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評本能地感到這封奏表是誣陷的,雖然程序上沒問題,韓琦上書分為兩種,一種是公開的上書,由驛站交給進奏院,進院院交給中書,或西府或禦史台,然後根據輕重再判斷是否交給皇帝。還有一種,那就是密奏,韓琦也有了密奏之權,那麽就要由門客將書奏帶來,再交給合門使,合門使交給皇帝。不過韓琦能說這種話嗎?所以他直接交到了禦史台。


    李評沒有做錯,呂公著為難了。


    若查吧,若是真的,韓琦那會很慘的。


    若不查吧,韓琦興甲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出言威脅是逃不的,現在書奏又到了自己手中,到時候真相泄露,怎麽辦?


    正是這種心理,可能在延和殿議事時,含糊說了一句,連趙頊都沒有太注意,隻是傳到了王安石耳朵裏,這才有了王安涕泣告狀的故事。


    所以呂公著雖沒有誣陷韓琦,但也確實是犯了錯誤,最少這麽大事,你是禦史中丞,為什麽不上奏?


    至此,所有替呂公著辨解的人,全部啞口無言。


    但問題來了,為什麽沈惟恭要這麽做?


    兩人下獄大理寺,先是沈惟恭承認是自己指使孫棐獻書。


    然而不久,沈惟恭立即翻案,司馬光喜歡揚名,每一文章出,或信,或書,那怕是奏章,都喜歡派下人流傳到井坊之中。孫棐便詐書司馬光陳五章的奏疏,上麵有了韓琦這句話。然後將它拿來給沈惟恭,沈惟恭以為是真的,便讓孫棐交給合門使李評,結果孫棐直接冒充韓琦表奏,又用韓琦門客身份,將它交給了李評。


    這純粹是用孫棐做替死鬼,翻案了。


    不過沈惟恭的背景很麻煩的。


    他是宋朝開國名相沈義倫的孫子,沈繼宗的兒子。沈繼宗有三個兒子,惟溫、惟清、惟恭,沈惟恭是老小。


    這個倒無所謂,宋朝立國一百來年了,權貴子弟不知道有多少,不要說沈義倫,就是沈繼宗都死了四十多年。


    這些權貴子弟隻有極少數有了出息,絕大多數已經默默無聞,比如趙普有許多後人,現在仍有許多後人擔任著官員,但這些都是低層官員,能有多少影響力?


    僅是王巨裁減軍器監,就不知裁去了多少權貴子弟。


    但麻煩的是沈惟恭還有一個姐姐,那就是宋真宗的沈貴妃。沈貴妃也不要緊,宋太祖與宋太宗妃子不多,但宋真宗與宋仁宗都有很多嬪妃。這些嬪妃得有多少親戚?


    然而麻煩的是這個沈貴妃老人家年近八十,還活著。人去人情去,人在人情在,這個沈貴妃都快成了內宮的活化石了。聽到了弟弟出事,馬上握著拐棍,找到了曹太太與高大媽,麵對這個活化石,即便傲傲的高滔滔也要尊重的。


    於是高滔滔又找到了趙頊,一再叮囑,查可以,但勿得用刑。況且沈惟恭本人也有六十高齡。


    正是這種情況,沈家才得到翻案,而且盯的人多,連同孫棐,大理寺官員都不敢用酷刑,反正是死路一條了,僅是笞杖又有何,自己一死,家人還能得到沈家的庇護,於是孫棐死死咬緊了牙關。


    這種情況審不下去了。


    王安石也不會同意結案,若是這樣結案,無疑,孫棐是受人指使,誣蔑司馬光與韓琦的。那麽會受那個人指使?


    時間也讓人懷疑,它正好發生在孫覺上書之後。想一想孫覺上書能有幾個人知道?或者說是巧合,這也未免太巧了吧。


    於是大理寺隻好繼續苦逼地審著。


    並且沈惟恭下獄,另一條路子立即暢通無阻,那就是皇城司,沒有沈惟恭操縱,大內密探也得以出動。在皇城司的盤查下,查出一件事。司馬光故意將他寫的文章傳於市井,包括他寫給王安石的三封信。這還是能公開的,不過皇城司的密探又查到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不但攻擊王安石,而且文語惡毒,署名就是司馬光。


    王安石大怒,趙頊這時根本就想不到司馬光可能扮演的角色,便說:“此決非光所為。”


    就算司馬光反感王安石,但不會如此下作卑鄙吧。


    王安石道:“即便不是司馬光所為,也是因為光好傳私書以買名,故致流俗效仿,使新法沮格,異論紛然,皆光倡之。”


    然後讓皇城司的密探抓捕傳書者付獄,究治其所從得者,你們究竟從哪裏得到這篇文章的。皇城司大肆抓捕百姓,從此開始。


    這一抓又有一個人坐不住了,四方館歸司官張澤。他聽到一個消息,說是沈惟恭曾經讓孫棐在外揚言,皇子生,必不久。


    這又是另一個問題,那便是古人的早婚早育,翻開史書,可以看到許多大臣第一個妻子早逝,她們多不是病死的,而是死於難產。當然,這個多不記載了。


    還有許多人第一個兒子早死,包括趙頊前麵幾個兒子都先後死去。但越是晚婚的,子女反而得以平安,比如範仲淹。這種情況在宋朝最明顯。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時候結婚的人早,偏偏宋朝以瘦為美,越是瘦成了排骨,越是美麗動人。一個早婚,沒有發育成熟,一個以瘦為美,大家一起減肥,營養不良。而且皇家聯親,多是達官貴人家的千金,不事勞動,抵抗力差。這樣的女子,還多是十幾歲的小姑娘,生下的孩子會有多健康。


    所以宋哲宗的親生母親,出身於平民家庭的朱氏生一個活一個。


    反正前麵趙頊生下的幾個孩子先後去世,包括向皇後的兒子。


    這弄不好,又成了第二個宋仁宗了。但趙頊還年青,後宮裏的嬪妃繼續在為他造子。


    然而沈惟恭卻弄出來一個皇子生,必不久,也就是以後趙頊生下的兒子,還會活不長久!


    宋朝以前也有許多人胡說八道,比如趙禎才親政時,很是興奮,日夜處理政務,以他的身體骨,哪裏吃得消,不久就活活累昏過去,差一點死去。


    但大臣們不領情,加上廢郭皇後,富弼上書說趙禎是不能守祖宗之訓,不敬父母,色欲之心,你暈倒是房事過多導致的。這簡單是胡說八道,晚年趙禎身體更差,但立十美,拚命造子,也沒有看他昏倒過去。


    不過富弼乃是好心,而且是上書,一切擺在台麵上說話的。一沒有派人到市井上揚言,使京城風言風語,二也沒有詛咒。


    這個事兒就鬧大了,即便老太君沈貴妃也不能庇護了。


    因此繼續徹審下去,並且連皇城司的大內高手們都陸續出動,結果一查事情比想像的更嚴重,不但百姓,連軍營中都有謠言,說是天不佑陛下,致聖嗣不育。


    為什麽天不佑陛下,也就是你皇帝不是好皇帝。但現在趙頊勵精圖治,省吃儉用,哪裏做得不好呢,無疑就是變法。


    要命的是這個謠傳還與沈惟恭那個生皇子、必不久不大吻合,也就是除了沈惟恭詛咒外,還有人在散發謠言。


    王安石不作聲了,這水兒太混,反正是詛咒趙頊與變法的,那麽沈惟恭的背後,肯定不是變法派的大臣。


    不過這是誰授使的?


    因此趙頊便查孫覺的奏疏,因為沈惟恭誣蔑韓琦,是在孫覺上書之後,也就是受到了孫覺啟發。但孫覺這個上書,接觸到的大臣不多,包括王巨在內。


    當然,也不是呂公著,呂公著在這件事上同樣很被動。


    更不是文彥博,他已經是西府首相,不值,更不是變法派係,能拿掉韓琦的河北安撫使,並且還是韓琦上書辭掉這個官職,王安石順勢拿掉的,但過份開罪韓琦也不值。不說韓琦十年首相積累的威名與龐大的關係,就說韓琦的兒女親家,也非同小可,韓公彥前妻是賈昌朝堂弟賈昌符的女兒,後妻是張文昌的女兒。韓直彥是韓琦妻兄大理寺丞崔勉之女。韓正彥妻子是王曾孫女。韓忠彥之妻是呂公弼的兩個女兒。韓純彥是帝師孫固之女。韓粹彥妻子陳氏是資政殿學士陳蓐之女。韓直彥的兒子韓跂前妻是晁仲徽的女兒,後妻是範純禮的女兒……這些兒子孫子的嶽家背景不算,還有女兒呢,四個女婿是王克存、王居正、李清臣、成黼,多是有來曆的人,到了孫女時,又多與吳充、文彥博、蔡京家族有聯親。


    孫子孫女這一輩還沒有出來。不過兒子女兒這一輩已經聯親開始了。


    做人君的肯定不喜歡這種聯親,但人家說門當戶對,奈何?


    但正是這種關係,王安石豈敢將韓琦往死裏踩?本來就因變法,得罪了太多的人,但那還能說是為了國家。若是用這個興甲,就著了下趁了。更不要說詛咒皇上無子,那對變法有何益處?為了踩韓琦嗎,然而王安石明顯地想將韓琦撇開。


    想到了這一條,趙頊便想到了一個人。


    首先這個人膽大包天,有心機。


    其次這個人接觸到孫覺的奏疏。


    再次,這個人別人不容易想到,所以他才敢這麽做。


    那就是司馬光,為什麽這麽做,看似疑惑,實際不疑惑,其用意就是激怒王安石,而且王安石對韓琦很反感,正好得到了什麽興甲,加上京城的詛咒,又激怒了趙頊。皇帝生氣,王安石憤怒,必然將韓琦抓捕下獄責問。不要說不可能,且看祖無擇,到現在還在獄中,案子未結呢。


    一旦韓琦下獄,天塌了,那還不知道有多少人上書,甚至辭官威脅,逼到最後,就成了一種可能,會象呂夷簡那樣下去,甚至連生病呆在京城都不行,將他生生逼到洛陽去。變法結束!


    甚至孫棐所說的司馬光五事章疏,就是司馬光寫出來的,然後派下人送到了沈惟恭手中,又說了什麽類似皇子生,必不久的話,沈惟恭信以為真,才在京城說了一些閑話,正好讓張澤聽到了。張澤對變法同樣排斥,當然不會告密,不過事情鬧大了,他也不得不舉報。


    正是這種背景,趙頊開始懷疑陳襄。


    不要說陳襄不可能做出,連皇子生,必不久都弄出來了,為什麽不敢在朝堂上踩王巨的腳,再趴下,用以陷害王巨。隻是王巨機靈,當場揭穿。就是這樣了,王巨還是說不大清楚。


    這才是高招。


    然後趙頊與高滔滔說了,高滔滔半信半疑,也有些惱火,便將王巨召來,問了一問。也是因為這個背景,高滔滔隻是問,並沒有責備。所以王巨感到狐疑。


    當然,這件公案,沾到的都不敢宣揚,連王巨也蒙在穀裏。


    爭標後,皇城司還在徹查,然而趙頊忍不住。


    司馬光進講資治通鑒,借用漢朝賈山上疏故事,說不當貶呂公著,李常、宋敏求等人,又說王安石誠賢,但性不曉事而愎,李定無才,呂惠卿奸邪。


    趙頊聽得煩,便說:“有詐為謗書,動搖軍眾,且曰天不佑陛下,致聖嗣不育,大約就是卿所書吧。”


    換成一般人準會嚇得冷汗涔涔。然而司馬光表情平靜,說道:“臣所上書,陛下皆見之,且臣未嚐以奏昌示人也。”


    趙頊指的書,乃是沈惟恭所收的那五事章疏,不是真正的奏疏,卻讓司馬光說成了真正的疏奏。趙頊心中冷笑,道:“卿所言,外人無知者,台諫所言,朕未知,外人卻已知。”


    你說你說的話,外麵人不知道,可是你與台諫所說的,朕還沒有知道,外人就知道了。最簡單的,就象司馬光寫給王安石的三封信,趙頊還沒有知道,但在開封大街小巷全部傳揚開了。隻是趙頊終是人君,不好撕破臉皮講。


    司馬光當場尷尬地不能迴答。


    不過趙頊雖然氣惱,但沒有直接的證據,隻是一個猜測,所以主動轉換了一個話題道:“今天下洶洶,孫叔敖所謂國之有是,眾之所惡也。”


    楚莊王問孫叔敖,我不知道治理國家的政策(寡人未得所以為國是也,是,指事、政策法規)。


    孫叔敖說,治理國家的政策,會有很多人都討厭的,告訴你也沒有用(國之有是,眾所惡也,恐王不能定)。


    楚莊王說,做不到都是我這個國君的錯誤嗎,大臣們就沒有責任嗎?


    孫叔敖說,國君傲慢地對待士人,認為人才不依靠國家就不能富貴,士人也傲慢地對待國君,認為國君沒有人才就不能長治久安。國家滅亡了國君還不知道什麽原因,士人饑寒交迫了,不能獲得相稱的地位。所以說君臣不合,那麽國家大事就沒辦法辦好。


    趙頊用了這典故,是含蓄地說,治理國家的政策,會使許多人利益受到部分傷害,所以許多人反對。但國家不變,走向滅亡,士大夫也休想好。為什麽大家不能團結一心,使國家變得富強,共享富貴?


    意思是你司馬光有這個能力,為什麽不將這個能力放在國事上,而去搞些陰謀詭計。


    隻要你司馬光改正,這個什麽天不佑陛下的就算了,朕也不計較了。


    然而司馬光又來勁了,立即說:“然,陛下當察其是非,然後守之。可今天條例司所為,隻是王安石、韓絳與呂惠卿以為是,天下皆以為非,陛下豈能獨與三人共為天下耶?”


    沒藥醫了,趙頊讓司馬光退下。


    然而趙頊無疑打草驚蛇了,以司馬光的才能,還不立即將一些蛛絲馬跡收拾幹淨了。


    線索一起消失,不能再查了,再查下去,估計全天下,包括遼國西夏都會笑話趙頊幾個兒子早逝。因此詔書下,說是皇城使沈惟恭因為以幹請恩澤不得誌而怨懟,讓門客孫棐揚言皇子生,必不久。又牽連到了那件興甲案。於是將孫棐杖殺於市,沈惟恭後麵有一個老太君求情也不管用,同樣貶到了海南島。


    但不管怎麽樣,有了這個老太君與沒有是兩樣的,否則這次沈惟恭必死無疑。


    此案結束,朝廷顧及了趙頊的臉麵,隻公開了一小部分真相。


    然而這件案子,對王巨頗有利了,呂惠卿便說:“陛下,這能看到某些人為了打壓異己,無所不用其極,王巨是被冤枉了。”


    從三不足,再到皇子生必不久,那麽陳襄還不能弄一個假摔?


    而且高滔滔的召見,也對王巨有利。


    司馬光動不動說俺是君子,大公無私,一心為國,雖然是迷惑了許多人,不過仔細地想,總有點假。


    相反王巨說的更可信些,君子賢臣的很難學習他們,大家隻是一個政客,頂多學習呂夷簡,雖有私心,不過將國家利益放在私人利益之上,用政績換取榮華富貴,也算是國家有用的臣子。


    王巨這麽說了,也這麽做了,不但是政績,比如幾個作坊帶來的收益,不管王巨如何用掉的,但多用在國家上了。


    因此高滔滔那邊同樣開始對陳襄產生質疑。


    陳襄本人做得不果斷,遭此打臉,還想在京城裏呆下去嗎?然而陳襄嘴上說退,多少留戀京城的繁華,連上了幾封辭表,卻一直不辭退,索性象張載那樣將官印一丟迴去哉,或者象王巨這樣,將軍器監的事務安置好了,等著下去吧。


    不過如何處置,還沒有下來,但張若水聽到一些消息後,立即對王巨說道:“子安,恭賀啦。”r115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暗黑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暗黑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