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解密的一些文件,永和年間,朔黨之瘋狂,有可能也有聖祖秘密派人在背後推動之故。”講台上的教授講說完這段曆史,然後說道。
“這種說法有待考證,但當年銀行司的一些失措之舉,確實是聖祖派人唆使了孫覺。”
“但不能因此否認聖祖的偉大,當年朔黨力量太強大了,加上武宗一直想用平衡之道,異論相攪的祖宗之術,導致王介甫與聖祖一直不斷地妥協。不破不立,隻有徹底地讓他們破掉,才可以樹立新的秩序。”
“所以有人論述聖祖,是用黑暗之劍去持光明之心。請大家注意這一點,手段可以黑暗,心卻不能黑暗……”
永和黨爭過去了近兩百年,在這兩百年中,彼岸一直堅決執行著王巨的政策,不認同中原者中國者,一律殺無赦,這也是彼岸最重要的製度。紹聖後,宋朝也有意與彼岸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甚至諸王多迎娶宋朝公主,這使得彼岸百姓一直將宋朝視為正朔,事實上彼岸雖分裂三國,但明確規訂這三國是中原王朝的羈縻國,三國之主隻稱王,而非是皇、君、帝。盡管大家對王巨很尊敬,隻是說聖祖,而非是聖皇。
當然,彼岸這種君主立憲製度,君王的權利無限的下放,宰執又改為換屆製度,大夥失去了稱王稱霸的雄心,加上王巨立下的製度,也就沒有對中原王朝產生野心的土壤了。
在這種良好關係下,宋朝也鼓勵著無地的百姓向彼岸遷徙,使得彼岸迅速繁榮,當然,這也緩解了宋朝的人口壓力。
但宋朝在彼岸幫助下,以及交通的改善,先後滅掉遼國,黑汗,花剌模子,以及吐蕃各部,使疆域超過了唐朝鼎盛之時。
然而因為立國時久,宋朝政治再次惡化,兼並嚴重,貧富嚴重分化,大臣將士們文恬武嬉,幾乎到了病入膏肓之時,即便彼岸不斷幫助,都阻止不了這種趨勢蔓延擴大,相反的,宋朝內部有許多人認為彼岸以臣淩君,認為彼岸是幹涉宋朝內政,淩駕於宋朝之上,導致許多大臣對彼岸越來越排斥。
以至彼岸漸漸放棄了宋朝,有一些眼光長遠的人都開始為新王朝準備了。
不過因為王巨留下了一些預言,彼岸對於宋朝今天,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但又不能否認這段基業,正因為宋朝前麵很長時間在強大著,彼岸依附著宋朝,才得以迅速發展。也因為這兩百年的一統,宋朝經濟迅速發展,各項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與彼岸幾乎聯手進入工業文明的初期階段,宋朝內部資本主義也正式萌芽,為後麵的新王朝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其中的得值得借鑒,其中的失也值得借鑒,三洲懲戒宋朝的局麵,先後將遺產稅提高百分之二十,每戶標準財產內不用交納遺產稅,但超出部分,必須交納等值的兩成錢帛,或者由官府派人核算,割出兩成財產由官府處理,才可以繼承父輩遺產,用來打擊世襲、壟斷與兼並。
這個遺產稅是王巨自紹聖年間陸續發起的稅賦改製,首先改革的是商稅,商稅中過稅沒有動,但往稅大幅度做了調整。關係到民生方麵的,往稅隻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比如糧食,隻有百分之二。各種坑礦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之間,各種酒類與奢侈品則達到了百分之十。市舶司的對外或者進口商貨也進行了調整,民生方麵的隻有百分之五,奢侈品如宋朝的基率,百分之十,但逃稅者會苛以嚴厲的處罰。宅地稅也與宋朝不同,彼岸製訂了一個標準,普通的民宅不征稅,高於這一標準則每年征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稅率,千分之一則是對某人進行評估,對國家與社會有貢獻的人,就可以享有這個資格,否則就是千分之二。
其次就是遺產稅,王巨將其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五,但也製訂了一個標準,按照此人家中的宅、地、以及其他所有資產進行評估,普通人家則不必交納這個遺產稅,但高於這一標準,則必須交納百分之十五的遺產稅,不過有的人家全部是不動產,因此可以按照銀行最低貸款率,準其在十年內陸續償還。超過十年,那麽則派人強行切割其財產,進行拍賣處理了。
這些製度是針對所有人的,包括王巨本人,如果他死了,將其財產分配給三個兒子,那怕是王室的財產,同樣得交納遺產稅。同時進一步下調兩稅,一些烈士戶、孝子、善人、老師等,則全部免其兩稅,但這不包括官員。
然後又做了一條規訂,官員子弟相互聯親者,其子女則不可能進入官場,官員子女相互聯親,或者與當地豪強富人相互聯親者,官員本人則不可以進入行省級別的官場,也就是想擔任行省級別的官職,其子女必須與寒門子弟聯親,以打擊世襲。
這些製度推出後,一些有錢的人開始迴流,遺產稅太高了。
彼岸也不阻攔,但正是這些人的迴流,開始將彼岸的情況帶到了中原。
這時候宋朝與彼岸關係越來越好,彼岸有意放開四五十個州,準許宋朝派駐官員,因此宋朝有意地派出多名官員前來磨礪。
看看彼岸的官多難做,再看看你們這個官做得多舒服,那麽應不應當更加為朝廷效力?
其實並沒有宋朝所想象的那般艱苦,隻要不貪不犯下嚴重錯誤,隻要一代出現一個差不多的官員,就可以保障三代人過上比較好的生活。即便是彼岸這種製度,官終是官,還有許多優越性的,隻能說比宋朝的官要好得多。
但經過彼岸的磨礪,隻要派過去的官員認真學習,一般迴來後,都會成為不錯的官員,以至在後來的宋朝“超黃金”一百年中,有九個宰相,有著去彼岸為官的履曆。不過自紹聖過了一百年後,宋朝茫茫然沒有了對手,又漸漸走向腐敗。
而且隨著對彼岸的厭惡,宋朝做了一個更錯誤的舉動,再次詔令,不得百姓移。
這才是致命的錯誤,雖然在彼岸幫助下,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包括各類糧食種子進行了改善,遼東也全麵開發,但這時候宋朝達到了近六千萬戶,加上官吏豪強的剝削,種種矛盾激化,終於導致這場大起義的爆發。
也不是彼岸製度就完美了,主要還是彼岸過於廣袤,雖然自身人口在迅速繁衍,中間一百年,又陸續從宋朝遷徙過來幾百萬戶百姓,但人口基數太少了,到現在總人口還不足兩億人,以及糧食產量的增加,也就是最少還要四百年時間,才可能發生土地與人口危機,但到了那時,恐怕彼岸早進入“現代化”。
隨著傳來宋朝發生了一場幾乎席卷全國的大起義,讓人搞笑的是這批義軍將彼岸的那套製度不倫不類的全部搬了過來。消息傳到彼岸,許多人啼笑皆非。雖然是好事,但同樣給了彼岸一個警告。三大王室聽聞後,迅速削減開支,捐出近半產業的契股,用於各洲賑災救貧。
三洲也分別宣布,對官員家屬經商者,務必從嚴審查,有子弟為官者,必須從基層做起,而且提撥升遷時,必須經過更嚴格的政績考核,以免象宋朝那樣,因為恩蔭與聯親,導致官官相護,迅速走向衰敗中。
正因為如此,學院裏的教授又再度將這段曆史拿出來反複開講。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樂城之戰,種種跡象證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會伐夏,伐夏後必失敗。而且沒有人敢小視王巨,所以為聖,比如科學,王巨老了後,將彼岸一切為三,開始安心著書立學,然後留下了許多定理與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學的推進,正是各個學者不斷地研究王巨留下的這些定理與假想得以成功的。隻要順著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進展,但想繞過這些假想,則沒有什麽進展。
但沒有王巨這個默視,趙頊則不可能放權給王巨,同樣則沒有王巨改製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滅掉西夏,擊敗遼國,為後來收複燕雲十六州打下基礎。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動作用。
如果不讓高滔滔與文彥博、劉摯等人瘋狂,宋朝上層精英則不會對朔黨徹底失望,那麽趙煦親政,章惇張商英主政,朔黨的勢力依然象一團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張二人就不能完全恢複王巨的改製,同樣不能集中力量,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麵做得太成功了,前麵越成功,後麵越瘋狂,才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王巨可能的推動作用,使得朔黨更加瘋狂,也使得那幾年宋朝許多百姓民不聊生,這是一次比坐視永樂城慘敗還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這麽做,甚至會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迴宋朝主持大局,當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無疑是宋朝,但將來重要的則是彼岸,這裏在將來則關係到整個族群的命運……
正是這個手段,使得宋朝進入漫長的中興時代,沒有一個中興的宋朝,彼岸則不能蓬勃發展,畢竟那時候彼岸人煙稀少,物產有限,就包括貿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繼續發展下去。當然,彼岸的金銀、礦產、技術,也對宋朝漫長的中興起了加成作用。
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長的共贏時代。
所以教授說,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說完,宣布下課,有的學生又繼續打開書本,翻看後麵的曆史。
…………
這幾年諸臣一直將趙煦當成了什麽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為。
但一個七歲能熟讀論語的少年,心智豈是尋常少年可以相比的?況且王巨幾乎手把手地教了那麽久。
隻是趙煦為了防止意外,不得不隱忍著。那怕這些人強行和離自己的未婚妻,還逼她改嫁他人,自己也要向這群人陪著笑臉。
想到這裏,他越說語氣越尖銳:“大防,你曾向張載求學?”
呂大防不能完全算是張載的學生,不過他確實向張載請教過一段時間的學業,學海無涯,達者為師,因此某種程度上呂大防能算是王巨的師兄,至少兩人關係不外。
然而這才是最讓人譏諷的地方。
有些冤枉呂大防了,他與範純仁、呂公著、王存等人是屬於舊黨,但都是溫和派舊黨,手段不激進,行事不殘忍,這幾年呂大防在朝中多少對激進派起著一些製約作用,阻止了國家進一步惡化,盡管這種製約未必是王巨喜歡的。
不過呂大防確實犯下了三個嚴重錯誤。
因為他與章惇一直不和,梁燾攻擊章惇時,他沒有營救章惇,相反落井下石,導致事態擴大,不久又出現了章黨,蔡黨,安石黨。
後來劉摯他們又鬧出王巨黨,呂大防雖然爭過,不過畏懼文彥博與劉摯的勢力,沒有力爭。所以前線諸多名將,一起貶斥到了南方,熊本也因此死了。在這份名單中且不說王巨,遊師雄與種師道同樣是張載的學生。
就算不能因私廢公吧,呂大防與新黨們仇恨不大,那麽也能看得更周全,但他有沒有站在宋朝的立場,去阻止朔黨們的倒行逆施?
幸好因此王巨的布置,使遼國兩場叛亂拖累了他們的腳步,不然遼軍借助宋朝前線三軍將士氣憤、恐慌、軍心動蕩時,大軍南下,宋朝都能出現嚴重危險。
最後一條,如果原先他因為文彥博與劉摯等人掣肘,不敢有所作為,後來文彥博退下,劉摯等人貶出朝堂了,範純仁重新召迴來,呂大防與範純仁齊心合力,還是能夠做到及時撥亂反正,但兩人麵對國家的敗象,以及朝堂中的爭吵,束手無策,於是失去了正名的最佳機會。
然而還沒有完呢。
朝廷剛下詔,嚴查段天水案,又有人來擊鼓鳴冤了。
文彥博等人為了苟和,將黑山與武都軍割讓給了遼國。
其實真的不能割,王巨占領河套,用陰山黑山與黃河做為天險,但這一地區十分廣大,於是王巨修建了長城,又修建了諸多堡砦,用來增加它的防禦厚勢。
雖不能用銅牆鐵壁來形容,但因為此,遼國想要攻破這些防線,必然會傷亡慘重,考慮到這個因素,遼國便不會輕易發兵河套。
那麽西北也有了守護,同時宋朝可以輕易地從阻卜人與白達旦人手中換來大量戰馬,牲畜,皮毛,甚至可以輕鬆地挑唆這些部族與遼國的關係,讓他們不停地反叛,削弱遼國的實力。
然而這一割,沒有天險可倚了,也意味著王巨花費那麽多錢帛,人力,修建起來的防禦工事,失去了一半作用。
大家隻知道它的軍事價值,然而沒有想到背後又發生了一件事。
陝西北路緣邊五路散落著十萬軍隊,但輪戍禁兵不足三萬人,餘下的便是三萬多邊軍,於南北河套依附宋朝的遊牧民族中挑選出七千多名蕃落軍,以及折家軍,還有靈夏兩路的保捷軍。
除了這些軍隊外,另外還有一些弓箭手與強人壯馬,但他們都是民兵性質了,頂多免其田稅,不發薪酬,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兵。
武都軍也置有三千多名邊軍,一部分是來自宋朝的移民,餘下的則是原來定居的遼國漢人,幾乎占據到了武都軍一半戶數。
宋朝將它割讓給遼國,勝州新知州梁士肅便下令全州軍民向後方撤退。先是禁軍順利撤出來,但這麽多軍民的撤退,引起了混亂。就在這時候,遼軍忽然渡過黃河,前來交接,又指著這些百姓說,他們都是我們契丹百姓,不準轉移。
梁士肅不敢反駁,於是遼軍順利將武都軍控製起來,並且還侵占了一部分豐州,近半勝州地界,但這些邊軍,特別是移民邊軍戰士手中都有著武器,便有一部分有血性的戰士主動站出來反抗,然而群龍無首,節節敗退。有人便向梁士肅求救,梁士肅卻一直保持著沉默。於是這些反抗全部被鎮壓,隨後遼國又將這些邊軍全部押向後方,押到哪裏,隻有遼國人清楚了。
不過有一部分人還僥幸逃了出來,有幾個人便來到京城,準備告狀,然而聽到朝堂上的種種,都不敢作聲了。
直到章張等人陸續調迴京城,皇上親政,這幾人才感到時機到來,擊登聞鼓,狀告梁士肅。
以民告官不易的,首先得挨幾十大板子,然而這些人的親人也被押到遼國,下落不明,因此也不管了,挨完板子後,將情況一一稟報,然後泣不成聲。
趙煦說了一句,自古以來從未有過。
接著補了一句,喪心病狂!
這時候才真正開始清算,朝廷一邊下詔徹查熊本案,那個逼迫熊本帶病南下的太監就在皇宮內呢,不過一個太監那來這麽大膽子,交待你幕後的唆使者吧。接著徹查沈括案,究竟是誰派人去遵義軍那邊造的謠。徹查華溱案,這幾個衙役有什麽膽量,活活將國家的一個知縣於半路折磨而死。
然後追贈熊本、沈括、華溱、段天水等人,厚恤其家人。
隨著開始清洗,前後兩百多人被貶斥,其中近半官員官職幾乎扒了精光,押向南方安置,永州是好地方,劉摯你去這個好地方吧。其中一半人去了南方,就呆在南方了。
章楶等人也陸續被調迴。
還沒有完呢,隨後朝廷放出永和奸臣榜,以文彥博為首,一共四十六人,凡是位於此榜的“奸臣”,不但官職扒得精光,其子女永世不得恩蔭,有子女恩蔭者,立即罷免所有官職。
這才是要命的,為什麽這些官員勢力越來越大,正是宋朝的恩蔭製度,老子當官,兒子當官,孫子也能當官,也就是王巨所說的世襲,再加上官員相互的聯親,於是形成了一張欲壑難填的龐大網絡,象吸血蟲一般,吸幹了宋朝所有的血肉。
但與史上不同,這次清算清洗遠勝於另一個時空,然而許多權貴豪強卻拍手稱讚。
因為到了這一步,宋朝軍政已經完全破壞,就象銀行司那些契股們,兩年都未看到分紅了,就連股本也縮水了一大半,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能不恨朔黨們?
這就是王巨所說的不破不立。
還有一個成語,叫鬥而不破。
最好的例子便是華盛頓,養了三百個奴隸,占有全國百分之二的收入,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就象天朝一年收入十萬來億,那麽百分之二,則是一年純收入兩千多億!有錢不可怕,但這個人比周扒皮還要吝嗇,當時美國剛經曆過戰爭,許多百姓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這個家夥一分錢都沒有拿出來賑助百姓。更搞笑的是,他曾囑咐過家人,他死了不準家人將他埋葬,以防他會再次活過來……
還有偉大的林肯同誌,屠殺印第安人的命令就是他下達的。
然而站在美國白人的角度,他們兩功遠大於過,依然是美國的英雄。
所以張巡吃人肉,嶽飛脾氣很不好,太祖晚年確實是犯了錯誤,然而他們同樣是英雄。反麵的例子就是趙構,實際趙構內治還可以,生活也儉樸,然而他就是昏君!
人無完人,小方向可以犯錯,但大方向不能犯錯。政壇也是如此,不論那一個國家,都有爭鬥。但這個爭鬥必須有一定的底線,這個底線也可以說不能出人命,也可以說不管怎麽鬥,但不能危害國家。
這幾年朔黨做得太過份了,已經大踏步跨過了這道底線,如果原來的時空,差別不大,許多人還不易察覺,但在這個時空,前後反差太大了。
經過數月清洗,幾乎舊黨所有中堅力量撥之一空,特別是那四十幾名奸臣榜,因為取消了其恩蔭資格,也意味著三十多個官宦家族從此走向末落,也許他們有後人爭氣的,金榜題名,但也不會在官場上一帆風順。
除非有意外發生,可王巨、章惇與張商英是不會讓意外發生的。
先是朝廷陸續下達詔令,恢複朔正元年時的法令。
接著又做了一件讓人膛目結舌的事,下詔將一億貫棉交全部收集到京城,當著京城百姓的麵,統統焚燒。
這時候範純仁還沒有貶出朝堂,他委婉的勸說。
太可惜了,雖然這個棉交誤事,但當初為了這些棉交,國家動用了幾十萬人力,僅是成本就達到了數千萬貫,不能一把火將它們燒掉吧。真不行,以五當一,以十當一,多少還能挽迴一些損失。
張商英說了一句:“不如此,絹交信譽如何重新得立!”
這時候棉交一貫已跌到市價兩百文了,絹交同樣跌得厲害,僅相當於五百文左右。
國家不如此壯士斷腕,是不可能恢複百姓對絹交的信心。
隨著,彼岸來了一隊快船,各艘船上皆裝滿了大批金銀與生銅,朝廷又於各行務張貼牒文,彼岸以後每年會繼續提供大批金銀,直到銀行司恢複正常為止。
同時各艘船上下來許多經濟人,前往各州簽下大量訂單,有了訂單,各行各業也就能恢複生產了。這些經濟人又說了一條消息,宋朝貨幣混亂,大食諸國那邊貨幣同樣混亂,況且不僅是大食,沿海還包括天竺諸國,大食那邊還有歐洲諸國。
看到這種形勢,這幾年有的海客便將絹交帶到大食那邊,那邊的絹價本來就比較貴,況且宋朝的絹交是如此精美,於是許多國家也將它做為一種準貨幣在流通,甚至價值還遠在本身麵額之上,就象十文錢的英宗交,在那邊某些國家,它的價值幾乎相當於四十多文的購買力。
話外之音,銀行司與絹交皆是王巨一手推動的,盡管王巨在彼岸,也不會坐視它們失敗。如果絹交繼續貶值,王巨便會將絹交帶到大食那邊消化,強行將它的價格重新抬起來。
那麽現在手中有絹交,立即以很低價格將它兌換成銅幣,以後必然會後悔。
三管齊下,絹交終於開始迴溫。
次年改元,紹聖。紹,持續,恢複,其意就是恢複趙頊時的政令並持續下去。
國家再次下詔,恢複朔正時兩稅稅率,也就是一些百姓嘴中的文帝稅,按照田等,從十稅一到三十稅一,當然執行時可不是這個稅率,還有一些雜稅呢。而且明麵上的稅率也比漢文帝的稅率高,那個稅率是十五到三十稅一,可不是十稅一。
不過比原來的稅率要低得多了,即便一些雜稅,這次詔書也明文一一取締。
不久,彼岸大規模的船隊陸續到達。
他們不僅帶來彼岸的一些商貨,同時又帶來大批金銀銅鐵,特別是黃金,這批黃金數量達到了近四百萬兩。王巨早幾年就開始安排這個“破”,破的關健就是銀行司,但破後得立。這個立靠彼岸金礦產量以及貿易還是不夠的,於是他讓彼岸士兵襲擊了南海一個小國,得到了大量金銀珠玉,所以連續兩年,彼岸皆帶來了龐大的金銀。
絹交價格一下子迴到了從前,甚至許多人重新將手中的金銀拿出來,到各行務換迴絹交。畢竟金銀交易太過麻煩,還要向金櫃交納一定的手續費用。而且就是銅幣,隨著彼岸帶來一船船生銅,又鑄成一枚枚銅幣,它的實際價值也開始下跌了。
其實銀行司與海外貿易,是王巨發起的“黃金之治”最重要的兩大法寶,隨著海外貿易恢複,銀行司重新正常運行,在它們拉動下,宋朝經濟也重新恢複過來。
但仍然遠不及元豐後麵幾年與朔正年間的辰光,這一年秋天又有無數百姓逃向彼岸,以至各支船隊離開,還有大批百姓因為無法帶走而逗留在各個港口。
趙煦聞訊大驚,連忙詢問蔡確,如果國家安定了,則不會有這麽多百姓逃離宋朝。(未完待續。)
“這種說法有待考證,但當年銀行司的一些失措之舉,確實是聖祖派人唆使了孫覺。”
“但不能因此否認聖祖的偉大,當年朔黨力量太強大了,加上武宗一直想用平衡之道,異論相攪的祖宗之術,導致王介甫與聖祖一直不斷地妥協。不破不立,隻有徹底地讓他們破掉,才可以樹立新的秩序。”
“所以有人論述聖祖,是用黑暗之劍去持光明之心。請大家注意這一點,手段可以黑暗,心卻不能黑暗……”
永和黨爭過去了近兩百年,在這兩百年中,彼岸一直堅決執行著王巨的政策,不認同中原者中國者,一律殺無赦,這也是彼岸最重要的製度。紹聖後,宋朝也有意與彼岸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甚至諸王多迎娶宋朝公主,這使得彼岸百姓一直將宋朝視為正朔,事實上彼岸雖分裂三國,但明確規訂這三國是中原王朝的羈縻國,三國之主隻稱王,而非是皇、君、帝。盡管大家對王巨很尊敬,隻是說聖祖,而非是聖皇。
當然,彼岸這種君主立憲製度,君王的權利無限的下放,宰執又改為換屆製度,大夥失去了稱王稱霸的雄心,加上王巨立下的製度,也就沒有對中原王朝產生野心的土壤了。
在這種良好關係下,宋朝也鼓勵著無地的百姓向彼岸遷徙,使得彼岸迅速繁榮,當然,這也緩解了宋朝的人口壓力。
但宋朝在彼岸幫助下,以及交通的改善,先後滅掉遼國,黑汗,花剌模子,以及吐蕃各部,使疆域超過了唐朝鼎盛之時。
然而因為立國時久,宋朝政治再次惡化,兼並嚴重,貧富嚴重分化,大臣將士們文恬武嬉,幾乎到了病入膏肓之時,即便彼岸不斷幫助,都阻止不了這種趨勢蔓延擴大,相反的,宋朝內部有許多人認為彼岸以臣淩君,認為彼岸是幹涉宋朝內政,淩駕於宋朝之上,導致許多大臣對彼岸越來越排斥。
以至彼岸漸漸放棄了宋朝,有一些眼光長遠的人都開始為新王朝準備了。
不過因為王巨留下了一些預言,彼岸對於宋朝今天,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但又不能否認這段基業,正因為宋朝前麵很長時間在強大著,彼岸依附著宋朝,才得以迅速發展。也因為這兩百年的一統,宋朝經濟迅速發展,各項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與彼岸幾乎聯手進入工業文明的初期階段,宋朝內部資本主義也正式萌芽,為後麵的新王朝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其中的得值得借鑒,其中的失也值得借鑒,三洲懲戒宋朝的局麵,先後將遺產稅提高百分之二十,每戶標準財產內不用交納遺產稅,但超出部分,必須交納等值的兩成錢帛,或者由官府派人核算,割出兩成財產由官府處理,才可以繼承父輩遺產,用來打擊世襲、壟斷與兼並。
這個遺產稅是王巨自紹聖年間陸續發起的稅賦改製,首先改革的是商稅,商稅中過稅沒有動,但往稅大幅度做了調整。關係到民生方麵的,往稅隻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比如糧食,隻有百分之二。各種坑礦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之間,各種酒類與奢侈品則達到了百分之十。市舶司的對外或者進口商貨也進行了調整,民生方麵的隻有百分之五,奢侈品如宋朝的基率,百分之十,但逃稅者會苛以嚴厲的處罰。宅地稅也與宋朝不同,彼岸製訂了一個標準,普通的民宅不征稅,高於這一標準則每年征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稅率,千分之一則是對某人進行評估,對國家與社會有貢獻的人,就可以享有這個資格,否則就是千分之二。
其次就是遺產稅,王巨將其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五,但也製訂了一個標準,按照此人家中的宅、地、以及其他所有資產進行評估,普通人家則不必交納這個遺產稅,但高於這一標準,則必須交納百分之十五的遺產稅,不過有的人家全部是不動產,因此可以按照銀行最低貸款率,準其在十年內陸續償還。超過十年,那麽則派人強行切割其財產,進行拍賣處理了。
這些製度是針對所有人的,包括王巨本人,如果他死了,將其財產分配給三個兒子,那怕是王室的財產,同樣得交納遺產稅。同時進一步下調兩稅,一些烈士戶、孝子、善人、老師等,則全部免其兩稅,但這不包括官員。
然後又做了一條規訂,官員子弟相互聯親者,其子女則不可能進入官場,官員子女相互聯親,或者與當地豪強富人相互聯親者,官員本人則不可以進入行省級別的官場,也就是想擔任行省級別的官職,其子女必須與寒門子弟聯親,以打擊世襲。
這些製度推出後,一些有錢的人開始迴流,遺產稅太高了。
彼岸也不阻攔,但正是這些人的迴流,開始將彼岸的情況帶到了中原。
這時候宋朝與彼岸關係越來越好,彼岸有意放開四五十個州,準許宋朝派駐官員,因此宋朝有意地派出多名官員前來磨礪。
看看彼岸的官多難做,再看看你們這個官做得多舒服,那麽應不應當更加為朝廷效力?
其實並沒有宋朝所想象的那般艱苦,隻要不貪不犯下嚴重錯誤,隻要一代出現一個差不多的官員,就可以保障三代人過上比較好的生活。即便是彼岸這種製度,官終是官,還有許多優越性的,隻能說比宋朝的官要好得多。
但經過彼岸的磨礪,隻要派過去的官員認真學習,一般迴來後,都會成為不錯的官員,以至在後來的宋朝“超黃金”一百年中,有九個宰相,有著去彼岸為官的履曆。不過自紹聖過了一百年後,宋朝茫茫然沒有了對手,又漸漸走向腐敗。
而且隨著對彼岸的厭惡,宋朝做了一個更錯誤的舉動,再次詔令,不得百姓移。
這才是致命的錯誤,雖然在彼岸幫助下,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包括各類糧食種子進行了改善,遼東也全麵開發,但這時候宋朝達到了近六千萬戶,加上官吏豪強的剝削,種種矛盾激化,終於導致這場大起義的爆發。
也不是彼岸製度就完美了,主要還是彼岸過於廣袤,雖然自身人口在迅速繁衍,中間一百年,又陸續從宋朝遷徙過來幾百萬戶百姓,但人口基數太少了,到現在總人口還不足兩億人,以及糧食產量的增加,也就是最少還要四百年時間,才可能發生土地與人口危機,但到了那時,恐怕彼岸早進入“現代化”。
隨著傳來宋朝發生了一場幾乎席卷全國的大起義,讓人搞笑的是這批義軍將彼岸的那套製度不倫不類的全部搬了過來。消息傳到彼岸,許多人啼笑皆非。雖然是好事,但同樣給了彼岸一個警告。三大王室聽聞後,迅速削減開支,捐出近半產業的契股,用於各洲賑災救貧。
三洲也分別宣布,對官員家屬經商者,務必從嚴審查,有子弟為官者,必須從基層做起,而且提撥升遷時,必須經過更嚴格的政績考核,以免象宋朝那樣,因為恩蔭與聯親,導致官官相護,迅速走向衰敗中。
正因為如此,學院裏的教授又再度將這段曆史拿出來反複開講。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樂城之戰,種種跡象證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會伐夏,伐夏後必失敗。而且沒有人敢小視王巨,所以為聖,比如科學,王巨老了後,將彼岸一切為三,開始安心著書立學,然後留下了許多定理與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學的推進,正是各個學者不斷地研究王巨留下的這些定理與假想得以成功的。隻要順著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進展,但想繞過這些假想,則沒有什麽進展。
但沒有王巨這個默視,趙頊則不可能放權給王巨,同樣則沒有王巨改製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滅掉西夏,擊敗遼國,為後來收複燕雲十六州打下基礎。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動作用。
如果不讓高滔滔與文彥博、劉摯等人瘋狂,宋朝上層精英則不會對朔黨徹底失望,那麽趙煦親政,章惇張商英主政,朔黨的勢力依然象一團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張二人就不能完全恢複王巨的改製,同樣不能集中力量,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麵做得太成功了,前麵越成功,後麵越瘋狂,才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王巨可能的推動作用,使得朔黨更加瘋狂,也使得那幾年宋朝許多百姓民不聊生,這是一次比坐視永樂城慘敗還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這麽做,甚至會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迴宋朝主持大局,當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無疑是宋朝,但將來重要的則是彼岸,這裏在將來則關係到整個族群的命運……
正是這個手段,使得宋朝進入漫長的中興時代,沒有一個中興的宋朝,彼岸則不能蓬勃發展,畢竟那時候彼岸人煙稀少,物產有限,就包括貿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繼續發展下去。當然,彼岸的金銀、礦產、技術,也對宋朝漫長的中興起了加成作用。
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長的共贏時代。
所以教授說,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說完,宣布下課,有的學生又繼續打開書本,翻看後麵的曆史。
…………
這幾年諸臣一直將趙煦當成了什麽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為。
但一個七歲能熟讀論語的少年,心智豈是尋常少年可以相比的?況且王巨幾乎手把手地教了那麽久。
隻是趙煦為了防止意外,不得不隱忍著。那怕這些人強行和離自己的未婚妻,還逼她改嫁他人,自己也要向這群人陪著笑臉。
想到這裏,他越說語氣越尖銳:“大防,你曾向張載求學?”
呂大防不能完全算是張載的學生,不過他確實向張載請教過一段時間的學業,學海無涯,達者為師,因此某種程度上呂大防能算是王巨的師兄,至少兩人關係不外。
然而這才是最讓人譏諷的地方。
有些冤枉呂大防了,他與範純仁、呂公著、王存等人是屬於舊黨,但都是溫和派舊黨,手段不激進,行事不殘忍,這幾年呂大防在朝中多少對激進派起著一些製約作用,阻止了國家進一步惡化,盡管這種製約未必是王巨喜歡的。
不過呂大防確實犯下了三個嚴重錯誤。
因為他與章惇一直不和,梁燾攻擊章惇時,他沒有營救章惇,相反落井下石,導致事態擴大,不久又出現了章黨,蔡黨,安石黨。
後來劉摯他們又鬧出王巨黨,呂大防雖然爭過,不過畏懼文彥博與劉摯的勢力,沒有力爭。所以前線諸多名將,一起貶斥到了南方,熊本也因此死了。在這份名單中且不說王巨,遊師雄與種師道同樣是張載的學生。
就算不能因私廢公吧,呂大防與新黨們仇恨不大,那麽也能看得更周全,但他有沒有站在宋朝的立場,去阻止朔黨們的倒行逆施?
幸好因此王巨的布置,使遼國兩場叛亂拖累了他們的腳步,不然遼軍借助宋朝前線三軍將士氣憤、恐慌、軍心動蕩時,大軍南下,宋朝都能出現嚴重危險。
最後一條,如果原先他因為文彥博與劉摯等人掣肘,不敢有所作為,後來文彥博退下,劉摯等人貶出朝堂了,範純仁重新召迴來,呂大防與範純仁齊心合力,還是能夠做到及時撥亂反正,但兩人麵對國家的敗象,以及朝堂中的爭吵,束手無策,於是失去了正名的最佳機會。
然而還沒有完呢。
朝廷剛下詔,嚴查段天水案,又有人來擊鼓鳴冤了。
文彥博等人為了苟和,將黑山與武都軍割讓給了遼國。
其實真的不能割,王巨占領河套,用陰山黑山與黃河做為天險,但這一地區十分廣大,於是王巨修建了長城,又修建了諸多堡砦,用來增加它的防禦厚勢。
雖不能用銅牆鐵壁來形容,但因為此,遼國想要攻破這些防線,必然會傷亡慘重,考慮到這個因素,遼國便不會輕易發兵河套。
那麽西北也有了守護,同時宋朝可以輕易地從阻卜人與白達旦人手中換來大量戰馬,牲畜,皮毛,甚至可以輕鬆地挑唆這些部族與遼國的關係,讓他們不停地反叛,削弱遼國的實力。
然而這一割,沒有天險可倚了,也意味著王巨花費那麽多錢帛,人力,修建起來的防禦工事,失去了一半作用。
大家隻知道它的軍事價值,然而沒有想到背後又發生了一件事。
陝西北路緣邊五路散落著十萬軍隊,但輪戍禁兵不足三萬人,餘下的便是三萬多邊軍,於南北河套依附宋朝的遊牧民族中挑選出七千多名蕃落軍,以及折家軍,還有靈夏兩路的保捷軍。
除了這些軍隊外,另外還有一些弓箭手與強人壯馬,但他們都是民兵性質了,頂多免其田稅,不發薪酬,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兵。
武都軍也置有三千多名邊軍,一部分是來自宋朝的移民,餘下的則是原來定居的遼國漢人,幾乎占據到了武都軍一半戶數。
宋朝將它割讓給遼國,勝州新知州梁士肅便下令全州軍民向後方撤退。先是禁軍順利撤出來,但這麽多軍民的撤退,引起了混亂。就在這時候,遼軍忽然渡過黃河,前來交接,又指著這些百姓說,他們都是我們契丹百姓,不準轉移。
梁士肅不敢反駁,於是遼軍順利將武都軍控製起來,並且還侵占了一部分豐州,近半勝州地界,但這些邊軍,特別是移民邊軍戰士手中都有著武器,便有一部分有血性的戰士主動站出來反抗,然而群龍無首,節節敗退。有人便向梁士肅求救,梁士肅卻一直保持著沉默。於是這些反抗全部被鎮壓,隨後遼國又將這些邊軍全部押向後方,押到哪裏,隻有遼國人清楚了。
不過有一部分人還僥幸逃了出來,有幾個人便來到京城,準備告狀,然而聽到朝堂上的種種,都不敢作聲了。
直到章張等人陸續調迴京城,皇上親政,這幾人才感到時機到來,擊登聞鼓,狀告梁士肅。
以民告官不易的,首先得挨幾十大板子,然而這些人的親人也被押到遼國,下落不明,因此也不管了,挨完板子後,將情況一一稟報,然後泣不成聲。
趙煦說了一句,自古以來從未有過。
接著補了一句,喪心病狂!
這時候才真正開始清算,朝廷一邊下詔徹查熊本案,那個逼迫熊本帶病南下的太監就在皇宮內呢,不過一個太監那來這麽大膽子,交待你幕後的唆使者吧。接著徹查沈括案,究竟是誰派人去遵義軍那邊造的謠。徹查華溱案,這幾個衙役有什麽膽量,活活將國家的一個知縣於半路折磨而死。
然後追贈熊本、沈括、華溱、段天水等人,厚恤其家人。
隨著開始清洗,前後兩百多人被貶斥,其中近半官員官職幾乎扒了精光,押向南方安置,永州是好地方,劉摯你去這個好地方吧。其中一半人去了南方,就呆在南方了。
章楶等人也陸續被調迴。
還沒有完呢,隨後朝廷放出永和奸臣榜,以文彥博為首,一共四十六人,凡是位於此榜的“奸臣”,不但官職扒得精光,其子女永世不得恩蔭,有子女恩蔭者,立即罷免所有官職。
這才是要命的,為什麽這些官員勢力越來越大,正是宋朝的恩蔭製度,老子當官,兒子當官,孫子也能當官,也就是王巨所說的世襲,再加上官員相互的聯親,於是形成了一張欲壑難填的龐大網絡,象吸血蟲一般,吸幹了宋朝所有的血肉。
但與史上不同,這次清算清洗遠勝於另一個時空,然而許多權貴豪強卻拍手稱讚。
因為到了這一步,宋朝軍政已經完全破壞,就象銀行司那些契股們,兩年都未看到分紅了,就連股本也縮水了一大半,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能不恨朔黨們?
這就是王巨所說的不破不立。
還有一個成語,叫鬥而不破。
最好的例子便是華盛頓,養了三百個奴隸,占有全國百分之二的收入,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就象天朝一年收入十萬來億,那麽百分之二,則是一年純收入兩千多億!有錢不可怕,但這個人比周扒皮還要吝嗇,當時美國剛經曆過戰爭,許多百姓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這個家夥一分錢都沒有拿出來賑助百姓。更搞笑的是,他曾囑咐過家人,他死了不準家人將他埋葬,以防他會再次活過來……
還有偉大的林肯同誌,屠殺印第安人的命令就是他下達的。
然而站在美國白人的角度,他們兩功遠大於過,依然是美國的英雄。
所以張巡吃人肉,嶽飛脾氣很不好,太祖晚年確實是犯了錯誤,然而他們同樣是英雄。反麵的例子就是趙構,實際趙構內治還可以,生活也儉樸,然而他就是昏君!
人無完人,小方向可以犯錯,但大方向不能犯錯。政壇也是如此,不論那一個國家,都有爭鬥。但這個爭鬥必須有一定的底線,這個底線也可以說不能出人命,也可以說不管怎麽鬥,但不能危害國家。
這幾年朔黨做得太過份了,已經大踏步跨過了這道底線,如果原來的時空,差別不大,許多人還不易察覺,但在這個時空,前後反差太大了。
經過數月清洗,幾乎舊黨所有中堅力量撥之一空,特別是那四十幾名奸臣榜,因為取消了其恩蔭資格,也意味著三十多個官宦家族從此走向末落,也許他們有後人爭氣的,金榜題名,但也不會在官場上一帆風順。
除非有意外發生,可王巨、章惇與張商英是不會讓意外發生的。
先是朝廷陸續下達詔令,恢複朔正元年時的法令。
接著又做了一件讓人膛目結舌的事,下詔將一億貫棉交全部收集到京城,當著京城百姓的麵,統統焚燒。
這時候範純仁還沒有貶出朝堂,他委婉的勸說。
太可惜了,雖然這個棉交誤事,但當初為了這些棉交,國家動用了幾十萬人力,僅是成本就達到了數千萬貫,不能一把火將它們燒掉吧。真不行,以五當一,以十當一,多少還能挽迴一些損失。
張商英說了一句:“不如此,絹交信譽如何重新得立!”
這時候棉交一貫已跌到市價兩百文了,絹交同樣跌得厲害,僅相當於五百文左右。
國家不如此壯士斷腕,是不可能恢複百姓對絹交的信心。
隨著,彼岸來了一隊快船,各艘船上皆裝滿了大批金銀與生銅,朝廷又於各行務張貼牒文,彼岸以後每年會繼續提供大批金銀,直到銀行司恢複正常為止。
同時各艘船上下來許多經濟人,前往各州簽下大量訂單,有了訂單,各行各業也就能恢複生產了。這些經濟人又說了一條消息,宋朝貨幣混亂,大食諸國那邊貨幣同樣混亂,況且不僅是大食,沿海還包括天竺諸國,大食那邊還有歐洲諸國。
看到這種形勢,這幾年有的海客便將絹交帶到大食那邊,那邊的絹價本來就比較貴,況且宋朝的絹交是如此精美,於是許多國家也將它做為一種準貨幣在流通,甚至價值還遠在本身麵額之上,就象十文錢的英宗交,在那邊某些國家,它的價值幾乎相當於四十多文的購買力。
話外之音,銀行司與絹交皆是王巨一手推動的,盡管王巨在彼岸,也不會坐視它們失敗。如果絹交繼續貶值,王巨便會將絹交帶到大食那邊消化,強行將它的價格重新抬起來。
那麽現在手中有絹交,立即以很低價格將它兌換成銅幣,以後必然會後悔。
三管齊下,絹交終於開始迴溫。
次年改元,紹聖。紹,持續,恢複,其意就是恢複趙頊時的政令並持續下去。
國家再次下詔,恢複朔正時兩稅稅率,也就是一些百姓嘴中的文帝稅,按照田等,從十稅一到三十稅一,當然執行時可不是這個稅率,還有一些雜稅呢。而且明麵上的稅率也比漢文帝的稅率高,那個稅率是十五到三十稅一,可不是十稅一。
不過比原來的稅率要低得多了,即便一些雜稅,這次詔書也明文一一取締。
不久,彼岸大規模的船隊陸續到達。
他們不僅帶來彼岸的一些商貨,同時又帶來大批金銀銅鐵,特別是黃金,這批黃金數量達到了近四百萬兩。王巨早幾年就開始安排這個“破”,破的關健就是銀行司,但破後得立。這個立靠彼岸金礦產量以及貿易還是不夠的,於是他讓彼岸士兵襲擊了南海一個小國,得到了大量金銀珠玉,所以連續兩年,彼岸皆帶來了龐大的金銀。
絹交價格一下子迴到了從前,甚至許多人重新將手中的金銀拿出來,到各行務換迴絹交。畢竟金銀交易太過麻煩,還要向金櫃交納一定的手續費用。而且就是銅幣,隨著彼岸帶來一船船生銅,又鑄成一枚枚銅幣,它的實際價值也開始下跌了。
其實銀行司與海外貿易,是王巨發起的“黃金之治”最重要的兩大法寶,隨著海外貿易恢複,銀行司重新正常運行,在它們拉動下,宋朝經濟也重新恢複過來。
但仍然遠不及元豐後麵幾年與朔正年間的辰光,這一年秋天又有無數百姓逃向彼岸,以至各支船隊離開,還有大批百姓因為無法帶走而逗留在各個港口。
趙煦聞訊大驚,連忙詢問蔡確,如果國家安定了,則不會有這麽多百姓逃離宋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