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很佩服那些迴到古代就能通曉經史,博古通今,然後開創學派,永垂不朽的人。
就他那點在後世積累起來的學識,看懂古文還算勉強湊合,畢竟他也是古文閱讀題都能拿高分的優等生,因為記性的緣故,他也能背出不少詩詞文章,來到這個世界之後,記憶力甚至又得到了加強。然而,這遠遠不夠他應付這年頭那才子滿地,大儒如林的學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在他這具身體生長發育的最佳時間,並沒有一個相應的老師來教他這些!如果說,有人能輕輕鬆鬆就自學四書五經,然後還能和什麽名士大儒談論其中的道理,那絕對不包括他。
畢竟,他老師葛雍固然是貨真價實的大儒不錯,可他和葛雍的關係那真是一言難盡。真正說起來,葛老師的著作他還是迴京之後才真正開始看的,而之前葛雍留在翠筠間那座竹屋中的算學典籍……因為保存不善早就化成灰灰了。
但多虧這個美麗的誤會,他方才成了葛雍的學生,然後方才能夠像現在這樣招搖撞騙……可正因為葛老師也沒來得及教他經史之類的東西,所以他在引經據典這方麵,當然跟不上那些真正博覽群書,而且說話還喜歡旁征博引的老學究。
所以,此時張壽呆在葛府正堂,麵對葛雍引介給他的那幾位據說德高望重,名聲顯赫的名士高人,他看似舉止風雅,謙遜有禮,談笑自若,但心裏卻著實是無聊極了,也無奈極了。
他也知道,這年頭士人的認可乃是在官場立身的基礎,否則,別看你昔日權勢赫赫,可死後蓋棺論定的時候,一群執掌春秋史筆的人,卻能把一大堆髒水潑在你身上。於是,你明明頗有文采,著作等身,卻可能被人說成不學無術,為人粗鄙,至於你的著作……
嗬嗬,如果沒人印書,沒人買書,那些著作失傳之後,你難道還能從墳墓裏跳出來和人打嘴仗嗎?畢竟,被這麽蓋棺論定的家夥,一般都已經後繼無人了,但凡有人繼承衣缽,依舊握有權勢,那這種士林的反彈,又或者說反擊,就會不斷被推後。
所以,他當然明白葛雍是好意,是真心想要把他這個關門弟子推介給其他人。而陸綰和劉誌沅也同樣是好意,因為他們是順著他最初的理念,希望把公學做大做強,那麽就勢必把之前很多被排擠在朝堂核心權力圈子範圍之外的士人拉進來。
然而,沒有共同語言,甚至基本三觀都相差很遠的人,卻硬是要坐在一起談天論地,那實在不是什麽好感受。在張壽看來,這些人和自己的老師葛雍還截然不同。
葛雍年紀大,卻有一顆童心,這童心並不是指葛老太師童心未泯,為老不尊,而是說,葛雍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在學術上已經攀到了頂峰,於是排斥接受新鮮事物,就連從前一直都不願意接受的阿拉伯數字,現如今也在他這個學生的影響下用得得心應手。
更不要說,葛雍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他硬栽了《葛氏算學新編》那一座書山,最初為了推廣,老人家不得不默認,後來卻索性爽快地當眾承認那是他這個學生寫的。
而且,葛雍還有最大的一個特質,那就是從來不喜歡吹噓從前,吹噓舊功,從來都致力於看今後。喜歡憶往昔崢嶸歲月,那是老人家;而喜歡不斷鑽研新問題,接受新事物,那不管年紀多大,心裏卻是永不言老的年輕人。
所以,哪怕眼前這些人在談論學問之餘,也不動聲色地對葛雍誇讚著他這個學生,誇耀著他的成就,帶出來的那些學生……但更多的時候,大多數人卻都在忿忿不平地談及往日朝中誰誰的打壓,家鄉那些父母官以及地方官民百姓對自己的尊重,自己的門生弟子如何如何。
當然,今天統共八位來客,也並非人人都是這種滿腹怨尤牢騷,至少,張壽就隻見敬陪末座兩位,一直都是聽得多,說得少,那些經史之類的學術問題還偶爾會插插嘴,但隻要是牢騷這些話題,兩人就果斷不摻和了。
一個是約摸四十上下的瘦削中年人,葛雍介紹說是來自廣東的名士陳石齋,早年鄉試中舉,隻可惜會試屢試不第,隨即葛雍就一口一個石齋來稱唿對方。張壽按照常理就能推斷出,石齋二字肯定不是表字,多半就是自己起的號。
然而,別說如今的大明迥異於曆史上的明朝,就說曆史上的明朝,他或許還記得一些人的表字,那號卻是一竅不通,再說這一年多來他也沒碰到什麽曆史名人,因而沒有過分深思。隻是覺得相比那些倚老賣老的家夥,此人不卑不亢,著實看著順眼,應該是個真儒。
而坐在其人下首,據說乃是其入室弟子的那個表字叔厚的梁姓少年,則是忍耐力明顯差很多,出於同樣的敷衍者角度,張壽看得清清楚楚,人一直在悄悄調整坐姿,大概是這少年人覺得既然坐在末位,別人都忙著和葛雍攀談還來不及,當然也就不可能注意到他。
但張壽既然看見了,不禁覺得有些意思。於是,當有葛府小廝送上茶來時,他就借著禮敬師長的名義,親自起身給葛雍送了一盞,隨即又一一遞給了其他的賓客。
對於張壽這樣尊師敬老的舉動,那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少不得稱讚了幾句,隨即又順勢對葛雍推介起自家的學生和晚輩——毫無疑問,其中大抵是明年參加會試的。
而說話間,他們卻都在不動聲色地悄悄瞥看末位那師生二人。
葛雍下帖子相邀他們過府論文,說還請了別的人,地方有限,所以下次有機會再請他們帶上門生子侄,可這兩位明顯是師生的卻破了例。要說對方有名,他們卻沒怎麽聽說過廣東陳石齋的名聲,而且聽口氣,人會試幾次落第,年歲又輕,距離創建一個學派想必還早得很。
而陳石齋帶著的這個梁叔厚瞧著不過十五六,頂了天是一個少年得誌的秀才,哪裏有值得葛雍注意的地方?
張壽注意到了那師生二人的特別,也注意到了其他幾個老頭兒對人的隱隱敵視和孤立,不過他當然也不在乎他們的態度,繼續笑容可掬地送上茶水,到最後兩位時,那陳石齋搶先起身還禮道是不敢有勞,而那梁叔厚則跟著起身,竟是搶了他端過去的茶,送給了自家老師。
緊跟著,這個年紀輕輕的少年就嘿嘿笑道:“今日我能夠有幸踏入葛府,也不知道走了什麽運,論理應該是我來給大家端茶遞水的,怎麽敢勞動張學士您?”
他說到這裏頓了一頓,這才又有些尷尬似的咳嗽了一聲:“可我來之前緊張得有些口幹,喝了一肚子茶水,這會兒已經有些坐不住了,張學士能不能好心給我指個路?”
見人居然能把出恭方便說得如此直接,張壽簡直哭笑不得。再看到做老師的那位陳石齋也是一臉不忍直視的模樣,他沒聽到自己背後主位上的葛雍反對,也就順勢笑道:“我正好茶水喝得不少,也打算去淨房一趟,你跟我來吧。”
帶著弟子……其實也是因緣巧合收下的學生一塊上京城,陳石齋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不注意,這太年輕的小子就會有無數幺蛾子湧現出來。此時此刻,他不用想都知道,自己這個學生對年紀隻大那麽一丁點的張壽很感興趣,所以才借出恭為借口打算和人說說話。
可問題是,張壽年紀是不大,資曆也不深,架不住這樣一個人卻娶了趙國公的女兒,如今正當著東宮太子的老師,而且還很得皇帝的信賴,這樣的人能夠用等閑少年的心思來衡量嗎?他固然願意出仕,願意竭盡所能為國為民做一點事,但他的願望是和權貴拉開距離。
對於他們這種在京城在朝中毫無根基的人來說,貿貿然踏入政爭的漩渦,那是不明智的!
然而,陳石齋還沒來得及說話,就隻見張壽已經笑著帶人出去了。饒是他很不讚同自家學生這貿貿然的舉動,可怎麽也不可能自己追出去——難道他也說自己茶水喝多了於是要去淨房嗎?可他不得不留下的結果就是,已經有人不鹹不淡地刺了一句。
“石齋的這個學生,還真是夠隨便的。”
隨便這種詞,不但在眼下這種場合,在任何一種場合都不是好話。饒是陳石齋素來與人為善,不喜和人爭,但此時也不禁心頭火起。
然而,還不等他反擊,就聽到上頭的葛雍突然笑了一聲:“咱們這些年紀大的應該寬容一點兒,要知道,叔厚小友他不過和九章年紀相仿。”
口中親切地叫著叔厚小友,葛雍又若無其事地說:“自古英雄出少年,九章小小年紀就能在很多我都沒頭緒的問題上提出新見解,別的少年英才當然也不見得輸給他。就比如石齋你的這個學生,真是年少高才,雄姿英發,不但小小年紀便得了院試案首,而且……”
他頓了一頓,見其他幾人那眼神赫然有異,他這才不緊不慢地說:“而且,這八月桂榜,他赫然題名其上,而且名列前茅,結果最終也不知道跌落了多少眼珠子,我沒說錯吧?”
此話一出,那才真的叫滿堂嘩然。剛剛那姓梁的少年這才幾歲,他們之前還忿然於葛雍明言讓他們不要帶學生,卻分明默許……甚至很可能是明許了這陳石齋帶了一個學生來。結果,現在葛雍竟然說,這小毛孩子已經是舉人了?
他們這幾個一大把年紀的,有人是進士,有人是舉人——畢竟,這年頭周遊京城的名士,最低門檻,就至少得是個舉人,否則你一個落魄不第的秀才,哪來的臉來往權門?
畢竟,所謂的名士和高士,那是有很大區別的。
那些甘於清貧,開山教書育人的高士,根本就是屢征屢辭,根本不願意做官,根本不願意來京城,一心一意在鄉間刻苦鑽研,教授學問。而這麽一批人,無心科場,連個功名都不願意去考,卻自有無數地方官乃至於朝中高官舉薦,可人家就是不樂意到京城折腰為官。
至於名士,終南捷徑的典故,那就已經把很多人的嘴臉刻畫得很清楚了。
所以,此時此刻,陳石齋見在場其他人有人臉色一陣紅一陣白,尤其是那個率先開口質疑的老者,此時那臉色簡直是陰沉得猶如雷暴雨前夕,他雖說知道葛雍那番說法是一片好心,可還是不禁心情有些糟糕。畢竟,年少成名在很多時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一旦成了眾矢之的,今科又落榜,之後再蹉跎幾科,光是流言蜚語,就很容易讓一個本來誌向遠大的少年挫敗到死……
外間的梁叔厚卻並不知道自己的一時興起,竟然在裏頭惹來了小小的風波。他跟著張壽出了葛雍的書房,就忍不住輕輕舒了一口氣,眼見張壽沒注意到他這放肆的舉動,他就忍不住跟上前兩步,縮短了和張壽之間的距離。
“張學士,你剛剛是不是覺得那種場合特別沉悶無趣?”
微微一愣之後,張壽就頭也不迴地笑道:“你不也是嗎?我看你坐在那兒變換了不下五六種姿勢,很顯然是坐不住了,這才來了一招尿遁。”
尿遁這兩個字乍一聽自然極其粗鄙,然而,被葛雍稱讚為雄姿英發的梁叔厚卻隻覺得貼切至極,竟是連連點頭道:“沒錯沒錯,我就是覺得,既然葛老太師是請大家來談論學問的,要麽就辯理,要麽就講經,盡在那引經據典地拉關係,豈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引經據典地拉關係……這小子還真敢說!這形容詞真是絕妙!
張壽差點沒笑出聲來,好在他一時忍住了,保持了他那風雅公子的形象。等繞到了後頭淨房,他本待想說要不要裝個樣子,誰知道這年紀輕輕的梁叔厚甚至連裝樣子都不願意,東張西望了一會兒,這才挺起胸膛正視張壽。
“剛剛葛老太師對張學士你和其他人介紹我和老師的時候,有些語焉不詳。我姓梁,單名一個儲字,表字叔厚,家裏排行第三。我的老師姓陳,諱獻章,表字公甫,號石齋。但在我們廣東,全都稱唿他為白沙先生。張學士你從前不知道,以後你一定會記住我們師生的!”
白沙先生?白沙先生陳獻章?明代四個陪祀孔廟的名儒之一?王陽明心學的發端?這種人竟沒有被蝴蝶的翅膀扇沒了?這一刻,張壽第一次覺得,繞了一個彎道的曆史,好像竟是又迴來了。
就他那點在後世積累起來的學識,看懂古文還算勉強湊合,畢竟他也是古文閱讀題都能拿高分的優等生,因為記性的緣故,他也能背出不少詩詞文章,來到這個世界之後,記憶力甚至又得到了加強。然而,這遠遠不夠他應付這年頭那才子滿地,大儒如林的學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在他這具身體生長發育的最佳時間,並沒有一個相應的老師來教他這些!如果說,有人能輕輕鬆鬆就自學四書五經,然後還能和什麽名士大儒談論其中的道理,那絕對不包括他。
畢竟,他老師葛雍固然是貨真價實的大儒不錯,可他和葛雍的關係那真是一言難盡。真正說起來,葛老師的著作他還是迴京之後才真正開始看的,而之前葛雍留在翠筠間那座竹屋中的算學典籍……因為保存不善早就化成灰灰了。
但多虧這個美麗的誤會,他方才成了葛雍的學生,然後方才能夠像現在這樣招搖撞騙……可正因為葛老師也沒來得及教他經史之類的東西,所以他在引經據典這方麵,當然跟不上那些真正博覽群書,而且說話還喜歡旁征博引的老學究。
所以,此時張壽呆在葛府正堂,麵對葛雍引介給他的那幾位據說德高望重,名聲顯赫的名士高人,他看似舉止風雅,謙遜有禮,談笑自若,但心裏卻著實是無聊極了,也無奈極了。
他也知道,這年頭士人的認可乃是在官場立身的基礎,否則,別看你昔日權勢赫赫,可死後蓋棺論定的時候,一群執掌春秋史筆的人,卻能把一大堆髒水潑在你身上。於是,你明明頗有文采,著作等身,卻可能被人說成不學無術,為人粗鄙,至於你的著作……
嗬嗬,如果沒人印書,沒人買書,那些著作失傳之後,你難道還能從墳墓裏跳出來和人打嘴仗嗎?畢竟,被這麽蓋棺論定的家夥,一般都已經後繼無人了,但凡有人繼承衣缽,依舊握有權勢,那這種士林的反彈,又或者說反擊,就會不斷被推後。
所以,他當然明白葛雍是好意,是真心想要把他這個關門弟子推介給其他人。而陸綰和劉誌沅也同樣是好意,因為他們是順著他最初的理念,希望把公學做大做強,那麽就勢必把之前很多被排擠在朝堂核心權力圈子範圍之外的士人拉進來。
然而,沒有共同語言,甚至基本三觀都相差很遠的人,卻硬是要坐在一起談天論地,那實在不是什麽好感受。在張壽看來,這些人和自己的老師葛雍還截然不同。
葛雍年紀大,卻有一顆童心,這童心並不是指葛老太師童心未泯,為老不尊,而是說,葛雍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在學術上已經攀到了頂峰,於是排斥接受新鮮事物,就連從前一直都不願意接受的阿拉伯數字,現如今也在他這個學生的影響下用得得心應手。
更不要說,葛雍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他硬栽了《葛氏算學新編》那一座書山,最初為了推廣,老人家不得不默認,後來卻索性爽快地當眾承認那是他這個學生寫的。
而且,葛雍還有最大的一個特質,那就是從來不喜歡吹噓從前,吹噓舊功,從來都致力於看今後。喜歡憶往昔崢嶸歲月,那是老人家;而喜歡不斷鑽研新問題,接受新事物,那不管年紀多大,心裏卻是永不言老的年輕人。
所以,哪怕眼前這些人在談論學問之餘,也不動聲色地對葛雍誇讚著他這個學生,誇耀著他的成就,帶出來的那些學生……但更多的時候,大多數人卻都在忿忿不平地談及往日朝中誰誰的打壓,家鄉那些父母官以及地方官民百姓對自己的尊重,自己的門生弟子如何如何。
當然,今天統共八位來客,也並非人人都是這種滿腹怨尤牢騷,至少,張壽就隻見敬陪末座兩位,一直都是聽得多,說得少,那些經史之類的學術問題還偶爾會插插嘴,但隻要是牢騷這些話題,兩人就果斷不摻和了。
一個是約摸四十上下的瘦削中年人,葛雍介紹說是來自廣東的名士陳石齋,早年鄉試中舉,隻可惜會試屢試不第,隨即葛雍就一口一個石齋來稱唿對方。張壽按照常理就能推斷出,石齋二字肯定不是表字,多半就是自己起的號。
然而,別說如今的大明迥異於曆史上的明朝,就說曆史上的明朝,他或許還記得一些人的表字,那號卻是一竅不通,再說這一年多來他也沒碰到什麽曆史名人,因而沒有過分深思。隻是覺得相比那些倚老賣老的家夥,此人不卑不亢,著實看著順眼,應該是個真儒。
而坐在其人下首,據說乃是其入室弟子的那個表字叔厚的梁姓少年,則是忍耐力明顯差很多,出於同樣的敷衍者角度,張壽看得清清楚楚,人一直在悄悄調整坐姿,大概是這少年人覺得既然坐在末位,別人都忙著和葛雍攀談還來不及,當然也就不可能注意到他。
但張壽既然看見了,不禁覺得有些意思。於是,當有葛府小廝送上茶來時,他就借著禮敬師長的名義,親自起身給葛雍送了一盞,隨即又一一遞給了其他的賓客。
對於張壽這樣尊師敬老的舉動,那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少不得稱讚了幾句,隨即又順勢對葛雍推介起自家的學生和晚輩——毫無疑問,其中大抵是明年參加會試的。
而說話間,他們卻都在不動聲色地悄悄瞥看末位那師生二人。
葛雍下帖子相邀他們過府論文,說還請了別的人,地方有限,所以下次有機會再請他們帶上門生子侄,可這兩位明顯是師生的卻破了例。要說對方有名,他們卻沒怎麽聽說過廣東陳石齋的名聲,而且聽口氣,人會試幾次落第,年歲又輕,距離創建一個學派想必還早得很。
而陳石齋帶著的這個梁叔厚瞧著不過十五六,頂了天是一個少年得誌的秀才,哪裏有值得葛雍注意的地方?
張壽注意到了那師生二人的特別,也注意到了其他幾個老頭兒對人的隱隱敵視和孤立,不過他當然也不在乎他們的態度,繼續笑容可掬地送上茶水,到最後兩位時,那陳石齋搶先起身還禮道是不敢有勞,而那梁叔厚則跟著起身,竟是搶了他端過去的茶,送給了自家老師。
緊跟著,這個年紀輕輕的少年就嘿嘿笑道:“今日我能夠有幸踏入葛府,也不知道走了什麽運,論理應該是我來給大家端茶遞水的,怎麽敢勞動張學士您?”
他說到這裏頓了一頓,這才又有些尷尬似的咳嗽了一聲:“可我來之前緊張得有些口幹,喝了一肚子茶水,這會兒已經有些坐不住了,張學士能不能好心給我指個路?”
見人居然能把出恭方便說得如此直接,張壽簡直哭笑不得。再看到做老師的那位陳石齋也是一臉不忍直視的模樣,他沒聽到自己背後主位上的葛雍反對,也就順勢笑道:“我正好茶水喝得不少,也打算去淨房一趟,你跟我來吧。”
帶著弟子……其實也是因緣巧合收下的學生一塊上京城,陳石齋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不注意,這太年輕的小子就會有無數幺蛾子湧現出來。此時此刻,他不用想都知道,自己這個學生對年紀隻大那麽一丁點的張壽很感興趣,所以才借出恭為借口打算和人說說話。
可問題是,張壽年紀是不大,資曆也不深,架不住這樣一個人卻娶了趙國公的女兒,如今正當著東宮太子的老師,而且還很得皇帝的信賴,這樣的人能夠用等閑少年的心思來衡量嗎?他固然願意出仕,願意竭盡所能為國為民做一點事,但他的願望是和權貴拉開距離。
對於他們這種在京城在朝中毫無根基的人來說,貿貿然踏入政爭的漩渦,那是不明智的!
然而,陳石齋還沒來得及說話,就隻見張壽已經笑著帶人出去了。饒是他很不讚同自家學生這貿貿然的舉動,可怎麽也不可能自己追出去——難道他也說自己茶水喝多了於是要去淨房嗎?可他不得不留下的結果就是,已經有人不鹹不淡地刺了一句。
“石齋的這個學生,還真是夠隨便的。”
隨便這種詞,不但在眼下這種場合,在任何一種場合都不是好話。饒是陳石齋素來與人為善,不喜和人爭,但此時也不禁心頭火起。
然而,還不等他反擊,就聽到上頭的葛雍突然笑了一聲:“咱們這些年紀大的應該寬容一點兒,要知道,叔厚小友他不過和九章年紀相仿。”
口中親切地叫著叔厚小友,葛雍又若無其事地說:“自古英雄出少年,九章小小年紀就能在很多我都沒頭緒的問題上提出新見解,別的少年英才當然也不見得輸給他。就比如石齋你的這個學生,真是年少高才,雄姿英發,不但小小年紀便得了院試案首,而且……”
他頓了一頓,見其他幾人那眼神赫然有異,他這才不緊不慢地說:“而且,這八月桂榜,他赫然題名其上,而且名列前茅,結果最終也不知道跌落了多少眼珠子,我沒說錯吧?”
此話一出,那才真的叫滿堂嘩然。剛剛那姓梁的少年這才幾歲,他們之前還忿然於葛雍明言讓他們不要帶學生,卻分明默許……甚至很可能是明許了這陳石齋帶了一個學生來。結果,現在葛雍竟然說,這小毛孩子已經是舉人了?
他們這幾個一大把年紀的,有人是進士,有人是舉人——畢竟,這年頭周遊京城的名士,最低門檻,就至少得是個舉人,否則你一個落魄不第的秀才,哪來的臉來往權門?
畢竟,所謂的名士和高士,那是有很大區別的。
那些甘於清貧,開山教書育人的高士,根本就是屢征屢辭,根本不願意做官,根本不願意來京城,一心一意在鄉間刻苦鑽研,教授學問。而這麽一批人,無心科場,連個功名都不願意去考,卻自有無數地方官乃至於朝中高官舉薦,可人家就是不樂意到京城折腰為官。
至於名士,終南捷徑的典故,那就已經把很多人的嘴臉刻畫得很清楚了。
所以,此時此刻,陳石齋見在場其他人有人臉色一陣紅一陣白,尤其是那個率先開口質疑的老者,此時那臉色簡直是陰沉得猶如雷暴雨前夕,他雖說知道葛雍那番說法是一片好心,可還是不禁心情有些糟糕。畢竟,年少成名在很多時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一旦成了眾矢之的,今科又落榜,之後再蹉跎幾科,光是流言蜚語,就很容易讓一個本來誌向遠大的少年挫敗到死……
外間的梁叔厚卻並不知道自己的一時興起,竟然在裏頭惹來了小小的風波。他跟著張壽出了葛雍的書房,就忍不住輕輕舒了一口氣,眼見張壽沒注意到他這放肆的舉動,他就忍不住跟上前兩步,縮短了和張壽之間的距離。
“張學士,你剛剛是不是覺得那種場合特別沉悶無趣?”
微微一愣之後,張壽就頭也不迴地笑道:“你不也是嗎?我看你坐在那兒變換了不下五六種姿勢,很顯然是坐不住了,這才來了一招尿遁。”
尿遁這兩個字乍一聽自然極其粗鄙,然而,被葛雍稱讚為雄姿英發的梁叔厚卻隻覺得貼切至極,竟是連連點頭道:“沒錯沒錯,我就是覺得,既然葛老太師是請大家來談論學問的,要麽就辯理,要麽就講經,盡在那引經據典地拉關係,豈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引經據典地拉關係……這小子還真敢說!這形容詞真是絕妙!
張壽差點沒笑出聲來,好在他一時忍住了,保持了他那風雅公子的形象。等繞到了後頭淨房,他本待想說要不要裝個樣子,誰知道這年紀輕輕的梁叔厚甚至連裝樣子都不願意,東張西望了一會兒,這才挺起胸膛正視張壽。
“剛剛葛老太師對張學士你和其他人介紹我和老師的時候,有些語焉不詳。我姓梁,單名一個儲字,表字叔厚,家裏排行第三。我的老師姓陳,諱獻章,表字公甫,號石齋。但在我們廣東,全都稱唿他為白沙先生。張學士你從前不知道,以後你一定會記住我們師生的!”
白沙先生?白沙先生陳獻章?明代四個陪祀孔廟的名儒之一?王陽明心學的發端?這種人竟沒有被蝴蝶的翅膀扇沒了?這一刻,張壽第一次覺得,繞了一個彎道的曆史,好像竟是又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