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先將薛向調為淮、浙、江、湖六路發運使。~
王安石哼哈二將一衙內,哼哈二將,呂惠卿,韓絳,一衙內,王雱。實際這說法也不大對,還有兩人,薛向與王韶,若沒有薛向,王安石沒那麽快將宋朝經濟扭轉過來。至於王韶作用那更不用說了。
王韶這條線王安石暫時還沒有搭上,但還有其他幾個助手,小蘇,章惇,大程,呂嘉問,這也是壽州呂家子弟,王安石好不容易爭取過來的,還有周敦頤。大程與周敦頤名頭太大了,可實際他們在政治上表現很醜陋,之所以依附王安石,全完是一個政治投機者,想上位的。
這個也無妨,實際想上位才是根本。當真為了國家命運,才跟你混啦?
有幾個人能有那高尚的情操,那麽都不用變法了。
後來一一反水,有政治問題,也有王安石問題,沒有及時給他們最想要的東東,更高的官職!
薛向南下,第一條變法開始,均輸法。
它針對的就是開封。
這是這時代最繁華的城市,相當於後世的北京與上海結合體,一是權利政治中心,二是經濟中心。不僅擔負著京城幾百萬百姓的供給,並且它還是這時代最大的中轉樞紐。
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然後再轉銷到其他各州縣,比如杭州來的貨物,到了京城脫手,但不是在京城賣,往往去了河北陝西遼國西夏。
因此相國寺北麵的金帛行往往一筆交易。能達到幾十萬幾百萬貫錢。所以樊樓那一頓幾百貫幾千貫的昂貴酒宴照樣有人吃。而且五大酒樓。一到傍晚,樓樓客滿。
這些生意大部分是商人自發行為,還有一部分是朝廷幹涉。以前朝廷便設立了一個發運司,將南方的柴米油鹽運到京城,然後轉銷出去,或者庫存,或者發放,並用多是民生用品。還有一處發運司。陝西三門白波發運司,這個主要調濟陝西貨物的,不常設。
然而這個發運司有一個最大的弊病,那就是職權很小,是執行機構,非是決策機構。說通俗一點,他們手中沒有主動采辦的權利,而是三司發下一道命令,上哪兒買什麽,才能去購買。關健三司官員都在京城。這個問題也不要緊,要命的是官員恥於言利。也不去做調查,憑空想像。
然後問題來了,這邊沒有貨,但三司偏要發運司去購買,導致用高價買迴來,那邊有貨,三司不讓發運司購買,於是貨爛掉了都無人過問。糟糕的是在後麵,因為三司官員不喜歡做調查,憑想像去下命令,調來的貨物往往京城早就有了,但沒關係,反正東南角那麽多庫房呢,於是放在庫房裏積壓、腐爛。那邊京城裏緊缺的貨物,發運司卻沒有買迴,導致京城越缺就是越缺。
所以這條改革就是權利轉移與下放。
從三司手中將這個權利轉移走,進一步架空三司,這個大采購與三司無關了,全部下放到了發運司手中。
讓發運司派專人察看,京城那樣缺,那樣多,購買缺的那樣,停購多的那樣貨物,那麽運來的貨物就不會產生積壓與浪費。然後再派專人到各地察看,哪裏出產,哪裏不出產,朝廷就會以最低的價格將貨物采辦迴來,並且救了百姓的急,平穩了物價。
具體就是八個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讓開緊缺價高地區,在便宜地區購買所需物資,這叫徙貴就賤。如果多處豐收物賤,就到距離近交通便利的地區購買,這叫用近易遠。
應當還不錯的。
但為什麽掀起了那麽大風波。
漢武帝用兵財政最困難的時候,這個均輸法也救了急,起了作用,然而為什麽成了救急之策,也就是渡過危機會迅速取締了,不能長久?甚至吵得比宋朝不弱。
這裏麵有一個大奧秘。
這時候也到了初秋,內藏庫經濟稍稍轉好,趙頊七湊八湊,準備湊五百萬貫,給薛向經營。
反對的人來了,先是司馬光,說了一大通,但沒有說到關節上。
他正等著,不過現在還沒有到他發力的時候……
上書的用意也不過是提醒大夥,王安石做事了,變法了,你們還不出手嗎?
先是因為阿雲案,侍禦史劉琦與監察禦史錢凱與王安石發生了衝突,司馬光上書反對均輸,於是兩人立即附和,說薛向是小人,假以貨泉,任其變易,縱有所入,不免奪商賈之利。
王安石氣得不行,我還沒有開始呢,你們就開始反對了,但人家是言臣,幹的就是這個活計,王安石無奈。
然而機會有的是。
劉述兼判刑部,與刑部丁諷又將王安石的新律法推翻了。王安石這一迴真的憤怒了,這個小阿雲,就那麽招你們恨嗎?你們還有沒有一點仁慈心?
因此讓開封判官王克臣追劾劉述之罪,劉琦與錢凱便大罵王安石與陳升之。
攻擊兩大宰相,好了,一起下吧。劉述知江州,貶琦、凱監處、衢酒稅。
曾公亮懷疑判得太重,王安石說道:“蔣之奇亦降監。”
但錢凱也不是好惹的角色,他現在不敢再罵王安石了,於是將怒火發泄到另一個人身上。孫昌齡與王安石關係不錯,錢凱即將外出之時,當著眾人的麵指著孫昌齡罵道:“平日士大夫未嚐知君名正,以王安石昔居憂金陵,君為幕府官,奴事安石,乃薦君及彭思永得舉為禦史,今日亦當少念報國,奈何專欲附安石求美官!我視君豬狗不如。”
說著上馬走了。
孫昌齡也沒有長腦子,錢凱一激,於是上書說王克臣阿奉當權。欺蔽聰明。
王安石氣得無語。也將孫昌齡貶到蘄州做了通判。
一下子又弄走了五個大臣。能安靜了吧。
然而王安石內部開始窩裏反了,小蘇上書道,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宮室,財用匱竭,力不能支,故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雖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足,終是法術不正。
這裏王安石終於出現失誤。
實際可以坐下來慢慢交流的,隻要將朝廷財政困難說出來,並且再說一下,它是臨時之策,也許小蘇會理解。
但王安石根本就沒有與小蘇溝通,或者他根本就不想它成為臨時之策,而是想成為長久之策。
所以小蘇很失望,他的思想是以節流為主。就是節省支出,若是真正的開源。比如木棉司,他同樣也會歡迎。
然而這條理由到了趙頊哪裏,趙頊不認同。
什麽法術不正,隻要將財政充盈起來,管它是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然後大蘇又上書,均輸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然廣置官屬,多出緡錢,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以為雖不明言販賣,既已許之變易,而不與商賈爭利,未之聞也。
蘇東坡似乎在說蠢話,發運司將貨物購買上來,當然要賣了,這一賣當然與商人爭利了。
然而蘇東坡後麵的話沒敢說出來。
這一爭利就壞菜了。
王安石想法是不錯,這是一個大問題,均輸法似乎也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關健發運司與三司弊到這種地步,京城如何保持繁華的?商人。
發運司與三司很笨拙,但商人不笨拙啊。然而現在國家開了一個特大的買辦公司,這些商人怎麽辦?
商人就算了,關健這些商人的背後站著誰啊?就象朱歡與王巨的嶽父等人背後是誰,高家,馬上有了趙念奴,還有王巨。隻是朱李他們那個錢賺得光彩,用得光彩。
但性質一樣的,沒有後台的商人早就淘汰了,就象後世的掃色一樣,掃來掃去,舞照跳,馬照跑,那麽掃的是誰?沒後台的人。真正有台後的人能掃得掉嗎?
況且是宋朝這種落後的商業經濟,能做這種長途生意的,若是沒有後台,僅是路路商稅,就整垮掉了。
所以新法一出來,為什麽有那麽多大臣反對了。當然,也不是所有大臣都沾了腥氣,有的看到真相了,認為不能執行而反對,有的純粹智慧不及,做了人家的槍頭使喚。比如呂誨,因為不及司馬光智慧,所以被司馬光當了一輩子好槍頭。也就是智者馭人,愚者被人馭。但智者遇到更智的人,同樣也被人馭。同理,還有呂公著與範純仁,同樣被司馬光馭了大半輩子……
不僅這些大臣,這一動,高家與曹家同樣受到影響,他們在兩個太後麵前嘀咕,兩個太後同樣也急了。
因此蘇東坡認為這條變法不可行。
不可行的變法,何必執行之,執行不了,反而讓天下騷動,不如不執行了。當然大蘇同樣不那麽光明,至少在去黃州之前,沒那麽光明……
大江東去浪淘盡一出,大蘇才開始升華。大江不出來,他也就那麽一迴事。
要命的是範二公子出來了,他現在擔任著陝西轉運副使,進京述職,趙頊便問:“陝西城郭甲兵糧儲如何?”
“城郭粗全,甲兵粗修,糧儲粗備。”
趙頊愕然道:“卿之才,朕所倚信,為何皆言粗?”
畢竟範純仁的德操那也是沒話說的,甚至吃一塊肉,都能讓人感到驚奇。
範純仁答道:“粗者,未精之辭,如是足矣了。願陛下且無留意邊功,若邊臣觀望,將為它日意外之患。”
實際意思就是很多不合格,但沒關係,有那麽一點做做樣子就行了。不要什麽城郭甲兵精良,糧儲完備,那樣邊臣又想發起戰爭,對國家不好。
這個理兒……沒法說了。
然後範純仁又說:“小人之言,聽之若可采,行之必有累,蓋知小忘大,貪近昧遠。願加深察!”
人家玩得是高雅,這個反對得多含蓄啦。
所以王巨說呂韓範,範純仁那怕他一生不吃肉,也不是範仲淹了,他同樣是這個利益圈的享受者。隻能說他稍稍理智一點,小蘇是溫和的變法派,範二公子是不過份的保守派。以保守為主,但不排斥做一些調節,也就是呂夷簡碎步式的改革,務必求國家安靜,那可能嗎?特別是這時候的宋朝。
因此司馬光統統打倒時,他又站出來反對了。
但司馬光仍沒有正式發力,他正等著。別急,後麵還有,有的是發力的機會……
青苗法。
就在這種情況下,鄭白渠竣工。
看著最後一道堰壩漸漸合攏,王巨無比後悔地想:我幹嘛那麽急,最好拖上一年哪。這時候進京豈不是最苦逼的!(未完待續。。)
王安石哼哈二將一衙內,哼哈二將,呂惠卿,韓絳,一衙內,王雱。實際這說法也不大對,還有兩人,薛向與王韶,若沒有薛向,王安石沒那麽快將宋朝經濟扭轉過來。至於王韶作用那更不用說了。
王韶這條線王安石暫時還沒有搭上,但還有其他幾個助手,小蘇,章惇,大程,呂嘉問,這也是壽州呂家子弟,王安石好不容易爭取過來的,還有周敦頤。大程與周敦頤名頭太大了,可實際他們在政治上表現很醜陋,之所以依附王安石,全完是一個政治投機者,想上位的。
這個也無妨,實際想上位才是根本。當真為了國家命運,才跟你混啦?
有幾個人能有那高尚的情操,那麽都不用變法了。
後來一一反水,有政治問題,也有王安石問題,沒有及時給他們最想要的東東,更高的官職!
薛向南下,第一條變法開始,均輸法。
它針對的就是開封。
這是這時代最繁華的城市,相當於後世的北京與上海結合體,一是權利政治中心,二是經濟中心。不僅擔負著京城幾百萬百姓的供給,並且它還是這時代最大的中轉樞紐。
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然後再轉銷到其他各州縣,比如杭州來的貨物,到了京城脫手,但不是在京城賣,往往去了河北陝西遼國西夏。
因此相國寺北麵的金帛行往往一筆交易。能達到幾十萬幾百萬貫錢。所以樊樓那一頓幾百貫幾千貫的昂貴酒宴照樣有人吃。而且五大酒樓。一到傍晚,樓樓客滿。
這些生意大部分是商人自發行為,還有一部分是朝廷幹涉。以前朝廷便設立了一個發運司,將南方的柴米油鹽運到京城,然後轉銷出去,或者庫存,或者發放,並用多是民生用品。還有一處發運司。陝西三門白波發運司,這個主要調濟陝西貨物的,不常設。
然而這個發運司有一個最大的弊病,那就是職權很小,是執行機構,非是決策機構。說通俗一點,他們手中沒有主動采辦的權利,而是三司發下一道命令,上哪兒買什麽,才能去購買。關健三司官員都在京城。這個問題也不要緊,要命的是官員恥於言利。也不去做調查,憑空想像。
然後問題來了,這邊沒有貨,但三司偏要發運司去購買,導致用高價買迴來,那邊有貨,三司不讓發運司購買,於是貨爛掉了都無人過問。糟糕的是在後麵,因為三司官員不喜歡做調查,憑想像去下命令,調來的貨物往往京城早就有了,但沒關係,反正東南角那麽多庫房呢,於是放在庫房裏積壓、腐爛。那邊京城裏緊缺的貨物,發運司卻沒有買迴,導致京城越缺就是越缺。
所以這條改革就是權利轉移與下放。
從三司手中將這個權利轉移走,進一步架空三司,這個大采購與三司無關了,全部下放到了發運司手中。
讓發運司派專人察看,京城那樣缺,那樣多,購買缺的那樣,停購多的那樣貨物,那麽運來的貨物就不會產生積壓與浪費。然後再派專人到各地察看,哪裏出產,哪裏不出產,朝廷就會以最低的價格將貨物采辦迴來,並且救了百姓的急,平穩了物價。
具體就是八個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讓開緊缺價高地區,在便宜地區購買所需物資,這叫徙貴就賤。如果多處豐收物賤,就到距離近交通便利的地區購買,這叫用近易遠。
應當還不錯的。
但為什麽掀起了那麽大風波。
漢武帝用兵財政最困難的時候,這個均輸法也救了急,起了作用,然而為什麽成了救急之策,也就是渡過危機會迅速取締了,不能長久?甚至吵得比宋朝不弱。
這裏麵有一個大奧秘。
這時候也到了初秋,內藏庫經濟稍稍轉好,趙頊七湊八湊,準備湊五百萬貫,給薛向經營。
反對的人來了,先是司馬光,說了一大通,但沒有說到關節上。
他正等著,不過現在還沒有到他發力的時候……
上書的用意也不過是提醒大夥,王安石做事了,變法了,你們還不出手嗎?
先是因為阿雲案,侍禦史劉琦與監察禦史錢凱與王安石發生了衝突,司馬光上書反對均輸,於是兩人立即附和,說薛向是小人,假以貨泉,任其變易,縱有所入,不免奪商賈之利。
王安石氣得不行,我還沒有開始呢,你們就開始反對了,但人家是言臣,幹的就是這個活計,王安石無奈。
然而機會有的是。
劉述兼判刑部,與刑部丁諷又將王安石的新律法推翻了。王安石這一迴真的憤怒了,這個小阿雲,就那麽招你們恨嗎?你們還有沒有一點仁慈心?
因此讓開封判官王克臣追劾劉述之罪,劉琦與錢凱便大罵王安石與陳升之。
攻擊兩大宰相,好了,一起下吧。劉述知江州,貶琦、凱監處、衢酒稅。
曾公亮懷疑判得太重,王安石說道:“蔣之奇亦降監。”
但錢凱也不是好惹的角色,他現在不敢再罵王安石了,於是將怒火發泄到另一個人身上。孫昌齡與王安石關係不錯,錢凱即將外出之時,當著眾人的麵指著孫昌齡罵道:“平日士大夫未嚐知君名正,以王安石昔居憂金陵,君為幕府官,奴事安石,乃薦君及彭思永得舉為禦史,今日亦當少念報國,奈何專欲附安石求美官!我視君豬狗不如。”
說著上馬走了。
孫昌齡也沒有長腦子,錢凱一激,於是上書說王克臣阿奉當權。欺蔽聰明。
王安石氣得無語。也將孫昌齡貶到蘄州做了通判。
一下子又弄走了五個大臣。能安靜了吧。
然而王安石內部開始窩裏反了,小蘇上書道,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宮室,財用匱竭,力不能支,故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雖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足,終是法術不正。
這裏王安石終於出現失誤。
實際可以坐下來慢慢交流的,隻要將朝廷財政困難說出來,並且再說一下,它是臨時之策,也許小蘇會理解。
但王安石根本就沒有與小蘇溝通,或者他根本就不想它成為臨時之策,而是想成為長久之策。
所以小蘇很失望,他的思想是以節流為主。就是節省支出,若是真正的開源。比如木棉司,他同樣也會歡迎。
然而這條理由到了趙頊哪裏,趙頊不認同。
什麽法術不正,隻要將財政充盈起來,管它是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然後大蘇又上書,均輸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然廣置官屬,多出緡錢,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以為雖不明言販賣,既已許之變易,而不與商賈爭利,未之聞也。
蘇東坡似乎在說蠢話,發運司將貨物購買上來,當然要賣了,這一賣當然與商人爭利了。
然而蘇東坡後麵的話沒敢說出來。
這一爭利就壞菜了。
王安石想法是不錯,這是一個大問題,均輸法似乎也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關健發運司與三司弊到這種地步,京城如何保持繁華的?商人。
發運司與三司很笨拙,但商人不笨拙啊。然而現在國家開了一個特大的買辦公司,這些商人怎麽辦?
商人就算了,關健這些商人的背後站著誰啊?就象朱歡與王巨的嶽父等人背後是誰,高家,馬上有了趙念奴,還有王巨。隻是朱李他們那個錢賺得光彩,用得光彩。
但性質一樣的,沒有後台的商人早就淘汰了,就象後世的掃色一樣,掃來掃去,舞照跳,馬照跑,那麽掃的是誰?沒後台的人。真正有台後的人能掃得掉嗎?
況且是宋朝這種落後的商業經濟,能做這種長途生意的,若是沒有後台,僅是路路商稅,就整垮掉了。
所以新法一出來,為什麽有那麽多大臣反對了。當然,也不是所有大臣都沾了腥氣,有的看到真相了,認為不能執行而反對,有的純粹智慧不及,做了人家的槍頭使喚。比如呂誨,因為不及司馬光智慧,所以被司馬光當了一輩子好槍頭。也就是智者馭人,愚者被人馭。但智者遇到更智的人,同樣也被人馭。同理,還有呂公著與範純仁,同樣被司馬光馭了大半輩子……
不僅這些大臣,這一動,高家與曹家同樣受到影響,他們在兩個太後麵前嘀咕,兩個太後同樣也急了。
因此蘇東坡認為這條變法不可行。
不可行的變法,何必執行之,執行不了,反而讓天下騷動,不如不執行了。當然大蘇同樣不那麽光明,至少在去黃州之前,沒那麽光明……
大江東去浪淘盡一出,大蘇才開始升華。大江不出來,他也就那麽一迴事。
要命的是範二公子出來了,他現在擔任著陝西轉運副使,進京述職,趙頊便問:“陝西城郭甲兵糧儲如何?”
“城郭粗全,甲兵粗修,糧儲粗備。”
趙頊愕然道:“卿之才,朕所倚信,為何皆言粗?”
畢竟範純仁的德操那也是沒話說的,甚至吃一塊肉,都能讓人感到驚奇。
範純仁答道:“粗者,未精之辭,如是足矣了。願陛下且無留意邊功,若邊臣觀望,將為它日意外之患。”
實際意思就是很多不合格,但沒關係,有那麽一點做做樣子就行了。不要什麽城郭甲兵精良,糧儲完備,那樣邊臣又想發起戰爭,對國家不好。
這個理兒……沒法說了。
然後範純仁又說:“小人之言,聽之若可采,行之必有累,蓋知小忘大,貪近昧遠。願加深察!”
人家玩得是高雅,這個反對得多含蓄啦。
所以王巨說呂韓範,範純仁那怕他一生不吃肉,也不是範仲淹了,他同樣是這個利益圈的享受者。隻能說他稍稍理智一點,小蘇是溫和的變法派,範二公子是不過份的保守派。以保守為主,但不排斥做一些調節,也就是呂夷簡碎步式的改革,務必求國家安靜,那可能嗎?特別是這時候的宋朝。
因此司馬光統統打倒時,他又站出來反對了。
但司馬光仍沒有正式發力,他正等著。別急,後麵還有,有的是發力的機會……
青苗法。
就在這種情況下,鄭白渠竣工。
看著最後一道堰壩漸漸合攏,王巨無比後悔地想:我幹嘛那麽急,最好拖上一年哪。這時候進京豈不是最苦逼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