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兩軍的空戰明顯分成了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是高速纏鬥的殲擊機區另一個是低速的強擊機區。


    蘇軍的殲擊機是清一色的米格3。


    這是空軍改革時整頓的,根據舒爾卡的精簡思維整合戰機,目標是為了便於維護和指揮,所以一個航空師裏當然要裝備同一款戰機。


    這款戰鬥機是蘇聯的新型戰機,而且性能相當優秀,甚至說性能超過德軍使用的bf109也不為過,比如其在5000米的高度上飛行速度比bf109還快,飛機爬升至5000米高空僅需5.1分鍾。(注:米格3和雅克1是蘇聯空軍能與德軍戰機抗衡的兩款戰機)


    蘇聯空軍之所以在開戰初期一敗塗地,一方麵是因為開戰時沒有準備以及空軍編製指揮混亂以至大批飛機還沒起飛就被在機場炸毀。另一方麵是飛行員素質問題。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米格3的這些性能隻是紙麵上的性能,或者說是測試時的性能,在實際作戰中卻因為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其性能大打折扣。


    比如重量大轉彎半徑大……這時代的戰機空戰最講究的就是速度和靈活性,速度快當然能占據優勢,但不夠靈活一轉彎就落後同樣會被輕易被敵人甩掉。


    另外還有無線電設備缺乏及落後的問題,這就關係到戰機之間的協同。


    然而這些還隻是小問題,或者也可以說是蘇聯空軍戰機大多都存在的問題,米格3更嚴重的問題卻是兩個問題的聯合:


    一個是發動機過熱,發動機過熱就會導致座艙過熱。


    如果僅僅隻是這個問題也就罷了,因為座艙過熱還有辦法解決,比如巡航飛行時打開一部份座艙蓋散熱,等有情況需要戰鬥時再關上座艙蓋作戰。


    問題在於米格3還有一個很奇葩的毛病,飛行時座艙蓋無法打開。


    這不僅會使飛行員無法逃生,還會使座艙蓋內持續升溫讓飛行員無法承受,尤其是在這炎熱的夏天。


    因此,米格3飛行員通常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飛行時始終保持座艙蓋打開的狀態……座艙蓋也就形同虛設。


    座艙蓋開著飛行的結果,就是飛行速度銳減。


    這樣,原本速度比德軍bf109快的米格3就比對方慢,再加上不夠靈活,於是性能全麵落後。


    這是米格3停產的原因之一。


    但即便如此,米格3懟德軍的bf109還是有能力一戰的,何況此時的米格3在數量上是德軍bf109的兩倍有餘,這使德軍bf109左支右拙狼狽不堪,雖然擊落了幾架米格3但同時也有bf109被擊落擊傷。


    威廉上校一邊操控著戰機與敵方戰機周旋一邊通過步話機大喊:“各隊報告戰況!”


    “第一中隊,損失一架,擊落三架!”


    “第二中隊,損失一架,擊落兩架!”


    “第三中隊,損失兩架,擊落四架!”


    威廉上校簡單的分析了下戰局,包括自己擊落的兩架戰機在內,他們一其擊墜了十一架敵機,己方損失了四架。


    對於被埋伏一方來說戰損比接近三比一是個不錯的成績。


    如果按這樣的成績打下去,麵前這些俄戰機會在德戰機之前傷亡殆盡。


    不過威廉上校卻知道是不能這麽算的。


    原因是這其中存在彈藥問題……敵機的數量是己方兩倍多,這也就意味著敵人至少有兩倍多的彈藥,而己方一架接著一架擊落敵機卻要消耗更多的彈藥,尤其這其中還有些戰機雖沒有被擊墜但卻被擊傷。


    也就是說,再這麽打下去,吃虧的將毫無疑問是德軍機群。


    想了想,威廉上校就下令道:“再堅持幾分鍾,我掩護b機群!”


    說著威廉上校一拉機頭,就帶著僚機趕向強擊機方向……


    這時威廉上校才發現敵人的主要目標其實是b機群,因為b機群已經損失慘重被打得招架之力都沒有了。


    蘇軍在強擊機的數量上對德軍強擊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優勢,80對60,按理說隻要德軍飛行員素質過硬,這個數量差距根本就算不上什麽。


    問題在於德軍強擊機的空戰性能全麵落後於蘇軍強擊機。


    這取決於蘇德兩軍對強擊機的定義和要求。


    德軍對強擊機總體不夠重視,這是由於一戰時期普遍存在一種戰機不適合攻擊地麵目標的思想決定的。


    這種思想對於一戰來說是正確的,因為那時的戰機過於脆弱,而且速度慢,而地麵目標比如步兵、炮兵,它們卻有大量的機槍、高射機槍等防空裝備。


    遠遠的看到幾架戰機飛來,地麵部隊早就架起機槍等著了,等飛機飛近了,一排子彈過去飛機往往還沒開火就解體了。


    所以,一戰時的飛機要麽進行空戰、偵察,要麽就是轟炸基本沒有防空準備的固定目標。


    德軍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強擊機起步較晚。


    然後德國的科學家一合計……如果要生產對地戰機的話,那就應該將殲擊機和強擊機的發動機錯開,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殲擊機的產量。


    否則,如果兩者用同一款發動機的話,強擊機就搶占殲擊機的生產速度了。


    然後很明顯,德軍認為殲擊機比強擊機重要,因為殲擊機是用來爭奪製空權的,而在擁有製空權之後,強擊機就不需要什麽空戰能力隻需要專心對付地麵目標就可以了。


    於是,德軍“亨舍爾”攻擊機就基本拋棄了空戰能力而且使用落後的發動機,這決定了“亨舍爾”速度慢、笨拙等缺點。


    蘇軍在強擊機的發展上卻不是這麽看的,蘇軍是陸權國家,他們一度認為戰機就是為步兵提供火力掩護的東西,於是一早自38年起就開始研製強擊機,戰爭爆發前“伊爾2”強擊就進入了批量生產並服役,而且還保留了一部份空戰能力。


    更重要的還是,此次作戰德軍的目標是對付蘇軍坦克,於是“亨舍爾”攜帶的彈藥都是航彈、穿甲彈,而蘇軍“伊爾2”從一開始就是奔著空戰來的,把主要對地作戰的火箭彈全省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聯194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遠征士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遠征士兵並收藏蘇聯194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