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苗啊,這些小崽子不知為何人所用啦,”王君萬喝了一口燒酒道。
濃烈的酒香立即散發在醉人的春天氣息裏。
苗授略不悅,這可是專門給士兵療傷用的燒酒,而不是市麵上所賣的那種飲用燒酒,王君萬也犯錯誤了,盡管錯誤很小。但他隨後又看著夕陽餘暉下的諸士兵,眼神有些歡喜有些憂。
幾萬保捷軍在訓練。
也許是章楶聽從王巨計策得功,或者是趙頊本人就對保捷軍十分重視,這幾萬保捷軍成功了,變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他才能有理由執行王巨謀劃的餘下裁兵精兵方案,到了那時候,軍費才能進一步節省。
因此朝廷撥給了鄭白渠諸保捷軍一萬把神臂弓,兩萬套鎧甲。
首先是武器,這個鑄造時間很早,王巨剛到京城,趙頊便下詔,讓陝西轉運使挪用陝西路的賦稅,先行給諸營保捷鑄造武器,再由內藏庫墊付給三司,實際就象前年的棉花,去年的蔗糖一樣。但蔗糖作坊並不是內藏庫的,內藏庫僅占了一半契股,然而誰去管呢。但正因為如此,沒有人在王巨經商上計較了,反正這些收入王巨基本都交給了朝廷,那還說什麽。
這個武器質量也勿用置疑,一是上麵關注,章楶不時來: 過問,再者苗授領手,苗授如何,也勿用懷疑的,最後是諸將士輪流打雜工,要知道這些武器全部是他們在用,而不是給別人。他們本身就在監督。國家給了他們這麽多福利。甚至在王巨支持下。去年還繼續購買許多耕牛,西北局勢又一直不太平,不用想他們遲早會上戰場,武器好壞能不關心麽?
因此到了這時候,每一個人手中的武器也快差不多裝備起來了,還差一部分,那是在等神臂弓。
神臂弓現在隻給了四千把,這個生產有些慢。花費也大,材料征集同樣也困難,軍器監生產出來的肯定不止四千把,但又撥了一部分給了延州與秦州,但主要是秦州,因為秦州王韶要開邊,同時王韶也招募了一些穩定的弓箭手,又有大量的屯田,在趙頊想法裏,哪裏將會是第二個正式保捷邊的聚集地。延州則是因為綏德軍。但延州有種種缺限,首先是禁兵是輪戍製度。就是裝備了,下一年又不知輪戍到哪兒,蕃兵朝廷還有些忌憚的想法,也有保捷軍,不過這些保捷軍無法聚集,比較鬆散,一支無法聚集的保捷軍召集時就比較困難了。當然,這個趙頊也有些想法,那就是綏德軍大三川口的屯田與青澗城的營田。不過數量有限,隻好據輕重撥下去。
實際這也是運氣,正好有了木棉司這筆收入,西夏又發起進攻,朝廷才撥了一筆不小的款子給軍器監,否則沒有了錢帛,王巨本事再大,也變不出器甲。
另外就是近萬套鎧甲。
餘下的鎧甲,也要等。不僅是鎧甲,還有神臂弓專用的箭,眼下一人隻給了十支,然而到了實際戰場,最少每人得裝備五十支以上。這個也要等。
至於餘下沒有裝備鎧甲的那沒辦法,就是禁兵還有四成也隻是布甲紙甲皮甲呢。
其他六成的恐怕還有近半鎧甲不合格,合格的也是那種笨重的舊式鎧甲。
因此這些器甲到來,簡直讓苗授喜出望外。
於是他與王君萬等人商議,又刻意去了長安,與章楶商議,那就是實戰式的演習。
一是為了地形,戰爭中地形氣候因素極重要的,比如元蒙軍隊在平原上幾乎天下無敵,但到了大海與熱帶雨林地區,馬上就息菜了。
氣候問題不大,對付是西夏人,氣候差不多,然而地形不行,鄭白渠多是關中平坦地區,有丘陵,不過遠不及邊境地區,山陵密集。
其次就是實際練習。
幾個將領就春耕生產未到來時,將所有保捷召集,分成了兩軍,苗授與王君萬各領一軍,箭去箭尖,刀不開鋒,槍去槍尖,尖部醮紅墨,擊中算是受傷亡退出戰場,然後拉到山區實戰。
苗王二人各自不向對方透露作戰方案,這樣練一練,不僅練了軍隊,提前熟悉戰場,也訓練了斥候,攜帶糧草以及將領的指揮能力。
當然,還有一些兵士受傷的,不過現在僅是受傷,未來那可是直接關係到生死。
這個也是王巨的想法,王巨未走時說的,不過說得不多,包括他們對章楶的態度,同樣是王巨的囑咐。
拉練了十幾天後,幾萬保捷軍漸漸有了大模樣。
所以王君萬才說出這句話。
強軍僅是戰爭勝利的一部分,決定戰爭勝利還有許多因素,比如天氣地形,當時百姓支持反抗與否,後方供勤,國家財政是否健康,人心是否所向,有沒有權臣在後方掣肘,以及一個重要的因素,統帥之能。
如果換王巨來指揮,大家必然喜出望外。
如果換葛懷敏來指揮,那怕就是換韓琦來指揮,就是有了這支強大的軍隊,又能打敗敵人麽?打不敗,又幾乎全是步兵,那意味著什麽?覆沒!
不僅全軍覆沒,恐怕他們同樣也會步王珪、郭遵等勇將的後塵。
“想來不會吧,王明公還在朝堂呢。”姚麟說道。
若是朝廷派庸才來指揮,王巨會同意麽?要知道這幾萬保捷軍同樣聚集了王巨數年心血。
王君萬道:“雖如此,王明公官職太低,沒有話語權啊。”
也不能這麽說,王巨雖官位低,但受趙頊信任,又有軍事才能,至少在這上麵還是有許語權的。
究竟如何,天知道呢?
…………
天知道呢?
有可能這段曆史隻是時間長河裏的一朵浪花,但它真的很重要。
比如朱無璋的政策。朱元璋差了嗎。他的能力不比太祖差的。或者說殺貪官錯了嗎?其實也是借鑒了宋朝的弊病。宋朝士大夫那麽高的薪酬還不滿足,人人為私,那麽何必用那麽多的民脂民膏養這群貪得無厭的官員。所以低薪,所以殺貪官。
時間長河再過幾百年,同樣證明朱元璋政策是錯識的,反而內鬥在明朝更加重。
想一想漢唐的威風,再想一想後麵的對內強橫,對外軟弱的曆史。能不讓人歎息。實際起點就是這幾年。
熙寧三年的春天則是這個變化的起點。
春天來了,桃花還沒有開,桃樹依然是光禿禿的,但是那些褐色的樹枝上星星點點亮色,多少讓人感到那種暖意即將到來。
雖然王宅不小,卻以房屋為主,綠地空間卻很小,於是窗戶的幾株桃樹也成了王巨家最大的亮點。
王巨讓瓊娘沏茶,然後看著眼前的兩個人,一個是章惇。一個是新貴,曾布。
春天到來。某些人所等的機會也到來了。
青苗法,故名思義,春荒之時發貸錢,秋收收貸錢。
但王安石準備籌集的青苗貸是一千七百萬貫,這個錢相對於宋朝經濟來說,並不算多,然而青苗法之來由,是針對農村青黃不接,大地主對百姓發放高利貸而去的,也就是對象是貧困農民。
想一想,一個富裕的國家農民能占其中多少經濟吧。
如果原來對象是北方四路,那麽一路得發放四百多萬貫青苗貸,這個數字可能還不大清楚,還能換算一下,北方百姓多以麥粟為主糧,一鬥麥不過三十文錢,一鬥粟不過十文錢,如果換成麥,則是發放近六億鬥麥,十七億鬥粟。
打算北方四路五千萬戶吧,那麽一戶全部放麥貸則是十二鬥,放粟則是三十多鬥,宋朝內治還可以的,能放那麽多青苗貸嗎?或者再做一個比喻,整個宋朝的兩稅,高者不過五億多,中者是四億多,有時候災害大了,也有三億多。再看看青苗貸換算成麥粟後的數字!
放不下去怎麽辦?於是往城市裏放,往南方放。
好了,王安石與呂惠卿所承諾的不攤派,不擴大,一起不攻而破。
再說青苗貸本身的收獲,現在沒有,但在最高峰時,淨收入達到四百多萬貫,這是官府在經營,淨收入是四百多萬貫,毛收入可能會有八百萬貫。
八百萬貫,如果按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人民幣價值來計算,最少達到了四十億人民幣,按照宋朝此時人口,每人要攤派三十多元人民幣。請不要忘記了,這是在宋朝,一個落後的年代,可能全世界所有國家總稅賦不過兩億來貫。而且與銀行性質不同,銀行發放的對象是商人,企業家,它發放的對象則是平民百姓。
然而為什麽王巨不推出更先進的銀行措施,隻請問一句,貨幣呢?難道成立銀行,也以布帛為貨幣嗎?
所以隨著春天到來,青苗法所產生的弊病越來越多。
來了!
這麽多漏洞,況且去年起在司馬光等人宣傳下,變法與呂惠卿就已經被醜化。如何不來!
先是範鎮上書,常平倉起於漢之盛時,賤則貴而斂之恐傷也,貴則賤而散之恐傷民。這就是常平倉的用意,糧賤了,國家出錢帛購買,提高糧價,提高農民收入,糧貴了,則將常平倉的儲糧賣出,調控糧價,打壓奸商的囤積居奇。表麵上看是對的,實際呢,這個糧食儲存的損耗,範先生,你看到了嗎?然而正是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頗迷惑人。
然後範鎮又說,而青苗者,唐衰亂之世忽為,苗者青在田,錢估其直,收斂未畢,而必其償,是盜蹠之法也。今以盜蹠之法而變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以不安。迺者天雨,毛地生毛,天鳴地裂,皆民勞之象也。惟陛下觀天地之變,罷青苗之舉。
右正言李常與孫覺接著上書,青苗法起初說是二分利,隻試驗於河北陝西數路,不得抑配。然而提舉官則以多散為功。包括京城都變成了三分利。然後強行抑配。不管需不需要這個青苗貸,第一等戶給十五貫,第二等給十貫,第三等給五貫,第四等給一貫五百,第五等給一貫。民間喧然,而王廣廉人等,則稱民間歡欣鼓舞。歌頌聖德。
這確實是事實,那麽當真一點都不好嗎,不久李定來了,他說是好的,然而同樣是事實,這個原因何在?
於是趙頊下詔,諸路常平、廣惠倉散給青苗錢,本為惠恤貧乏,並取民情願,今慮官吏不體此意。追唿均配抑勒,反成搔擾。其令諸路提點刑獄官體量覺察。違者禁止立以名聞,敢沮遏願請者,案罰亦如之。
詔書到了中書,曾公亮與陳升之感到不對,取詔,削去最後一句。
為什麽要削,既然施行了青苗法,想不抑配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不變法,不斂財。
隻能說詔書警告一下,讓各地官員不能做得太過份罷了。
然後到張方平。
張方平丁憂結束,迴歸朝廷,按例舉言臣二人,張方平立舉李大臨與蘇東坡。
李大臨與張方平交集不大,但與蘇東坡同為開封府推官,蘇氏父子與張方平的關係那太深了,因為蘇東坡,所以張方平順帶推薦了李大臨。蘇東坡本人現在顛三倒四,李大臨受過文彥博恩惠,張方平與這兩人交往,多少受了一些影響,而且王安石變法,確實弊病一大籮筐。所以張方平也上書議論了變法,但說得比較含蓄。
這讓王安石大為不快。
趙頊以張方平為宣徽使留京師,這個宣徽使分南北院兩個宣徽使,不常設,其地位在樞密使之下,幾乎與樞密副使想齊。是一個重職,不過張方平以前是參知政事,擔任宣徽使是綽綽有餘有了。
然而王安石因為不快,便說:”此大除拜,若如此,必更致人言。不知陛下以此旌其功善為,但憫其資曆?”
趙頊不好說,若無張方平,俺怎麽將韓琦弄下去,隻好說:“但憫其資曆。”
ok!王安石立即道:“方平奸邪,人孰不知。恐如此除拜,無補聖政。陛下留方平甚不便,方平為禦史中丞,附賈昌朝之徒,誤仁宗賞罰甚眾,今留於內,於陛下何所補?但令群邪更有宗主耳!”
趙頊不語。
但話就傳到張方平耳朵裏,張方平氣節很高的,當初不是附賈昌朝,而是不附範仲淹與韓琦,什麽慶曆新政,純粹是胡鬧。因此人家也自覺,俺還是呆在洛陽吧。
然後上書,說了一些青苗法不好的現象。
接著侯叔獻督促提點開封府界縣事呂景散青苗錢,呂景說開封數縣各有屯兵,沒有錢發青苗貸,於是條例司從陝西鹽鈔錢中抽出五十萬貫為青苗錢,讓呂景發貸糧二十幾萬石,又發青苗錢十五萬貫。呂景逼得沒辦法了,隻好上書,這麽多青苗貸抑配下去,民力不堪承負。
這件事的真相是侯叔獻是逼得太狠了,然而開封府二十多個縣,當真不能發放青苗貸,至少能發放一半數額下去吧。
不然何來的黨爭,兩方麵都不好。
要命的是韓琦上書。
說王廣廉為河北轉運使,盡管朝廷下了詔書,但繼續每借一千,令納一千三百,根本不是開始所說的抑兼並、濟困乏。又說,各鄉村每保須有物力人為甲頭,雖朝廷說了不得抑配,可上戶不願意請貸,下戶想請貸卻貸不到,能貸到必難催納。雖然國家財政困難,隻要陛下躬行節儉以先天下,自然國用不乏,何必興利之臣,紛紛四出?
然後韓琦又說了,青苗貸限於農民,為什麽又放到城郭戶上了?
人家確實是十年首相,看看說得多有道理啊。
然而事實是韓琦多少家產了,一旦變法種種執行下去,韓琦得損失多少收入?
趙頊便將此奏示於兩府執政,說:“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大約是強與之乎!”
為什麽趙頊會說出這番話,為何變法,主要就是斂財,不然何來財政將那個黑窟窿填上,然後還要攢下大量錢財平滅西夏?
不說其他變法的手段,隻說一個青苗法,有了它,若是王巨還繼續呆在軍器監,基本就能保持軍器監的花費,然後每年向軍隊提供無數精良的鎧甲武器,不用持續十年,所有將士盡數換裝!有了這個結果,當真不會提高宋軍的戰鬥力?
可是趙頊看到那麽多疏奏上來,以為外麵當真是天塌了,斂財雖好,若是斂得天下百姓揭竿起義,那就是適得其反了。
但趙頊卻不知道,這一示,那可不是一個好征兆,示好,無疑保守派氣焰會更囂張,什麽法也不要變了。
因此王安石勃然大怒說了九個字:“苟從其欲,雖坊郭何害!”
皇上,你想要斂財啊,那還能顧得了坊郭?就是他們說的是真的,一等戶不過十五貫,一年斂三貫錢,若是三分利,不過四貫五,就這點錢他們能造反嗎?
至於五等戶,隻是一貫錢,一貫錢隻有七百幾十文,三分利不過兩百幾十文,能造反嗎?
這就是這九個字包含的意思。
隻是王安石不好直接說出來罷了。
然而這確實有違青苗法之初的宗旨,包括曾公亮、陳升之在邊上同樣說,青苗貸可以,但就不要在城郭戶發放了吧。
王安石無輒了,得,俺一不貪二不墨,所以變法,全部是為了你皇上,連你也不支持我,俺何苦之,因此稱病不出,俺生病了,不能處理政務了。
老大搖搖欲墜,老二呂惠卿丁憂迴家,老三韓絳嚇得不敢說話,下麵一大群小弟急了,因此章惇與曾布來到王家,找王巨想辦法。(未完待續……)r1292
濃烈的酒香立即散發在醉人的春天氣息裏。
苗授略不悅,這可是專門給士兵療傷用的燒酒,而不是市麵上所賣的那種飲用燒酒,王君萬也犯錯誤了,盡管錯誤很小。但他隨後又看著夕陽餘暉下的諸士兵,眼神有些歡喜有些憂。
幾萬保捷軍在訓練。
也許是章楶聽從王巨計策得功,或者是趙頊本人就對保捷軍十分重視,這幾萬保捷軍成功了,變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他才能有理由執行王巨謀劃的餘下裁兵精兵方案,到了那時候,軍費才能進一步節省。
因此朝廷撥給了鄭白渠諸保捷軍一萬把神臂弓,兩萬套鎧甲。
首先是武器,這個鑄造時間很早,王巨剛到京城,趙頊便下詔,讓陝西轉運使挪用陝西路的賦稅,先行給諸營保捷鑄造武器,再由內藏庫墊付給三司,實際就象前年的棉花,去年的蔗糖一樣。但蔗糖作坊並不是內藏庫的,內藏庫僅占了一半契股,然而誰去管呢。但正因為如此,沒有人在王巨經商上計較了,反正這些收入王巨基本都交給了朝廷,那還說什麽。
這個武器質量也勿用置疑,一是上麵關注,章楶不時來: 過問,再者苗授領手,苗授如何,也勿用懷疑的,最後是諸將士輪流打雜工,要知道這些武器全部是他們在用,而不是給別人。他們本身就在監督。國家給了他們這麽多福利。甚至在王巨支持下。去年還繼續購買許多耕牛,西北局勢又一直不太平,不用想他們遲早會上戰場,武器好壞能不關心麽?
因此到了這時候,每一個人手中的武器也快差不多裝備起來了,還差一部分,那是在等神臂弓。
神臂弓現在隻給了四千把,這個生產有些慢。花費也大,材料征集同樣也困難,軍器監生產出來的肯定不止四千把,但又撥了一部分給了延州與秦州,但主要是秦州,因為秦州王韶要開邊,同時王韶也招募了一些穩定的弓箭手,又有大量的屯田,在趙頊想法裏,哪裏將會是第二個正式保捷邊的聚集地。延州則是因為綏德軍。但延州有種種缺限,首先是禁兵是輪戍製度。就是裝備了,下一年又不知輪戍到哪兒,蕃兵朝廷還有些忌憚的想法,也有保捷軍,不過這些保捷軍無法聚集,比較鬆散,一支無法聚集的保捷軍召集時就比較困難了。當然,這個趙頊也有些想法,那就是綏德軍大三川口的屯田與青澗城的營田。不過數量有限,隻好據輕重撥下去。
實際這也是運氣,正好有了木棉司這筆收入,西夏又發起進攻,朝廷才撥了一筆不小的款子給軍器監,否則沒有了錢帛,王巨本事再大,也變不出器甲。
另外就是近萬套鎧甲。
餘下的鎧甲,也要等。不僅是鎧甲,還有神臂弓專用的箭,眼下一人隻給了十支,然而到了實際戰場,最少每人得裝備五十支以上。這個也要等。
至於餘下沒有裝備鎧甲的那沒辦法,就是禁兵還有四成也隻是布甲紙甲皮甲呢。
其他六成的恐怕還有近半鎧甲不合格,合格的也是那種笨重的舊式鎧甲。
因此這些器甲到來,簡直讓苗授喜出望外。
於是他與王君萬等人商議,又刻意去了長安,與章楶商議,那就是實戰式的演習。
一是為了地形,戰爭中地形氣候因素極重要的,比如元蒙軍隊在平原上幾乎天下無敵,但到了大海與熱帶雨林地區,馬上就息菜了。
氣候問題不大,對付是西夏人,氣候差不多,然而地形不行,鄭白渠多是關中平坦地區,有丘陵,不過遠不及邊境地區,山陵密集。
其次就是實際練習。
幾個將領就春耕生產未到來時,將所有保捷召集,分成了兩軍,苗授與王君萬各領一軍,箭去箭尖,刀不開鋒,槍去槍尖,尖部醮紅墨,擊中算是受傷亡退出戰場,然後拉到山區實戰。
苗王二人各自不向對方透露作戰方案,這樣練一練,不僅練了軍隊,提前熟悉戰場,也訓練了斥候,攜帶糧草以及將領的指揮能力。
當然,還有一些兵士受傷的,不過現在僅是受傷,未來那可是直接關係到生死。
這個也是王巨的想法,王巨未走時說的,不過說得不多,包括他們對章楶的態度,同樣是王巨的囑咐。
拉練了十幾天後,幾萬保捷軍漸漸有了大模樣。
所以王君萬才說出這句話。
強軍僅是戰爭勝利的一部分,決定戰爭勝利還有許多因素,比如天氣地形,當時百姓支持反抗與否,後方供勤,國家財政是否健康,人心是否所向,有沒有權臣在後方掣肘,以及一個重要的因素,統帥之能。
如果換王巨來指揮,大家必然喜出望外。
如果換葛懷敏來指揮,那怕就是換韓琦來指揮,就是有了這支強大的軍隊,又能打敗敵人麽?打不敗,又幾乎全是步兵,那意味著什麽?覆沒!
不僅全軍覆沒,恐怕他們同樣也會步王珪、郭遵等勇將的後塵。
“想來不會吧,王明公還在朝堂呢。”姚麟說道。
若是朝廷派庸才來指揮,王巨會同意麽?要知道這幾萬保捷軍同樣聚集了王巨數年心血。
王君萬道:“雖如此,王明公官職太低,沒有話語權啊。”
也不能這麽說,王巨雖官位低,但受趙頊信任,又有軍事才能,至少在這上麵還是有許語權的。
究竟如何,天知道呢?
…………
天知道呢?
有可能這段曆史隻是時間長河裏的一朵浪花,但它真的很重要。
比如朱無璋的政策。朱元璋差了嗎。他的能力不比太祖差的。或者說殺貪官錯了嗎?其實也是借鑒了宋朝的弊病。宋朝士大夫那麽高的薪酬還不滿足,人人為私,那麽何必用那麽多的民脂民膏養這群貪得無厭的官員。所以低薪,所以殺貪官。
時間長河再過幾百年,同樣證明朱元璋政策是錯識的,反而內鬥在明朝更加重。
想一想漢唐的威風,再想一想後麵的對內強橫,對外軟弱的曆史。能不讓人歎息。實際起點就是這幾年。
熙寧三年的春天則是這個變化的起點。
春天來了,桃花還沒有開,桃樹依然是光禿禿的,但是那些褐色的樹枝上星星點點亮色,多少讓人感到那種暖意即將到來。
雖然王宅不小,卻以房屋為主,綠地空間卻很小,於是窗戶的幾株桃樹也成了王巨家最大的亮點。
王巨讓瓊娘沏茶,然後看著眼前的兩個人,一個是章惇。一個是新貴,曾布。
春天到來。某些人所等的機會也到來了。
青苗法,故名思義,春荒之時發貸錢,秋收收貸錢。
但王安石準備籌集的青苗貸是一千七百萬貫,這個錢相對於宋朝經濟來說,並不算多,然而青苗法之來由,是針對農村青黃不接,大地主對百姓發放高利貸而去的,也就是對象是貧困農民。
想一想,一個富裕的國家農民能占其中多少經濟吧。
如果原來對象是北方四路,那麽一路得發放四百多萬貫青苗貸,這個數字可能還不大清楚,還能換算一下,北方百姓多以麥粟為主糧,一鬥麥不過三十文錢,一鬥粟不過十文錢,如果換成麥,則是發放近六億鬥麥,十七億鬥粟。
打算北方四路五千萬戶吧,那麽一戶全部放麥貸則是十二鬥,放粟則是三十多鬥,宋朝內治還可以的,能放那麽多青苗貸嗎?或者再做一個比喻,整個宋朝的兩稅,高者不過五億多,中者是四億多,有時候災害大了,也有三億多。再看看青苗貸換算成麥粟後的數字!
放不下去怎麽辦?於是往城市裏放,往南方放。
好了,王安石與呂惠卿所承諾的不攤派,不擴大,一起不攻而破。
再說青苗貸本身的收獲,現在沒有,但在最高峰時,淨收入達到四百多萬貫,這是官府在經營,淨收入是四百多萬貫,毛收入可能會有八百萬貫。
八百萬貫,如果按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人民幣價值來計算,最少達到了四十億人民幣,按照宋朝此時人口,每人要攤派三十多元人民幣。請不要忘記了,這是在宋朝,一個落後的年代,可能全世界所有國家總稅賦不過兩億來貫。而且與銀行性質不同,銀行發放的對象是商人,企業家,它發放的對象則是平民百姓。
然而為什麽王巨不推出更先進的銀行措施,隻請問一句,貨幣呢?難道成立銀行,也以布帛為貨幣嗎?
所以隨著春天到來,青苗法所產生的弊病越來越多。
來了!
這麽多漏洞,況且去年起在司馬光等人宣傳下,變法與呂惠卿就已經被醜化。如何不來!
先是範鎮上書,常平倉起於漢之盛時,賤則貴而斂之恐傷也,貴則賤而散之恐傷民。這就是常平倉的用意,糧賤了,國家出錢帛購買,提高糧價,提高農民收入,糧貴了,則將常平倉的儲糧賣出,調控糧價,打壓奸商的囤積居奇。表麵上看是對的,實際呢,這個糧食儲存的損耗,範先生,你看到了嗎?然而正是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頗迷惑人。
然後範鎮又說,而青苗者,唐衰亂之世忽為,苗者青在田,錢估其直,收斂未畢,而必其償,是盜蹠之法也。今以盜蹠之法而變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以不安。迺者天雨,毛地生毛,天鳴地裂,皆民勞之象也。惟陛下觀天地之變,罷青苗之舉。
右正言李常與孫覺接著上書,青苗法起初說是二分利,隻試驗於河北陝西數路,不得抑配。然而提舉官則以多散為功。包括京城都變成了三分利。然後強行抑配。不管需不需要這個青苗貸,第一等戶給十五貫,第二等給十貫,第三等給五貫,第四等給一貫五百,第五等給一貫。民間喧然,而王廣廉人等,則稱民間歡欣鼓舞。歌頌聖德。
這確實是事實,那麽當真一點都不好嗎,不久李定來了,他說是好的,然而同樣是事實,這個原因何在?
於是趙頊下詔,諸路常平、廣惠倉散給青苗錢,本為惠恤貧乏,並取民情願,今慮官吏不體此意。追唿均配抑勒,反成搔擾。其令諸路提點刑獄官體量覺察。違者禁止立以名聞,敢沮遏願請者,案罰亦如之。
詔書到了中書,曾公亮與陳升之感到不對,取詔,削去最後一句。
為什麽要削,既然施行了青苗法,想不抑配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不變法,不斂財。
隻能說詔書警告一下,讓各地官員不能做得太過份罷了。
然後到張方平。
張方平丁憂結束,迴歸朝廷,按例舉言臣二人,張方平立舉李大臨與蘇東坡。
李大臨與張方平交集不大,但與蘇東坡同為開封府推官,蘇氏父子與張方平的關係那太深了,因為蘇東坡,所以張方平順帶推薦了李大臨。蘇東坡本人現在顛三倒四,李大臨受過文彥博恩惠,張方平與這兩人交往,多少受了一些影響,而且王安石變法,確實弊病一大籮筐。所以張方平也上書議論了變法,但說得比較含蓄。
這讓王安石大為不快。
趙頊以張方平為宣徽使留京師,這個宣徽使分南北院兩個宣徽使,不常設,其地位在樞密使之下,幾乎與樞密副使想齊。是一個重職,不過張方平以前是參知政事,擔任宣徽使是綽綽有餘有了。
然而王安石因為不快,便說:”此大除拜,若如此,必更致人言。不知陛下以此旌其功善為,但憫其資曆?”
趙頊不好說,若無張方平,俺怎麽將韓琦弄下去,隻好說:“但憫其資曆。”
ok!王安石立即道:“方平奸邪,人孰不知。恐如此除拜,無補聖政。陛下留方平甚不便,方平為禦史中丞,附賈昌朝之徒,誤仁宗賞罰甚眾,今留於內,於陛下何所補?但令群邪更有宗主耳!”
趙頊不語。
但話就傳到張方平耳朵裏,張方平氣節很高的,當初不是附賈昌朝,而是不附範仲淹與韓琦,什麽慶曆新政,純粹是胡鬧。因此人家也自覺,俺還是呆在洛陽吧。
然後上書,說了一些青苗法不好的現象。
接著侯叔獻督促提點開封府界縣事呂景散青苗錢,呂景說開封數縣各有屯兵,沒有錢發青苗貸,於是條例司從陝西鹽鈔錢中抽出五十萬貫為青苗錢,讓呂景發貸糧二十幾萬石,又發青苗錢十五萬貫。呂景逼得沒辦法了,隻好上書,這麽多青苗貸抑配下去,民力不堪承負。
這件事的真相是侯叔獻是逼得太狠了,然而開封府二十多個縣,當真不能發放青苗貸,至少能發放一半數額下去吧。
不然何來的黨爭,兩方麵都不好。
要命的是韓琦上書。
說王廣廉為河北轉運使,盡管朝廷下了詔書,但繼續每借一千,令納一千三百,根本不是開始所說的抑兼並、濟困乏。又說,各鄉村每保須有物力人為甲頭,雖朝廷說了不得抑配,可上戶不願意請貸,下戶想請貸卻貸不到,能貸到必難催納。雖然國家財政困難,隻要陛下躬行節儉以先天下,自然國用不乏,何必興利之臣,紛紛四出?
然後韓琦又說了,青苗貸限於農民,為什麽又放到城郭戶上了?
人家確實是十年首相,看看說得多有道理啊。
然而事實是韓琦多少家產了,一旦變法種種執行下去,韓琦得損失多少收入?
趙頊便將此奏示於兩府執政,說:“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大約是強與之乎!”
為什麽趙頊會說出這番話,為何變法,主要就是斂財,不然何來財政將那個黑窟窿填上,然後還要攢下大量錢財平滅西夏?
不說其他變法的手段,隻說一個青苗法,有了它,若是王巨還繼續呆在軍器監,基本就能保持軍器監的花費,然後每年向軍隊提供無數精良的鎧甲武器,不用持續十年,所有將士盡數換裝!有了這個結果,當真不會提高宋軍的戰鬥力?
可是趙頊看到那麽多疏奏上來,以為外麵當真是天塌了,斂財雖好,若是斂得天下百姓揭竿起義,那就是適得其反了。
但趙頊卻不知道,這一示,那可不是一個好征兆,示好,無疑保守派氣焰會更囂張,什麽法也不要變了。
因此王安石勃然大怒說了九個字:“苟從其欲,雖坊郭何害!”
皇上,你想要斂財啊,那還能顧得了坊郭?就是他們說的是真的,一等戶不過十五貫,一年斂三貫錢,若是三分利,不過四貫五,就這點錢他們能造反嗎?
至於五等戶,隻是一貫錢,一貫錢隻有七百幾十文,三分利不過兩百幾十文,能造反嗎?
這就是這九個字包含的意思。
隻是王安石不好直接說出來罷了。
然而這確實有違青苗法之初的宗旨,包括曾公亮、陳升之在邊上同樣說,青苗貸可以,但就不要在城郭戶發放了吧。
王安石無輒了,得,俺一不貪二不墨,所以變法,全部是為了你皇上,連你也不支持我,俺何苦之,因此稱病不出,俺生病了,不能處理政務了。
老大搖搖欲墜,老二呂惠卿丁憂迴家,老三韓絳嚇得不敢說話,下麵一大群小弟急了,因此章惇與曾布來到王家,找王巨想辦法。(未完待續……)r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