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屋裏,顧嫣然才見韓綺姐妹兩個已然到了,正圍著韓老夫人說話呢。
既是除了服,韓綺姐妹兩個也換上了顏色衣裳:韓綺是白底繡紅色虞美人的長襖,下頭露出粉藍色裙擺,頭上戴了一枝鑲細碎紅寶的如意頭金步搖,在耳邊垂下一串雕花金珠;韓絹則是湖藍色散繡碎花的小襖,下頭櫻草色六幅裙,頭上梳了雙丫髻,插了兩朵累絲鑲珠金花。姐妹兩個都戴著一副鑲碧璽的金項瓔珞,各垂了一塊金鎖片。
見韓晉綴著顧嫣然姐妹兩個進來,韓綺眉毛微微一挑,似笑非笑地道:“哥哥今兒怎麽這樣早?”
韓晉坦然一笑,坐到韓老夫人身邊:“不是今兒要去廟裏嗎?自然要早過來些。”說著,眼睛向顧嫣然一掠,笑道,“表妹快坐下。”
韓絹眼睛一轉,笑嘻嘻地道:“方才好像聽見表姐跟大哥在外頭說話兒,不知說什麽呢?”
韓晉漫不經心地道:“表妹看著我這帶鉤好,就說了幾句。”說著,又衝顧嫣然笑了笑。
顧嫣然心裏一陣不悅,轉過頭去向韓老夫人道:“今早起來才覺得涼了,老夫人今日出門,可要多穿一件衣裳。”
韓老夫人笑眯眯地道了聲好,又看顧嫣然身上:“你們姐妹兩個也該穿厚實些,今日去山上,那兒山風大,可叫丫鬟們帶了大氅不曾?”
顧嫣然略略猶豫了一下,還是道:“晚輩想——今日就不去廟裏了,畢竟是為老太爺上香,晚輩和妹妹是外人……”本來說好今日眾人都去附近的山廟上香,但這會兒她忽然覺得應該離韓晉遠一點兒,不去最好。
“這孩子——”韓老夫人輕輕拍了拍她的手,“怎麽說起外人的話來了?這是你姨母家,哪裏來的外人?打從來了就一直念書,年輕姑娘家也要出去動一動散散心才是。都去,都去。”
韓老夫人發了話,顧嫣然也隻能點了頭。忽聽門口丫鬟同喜的聲音笑道:“太太來了怎麽不進屋,倒站在門口吹風?”
眾人一迴頭,隻見孟素蘭不知道幾時來的,被同喜這樣一說,才一邊打簾子往屋裏走,一邊含笑道:“方才走急了,身上有些燥,原想這裏涼快略站一站,偏就被你這小蹄子看見了嚷出來,若是母親誤以為我在聽壁角,我便隻找你算賬。”
韓老夫人身邊四個大丫鬟,同福同壽同喜同祿,年紀都在十八九歲,是韓家是極有臉麵的,其中又最數同喜脾性直爽得老夫人喜愛,說話也不大有什麽顧忌,聞言便笑道:
“奴婢原是怕這穿堂裏風冷,太太站久了著了涼,偏太太這樣歪了奴婢的真心。”
孟素蘭笑著指了指她,便向韓老夫人道:“母親,馬車都備好了,可是這會兒便出門?”
韓老夫人便拿過拐杖站了起來:“這會兒就走。再晚些那日頭也熱了,爬山的時候可又流汗,容易被山風閃著。”
馬車果然都在門外停著了。韓老夫人帶著韓綺韓絹坐一輛,孟素蘭帶著顧嫣然姐妹兩個一輛,韓縝感了風寒不去,韓晉韓磊便騎馬相隨,一行人熱熱鬧鬧出了莊子,直往十幾裏外的山廟而去。
孟素蘭倚了車廂坐著,從車窗裏看見韓晉策馬隨著自己車子,時不時往裏瞅一眼,心裏無端地就有些憋悶起來。再看顧嫣然,卻是坐在車廂最裏頭,眉眼也不抬一下,更不往車窗外看,這才又鬆了口氣,暗自思量起來。
此地的山廟名為般若寺,寺廟雖小,卻是在這山中已有近百年曆史,外人大約不知,但本地人若有什麽事,都來此廟中上香,雖比不上各處大廟,香火倒也過得去。韓家今日便是在這裏要替韓老太爺做一場周年法事,念上八十一卷經文。這不是什麽大法事,但廟裏也因此關閉了山門,謝絕閑雜香客,隻等韓家人來。
馬車停在山下,因山不高,除了韓老夫人是坐了山轎之外,其餘人都步行上去。女孩子們到底是疏於運動,將將走到山門的時候,都已經有些腿腳無力了。韓晉倒是輕輕鬆鬆跟在韓老夫人的山轎旁邊,迴頭看見顧嫣然戴著輕紗帷帽,因有些熱了便將紗帷稍稍卷起,露出半邊緋紅的臉頰,心裏不覺又是一動,放慢了腳步等她走上來便笑道:“表妹可是累了?前頭就到山門了。”說著揮起衣袖替她扇扇風,又道,“這時候陽光有些烈了,該帶柄扇子出來才是。”
顧嫣然抬起手像是掠頭發,卻將紗帷放了下來,客氣地道:“多謝表哥了,我並不熱。”說罷站住了腳,迴頭招唿顧怡然,“妹妹快些走,前頭就是山門了。”
韓晉也站著不動,笑道:“表妹還該平日裏常出來走走,身子強健了,爬山便不會這樣累。”
這會兒韓綺和韓絹也跟著孟素蘭走了上來,韓絹眼睛在韓晉和顧嫣然之間一轉,嗤地一笑:“大哥這麽關心表姐,怎也不見這樣關心我們?”
韓晉臉都不紅:“胡說,大哥幾時沒關心過你們?你屋子裏那山水盆景兒,是誰給你的?”
韓絹臉上笑著,心裏卻啐了一口。那山水盆景分明是韓綺挑剩下的才
塞給了自己,可恨她還得擺在屋裏最顯眼的地方,好叫人看看嫡兄嫡姐多麽友愛。
孟素蘭拭了拭額頭上的薄汗,眉頭微皺看了韓晉一眼:“你祖母的轎子都到山門了,還不快跟上去!”難道沒看見韓磊一路都緊緊跟著,莫不成讓他在韓老夫人麵前扮演孝順孫子?自己這個兒子,小時樣樣都好,越大倒越不懂事了。
韓晉並不怕母親生氣,咧嘴一笑,轉身快步追韓老夫人去了。孟素蘭又拭了把汗,看顧嫣然從頭至尾都隻管拉著顧怡然,帶來的丫鬟寫意也緊緊跟著她寸步不離,才稍稍放心,開口道:“都快些走,別讓你們祖母等著咱們。”
般若寺山門雖小,卻是本地特產的白石雕成,左邊是八部天龍,右邊是十八羅漢,雖是鄉間石匠雕刻,卻也生動莊嚴。此時韓老夫人的山轎剛剛上了階梯,在門前空地上落下,便聽門內有人在爭論:“我家少爺是來上香的,你們這寺廟如何這等無禮,竟攔著香客不許進,莫不成是要壞佛祖的香火?”
“阿彌陀佛——”前來迎客的沙彌迎頭被扣了一頂壓死人的大帽子,連忙辯解,“施主,此地佛堂,不可妄語。今日有女香客前來做法事,本寺不宜再接待施主,還請施主見諒。”
“這麽大的寺廟,她們自做法事,我家少爺不過去大殿上拜拜菩薩,哪裏就怕衝撞了不成?”小廝仍不肯罷休,“莫非你是怕我家少爺拿不出香油錢?”
“阿彌陀佛——”沙彌又被扣了一頂愛錢的帽子,“施主怎說這話,實在是女香客早已與本寺打過招唿,且是為家中亡人做法事,不可褻瀆,還請施主見諒,不要難為小僧。”
“罷了罷了,知墨,不要再爭論了。”另一個少年聲音響起,打斷了小廝後頭的話,“既是今日不巧,我們改日再來便了。”
“少爺,那怎麽行!”小廝急了,“今兒可是夫人生辰,您還不是為了這個來上香的?若是過了明日,可就不是正日子了。”
韓老夫人將這些話都聽在耳中,轉頭對同喜道:“去跟小師傅說,就讓這位公子入寺上香便了,橫豎他隻是一人,也礙不著我們什麽,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同喜答應一聲就過去了,片刻之後,便見一個十四五歲的錦衣少年自山門裏出來,走到韓老夫人轎子前頭便做了個揖:“多謝老夫人成全。”
韓老夫人坐在轎子裏頭看了一眼,見這少年麵如冠玉,其相貌不在韓晉之下,身上穿的是蜀錦袍子,頭發用一根錦絛束著,上頭還
鑲了一顆珍珠,難得顏色是深黑,光澤又好,不仔細瞧不起眼,細看便知是顆罕見的黑珍珠,價值不菲。
韓老夫人活了五十多歲,娘家也曾顯赫過,夫家更是世代為官,好東西也見過許多,此時見了這少年打扮,便知道非富即貴,就連身邊帶的那個小廝,身上穿的也是官緞直裰,說的更是一口官話,地地道道京城口音。
沔陽到底是小地方,這樣的人屈指可數,韓老夫人心裏輪了一輪,就猜這少年多半是京城來北麓書院讀書的,隻可惜韓太傅臥病這些年她不曾出門,韓家門庭也日漸冷落,實在不知這少年是京城裏哪家勳貴的公子。北麓書院如今有不少官宦人家子弟,何況京城裏高官多如狗,隨便來一個也不能得罪——當然,韓家人從前也在此列,隻是現時不比往日,也就說不得了。
這一會兒工夫,韓老夫人已然將這些念頭在肚裏過了一圈,口中溫和道:“不必客氣,小公子一片孝心,佛祖自鑒,必然心想事成,請裏頭去罷。”不過是上幾支香的工夫,耽擱不了韓家做法事,又何必不結這善緣呢。
既是除了服,韓綺姐妹兩個也換上了顏色衣裳:韓綺是白底繡紅色虞美人的長襖,下頭露出粉藍色裙擺,頭上戴了一枝鑲細碎紅寶的如意頭金步搖,在耳邊垂下一串雕花金珠;韓絹則是湖藍色散繡碎花的小襖,下頭櫻草色六幅裙,頭上梳了雙丫髻,插了兩朵累絲鑲珠金花。姐妹兩個都戴著一副鑲碧璽的金項瓔珞,各垂了一塊金鎖片。
見韓晉綴著顧嫣然姐妹兩個進來,韓綺眉毛微微一挑,似笑非笑地道:“哥哥今兒怎麽這樣早?”
韓晉坦然一笑,坐到韓老夫人身邊:“不是今兒要去廟裏嗎?自然要早過來些。”說著,眼睛向顧嫣然一掠,笑道,“表妹快坐下。”
韓絹眼睛一轉,笑嘻嘻地道:“方才好像聽見表姐跟大哥在外頭說話兒,不知說什麽呢?”
韓晉漫不經心地道:“表妹看著我這帶鉤好,就說了幾句。”說著,又衝顧嫣然笑了笑。
顧嫣然心裏一陣不悅,轉過頭去向韓老夫人道:“今早起來才覺得涼了,老夫人今日出門,可要多穿一件衣裳。”
韓老夫人笑眯眯地道了聲好,又看顧嫣然身上:“你們姐妹兩個也該穿厚實些,今日去山上,那兒山風大,可叫丫鬟們帶了大氅不曾?”
顧嫣然略略猶豫了一下,還是道:“晚輩想——今日就不去廟裏了,畢竟是為老太爺上香,晚輩和妹妹是外人……”本來說好今日眾人都去附近的山廟上香,但這會兒她忽然覺得應該離韓晉遠一點兒,不去最好。
“這孩子——”韓老夫人輕輕拍了拍她的手,“怎麽說起外人的話來了?這是你姨母家,哪裏來的外人?打從來了就一直念書,年輕姑娘家也要出去動一動散散心才是。都去,都去。”
韓老夫人發了話,顧嫣然也隻能點了頭。忽聽門口丫鬟同喜的聲音笑道:“太太來了怎麽不進屋,倒站在門口吹風?”
眾人一迴頭,隻見孟素蘭不知道幾時來的,被同喜這樣一說,才一邊打簾子往屋裏走,一邊含笑道:“方才走急了,身上有些燥,原想這裏涼快略站一站,偏就被你這小蹄子看見了嚷出來,若是母親誤以為我在聽壁角,我便隻找你算賬。”
韓老夫人身邊四個大丫鬟,同福同壽同喜同祿,年紀都在十八九歲,是韓家是極有臉麵的,其中又最數同喜脾性直爽得老夫人喜愛,說話也不大有什麽顧忌,聞言便笑道:
“奴婢原是怕這穿堂裏風冷,太太站久了著了涼,偏太太這樣歪了奴婢的真心。”
孟素蘭笑著指了指她,便向韓老夫人道:“母親,馬車都備好了,可是這會兒便出門?”
韓老夫人便拿過拐杖站了起來:“這會兒就走。再晚些那日頭也熱了,爬山的時候可又流汗,容易被山風閃著。”
馬車果然都在門外停著了。韓老夫人帶著韓綺韓絹坐一輛,孟素蘭帶著顧嫣然姐妹兩個一輛,韓縝感了風寒不去,韓晉韓磊便騎馬相隨,一行人熱熱鬧鬧出了莊子,直往十幾裏外的山廟而去。
孟素蘭倚了車廂坐著,從車窗裏看見韓晉策馬隨著自己車子,時不時往裏瞅一眼,心裏無端地就有些憋悶起來。再看顧嫣然,卻是坐在車廂最裏頭,眉眼也不抬一下,更不往車窗外看,這才又鬆了口氣,暗自思量起來。
此地的山廟名為般若寺,寺廟雖小,卻是在這山中已有近百年曆史,外人大約不知,但本地人若有什麽事,都來此廟中上香,雖比不上各處大廟,香火倒也過得去。韓家今日便是在這裏要替韓老太爺做一場周年法事,念上八十一卷經文。這不是什麽大法事,但廟裏也因此關閉了山門,謝絕閑雜香客,隻等韓家人來。
馬車停在山下,因山不高,除了韓老夫人是坐了山轎之外,其餘人都步行上去。女孩子們到底是疏於運動,將將走到山門的時候,都已經有些腿腳無力了。韓晉倒是輕輕鬆鬆跟在韓老夫人的山轎旁邊,迴頭看見顧嫣然戴著輕紗帷帽,因有些熱了便將紗帷稍稍卷起,露出半邊緋紅的臉頰,心裏不覺又是一動,放慢了腳步等她走上來便笑道:“表妹可是累了?前頭就到山門了。”說著揮起衣袖替她扇扇風,又道,“這時候陽光有些烈了,該帶柄扇子出來才是。”
顧嫣然抬起手像是掠頭發,卻將紗帷放了下來,客氣地道:“多謝表哥了,我並不熱。”說罷站住了腳,迴頭招唿顧怡然,“妹妹快些走,前頭就是山門了。”
韓晉也站著不動,笑道:“表妹還該平日裏常出來走走,身子強健了,爬山便不會這樣累。”
這會兒韓綺和韓絹也跟著孟素蘭走了上來,韓絹眼睛在韓晉和顧嫣然之間一轉,嗤地一笑:“大哥這麽關心表姐,怎也不見這樣關心我們?”
韓晉臉都不紅:“胡說,大哥幾時沒關心過你們?你屋子裏那山水盆景兒,是誰給你的?”
韓絹臉上笑著,心裏卻啐了一口。那山水盆景分明是韓綺挑剩下的才
塞給了自己,可恨她還得擺在屋裏最顯眼的地方,好叫人看看嫡兄嫡姐多麽友愛。
孟素蘭拭了拭額頭上的薄汗,眉頭微皺看了韓晉一眼:“你祖母的轎子都到山門了,還不快跟上去!”難道沒看見韓磊一路都緊緊跟著,莫不成讓他在韓老夫人麵前扮演孝順孫子?自己這個兒子,小時樣樣都好,越大倒越不懂事了。
韓晉並不怕母親生氣,咧嘴一笑,轉身快步追韓老夫人去了。孟素蘭又拭了把汗,看顧嫣然從頭至尾都隻管拉著顧怡然,帶來的丫鬟寫意也緊緊跟著她寸步不離,才稍稍放心,開口道:“都快些走,別讓你們祖母等著咱們。”
般若寺山門雖小,卻是本地特產的白石雕成,左邊是八部天龍,右邊是十八羅漢,雖是鄉間石匠雕刻,卻也生動莊嚴。此時韓老夫人的山轎剛剛上了階梯,在門前空地上落下,便聽門內有人在爭論:“我家少爺是來上香的,你們這寺廟如何這等無禮,竟攔著香客不許進,莫不成是要壞佛祖的香火?”
“阿彌陀佛——”前來迎客的沙彌迎頭被扣了一頂壓死人的大帽子,連忙辯解,“施主,此地佛堂,不可妄語。今日有女香客前來做法事,本寺不宜再接待施主,還請施主見諒。”
“這麽大的寺廟,她們自做法事,我家少爺不過去大殿上拜拜菩薩,哪裏就怕衝撞了不成?”小廝仍不肯罷休,“莫非你是怕我家少爺拿不出香油錢?”
“阿彌陀佛——”沙彌又被扣了一頂愛錢的帽子,“施主怎說這話,實在是女香客早已與本寺打過招唿,且是為家中亡人做法事,不可褻瀆,還請施主見諒,不要難為小僧。”
“罷了罷了,知墨,不要再爭論了。”另一個少年聲音響起,打斷了小廝後頭的話,“既是今日不巧,我們改日再來便了。”
“少爺,那怎麽行!”小廝急了,“今兒可是夫人生辰,您還不是為了這個來上香的?若是過了明日,可就不是正日子了。”
韓老夫人將這些話都聽在耳中,轉頭對同喜道:“去跟小師傅說,就讓這位公子入寺上香便了,橫豎他隻是一人,也礙不著我們什麽,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同喜答應一聲就過去了,片刻之後,便見一個十四五歲的錦衣少年自山門裏出來,走到韓老夫人轎子前頭便做了個揖:“多謝老夫人成全。”
韓老夫人坐在轎子裏頭看了一眼,見這少年麵如冠玉,其相貌不在韓晉之下,身上穿的是蜀錦袍子,頭發用一根錦絛束著,上頭還
鑲了一顆珍珠,難得顏色是深黑,光澤又好,不仔細瞧不起眼,細看便知是顆罕見的黑珍珠,價值不菲。
韓老夫人活了五十多歲,娘家也曾顯赫過,夫家更是世代為官,好東西也見過許多,此時見了這少年打扮,便知道非富即貴,就連身邊帶的那個小廝,身上穿的也是官緞直裰,說的更是一口官話,地地道道京城口音。
沔陽到底是小地方,這樣的人屈指可數,韓老夫人心裏輪了一輪,就猜這少年多半是京城來北麓書院讀書的,隻可惜韓太傅臥病這些年她不曾出門,韓家門庭也日漸冷落,實在不知這少年是京城裏哪家勳貴的公子。北麓書院如今有不少官宦人家子弟,何況京城裏高官多如狗,隨便來一個也不能得罪——當然,韓家人從前也在此列,隻是現時不比往日,也就說不得了。
這一會兒工夫,韓老夫人已然將這些念頭在肚裏過了一圈,口中溫和道:“不必客氣,小公子一片孝心,佛祖自鑒,必然心想事成,請裏頭去罷。”不過是上幾支香的工夫,耽擱不了韓家做法事,又何必不結這善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