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師謀?”內監徐來為了緩解尷尬,給工師謀提了個醒。


    工師謀詫然迴神。


    “謝大王!”他畢恭畢敬地作了一個揖,方才依著打了許久的腹稿奏道:“大王!微臣有兩事啟奏。其一,今天將大旱,三川枯竭。實乃太廟多年未祀,觸怒先祖,降下災禍也。微臣懇請吾王擇日整備王駕,戒飭車徒,親往太廟祭祀先祖。”


    “愛卿所奏正是孤王所想,現大旱降臨,三川黎庶塗炭,著實是因為孤王失德而觸怒了先祖,孤王自當卜個吉日,親往太廟祭祖罪己。準奏!”


    祭祀是這個時代人的頭等大事,作為現代人的姬延,自然也是不敢鬆懈怠慢。


    況且,這也是一場收買民心的超級政治作秀,還可以趁機敲一筆諸侯們的竹杠,緩解捉襟見肘的王宮燃眉之急,何樂而不為呢。


    “吾王英明!”工師謀雖心中還沒將眼前之人的角色轉變過來,不過還是依照計劃拍了一下馬屁後,接著奏道:“其二,微臣要彈劾一人。此人乃當朝大員,微臣身微職卑。懇請大王聖裁。”


    先拋出個祭祀的球讓姬延接,再引出個彈劾大臣的炸彈來。看得出他也是有些說話藝術,倒也不損這個“謀”字。


    看情形,工師謀要彈劾的,定是昭文君姬文口中的人為截斷三川之人,這一點眾臣都聽的清楚,看的明白。


    而從地理上看,能夠同時在上遊截斷三川的諸侯國隻有韓國和西周國,韓國現在前線急需糧草,不可能自己截斷上遊害下遊的百姓。


    所以眾臣猜測,人為截斷三川之事若屬實,八九不離十定是那好事的西周公姬供之所為。


    “放肆!彈劾百官輪得到你一個小小的鄉師?”還沒等姬延發話,大宰寧越先站出來嗬斥了起來。


    作為天官塚宰的掌門人,監察群臣是他的權利範圍。自然是見不得本屬於地官司徒屬的鄉師在此僭越行權。


    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寧越是秦惠文王的人,代表的是秦國的利益。


    東周昭文君是個謹慎之人,沒有掌握證據不會隨意出言,所以可以斷言,西周國武公姬供之截斷三川而使其枯竭之事,現在已然明了。


    隻是秦國位於三川上遊,與秦國對立的另一豪強齊國位於河水下遊,所以寧越樂見其成。


    且西周國是秦國最忠實的小弟,做大哥的哪能見小弟被人欺負而不插手。


    不過代表三川下遊其他韓國、魏國、齊國、衛國、魯國等諸侯國的大臣此刻也是一言不發。


    小小的西周國自然是不在他們眼裏的,他們真正顧忌的是它背後的大秦帝國。


    而寧越,此刻則正是秦國的代言人。


    這些大臣們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可謂心術不正,各懷鬼胎。


    現在秦國如日中天,秦楚大戰,韓國和魏國作為秦國的盟友,雖然受災,但是也不敢有怨言。


    至於齊國、衛國、魯國等,在秦楚大戰戰事不明了,國內國主沒有明確選邊站的情況下,自然是不會去觸強大的秦國的黴頭的。


    這些大臣都在觀望,同時自然也希望站出來一個不怕死的人來捅破這一層窗戶紙,讓事態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現在寧越出來嗬止工師謀諫言,眾大臣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


    隻有代表楚國利益的大司馬杜赫此時心情最為愉悅。


    西周武公姬供之截斷三川這件事,無論怎麽發展,對楚國都是有利的。


    若這件事捅破了,雖說是西周國所為,但難免不讓人懷疑背後會有秦國指使,那秦國的聲譽自然會受到很大影響,山東諸國便有背秦向楚的可能。


    若這件事壓下了,大部分國土在三川流域的韓國就會因旱災而缺糧,韓國一直在往秦國前線運糧,糧草就會更加短缺。那眼下楚將景翠率領十萬楚軍圍攻了五個月還沒能攻下的雍氏城,就會不攻自破。


    雍氏一破,韓軍必會一潰千裏,如此一來,楚懷王窺伺九鼎,代周行王事的政治抱負也就近在眼前了。


    空隙間,早有宦官悄悄溜出宮門,往洛陽西周國駐地通風報信去了。


    “寧相莫氣,本君管教下臣不利,還望擔待。不過我王聖明,廣開言路,下臣踴躍諫言,也是應當提倡的。”作為司徒屬掌門人的大司徒國舅韓慶此時站出來當起了和事老。


    韓慶為韓國公子,代表的是韓國利益,他倒是不客氣,直接將工師謀僭越行權一事扣到了天子姬延身上。


    眼下韓國前線戰事吃緊,他自然是希望三川水流暢通,灌溉好韓國農作物,保證前線糧草供給。隻是明麵上不敢得罪盟友秦國,現在見有人不怕死去捅這個馬蜂窩,很是樂意。


    “韓國舅如此雨露均沾,左右逢源,倒是自在呀。”魏襄王的代言人,大宗伯史舍出言諷道。


    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魏國作為沒落的戰國霸主,自從被秦國打趴以後,現在成了周邊大小諸侯國眼中一塊很大的肥肉,各條邊境線都很不太平。


    南邊的楚國,早就盯上了還在楚晉之戰時就想得到的魏國重鎮鄢陵。


    北邊同屬三晉的趙國,也不顧同出手足之情,陳兵十萬於魏、趙邊境的中牟,蠢蠢欲動。


    而東邊的齊、宋兩國最近也走得很近。


    宋國雖小,可那稱王還不滿十年的宋康王,在稱王後的幾年卻很是得誌。


    先是東伐齊,取五城。而後南敗楚,拓地三百餘裏,接著西敗魏軍,取二城,順帶滅了滕國,有其地。江湖人送外號“五千乘之勁宋”。


    周圍一票大國被這宋康王虐了個遍,儼然一副戰國小霸主的作派。


    宋國是殷商後裔,先祖薇子啟是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所以最近王宮熠熠生輝的宋康王早就有取道魏國東部屏障煮棗,西進王畿洛陽,奪迴九鼎,複興殷商的野心。


    在這秦楚大戰的契機,宋國和齊國重修舊好,怎能讓魏國心安。


    所以危機重重的魏國,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緊緊抱住盟國秦國的大腿不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之東周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雨雪寒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雨雪寒村並收藏戰國之東周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