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和又說道:“陛下,奴婢在臨離開時,少保曾說過一些話……他說,當道德敗壞了,就必須讓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則,一旦所有人都遵守法則,道德也就自然好了。但大家都以為道德好了,卻往往都會道貌岸然,假仁假義,道德反而壞了。最明顯的就是慶曆五大君子,範文正與龐公早逝,操守也算不錯。然而後麵三大君子,雖然早年皆有作為,然而到了晚年,一個個官居高位,位極人臣,反而全墮落了。沒有一個界線分明的法則,隻講道德,實際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德。”


    “另外還有一句話,然而熙寧變法中一些法令,確實是擾民斂財之舉,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律法。這個資本就是商業,也就是能有二分利,商賈就感到開心了。”


    意思就是青苗法的二分利四分利,確實讓大家很不服氣。


    所以他才在慶州執行一分利的年息。


    似乎這個立場很公正,不過呢……高滔滔還坐在簾後呢。


    何謂讓所有人都遵守法則?


    王巨意思是如今宋朝官場與上層的權貴,大多數人都道德敗壞,因此必須強行讓他們都要遵守國家的律法製度,包括稅賦,更包括商稅。


    兩個“聖人”,自己兒想吧。


    想不好,我就在這邊逍遙自在,想好了,才派人請我迴來。


    兩人退下。


    高滔滔說:“此子雖有才氣,仍十分霸道。”


    趙頊微微歎口氣。


    確實,他也有點不舒服啊。


    於是這事兒就拖了下來。


    彼岸幾個知州奏章也陸續到了,大體上差不多。不過還有些區別。


    呆在豐市的樂知州是最開心了,開始有了較繁榮的城市,氣候適應,就是季節是相反的。宋朝在過春天,那邊則在過秋天,那邊在過秋天,宋朝則在過春天。


    然而很早王巨就說過了,大家也沒有感到詫異。


    還有一個知州安排在西澳。那邊的情況也還好一點,就是人口比較少,時與土著戰鬥,嚇得他連城門都不敢出。


    然後就是各個島嶼上了,其他情況還好一點,就是熱啊。


    另外稟報了一個情況,那就是彼岸各個熱帶地區,也開始種甘蔗了,這是無奈,不能全種稻穀吧。所以有意識地引導百姓種植各個香料,果樹與甘蔗,然後用香料、蜜餞與蔗糖,帶動當地的經濟。


    但這些蔗糖非是銷往宋朝的,難道不準許彼岸種植嗎?


    其他的情況則與章高二人所說的差不多了。


    隨後金子也送到京城。


    大批的百姓又再度陸續帶到彼岸。


    特別是陝西百姓,雖多是孤兒寡母的,但最少卷走了三四萬戶。


    文彥博在洛陽以沉痛無比的語氣,連上了幾道奏章。


    伐夏之戰過去了大半年,影響漸弱,所以他能大聲說話了……


    並且文彥博在奏章裏公開指出。隨著彼岸人口增加,必然會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宋朝對大海控製能力很弱,東海邊又缺少相關的軍事力量,這些海客桀驁不馴。未來必成為我大宋的危害。


    趙頊看後,隻是冷笑。


    海客確實是桀驁不馴,但當真沒辦法對付?隻是宋朝不想過份激怒海客罷了。


    實際文彥博也不算是無的放矢,區別就是看這些船控製在誰手上,如果控製在倭國手上,則成了明朝最大的危害倭寇。如果控製在王巨手中,他難道想做倭寇?


    不過王巨看似沒有提條件,實際提出了苛刻的條件,也就沒有人再提議召王巨迴來了。


    如果是這樣……王巨可能就會真流落到海外,做一個海外“小國王”了。


    但是……


    徐禧到了延州,為什麽是延州,而不是渭州。這種選擇非僅是為了西夏,還有遼國。


    如果將延州到府麟路打通,構成一道森嚴的防線後,西夏就不會危脅到河東安全。不僅是西夏,宋朝一直擔心的是遼國與西夏共同夾擊河東。


    所以最後舍去了李憲的策略,取了種諤之策。


    其實兩策都沒有錯,錯的是執行的人。


    但兩人迅速發生了爭執,按照種諤的意思是直接經營銀州。


    為什麽是銀州,種諤大軍西征,遇大雪三軍崩潰,逃向延州,但留守在宥夏石銀諸州還有官兵,他們皆陸續先逃向銀州。而且西征開始時,府麟路軍隊與鄜延路軍隊就在銀州匯合的。


    當地百姓全部逃亡了,州城也催毀了。


    雖然第二年西夏陸續將這幾州接收迴去,然而銀州還是一片瓦礫。


    如果經營銀州,則將兩路全部聯係起來,而且還有兩路軍隊援助,並且可以得到河東路的糧草與民夫支援。


    所以看似大膽,實行是一個既穩妥,又有奇效的建議。


    然而徐禧不同意,銀州是在山外,太危險了。因此提議築永樂城,而且沈括已經在周邊地區建設了六個堡砦,能夠互相輔助。


    種諤不同意,前麵有了一個羅兀城之鑒了,便說永樂城雖能依山為險,也看似將周邊諸砦一起聯係起來,但無山泉,非是築城之良所。


    兩人爭執不休,趙頊最後采納了徐禧的意見,棄銀州,築永樂城。又將種諤留守延州。


    來了。


    三十萬軍民被西夏人反複絞殺,沈括率領的援兵與饋運皆為夏軍所阻,然而種諤卻在延州據城觀望,托名守延,沒有做任何救援。


    此役,三十萬軍民僅是少數幾萬人逃了出來,高永能等一百多名將領全部覆沒,精銳強大的鄜延路軍,折損了大半。


    趙頊聽到後,號淘大哭。連續幾天都難過得沒有吃飯。


    又迴到原來的話題,如果不是王巨與王韶,那就是趙頊好戰之錯。


    但現在呢?


    不但趙頊悲憤,所有百姓都感到悲憤。想一想。如果漢武帝不信任衛青與霍去病,能不能打敗匈奴?如果唐太宗與唐高宗不重用李靖與李績,能不能出現初唐時的那種無敵狀態?


    這迴不是隻因數人有野心,五十萬男兒齊斷魂了。


    而且成了八十萬男兒齊斷魂!


    一時間無數大臣齊上書,責問趙頊為何不將王巨召迴。


    不就是犯了一個錯誤嗎。難道因為處罰,必須搭上幾十萬軍民的性命!


    若論錯,趙普昔年犯下多少錯誤?然太宗為何還能重用?


    如果論趙普與趙匡義的恩怨,那就太大了。不但趙普自己做木材生意,收錢椒的賄賂,還多次陷害趙匡義,包括趙匡義手下的親信大臣與嶽父。


    這豈不比碰了一下公主罪過更大?


    高滔滔找到趙頊,兩場慘敗,讓趙頊大病了一場,此時身體還沒有恢複過來。高滔滔說道:“召王子安迴來吧。”


    兩次慘敗。犧牲的人數沒有達到八十萬,但經過統計,官軍、熟羌、義保死者達到驚人的六十萬人,至於花費的錢粟銀絹更是不可勝計。


    想一想當年岐溝關之敗,死了多少軍民,不過十幾萬,宋朝感到就象天塌了一般。


    況且是這麽多。


    更要命的是這中間將士的數量同樣接近了二十萬,包括王巨推薦的超級名將高永能。


    經過熙寧之初裁減,禁兵數量隻有五十餘萬,然後是各地邊軍、土軍、弓箭手。至於陝西的則有十幾萬保捷、弓箭手與蕃兵。


    但這十幾萬鄉兵式的將士則是宋朝最能打的軍隊。


    然而經過這兩次慘敗後,這些鄉兵折損了近半,折損的禁兵實際不多,但這少數折損的禁兵全部禁軍中最精銳的禁兵。


    可以說現在遼國皇帝不爭氣。否則率軍南下,宋朝最大的危機便到來了。


    但高滔滔不知道啊,她隻知道死了這麽多戰士,而且多是精銳軍隊,遼國雖然與宋朝搭成和盟,可兩次乘著宋朝危機來勒索。萬一再來勒索呢,若是再來勒索,恐怕這次勒索的胃口更大。


    所以這時候,能讓王巨迴來,其他的就忍了。


    大不了以後朝廷就當養著一個丁謂,等危機過後,再慢慢解決吧。


    高滔滔隻說了一句話,但不僅是讓王巨迴來,還默認了讓王巨迴來,朝廷所付的代價。


    正好呂公著又再次上書,反對朝廷開邊。


    於是趙頊將呂公著外放到定州。


    然後又將王珪召到內宮商議。


    商議的就是元豐改製,重新仿佼唐朝製度,事無大小,於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


    也就是唐朝的三省製度,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


    那麽西府呢?


    西府與三司則架空成宋朝原來的尚書六部了,會成為一個空殼。


    這樣政柄就迴到了中書,一是省得理財之人不知兵,理軍之人不知政不知財,理財之人不知政不知兵。


    二是簡化了政令。


    這是謀劃了近兩年的事,因此趙頊對老王說的不是這個。


    他說道:“國家危矣,須用一人。”


    老王多機靈哪,立即說道:“如果王子安迴來,老臣以位讓之。”


    趙頊遲疑了一下說:“朕非是此意,而是讓重置中書令。”


    這是指前段時間的議論,蔡確聽說朝廷準備改製,便對老王說,公久在相位,必拜中書令。


    老王於是對趙頊密言,三省長官位高,恐不段置令,以左右仆射兼兩省侍郎足矣。


    在唐初中書令、侍中與尚書令,乃是最頂級的官員。宋朝也置,但成了階官。


    但唐高宗病重後,武則天漸漸專權,慢慢取締了這三項頂級官職,而是以左右仆射或侍郎,代替相位,用此降低宰相之權。


    所以老王有了這個提議。


    本來改製後權利向中書集中,大家就可能很不高興了,再置中書令,不高興的人會更多。


    老王沉吟良久,說:“恐有非議。”


    “非如此,此子不會迴來。”


    老王還是搖頭。


    若是王巨現在迴來擔任中書令,在兩次大敗,萬眾盼歸的情況下,不會有人敢反對的。然而數年一過,大家從慘敗中走出來,又會產生什麽樣的想法?


    難道到時候再將王巨逼走?那不成了天大的笑話。


    趙頊沉默。


    老王忽然看著西邊。


    如果讓王巨迴來擔任中書令,也不是不行,雖然淩駕於自己之上,但相信王巨對自己一直很尊敬的。


    關健是西邊有一群人哪。


    趙頊會意。


    於是做了一係列的人事調動,以王珪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蔡確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知交州章惇為門下侍郎,參知政事張璪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範純仁為尚書右丞。


    到了今年,交趾已經漸漸平定了。


    一部分交趾人迴來後,老實的讓章惇安置下去,不老實的也鎮壓下去,還有一些交趾人淪流到了真臘等地界,過了這麽多年後,在那邊安定下來,也不想迴來了。


    章惇又於長山地區設置了一些堡砦。


    可能未來交趾還會有些不太平,但不會出大問題了。


    於是趙頊將章惇召了迴來。


    王巨不是說自己孤立無援嗎,現在朕主動給你找一個幫手。


    然後又將範純仁傳到宮中,對他說,昔日王子安曾評價我朝數位大臣,章楶於軍事,薛向於理財,張載於育化,還有卿之操守,當為我朝第一人也。


    也就是以後朕將王巨召迴來後,你就不要再找王巨麻煩了。


    隨後連連貶罷了十幾名大臣,都是當時兇狠彈劾王巨的士大夫。


    但關健還有一個人。


    趙頊刻意派黃和為中使,並且秘密吩咐一番,然後讓他去洛陽傳旨,讓文彥博知杭州。


    文彥博說道,老臣致仕。


    黃和立即說,如果文公致仕,請去杭州後才致仕,否則為難奴婢。


    為何呢,如果現在文彥博致仕,他就象富弼一樣,身上還有一大堆職官呢,那麽就可以繼續呆在洛陽,在後麵煽風點火。然而隨著調任杭州,這些職官大多數都拿掉了。


    其實黃和最想說的一句就是,你請求致仕可以,但也將自己身上的職官階國爵位一起辭掉吧。


    文彥博說,老臣老了。


    黃和譏笑道,文公雖人老,但心不老啊,就是朝堂上的士大夫也沒有你上書多吧。


    老臣上書乃是為了國事。


    好一個為了國事,逼走王子安,犧牲六十萬人,這就是國事!


    你這個奴婢!


    文公莫要動怒,奴婢雖是奴婢,也是為了文公好啊,文公雖然年高,可子孫年不高。


    你敢威脅我!


    文公機謀之深,無人能及之,難道看不清大勢所向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暗黑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暗黑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