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仿佛一陣強心劑,給曬會兒太陽都需要排隊、不到萬不得已不想開口說話免得體力流失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幾乎每個人都在聊雪地蔬菜的事:


    “看到負二樓門口張貼的照片了嗎?聽說是無人機拍攝的,雪地裏長出了許多這樣的菜,馬上就有口福了。”


    “這菜我認識,烏塌菜嘛!以前老家種了喂豬的,現在想吃一口竟成了奢侈。”


    “快了!再等個把月應該能吃了,看照片長得不算少,每人半顆一顆分不到,幾片葉子怎麽也得有吧?”


    “……”


    老百姓關心的是總算能吃上一口新鮮蔬菜了,政府領導們聚在一起,則是在研究這些菜是怎麽冒出來的。


    盡管這些菜苗經過檢驗檢測確定無毒可食用,可來源不明這一點總歸讓決策者生疑。


    “……不僅我們市,周邊地區也都有發現,像是一夜之間冒出來似的。”


    “照這麽說,應該不是人為。這種天氣環境,個人沒有這麽大的能耐。如果是群體……這麽大的覆蓋麵,我們的無人機一直在巡邏,有異常早就發現了。”


    “確實!何況這時候有種子、能種菜讓大夥兒改善夥食的人,稱他/她為‘英雄’都不為過,何必偷偷進行?上交給政府,不是更方便?所以我認為是自然生長出來的。”


    “我也覺得不是人為,恐怕是極寒天氣下,物種的適應反潰生物界不是有句話叫‘適者生存’嘛。”


    一把手沉吟片刻問秘書:“南部和北部到現在都沒發現這兩種菜?”


    “是的,隻我們中原這一片有。”


    這就奇怪了。


    一把手指尖敲著桌麵,百思不解。


    有人突發奇想:“會不會是我們中原的氣溫剛剛好適應這兩種菜生長?”


    大夥兒一想有道理。


    北方氣溫低到爆表,具體多冷氣象專家也預測不出來了。


    南方濕度大,一下雪就結冰,農作物早就凍死了。


    也就中原相對好點兒,最低氣溫尚且還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徘徊,氣候幹燥積雪相對蓬鬆,抗寒耐低溫的種子被雪包裹著反而發芽了……


    討論來討論去,似乎也就這個觀點最合理。


    一把手讓秘書整理會議資料,一會兒上報總部。


    “對了,你和匿名郵件人還保持著聯係吧?問問他/她是否需要新鮮蔬菜。”


    做好事不留名的徐·英雄·茵當天晚上上網時,發現郵箱裏躺著一封來自市政辦公廳秘書處的郵件,看完抽了抽嘴角。


    這是真心想要迴報她的貢獻還是想借機打探她的住址啊?


    無論哪個,姐是缺一顆兩顆青菜的人嗎?


    當即迴複:不需要,謝謝!      那廂,一把手聽完秘書轉述若有所思:冰封三個多月不需要綠色蔬菜?這麽看來,對方要麽不是普通人,要麽……是南半球的居民?


    隻有南半球沒被冰雪覆蓋,反而處處都像盛夏天,南極冰山據說已經融了好幾座。


    高溫輻射下,人們出行困難,熱射病導致的死亡率是個可怕的數字。高緯度地區很多民居都沒裝空調,氣溫爬到四十度後不得不搬到地下生活。


    但那些耐熱耐高溫的植被卻猶如到了天堂,根部汲取著南極冰山融化的雪水,一夜間竄了好幾公分。


    南半球各國都在考慮,要是從此以後常年高溫,他們打算借參天大樹建空中住宅、研發私人飛行器、開辟飛行航道。


    明明都在地球上,差距卻是如此大。


    一個地球仿佛被結界隔成了兩個世界,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但要說舉國搬遷去南半球,也不現實。


    高溫導致的疾並死亡率也不低,有些地區因為消殺不及時造成瘟疫肆虐。


    何況匿名郵件提到極寒兩三年後進入高溫,屆時全球高溫海平麵上升,山火、海嘯、疾病等災難紛至遝來,南半球也不見得多安生。


    倒不如踏踏實實擴建地下基地、改善居住環境,盡量挺過極寒、高溫這幾年,以求保全盡量多的人類,生命不息、薪火相傳。


    徐茵迴完信,繼續瀏覽新聞。


    各地的網絡係統時好時壞,消息斷斷續續的並不全麵。


    於是她“翻牆”連上了南半球一個國家的新聞網。


    說起來,這“翻牆”技術還是小瑾同誌教她的,關鍵時刻確實挺管用。


    徐茵上了會兒網,多少了解了高溫籠罩下的南半球目前是什麽情況。


    過兩年,北半球也難逃這樣的局麵,甚至比這更糟糕。因為經曆長達兩年的極寒,物資已經極其匱乏。


    不像南半球,高溫雖然也誘發了不少疾並死亡,但熱帶作物種植比在極寒天氣下要相對容易。


    這麽一想,還是得多種田、廣積糧,為後續做準備。


    徐茵收起電腦,探頭看了看,見小夥伴們睡得很香,躡手躡腳下到負五層,推開設備房的逃生門,出去是機器人日以繼夜建造的另一座地堡。


    隻不過和他們現在生活的地堡不一樣,這裏不僅大,而且每層都是種植區,土壤是她上個小世界未雨綢繆囤的營養土,為提高存活率,還摻了一點點桃源星息壤土。


    區塊之間留出了一個圍著護欄的天井,采光係統輸入的自然漫射光,透過天井能照到每一層,護欄旁每隔一段距離安著一套全自動灌溉設備,出水口放了一顆細碎的溫泉熾石,噴灑出的水溫度保持在十六度上下,久而久之,整座地堡就像是一座超級大的多層蔬菜大棚。


    根據光照和灌溉強度的不同,她給每塊區域豎了個牌子,寫上作物種類,陽光充沛、灌溉力度大的樓層、區域,用來種植水稻、土豆、玉米,陽光充沛但不需要頻繁灌溉的區域種植小麥、棉花;即使有天井也曬不到陽光的陰暗區域,種植木耳菜、大白菜、奶白菜、芥菜等喜陰作物;負十層甚至更深的陰暗暖濕區域,用來繁殖菌類作物。


    她把“大棚”建造、規劃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有缺陷的地方加以改進,一點一點打造成溫帶和亞熱帶植物生長的宜居環境。


    至於耐高溫的熱帶作物,過兩年有的是機會栽種,就不浪費“大棚”有限的空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快穿之炮灰她選擇種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席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席禎並收藏快穿之炮灰她選擇種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