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生代期間,於山的南麓產生一條向的泰前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滄瀾,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滄瀾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岩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岩,才又得以重新出露於地表。


    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今日滄瀾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後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今天雄偉壯觀的滄瀾地貌景觀。


    中生代形成的位於滄瀾南麓的滄瀾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滄瀾雜岩,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岩和頁岩,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餘公裏,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複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


    它直接控製滄瀾和雲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滄瀾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製作用。滄瀾作為一個年青的斷塊山係,是滄瀾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滄瀾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於滄瀾南坡的上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


    而根據葉淩道的了解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第一種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滄瀾主峰風皇頂周圍以及老平台、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裏峰高穀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穀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第二種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夭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變質岩和花崗岩及閃長岩。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穀、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第三種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岩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岩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於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第四種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滄瀾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穀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第五種錫蝕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為變質岩及花崗岩,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滄瀾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穀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峰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穀中穀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滄瀾還發育有眾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


    第一級夷平麵:分布在滄瀾南麓的虎門、紅門、金山及黃山公路四周。海拔高度為50~200米,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相當於華北臨城期的夷平麵。


    第二級夷平麵:分布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為600~800米,相當於華北唐縣期夷平麵。


    第三級夷平麵:分布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麵,相當於華北魯中期夷平麵。


    三折穀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穀的穀坡發生三次轉折,如山北的一條峽穀在其上段約200米的深處,穀坡驟然變陡,又往下200餘米,穀坡幾乎直立,高達20米左右。根據峽穀的穀坡三折變化情況。可以把峽穀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為峽穀上段、峽穀下段和嶂穀形成的三個時期。


    此外,在有些溝穀的縱剖麵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如從西路的黑龍潭往上,穀底坡度逐漸增大,在黑龍潭至黃西河之間穀底坡度為80,黃西河至雲步橋間為10~12度,自雲步橋至南天門穀底坡度迅速變為60度。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


    滄瀾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係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岩,在灰岩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眾多的大小溶洞,它們分別分布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


    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於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於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於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


    滄瀾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後期剝蝕破壞常殘留於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床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床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幽冥之無敵鬼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絕子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絕子夜並收藏幽冥之無敵鬼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