑而感到“受此奇恥大辱”,不如一死了之。(詳見前節“史家絕唱”)}。而他們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宦官專權在中國曆史上屢見不鮮。他們對我國的曆史進退,起著至關重要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西漢的末期,是個昏君輩出的時期。上文所提漢宣帝劉詢時期的中書令石顯,就是一個和秦始皇時期,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一樣的、宦官專權的典範。

    石顯出生於大地主家庭,濟南(今山東章丘)人,由於家庭的富有和溺愛,石顯從小就是一個惡少,後因在外招惹是非,被判腐刑入宮。

    在宮中,他結識了比他老練的一丘之貉弘恭,在弘恭的耳提麵命下,石顯已是一個阿諛逢迎、爾虞我詐的高手了。自此,這對狼狽為奸的狐朋狗友,不斷地被得到了提升。在弘恭成為中書令時,石顯是其副手,為中書仆射。

    由於漢宣帝劉詢,其身世獨特,流落民間長大(見前節“霍氏家族”),故繼位後較能體恤民情。同時,也沒有賦予二人多大的權力。他們便將目光投向了太子劉奭。

    劉奭好儒術,性格儒弱,且不善用人。這個劉奭就是由那個“一代大儒”、“德高望重”的兩朝重臣蕭望之所輔佐。

    宣帝在位時,幾度想廢這個太子,最後沒有換成,隻能歎息的說:“亂我家者必太子也”。我們由此可見在劉奭繼位後的朝政狀況了。

    漢宣帝劉詢於公元前49年病逝,漢元帝劉奭繼位。弘恭、石顯得到了重用,此時,他倆開始打擊陷害朝中的忠良。

    首當其衝的就是劉奭的兩個老師,蕭望之與周堪便成了弘恭、石顯的眼中釘。年近60的蕭望之被逼死後,不久弘恭也暴病而亡,石顯自然就成了中書令。

    此時的石顯更是大權獨攬,張騫的孫子張猛成、漢代四大易學流派之一的郎官京房、中丞陳鹹、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等等,都遭到了他的陷害。

    被他打擊、陷害、殺頭、罷官、入獄的賢良大臣不知其數。人們也許會問:“他是如何陷害的?為什麽他能夠得逞?”

    這一切要歸功於劉奭的軟弱無能和寵信奸佞了。首先石顯利用結黨營私的辦法,拉攏了一批小人,其中有仆射牢梁、、少府五鹿的充宗、侍中許章、禦史中丞伊嘉、陳順、華龍、萬章等奸佞。當時有一首民謠:“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匯匯,綬若若邪!”以形容他們這一批奸黨。

    另外,他極其阿諛逢迎,投劉奭之其好,以討得劉奭之歡心。三,他鼓動他的唇舌促使毫無主見的劉奭這樣、那樣:

    光祿大夫張猛為人正直、頗具才華,在護送唿韓邪單於侍子返迴匈奴時,與匈奴定下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的盟約。迴來後被石顯誣陷為,不把皇上放在眼裏,擅自做主。後被逼自殺。

    郎官京房因看不慣石顯的所為,被石顯貶出朝廷,並誣陷其是,誣陷朝廷的、淮陽憲王的主謀,被處死。

    元帝劉奭有心重新啟用師傅周堪,石顯心生一計,建議將周堪安排在中書機構,為光祿大夫、領尚書事。

    陰險毒辣的石顯把持著中書機構的一切,周堪職位雖然比石顯高,然而任何事情都要通過石顯的轉達和下達。他任意的下達皇上的旨意,和指使周堪。將年邁的周堪活活的氣死而後快。

    中丞陳鹹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因看不慣石顯的倒行逆施、陷害忠良,多次上書彈劾石顯。專橫跋扈的石顯鼓動他的同夥,即陳鹹的對立麵,誣陷陳鹹,造成陳鹹的被捕入獄。

    為了保全自己、表示自己的忠心,他處心積慮的想了一個點子,他利用一次外出向元帝告之:此次時間較長,可能迴來迴晚一點。後他有意迴來很晚,做出大搖大擺的架勢迴入宮中。後果有人上奏,告石顯深夜迴宮,且私編旨意。

    當劉奭將奏章給石顯看時,石顯裝著驚慌失惜的樣子,跪在劉奭的麵前流著眼淚說:“承蒙皇上的抬舉,奴才又在皇上的身邊,唯誠惶誠恐的給皇上辦事,但總有許多人嫉妒皇上對奴才的信任,這樣的事不止一次了,奴才細想還不如到後宮去做雜活,能得以保全性命。”自此元帝對石顯更加信任。

    甘延壽是西域都護騎都尉,手中握有兵權,他討好甘,甘不為所動,並加以拒絕。石顯懷恨在心,在甘打了勝仗,朝廷無不為之歡慶時,他向元帝說:“甘延壽私自出兵,根本沒將皇上您放在眼裏,功不低過,且征戰中大肆收刮錢財,侵擾百姓,應嚴辦!”劉奭竟然相信了石顯的話。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漢元帝劉奭於公元前33年病逝,漢成帝劉驁繼位。在主存得勢,主亡失勢的規律下,石顯遭到了眾多大臣的彈劾,終被罷官。同年,在鬱鬱寡歡中病逝。

    根據石顯的所作所為,我們姑且不談石顯加速了西漢王朝的衰退。就石顯在失勢後的當年就鬱鬱寡歡的死去了,如果元帝沒死,石顯會突然死去嗎?不會!這裏反映一個思想問題,筆者不是在討論思想對健康的影響,而是在說:如果石顯被罷官後,能意識到自己的罪過,他一定會釋然,而絕不會恨恨而死!

    我們可見人與人的思想是多麽的不同!所有的人,從外在的形象上看,都是一樣的,可內在的、你看不見的一麵,有的人就不是人。內在是主要的,石顯為著一己私利、為著權欲,狗苟蠅營,毫無人性可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樣的例子在中國的曆史中還舉不勝舉!

    昭 君 出 塞------95

    在西漢王朝不斷的打擊下(特別是在漢武帝時期),加之匈奴集團內部的分裂,匈奴侵犯、騷擾漢王朝的能力逐步減弱。公元前51年,唿韓邪單於(14任)欒提稽侯狦,來到漢王朝的首都長安,朝見宣帝劉詢。

    匈奴汗國自公元前三世紀崛起(見前節“欒提冒頓”)後,不斷地南下侵略,騷擾中原,中國與他苦苦纏鬥了近200年之久。唿韓邪單於的朝見,表明了漢王朝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接待一位外國首領,史無前例,是破天荒的大事。

    宣帝劉詢親自出城迎接,場麵宏大,氣氛熱烈,萬歲之聲如雷貫耳,唿韓邪單於甚為感動。一月後,宣帝送了許多禮物與糧食給欒提稽侯狦,並派了一萬六千名騎兵護其迴匈。

    公元前36年,西漢元帝劉奭,派遣陳湯矯(見前節“欒提冒頓”)萬裏遠征。追擊郅支單於到中亞(巴爾喀什湖以北),並消滅了郅支單於(人頭送到長安),對匈奴的戰爭方暫時告一段落。

    長期以來,中國飽受匈奴的不斷騷擾與侵略。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校蔚陳湯矯平定了匈奴,使中國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不再受匈奴的侵犯,我們可以說,200多年來無人可及。可是陳湯矯迴國後立即被囚禁,直至公元前7年,這個經曆了三代皇帝之後的,有功之臣一一陳湯矯才被釋放。

    郅支單於被滅之後,唿韓邪單於懼漢王朝的強大。公元前33年,唿韓邪單於再次來到長安,要求作中國的女婿,永以修好。

    宮女王嬙(qiang)一一即王昭君(其父是湖北秭歸縣的一個村民,昭君是其封號,但人們一直就這樣稱唿她了),以公主的身份,嫁唿韓邪單於。

    王能歌善舞,被譽稱為中國的四大美女之一 {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楊貴妃)},行前王猶抱琵琶,彈了一首悲涼的《出塞曲》,後人將昭君出塞的事跡編製成曲,此曲就是一直流傳至今,被命名為《昭君怨》(又名“明妃曲”)的曲子。

    這裏有個小故事:宮女被選入宮後,因太多,元帝無法一一去見麵。令畫師毛延壽一一給她們畫像,呈來挑選。王嬙不願賄賂毛,毛則將王有意識的畫醜了一點,故王沒被元帝選中。

    唿韓邪單於來長安要求作中國的女婿,沒人願意遠嫁。而王嬙表示,自願出塞。這樣,元帝糊裏糊塗的將王昭君賜給了唿韓邪。臨行前餞行時,元帝才發現王昭君是那樣的美麗絕倫,大為悔恨,在無可挽迴的盛怒之下,殺了毛延壽。然憂鬱成疾,五個月之後駕崩身亡了。

    王嫁匈奴後,將先進的知識與農耕技術傳給了匈奴,改變了匈奴單一的遊牧生活,有了自己的農業生產(糧食自給)。

    王與唿韓邪單於生有一子,公元前31年,唿韓邪單於去逝後,按照匈奴的習慣,王又嫁給了唿韓邪的兒子,生有二女。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王昭君,王是有貢獻的。她自願遠嫁匈奴,使匈奴的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她使漢朝的邊境有了60多年的平靜,雙方生活穩定,生產發展,人口增長(到了王莽時期遭到了破壞)。

    王昭君死後,她的墓有兩個,一個在河套之北(陰山),是墓。一個在河套之南,是衣冠塚。

    鑿 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