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元嘉看來,棉被這種東西必須要等到十一月份的時候才能派上用場。


    所以他不會犯和以前一樣的錯誤,在天氣不熱的時候就把被子送出去,然後任由人家把它束之高閣。然後等到冬天到了,天氣也寒冷起來的時候,又把管用的絲綿被子給拿出來,這種棉被開是了壓箱底的生涯!


    不過……


    “關鍵之處,還是在於土地……不,應該說是生產力!”


    坐在自己的書房裏麵,李元嘉拿著炭筆在白紙上寫寫畫畫,眼睛漸漸的眯了起來。


    棉花的真正未來,絕對不會在於朝堂之上!


    無論皇帝也好,後宮的貴人們也好,乃至於朝堂上的諸多大臣們也好,對於棉花恐怕都不會那麽的上心。因為他們自己有代表著舒適的絲綿,有代表著華貴的皮裘,棉花這玩意兒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真正需要它的,應該是普通的百姓們。


    隻有為了能夠溫暖過冬而想盡辦法的窮苦人,或者必須用一層又一層麻衣來保暖的普通平民們,才會需要棉花這種輕柔而又暖和的東西。


    但是讓人遺憾的是,棉花的生產是需要土地的。


    而在這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土地是最為寶貴的資源,李元嘉很難想象自己應該如何說服那些貴族老爺們,讓他們把一部分寶貴的土地用來種植棉花,而不是種植糧食。


    衣食住行,別看衣是排在食的前麵,可是生存的第一要素依然是糧食,穿的話隻要凍不死不就行了?


    至於說寒冬臘月裏偶爾凍死幾個窮鬼,誰會在乎?


    要不然棉花這麽好的東西,為什麽非要等到大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用強製的手段才能在全國普及開來?


    所以說,隻有糧食產量上去了,才有餘地來種植棉花。


    隻不過在這年頭,想要把糧食產量搞上去又談何容易?哪怕李元嘉拿出了很成熟的曲轅犁,可是到現在大唐的普及率有多少?百分之十?還是百分之二十?還有可以提高灌溉率的新式翻車和筒車,恐怕遍布天下的時間是要十年、百年為單位了。


    而且農業的發展,自然也不是光靠兩樣新工具就能如何如何,要不然曲轅犁和筒車都是唐朝出現的,改變了多少?


    想來想去,李元嘉都是一臉的無奈。


    “沒辦法,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最後把炭筆摔在了白紙上,李元嘉的目光漸漸變得深邃了起來:“造紙術,活字印刷,玻璃,曲轅犁,翻車,筒車,當然還有阿拉伯數字等等,能做多少做多少,總之這輩子隻要是沒白活就好了……唔,說起來,《數學》的前兩冊應該很快就能印刷出來,到時候扔進新華書店試試水好了。”


    李元嘉日常的煩惱和無力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行。


    不過在他的催促下,李忠那邊倒是很快就開是了《數學》第一冊和第二冊的印刷——因為已經做好了雕版,李忠他們也摸清楚了雕版印刷的流程的緣故,兩本書的印刷速度非常快,很快就能完成各自三百本的任務。


    新印出來的兩本書,李元嘉準備讓它們悄無聲息的出現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


    說實話,暫時沒什麽底氣。


    畢竟數學這東西,在這年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真是“沒什麽用”,也隻有少部分的人,比如說賬房先生,或者某些衙門裏負責統計數據的人才能使得上。但是如果他們願意學的話,就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隻有他們自己用不行,必須要其他人也用阿拉伯數字才有意義!


    就好比戶部統計天下錢糧,下屬各州縣送來的都是傳統的寫法,光是他們知道阿拉伯數字用起來簡單方便有個毛用?節省的那點兒時間,還不夠相互之間轉換花費的時間多呢!


    更別說要用那些公式的話,就必須要用橫排,這就更挑戰讀書人的底線了。


    千萬不要以為讀書人們很大氣,就算在兼容並蓄,包容性極強的大唐,貿然改變他們固有的觀念也是很危險的。也就是數學這門課,相對來說還不是那麽的重要,如果換成別的……


    所以說,大肆宣傳要不得。


    悄悄的放在新華書店裏麵,先小範圍的試一下水,然後等以後條件成熟了再想大規模推廣的事情。至於說什麽時候是條件成熟,李元嘉決定慢慢走,慢慢看看再說。


    “小說裏的眾多穿越者前輩,怎麽就那麽容易做到那一切的?”


    想起這些煩人的事情,李元嘉就覺得腦袋疼。


    隨隨便便拿出宋朝發明的活字印刷,就能取代未來還要用上千年的雕版?拿棉花做幾件棉衣,就能讓皇帝全力幫忙推廣?阿拉伯數字什麽的更是超級大殺器,一出來就能收服滿朝文武,瞬間成為數算大師……


    真到了李元嘉穿越的時候,造個翻車都他麽的難的要命!


    別看匠人們的地位不高,可是不管鐵匠還是木匠,那可都是“高技術人才”!普通人想要幹這個,都要先給匠人們當幾年學徒,也就是受苦受累的免費勞動力,才能學到真正的技術,而就憑大唐現有的那些木匠,憑什麽把這些結構複雜的木製機械迅速普及開來?


    扯淡麽!


    細長的炭筆在手中轉得飛快,李元嘉的腦海中一瞬間也不知道轉了多少個念頭,最終還是匯聚到了一句話上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利之一字,才是根本!


    這句出自《史記》第一百二十九章“貨殖列傳”的話,才是千百年來永恆不變的真理!


    活字印刷的成本太高,使用太難?那就讓李忠他們改進到可以取代雕版印刷就行了。瞧不上阿拉伯數字,看不慣橫排的文字?那就讓文人們看到這樣用的好處就是了!覺得棉花不值得花心思種植?那就先讓天下的百姓們先吃飽了,然後有了買棉衣被子的餘錢,天下的地主和商人們自然就會想著種棉花,然後賣給這些人……


    “那麽,該如何做呢?”


    想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李元嘉手中的炭筆終於停了下來。


    一臉的茫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醫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席並收藏大唐醫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