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如今熱鬧了,但也隨之變得烏煙瘴氣,雖說這份烏煙瘴氣也隻是相對於洛祖而言。
但這份烏煙瘴氣應該不會影響到那位玉清聖人吧,洛祖想不明白祂們將來何故就要分家。
或許還有其他因由。
不過人家聖人有何想法卻不是他能琢磨,他當下隻思索一件事,該不該搬家了。
雖說昆侖山很大,但如今仙門那數不盡的散修卻來到此間了,於是昆侖山就小了。
以往的昆侖散修受不了祂們的晦氣,便下山去,另尋他地繼續閉關。
也有散修覺得昆侖山恐怕也難清淨,山下的劫數被引入山中,所以也自個下山去了。
除此外,還有散修是忍讓著,平日也不出關,就閉門洞府,自修自過,但洛祖給了祂們分身之法,也就如洛祖一般分化念頭下山去轉悠。
而祂們以往的聚會也少了,百來年一迴,能找的地也少。
那何故不爭一爭?
對方那還有太乙和大羅做後台,可能一個玄仙背後就有太乙,而且人家現如今可是正統截教門人,且是西王母這等大神通者托付聖人,那更不是祂們這些昆侖散修能比的。
“仙門良莠不齊,此處不可為業。”曾經的同道好友嶽重山來尋洛祖,想要邀請洛祖下山。
“如今仙門也已煙消雲散,洪荒之中的格局卻也一如往昔,再無那等劫數重重之景象,我等也可下山走一遭,實在不必在此山中受此悶氣。”嶽重山好言勸說洛祖。
但祂不知曉內幕,洛祖卻了然一事,或許這也是燃燈道人特別的提醒吧,所以才讓洛祖知曉東皇已另類手段證道混元,而其他人卻不清楚這件大事。
而洛祖想與祂們說這事,卻又有感天地間仿佛有一重枷鎖,封住他的口,不讓他吐露此事。
因此洛祖也隻能三緘其口,不得言說這件事。
“嗯,道友所言極是。”洛祖好似頗為讚同的點頭道。
嶽重山聞言,自然欣喜,祂那石靈之身便散發著歡喜情緒。
“不過……”
“不過什麽?”嶽重山沒想到這裏麵還有轉折。
“不過,我的情況道友也了然,我可不能走出昆侖。”洛祖無奈道。
嶽重山一拍腦袋:“唉,這事我給忘了,那金烏太子頗記仇,指定還記得你,算了算了,你還是別下山了。”
洛祖喟歎一聲:“唉,力不如祂,隻能長困於此了。”
但嶽重山卻拍了拍胸膛,大聲地說道:“道友無須憂慮,待我證就太乙,必護道周全,到時我等一同把臂同遊洪荒,做個逍遙仙客,快活,快活啊。”
洛祖點點頭,算是應下此事。
其實洛祖此時下山也無妨,金烏太子尋他麻煩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但嶽重山如此話語卻也讓他頗為感動。
隻能說這些年大家互相寬慰沒白給了。
嶽重山的天資不差,能修行到金仙者,天資其實都沒有差的。
至於祂能否修成太乙,那就得看祂的運道了。
隻要別如仙鶴童子一般,相反大道被他人占了,然後又下山去尋,一番波折後,卻將自己給搞沒了,屬實黴運透頂。
“道友,往後這山下恐怕也難有太平,何不如繼續留在昆侖潛修,待到修成太乙再下山?”洛祖勸起嶽重山。
但嶽重山不想再在昆侖山上久留了。
祂隻道:“本想昆侖山中好修行,卻不曾想這山中更難修,如今山中多惡修,我在山中心不寧,何不下山去,再尋個綠水青山,到時請道友一同前往。”
“也成。”
“道友,隻是我那洞府實在可惜,我也不舍得交給那些惡修,遂想托付給道友,不知道友意下如何?”嶽重山複又說道。
洛祖見其情真意切,真個傷心,遂也答應下來:“道友洞府我必好生照料,待道友迴轉昆侖,定還道友一個完完整整原封不動的洞府。”
嶽重山感激不盡:“多謝道友,多謝道友,洞府之中若有道友喜愛之物,便自取去,不必留待給我。”
說罷這些,嶽重山便撒淚要走。
祂之後又去拜訪了其祂還留在昆侖的舊時道友,告別之後,便直接離開,揮揮衣袖,連雲彩也沒有帶上。
見祂走得決絕,許多同道心中也有不舍。
但沒法子,洛祖等人最後隻能各自在洞府中目送祂離去。
至於親送祂離去。
這事著實難辦。
因為如今的昆侖山中正有奇葩在祭煉大道之法,而此法頗有……味道。
是從腐爛敗壞之法中取煉,且還是一位太乙祭煉,可祂還祭煉有差,便害得昆侖數千光年的山體充滿了味道,縱使是金仙也難抵禦,此間虛空中也都是這股味,隻得借著開辟在昆侖山中的洞府來躲避其味。
對此,大家夥那自然是深惡痛絕,可人家是太乙,之後還分化萬千念頭出來,給山中一眾修行者致歉。
大家見祂誠懇,且祂說會在三十日內清除幹淨。
沒法子,大家也就應下了祂的歉意。
“如此大道之法一經施展,必是神鬼辟易,望風而逃。”洛祖給了最高評價。
而在嶽重山出走昆侖才三年,整個洪荒又起了大動靜,一直沒有消息的西方二聖講道忽然就開講了。
且祂們的梵門也要收徒。
簡直就是對闡截二教的有樣學樣。
山中一眾截教外門弟子都挺心動,想去再聽兩場聖人講道。
洛祖就沒這個心思了,因為鎮元子提醒,他對西方二聖總有一種抵製心理,再加上曾經的一些虛構神話的故事,對於西方二聖,他一直都帶有有色眼鏡。
當然,人家是聖人,怎麽可能如中記載那樣,是個什麽小人。
隻是洛祖實在也不想走一趟西土了。
所以最後洛祖也就在昆侖山聽了兩場“普通會員”的講座,沒有入席微挨劈。
這西方二聖講道卻也了得,祂們傳了二法,一是那發宏願借未來證道法,二是梵門修行之法。
二者皆有奇妙,尤其是那梵門修行之法,提出了世間為苦海,肉身為寶筏,精神為要訣的修行想法。
但這份烏煙瘴氣應該不會影響到那位玉清聖人吧,洛祖想不明白祂們將來何故就要分家。
或許還有其他因由。
不過人家聖人有何想法卻不是他能琢磨,他當下隻思索一件事,該不該搬家了。
雖說昆侖山很大,但如今仙門那數不盡的散修卻來到此間了,於是昆侖山就小了。
以往的昆侖散修受不了祂們的晦氣,便下山去,另尋他地繼續閉關。
也有散修覺得昆侖山恐怕也難清淨,山下的劫數被引入山中,所以也自個下山去了。
除此外,還有散修是忍讓著,平日也不出關,就閉門洞府,自修自過,但洛祖給了祂們分身之法,也就如洛祖一般分化念頭下山去轉悠。
而祂們以往的聚會也少了,百來年一迴,能找的地也少。
那何故不爭一爭?
對方那還有太乙和大羅做後台,可能一個玄仙背後就有太乙,而且人家現如今可是正統截教門人,且是西王母這等大神通者托付聖人,那更不是祂們這些昆侖散修能比的。
“仙門良莠不齊,此處不可為業。”曾經的同道好友嶽重山來尋洛祖,想要邀請洛祖下山。
“如今仙門也已煙消雲散,洪荒之中的格局卻也一如往昔,再無那等劫數重重之景象,我等也可下山走一遭,實在不必在此山中受此悶氣。”嶽重山好言勸說洛祖。
但祂不知曉內幕,洛祖卻了然一事,或許這也是燃燈道人特別的提醒吧,所以才讓洛祖知曉東皇已另類手段證道混元,而其他人卻不清楚這件大事。
而洛祖想與祂們說這事,卻又有感天地間仿佛有一重枷鎖,封住他的口,不讓他吐露此事。
因此洛祖也隻能三緘其口,不得言說這件事。
“嗯,道友所言極是。”洛祖好似頗為讚同的點頭道。
嶽重山聞言,自然欣喜,祂那石靈之身便散發著歡喜情緒。
“不過……”
“不過什麽?”嶽重山沒想到這裏麵還有轉折。
“不過,我的情況道友也了然,我可不能走出昆侖。”洛祖無奈道。
嶽重山一拍腦袋:“唉,這事我給忘了,那金烏太子頗記仇,指定還記得你,算了算了,你還是別下山了。”
洛祖喟歎一聲:“唉,力不如祂,隻能長困於此了。”
但嶽重山卻拍了拍胸膛,大聲地說道:“道友無須憂慮,待我證就太乙,必護道周全,到時我等一同把臂同遊洪荒,做個逍遙仙客,快活,快活啊。”
洛祖點點頭,算是應下此事。
其實洛祖此時下山也無妨,金烏太子尋他麻煩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但嶽重山如此話語卻也讓他頗為感動。
隻能說這些年大家互相寬慰沒白給了。
嶽重山的天資不差,能修行到金仙者,天資其實都沒有差的。
至於祂能否修成太乙,那就得看祂的運道了。
隻要別如仙鶴童子一般,相反大道被他人占了,然後又下山去尋,一番波折後,卻將自己給搞沒了,屬實黴運透頂。
“道友,往後這山下恐怕也難有太平,何不如繼續留在昆侖潛修,待到修成太乙再下山?”洛祖勸起嶽重山。
但嶽重山不想再在昆侖山上久留了。
祂隻道:“本想昆侖山中好修行,卻不曾想這山中更難修,如今山中多惡修,我在山中心不寧,何不下山去,再尋個綠水青山,到時請道友一同前往。”
“也成。”
“道友,隻是我那洞府實在可惜,我也不舍得交給那些惡修,遂想托付給道友,不知道友意下如何?”嶽重山複又說道。
洛祖見其情真意切,真個傷心,遂也答應下來:“道友洞府我必好生照料,待道友迴轉昆侖,定還道友一個完完整整原封不動的洞府。”
嶽重山感激不盡:“多謝道友,多謝道友,洞府之中若有道友喜愛之物,便自取去,不必留待給我。”
說罷這些,嶽重山便撒淚要走。
祂之後又去拜訪了其祂還留在昆侖的舊時道友,告別之後,便直接離開,揮揮衣袖,連雲彩也沒有帶上。
見祂走得決絕,許多同道心中也有不舍。
但沒法子,洛祖等人最後隻能各自在洞府中目送祂離去。
至於親送祂離去。
這事著實難辦。
因為如今的昆侖山中正有奇葩在祭煉大道之法,而此法頗有……味道。
是從腐爛敗壞之法中取煉,且還是一位太乙祭煉,可祂還祭煉有差,便害得昆侖數千光年的山體充滿了味道,縱使是金仙也難抵禦,此間虛空中也都是這股味,隻得借著開辟在昆侖山中的洞府來躲避其味。
對此,大家夥那自然是深惡痛絕,可人家是太乙,之後還分化萬千念頭出來,給山中一眾修行者致歉。
大家見祂誠懇,且祂說會在三十日內清除幹淨。
沒法子,大家也就應下了祂的歉意。
“如此大道之法一經施展,必是神鬼辟易,望風而逃。”洛祖給了最高評價。
而在嶽重山出走昆侖才三年,整個洪荒又起了大動靜,一直沒有消息的西方二聖講道忽然就開講了。
且祂們的梵門也要收徒。
簡直就是對闡截二教的有樣學樣。
山中一眾截教外門弟子都挺心動,想去再聽兩場聖人講道。
洛祖就沒這個心思了,因為鎮元子提醒,他對西方二聖總有一種抵製心理,再加上曾經的一些虛構神話的故事,對於西方二聖,他一直都帶有有色眼鏡。
當然,人家是聖人,怎麽可能如中記載那樣,是個什麽小人。
隻是洛祖實在也不想走一趟西土了。
所以最後洛祖也就在昆侖山聽了兩場“普通會員”的講座,沒有入席微挨劈。
這西方二聖講道卻也了得,祂們傳了二法,一是那發宏願借未來證道法,二是梵門修行之法。
二者皆有奇妙,尤其是那梵門修行之法,提出了世間為苦海,肉身為寶筏,精神為要訣的修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