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這樣的授命,”全二長子不服氣地說。
“難怪大郎多次說朝廷不是看能力看功績,而是看論資排輩。”陸平也不服氣地說。
“勿得多說。”王巨喝了一聲。
也不能說論資排輩不好,政治確實很複雜的,即便拋除各方麵的勾心鬥角,也要考慮各方麵利益的平衡。
當然,如果隻看資曆,不看其政績與功績,那肯定是錯了。但讓一個十幾歲的人主持大政,韓琦的勇氣恐怕也不夠,所以才有了這道授命。
難道王巨對韓琦老實交待,不能將我當成十九歲的青年來看待?
朝廷授命下來,以楊蟠為勾當鄭白渠公事使,王巨為副使,程昉為都監,以及侯可為涇陽知縣。王巨所盼望的四駕馬車成功實現了。
然而為了這個授命,群臣依然在爭吵。
於是韓琦為了平衡,便將王巨從正使變成了副使。
一確實王巨年齡太小了,大家不放心。
二楊蟠乃是謙謙君子,四十多歲,德操讓大家放心,年齡讓大家放心,以往政績也不錯,能力也讓大家放心。
兩人地位一換,朝堂爭執立即平息。
不過張方平冷不丁地問了一句:。 “韓公,王巨甘心否?”
可能幾十年過後,大家對韓琦這道命令不會有異議吧。這麽大的工程,難道不讓一個老成的大吏下去主持,卻讓一個還有一年才到加冠禮的毛頭小子主持?
翻看史冊,也沒有類似之舉。
但實際認真分析呢?
它的來由是章楶與王巨共同寫的那篇奏子。
當然。在大順城之戰來臨之前。朝廷對陝西的眼光一起放在這一戰上了。雖然撥出支援的物資不多。但在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並且在大家忽信忽疑的情況下撥出來的,也說明了朝廷重視。
在那時,什麽渠也不要想了。
戰後,韓琦再將章王兩人的奏子翻出來,司馬光與彭思永雖略有些反對,反對的力度不大,實際他們反對的也就是反對王巨。而不是鄭白渠,或者鄭國渠,三白渠,或者未來的豐利渠本身。
為何?陝西糧食太悲催了,一旦這個鄭白渠重修成功,那將為陝西帶來一個大糧倉,就不算為軍事打算吧,為了百姓,這個糧倉也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有的大臣不知道國家財政苦逼到了極點,水土惡化到了極點。反而認為既然漢唐能利用好鄭國渠,為什麽財力充足數倍的宋朝為什麽辦不好這件事。
為什麽古代漢中為天下甲富。鄭國渠也!
那麽是不是韓琦要挑起這個責任?非是,若是失敗,他多少會挑起一部分責任,但不會太多。因為韓琦慎重地考慮了很多天,又慎重地再三問起王巨,王巨說行,韓琦甚至還答應了王巨的一些“無禮”條件,所以即便不成功,主要責任是王巨的,而非是韓琦。
朝廷將正副使一換,許多大臣滿意了。
但是王巨不能作為正使,手中的權利便有限了,而且因為資曆之故,他更沒有權利讓楊蟠聽從他的意見。這會無限地增加失敗的可能,王巨擔著極大的風險,朝廷卻將他的權利壓縮,王巨豈能甘心?
彭思永道:“可依慶州之戰故事,蔡挺為知州,王巨為知縣。”
張方平沒有再說話了,畢竟這道授命得到九成以上大臣認可,而且大順城之戰,是王巨最早察覺,但朝廷豈能讓王巨擔任慶州知州?因此派了蔡挺前往慶州。況且楊蟠也是王巨向韓琦推薦的人選。那還能說什麽?
授命到了驛館,便有了這番對話。
“收拾行李,我們立即走。”
“現在就去陝西?”全二長子問。
楊蟠還沒有走呢,作為副使何必著急?
“不是去陝西,而是去成都府。”
“去成都?”
“對,若趕得快,我們能趕到立春節前抵達成都府。”
許多官員去四川任職,速度很慢的,順著大運河而下,再轉江船,到達三峽,從峽入川。
不但到四川,即便其他地方,速度同樣很慢。最有名的便是蘇東坡從黃州調到汝州,史載去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加上喪子之痛,蘇東坡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錢,蘇東坡不是沒錢,之前官職一直不低,但他不會理財,有錢了,吃喝玩樂,將錢花光了。詩案發生後,貶到黃州,手中沒了錢,這才將小妾送人,確實養不活這一大家子了。另外說明蘇東坡雖然不會理財,但做官沒有貪墨,否則貪一貪,也不會困窘到那一步。
其次一個問題便是蘇東坡不願吃苦,黃州到汝州路途真遙遠嗎?黃州就是黃岡,汝州在南陽的北邊,從黃州到汝州肯定沒有大道,但自黃州可以去安州,由安州到隨州,隨州到唐州,唐州便可以到達汝州,此乃宋朝平荊南湖南之大道,也是狄青率蕃騎南下平南之大道,幾千幾萬軍隊與糧草都可以通行,難道一家子車馬不能通行?從這條道又能有多遠,還不及開封到長安之遠呢。但坐這種落後的車子哪裏有做船快活。因此一家子坐船,坐船豈能不兜大圈子,好大的圈子,黃州下到潤州,潤州轉大運河到京城,再從京城由車馬轉到汝州,兜了這麽大圈子,省的也不過是唐州到黃州這幾百裏的路。
不過可能是另一個原因,蘇東坡想繞一下道,這一繞道便能在京城逗留一下。那麽就有著很多的機會,甚至就留任京城了。不過路上發生了太多的事,又看到常州有空缺出來。這才請求朝廷讓他留任常州。
實際能吃苦。即便到巴蜀也不遠。呂餘慶臨時授予重任,不足二十天便從京城到達成都。為何,騎馬去的!
如果走水路,兩個月都休想到達。
所以王巨才說了這句話。
離立春節還有十六七天,一行人若趕得快,足以能到達成都了。
“但我們為什麽去成都府?”全二長子糊塗了,鄭國渠是在陝西,不在四川哪。
“莫要多問。”
一行人匆匆收拾好行李。出了京城。
…………
“水中壩,江東圩,開設淤田,置泄水區,束水衝沙,引黃入濟?”趙頊喃喃道。
實際那天王巨說的隻是一個大概,為什麽群臣感到驚豔,無他故,因為王巨所說的幾乎可以做為整個大宋未來幾十年水利的總綱!
不是那一個區域,而是整個大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沈括的那篇圩田五說頗有名氣。為什麽有人反對萬春圩,因為他們提出五個觀點,一是排去二十裏的水麵為圩,上流汛漲時,減少了二十裏湖麵的歸宿,洪峰泛濫,便易造成水災。這一條與王巨再三提及的,一定要保持河道暢通與大量的深水湖做蓄洪區觀點是一致的。其次萬春圩北近荊山,用山麓做堤,長江之水從山峽流過,便會直灌荊山之東,造成災害。第三,有人認為秦家圩下麵有蛟龍出沒,於是才屢次破圩。第四萬春圩荒廢之後,有一百多家在這裏采茭為生,一旦複湖為圩,一百多戶會失業會反抗。第五圩東南便是大湖,堤岸不斷受風浪衝擊,時間久了就難以保持堅固。
沈括針對這個五個觀點,用圩田五說一一展開了反駁。
因此沈括的圩田五說,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它隻局限於萬春圩的本身,而不是象王巨那樣,大筆一畫,從洞庭湖開始,一直到太湖為止。這會開發多少江東圩,也不要說別的了,隻是巢湖到長江,也就是孫曹僵持的裕溪河一帶,就這麽大一點麵積,以後圩田麵積達到了一百多萬畝。它的麵積僅是江東的百分之一。但現在呢,隻有幾十個小得可憐的圩蕩子。
沈括可能當時想法有些局限,可能也怕引起更大的爭議,所以隻放在萬春圩上,大家也沒有太注意。然而現在王巨大筆一畫,這些大佬再看著萬春圩的產量,當年便得租糧三萬六千斛,菰蒲桑各項收入五百緡,這僅是租糧,實際收入可能乘以十,也就是一個萬春圩糧食便增產了三十幾萬斛,一斛十鬥,因為稻穀比較重,一斛相當於一點三到一點四石,也就是實際糧食收入超過了四十萬石!高低肥瘦平均起來的畝產達到了三石多!
還有其成本,修這個圩總成本隻有三萬斛粟,江南粟真的不值錢,這個粟恐怕不足三千貫。另外還有四萬錢,也就是四百貫。
當然,肯定不止了。這中間肯定也有一些“非常規手段”,不然這個成本造幾個陡門也不夠。
其二當地百姓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一聽修建萬春圩,百姓紛紛支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所以迅速在十天之內集結了一萬四千多名無償來的民夫,五天便燒去雜草,四十天便修起一道寬六丈、高一丈二尺,長達八十四裏的大圩埂,並值數萬株桑樹。又用四十天將圩內良田規劃妥當,修好五座水門。
這是江東,陝西不可能有這個條件了。
但是不是意味著大多數江東地區都可以學習萬春圩?
一個萬春圩不就是幾千貫錢嗎,十個萬春圩也不過幾萬貫錢嗎,十個萬春圩卻能得到四百萬石糧食!但江東麵積何其之大,不要說十個,就是一百個相仿佛的圩田也能修得起哪。一百個萬春圩……大家都不敢想了。
因此王巨將江東圩從萬春圩放大到整個江東,大臣們再看著萬春圩的種種奏報與數據,立即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然而江東圩隻是王巨所說的一部分,甚至南方山區幾萬幾十萬頃的小型水利,黃河中下遊幾十萬頃的淤田,還有鄭國渠!
宋朝以後什麽也不要做,隻要將王巨所說的這些辦好了,百年之內,都不用為糧食而擔憂了。
況且還有這條治河之策。
“王巨真沒有聽說過沈氏兄弟的萬春圩?”
“大約沒有,沈括就在京城,若是聽說過,此次王巨必會請他出來相助。不過以臣想,雖未聽說過沈氏兄弟與萬春圩,但想來一定會聽過類似的言論。隻是傳到陝西後,事情走了樣,王巨也不相信。不過這卻讓他產生了靈感。”韓維說道。
“這也很不了得。”
“是啊,韓公問,你可去過江南。王巨說沒有。韓公再問,那你如何得知?王巨說,下官在華池縣,看到許多地圖,對照地勢,豈能不知道,難道韓公看不出嗎?韓公與諸臣頓時語塞了良久。”
“哈哈哈,這倒不是不可能,當時我朝平滅蜀國,太祖同樣也是看著地圖,便能指點江山,如果王巨對水利精通,看著地圖,分析天下水利,也不是不可。”(未完待續……)r1292
“難怪大郎多次說朝廷不是看能力看功績,而是看論資排輩。”陸平也不服氣地說。
“勿得多說。”王巨喝了一聲。
也不能說論資排輩不好,政治確實很複雜的,即便拋除各方麵的勾心鬥角,也要考慮各方麵利益的平衡。
當然,如果隻看資曆,不看其政績與功績,那肯定是錯了。但讓一個十幾歲的人主持大政,韓琦的勇氣恐怕也不夠,所以才有了這道授命。
難道王巨對韓琦老實交待,不能將我當成十九歲的青年來看待?
朝廷授命下來,以楊蟠為勾當鄭白渠公事使,王巨為副使,程昉為都監,以及侯可為涇陽知縣。王巨所盼望的四駕馬車成功實現了。
然而為了這個授命,群臣依然在爭吵。
於是韓琦為了平衡,便將王巨從正使變成了副使。
一確實王巨年齡太小了,大家不放心。
二楊蟠乃是謙謙君子,四十多歲,德操讓大家放心,年齡讓大家放心,以往政績也不錯,能力也讓大家放心。
兩人地位一換,朝堂爭執立即平息。
不過張方平冷不丁地問了一句:。 “韓公,王巨甘心否?”
可能幾十年過後,大家對韓琦這道命令不會有異議吧。這麽大的工程,難道不讓一個老成的大吏下去主持,卻讓一個還有一年才到加冠禮的毛頭小子主持?
翻看史冊,也沒有類似之舉。
但實際認真分析呢?
它的來由是章楶與王巨共同寫的那篇奏子。
當然。在大順城之戰來臨之前。朝廷對陝西的眼光一起放在這一戰上了。雖然撥出支援的物資不多。但在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並且在大家忽信忽疑的情況下撥出來的,也說明了朝廷重視。
在那時,什麽渠也不要想了。
戰後,韓琦再將章王兩人的奏子翻出來,司馬光與彭思永雖略有些反對,反對的力度不大,實際他們反對的也就是反對王巨。而不是鄭白渠,或者鄭國渠,三白渠,或者未來的豐利渠本身。
為何?陝西糧食太悲催了,一旦這個鄭白渠重修成功,那將為陝西帶來一個大糧倉,就不算為軍事打算吧,為了百姓,這個糧倉也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有的大臣不知道國家財政苦逼到了極點,水土惡化到了極點。反而認為既然漢唐能利用好鄭國渠,為什麽財力充足數倍的宋朝為什麽辦不好這件事。
為什麽古代漢中為天下甲富。鄭國渠也!
那麽是不是韓琦要挑起這個責任?非是,若是失敗,他多少會挑起一部分責任,但不會太多。因為韓琦慎重地考慮了很多天,又慎重地再三問起王巨,王巨說行,韓琦甚至還答應了王巨的一些“無禮”條件,所以即便不成功,主要責任是王巨的,而非是韓琦。
朝廷將正副使一換,許多大臣滿意了。
但是王巨不能作為正使,手中的權利便有限了,而且因為資曆之故,他更沒有權利讓楊蟠聽從他的意見。這會無限地增加失敗的可能,王巨擔著極大的風險,朝廷卻將他的權利壓縮,王巨豈能甘心?
彭思永道:“可依慶州之戰故事,蔡挺為知州,王巨為知縣。”
張方平沒有再說話了,畢竟這道授命得到九成以上大臣認可,而且大順城之戰,是王巨最早察覺,但朝廷豈能讓王巨擔任慶州知州?因此派了蔡挺前往慶州。況且楊蟠也是王巨向韓琦推薦的人選。那還能說什麽?
授命到了驛館,便有了這番對話。
“收拾行李,我們立即走。”
“現在就去陝西?”全二長子問。
楊蟠還沒有走呢,作為副使何必著急?
“不是去陝西,而是去成都府。”
“去成都?”
“對,若趕得快,我們能趕到立春節前抵達成都府。”
許多官員去四川任職,速度很慢的,順著大運河而下,再轉江船,到達三峽,從峽入川。
不但到四川,即便其他地方,速度同樣很慢。最有名的便是蘇東坡從黃州調到汝州,史載去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加上喪子之痛,蘇東坡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錢,蘇東坡不是沒錢,之前官職一直不低,但他不會理財,有錢了,吃喝玩樂,將錢花光了。詩案發生後,貶到黃州,手中沒了錢,這才將小妾送人,確實養不活這一大家子了。另外說明蘇東坡雖然不會理財,但做官沒有貪墨,否則貪一貪,也不會困窘到那一步。
其次一個問題便是蘇東坡不願吃苦,黃州到汝州路途真遙遠嗎?黃州就是黃岡,汝州在南陽的北邊,從黃州到汝州肯定沒有大道,但自黃州可以去安州,由安州到隨州,隨州到唐州,唐州便可以到達汝州,此乃宋朝平荊南湖南之大道,也是狄青率蕃騎南下平南之大道,幾千幾萬軍隊與糧草都可以通行,難道一家子車馬不能通行?從這條道又能有多遠,還不及開封到長安之遠呢。但坐這種落後的車子哪裏有做船快活。因此一家子坐船,坐船豈能不兜大圈子,好大的圈子,黃州下到潤州,潤州轉大運河到京城,再從京城由車馬轉到汝州,兜了這麽大圈子,省的也不過是唐州到黃州這幾百裏的路。
不過可能是另一個原因,蘇東坡想繞一下道,這一繞道便能在京城逗留一下。那麽就有著很多的機會,甚至就留任京城了。不過路上發生了太多的事,又看到常州有空缺出來。這才請求朝廷讓他留任常州。
實際能吃苦。即便到巴蜀也不遠。呂餘慶臨時授予重任,不足二十天便從京城到達成都。為何,騎馬去的!
如果走水路,兩個月都休想到達。
所以王巨才說了這句話。
離立春節還有十六七天,一行人若趕得快,足以能到達成都了。
“但我們為什麽去成都府?”全二長子糊塗了,鄭國渠是在陝西,不在四川哪。
“莫要多問。”
一行人匆匆收拾好行李。出了京城。
…………
“水中壩,江東圩,開設淤田,置泄水區,束水衝沙,引黃入濟?”趙頊喃喃道。
實際那天王巨說的隻是一個大概,為什麽群臣感到驚豔,無他故,因為王巨所說的幾乎可以做為整個大宋未來幾十年水利的總綱!
不是那一個區域,而是整個大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沈括的那篇圩田五說頗有名氣。為什麽有人反對萬春圩,因為他們提出五個觀點,一是排去二十裏的水麵為圩,上流汛漲時,減少了二十裏湖麵的歸宿,洪峰泛濫,便易造成水災。這一條與王巨再三提及的,一定要保持河道暢通與大量的深水湖做蓄洪區觀點是一致的。其次萬春圩北近荊山,用山麓做堤,長江之水從山峽流過,便會直灌荊山之東,造成災害。第三,有人認為秦家圩下麵有蛟龍出沒,於是才屢次破圩。第四萬春圩荒廢之後,有一百多家在這裏采茭為生,一旦複湖為圩,一百多戶會失業會反抗。第五圩東南便是大湖,堤岸不斷受風浪衝擊,時間久了就難以保持堅固。
沈括針對這個五個觀點,用圩田五說一一展開了反駁。
因此沈括的圩田五說,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它隻局限於萬春圩的本身,而不是象王巨那樣,大筆一畫,從洞庭湖開始,一直到太湖為止。這會開發多少江東圩,也不要說別的了,隻是巢湖到長江,也就是孫曹僵持的裕溪河一帶,就這麽大一點麵積,以後圩田麵積達到了一百多萬畝。它的麵積僅是江東的百分之一。但現在呢,隻有幾十個小得可憐的圩蕩子。
沈括可能當時想法有些局限,可能也怕引起更大的爭議,所以隻放在萬春圩上,大家也沒有太注意。然而現在王巨大筆一畫,這些大佬再看著萬春圩的產量,當年便得租糧三萬六千斛,菰蒲桑各項收入五百緡,這僅是租糧,實際收入可能乘以十,也就是一個萬春圩糧食便增產了三十幾萬斛,一斛十鬥,因為稻穀比較重,一斛相當於一點三到一點四石,也就是實際糧食收入超過了四十萬石!高低肥瘦平均起來的畝產達到了三石多!
還有其成本,修這個圩總成本隻有三萬斛粟,江南粟真的不值錢,這個粟恐怕不足三千貫。另外還有四萬錢,也就是四百貫。
當然,肯定不止了。這中間肯定也有一些“非常規手段”,不然這個成本造幾個陡門也不夠。
其二當地百姓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一聽修建萬春圩,百姓紛紛支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所以迅速在十天之內集結了一萬四千多名無償來的民夫,五天便燒去雜草,四十天便修起一道寬六丈、高一丈二尺,長達八十四裏的大圩埂,並值數萬株桑樹。又用四十天將圩內良田規劃妥當,修好五座水門。
這是江東,陝西不可能有這個條件了。
但是不是意味著大多數江東地區都可以學習萬春圩?
一個萬春圩不就是幾千貫錢嗎,十個萬春圩也不過幾萬貫錢嗎,十個萬春圩卻能得到四百萬石糧食!但江東麵積何其之大,不要說十個,就是一百個相仿佛的圩田也能修得起哪。一百個萬春圩……大家都不敢想了。
因此王巨將江東圩從萬春圩放大到整個江東,大臣們再看著萬春圩的種種奏報與數據,立即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然而江東圩隻是王巨所說的一部分,甚至南方山區幾萬幾十萬頃的小型水利,黃河中下遊幾十萬頃的淤田,還有鄭國渠!
宋朝以後什麽也不要做,隻要將王巨所說的這些辦好了,百年之內,都不用為糧食而擔憂了。
況且還有這條治河之策。
“王巨真沒有聽說過沈氏兄弟的萬春圩?”
“大約沒有,沈括就在京城,若是聽說過,此次王巨必會請他出來相助。不過以臣想,雖未聽說過沈氏兄弟與萬春圩,但想來一定會聽過類似的言論。隻是傳到陝西後,事情走了樣,王巨也不相信。不過這卻讓他產生了靈感。”韓維說道。
“這也很不了得。”
“是啊,韓公問,你可去過江南。王巨說沒有。韓公再問,那你如何得知?王巨說,下官在華池縣,看到許多地圖,對照地勢,豈能不知道,難道韓公看不出嗎?韓公與諸臣頓時語塞了良久。”
“哈哈哈,這倒不是不可能,當時我朝平滅蜀國,太祖同樣也是看著地圖,便能指點江山,如果王巨對水利精通,看著地圖,分析天下水利,也不是不可。”(未完待續……)r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