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梁與北魏多年的相互征伐中,魏軍驍勇的騎兵一直是梁軍的心腹大患,但是南方少良馬,無法組建大規模的騎兵來與其對抗。
但南人也針鋒相對的創造出了許多對抗北魏騎兵的戰術,最為著名的,便是宋武帝劉裕所創的“卻月陣”,以戰車結陣,水陸結合,以少勝多,大破北魏數萬鐵騎。
而在那場可謂延續了南梁國運的戰役——鍾離之戰中,一代名將韋睿同樣采用了以戰車結陣,依靠長槍硬弩,打敗了楊大眼率領的魏軍精銳鐵騎,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但是戰車畢竟相對笨重,而且並非總能有充足的時間來布置,因此厚重的大盾、強弓硬弩、超長的長槍,這些就成了梁軍的標準配備,用來應對魏軍的騎兵。
然而並不是有了這些武器裝備就萬事大吉,畢竟戰場上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士兵的勇氣、訓練、組織度等因素。
在麵對發起集群衝鋒的騎兵時,那排山倒海的氣勢足以讓任何人心生畏懼,即使是平時訓練有素的士兵,也難免會膽怯,一旦士氣開始動搖,無可避免的會被衝得七零八落。
這也就是為什麽,幾乎沒有什麽步兵的陣型能夠獨自抵擋住騎兵衝鋒的原因。尤其對手還是策雷軍這種甲騎具裝,精銳中的精銳的重型騎兵。
李長鈞的說法非常正確,梁軍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策雷軍會出現在戰場,他們也確實體現了在戰場中摧枯拉朽的統治力。
但是魏軍同樣也有想不到的地方,在梁軍中,有對策雷軍相當了解的人存在。
陳慶之曾經非常詳細的向楊白華討教過魏軍騎兵的常用戰法、陣型、作戰習慣等等,策雷軍自然是重中之重,畢竟楊白華曾經就統領著這支部隊。
此時陳慶之將策雷軍的注意力主動吸引到自己這邊來,一是情勢所迫,不得不冒險一試;二是基於對策雷軍的了解,陳慶之覺得有機可乘。
而這個機會是什麽呢?
那就是持久力!
楊白華曾經對陳慶之分析北魏甲騎具裝的特點時,就專門提到過這點。
甲騎具裝的優點無需多言,披堅執銳,無堅不破,可以說是戰場上決定性的力量。
但是馬匹和騎士終究還是血肉之軀,雖然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但那厚重的盔甲和馬鎧,在提供堅實的防護的同時,重量也是不容小覷,無論對於騎士還是戰馬,都是不小的負擔。
因此,甲騎具裝的使用,一般都是在戰鬥的關鍵點,一鼓作氣,碾碎敵人。
李長鈞選擇讓策雷軍出擊的時機應該說沒有錯,策雷軍也可以說初步達到了出戰目的,衝散了兩陣的梁軍。但是梁軍的分散布陣,也導致了在全軍完全崩潰之前,策雷軍就必須一陣接一陣的衝擊下去。
前兩陣的順利,讓李甲兒率領的這群策雷軍認定了梁軍根本就不堪一擊。連續兩陣突破下來,盡管他們已經注意到胯下的馬匹顯露出了一些疲態,甚至開始大口的喘息,但他們依舊發起了衝擊,他們已經完全不把梁軍放在眼裏,認定他們必然一觸即潰。
李甲兒他們依舊組成慣用的鋒矢陣型,朝著陳慶之他們的陣型埋頭衝殺過去。
他們的這種衝擊方式,陳慶之自然也是一清二楚——從一點突破,並迅速在敵人的陣線撕開缺口。
策雷軍如猛虎下山,殺氣騰騰。
陳慶之軍也做好準備,應對這群鋼鐵猛獸。
最前麵依然是一排大盾,但這排大盾並不是依靠士兵來支撐的——陳慶之軍隊的大盾,在後麵加裝了一根活動的支架,平時行軍時,支架收起來,士兵們依舊如普通大盾那樣拿著;但等列陣的時候,將支架撐起來,抵在地麵,盾麵微微向後傾斜,比起單純依靠士兵持盾,這樣可以抵抗數倍的衝擊力。
盾牌後麵,也同樣是幾排長槍,隻是這些長槍並不像普通的軍隊那樣,全部平平的端著,衝向前方,而是最前一排的長槍將槍尾抵在地麵,持槍的士兵坐下來,固定住槍尾,並抓牢槍杆,把槍尖朝向斜上方的位置;而槍尖距離地麵的高度,陳慶之在徐晉的配合下,曾經親自測試過多次,確定了一個範圍。這樣的持槍,在麵對甲騎具裝的時候,是有很大機會可以傷到沒有防護的馬腹的。
但這些僅僅隻是將領所做出的安排,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士兵能將其執行下去。
尤其是第一排的士兵,若沒有做好死的覺悟,在麵對那滾滾而來的鐵蹄時,幾乎不可能保持不動。
策雷軍越來越近了!從地麵傳導出陣陣輕微的振顫,沿著腳底,貫穿了陳慶之軍中每個人的全身,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摒住了唿吸,全神貫注的準備迎接那即將到來的驚天動地的衝擊!
陳思保肥胖的身軀抖得根本無法控製,胖乎乎的臉上全是汗水,臉上也是陣陣發青,雖然他處在陣型的中央,但他此刻卻無比想念那些輜重車,他寧可躲在車上的那些輜重裏,也不願在這陣中忍受煎熬。
當他也感受到地麵傳來的震動時,終於再也控製不住,一把抱住自己的腦袋,蹲了下來。
在他身旁的馬佛念看到,忙一把將他拽了起來,“不能蹲下!會被踩死的!”
馬佛念的臉上同樣泛著恐懼,但他還能竭力控製住自己的行動,他湊到陳思保耳邊低聲且嚴厲的說道,“你就是嚇死了,也必須得挺著!你這樣會動搖軍心的!”
馬佛念的話剛說完,陣前方便爆發出一陣巨響——激突終於開始了!
陳慶之的部署安排起到了預計的效果——雖然坐在地上持槍的弟兄們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但是確實刺中了不少馬腹。在長槍和大盾的共同作用下,策雷軍突進的勢頭被遏製住了,避免了被長驅直入,一貫到底的慘劇。
凡事皆是此消彼長的,失去豬突之勢的策雷軍,無可避免的陷入了所有騎兵都不願意的肉搏混戰之中。
李甲兒的馬腹同樣被長槍刺中,當他被摔下馬背之時,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陣梁軍與前兩陣截然不同,居然在衝鋒而來的馬蹄麵前,冒著被踐踏得粉身碎骨的風險,還能巍然不動!
而且,在策雷軍的突進被遏製的瞬間,這些梁軍像看到食物的餓犬一般瘋狂的撲了過來……
但是策雷軍可是精銳之中的精銳,他們並不畏懼肉搏,對他們來說,無論是衝鋒踐踏,還是肉搏血戰,隻是殺戮的方式不同罷了。
僅僅隻是經過了極為短暫的慌亂,策雷軍的士兵們便恢複了鎮定,他們紛紛拔出長刀,與梁軍開始短兵相接,廝殺起來。
相對於陳慶之麾下這些士兵,策雷軍的士兵體魄更為強健,戰鬥技巧也不落下風,但他們自恃有厚重的甲胄保護,毫不畏懼梁軍的刀槍,戰鬥起來的姿態頗為豪放。
但他們除了之前過於低估這支梁軍外,還忽視了梁軍所配備的一件武器——那就是當初宋景休建議的,給士兵們配備一根手臂長短的鐵棍。
在策雷軍厚重的甲胄麵前,一般的刀槍確實難以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是粗笨的鐵棍,卻發揮出了非常優異的效果。
即使身穿重甲,但若被鐵棍結結實實掄上一棍子,照樣骨碎肉爛,苦不堪言。
而梁軍的士兵,這個時候皆一手持刀,一手持棍,朝著這群鐵甲騎士,劈頭蓋腦的一通亂打。
擅使棍法的惠澤此時大顯神威,黑鐵棍在他手裏虎虎生風;而掄著狼牙棒的魚天湣也是狂唿酣戰,驍勇異常。
而宋景休則瞄準了領隊的李甲兒,斬馬刀唿嘯著,打得李甲兒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疲於應付,險象環生。
在遠處指揮魏軍的李長鈞發現策雷軍居然陷入了苦戰,一貫平靜如水的臉上不禁也流露出了一抹焦急的神態,他大聲向其他魏軍發令,“快!快去支援策雷軍!”
魏軍紛紛朝著陳慶之軍與策雷軍混戰的方向湧過去;而這時鄴王元樹所率領的剩下那兩陣梁軍,仿佛突然清醒了一般,也急急的衝殺過來,支援陳慶之。
戰場上的形勢總是瞬息萬變,充滿了各種的不確定因素,而名將之所以為名將,就是能相機行事,當機立斷,搶占先機,扭轉乾坤。但任何的策略、戰法,最終都要依靠普通的士兵去執行,去戰鬥,去廝殺,去犧牲。最終的勝利,還是要靠士兵們的一刀一槍去奪取。
而此刻,這場柳陽陂的戰鬥便是這樣,雙方已經是混戰成了一團,此刻比拚的,隻是單純的士氣、體力、勇氣和決心。
顯然,無論梁軍還是魏軍,雙方的士兵都不缺乏這些因素,拋開各為其主的立場不談,個個都是熱血男兒,錚錚硬漢。
但是所有的戰鬥最終都會有結束的時候。梁軍盡管被策雷軍衝垮了兩陣士兵,但人數依舊略占優勢,而且一直在尋找著出擊時機的徐晉,在魏軍朝著陳慶之軍開始移動的時候,便立刻開始行動,迂迴到了魏軍的側翼。在魏軍還在專心致誌的與梁軍混戰之時,從魏軍的側翼突擊了進去。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魏軍的側翼頓時陷入了混亂,徐晉帶著弟兄們縱馬揚威,傾盡全力擴大這混亂的波及範圍……
“這樣的混戰真是醜陋……”李長鈞的臉孔有些抽搐,細長的眼睛閃著讓人難以琢磨的微光,“發出撤退號令吧,我們再找時機和這支梁軍交戰……”
混戰的魏軍聽到銅鉦那清脆響亮的敲擊聲,紛紛開始脫離與梁軍的交戰,開始撤退。策雷軍不愧為魏軍的王牌,在李甲兒的帶領下,盡管傷亡過半,依然硬生生從梁軍的圍攻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得以逃出生天。
這場柳陽陂的血戰,以梁軍的慘勝畫上了句號。
但是李長鈞會這樣善罷甘休嗎?
但南人也針鋒相對的創造出了許多對抗北魏騎兵的戰術,最為著名的,便是宋武帝劉裕所創的“卻月陣”,以戰車結陣,水陸結合,以少勝多,大破北魏數萬鐵騎。
而在那場可謂延續了南梁國運的戰役——鍾離之戰中,一代名將韋睿同樣采用了以戰車結陣,依靠長槍硬弩,打敗了楊大眼率領的魏軍精銳鐵騎,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但是戰車畢竟相對笨重,而且並非總能有充足的時間來布置,因此厚重的大盾、強弓硬弩、超長的長槍,這些就成了梁軍的標準配備,用來應對魏軍的騎兵。
然而並不是有了這些武器裝備就萬事大吉,畢竟戰場上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士兵的勇氣、訓練、組織度等因素。
在麵對發起集群衝鋒的騎兵時,那排山倒海的氣勢足以讓任何人心生畏懼,即使是平時訓練有素的士兵,也難免會膽怯,一旦士氣開始動搖,無可避免的會被衝得七零八落。
這也就是為什麽,幾乎沒有什麽步兵的陣型能夠獨自抵擋住騎兵衝鋒的原因。尤其對手還是策雷軍這種甲騎具裝,精銳中的精銳的重型騎兵。
李長鈞的說法非常正確,梁軍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策雷軍會出現在戰場,他們也確實體現了在戰場中摧枯拉朽的統治力。
但是魏軍同樣也有想不到的地方,在梁軍中,有對策雷軍相當了解的人存在。
陳慶之曾經非常詳細的向楊白華討教過魏軍騎兵的常用戰法、陣型、作戰習慣等等,策雷軍自然是重中之重,畢竟楊白華曾經就統領著這支部隊。
此時陳慶之將策雷軍的注意力主動吸引到自己這邊來,一是情勢所迫,不得不冒險一試;二是基於對策雷軍的了解,陳慶之覺得有機可乘。
而這個機會是什麽呢?
那就是持久力!
楊白華曾經對陳慶之分析北魏甲騎具裝的特點時,就專門提到過這點。
甲騎具裝的優點無需多言,披堅執銳,無堅不破,可以說是戰場上決定性的力量。
但是馬匹和騎士終究還是血肉之軀,雖然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但那厚重的盔甲和馬鎧,在提供堅實的防護的同時,重量也是不容小覷,無論對於騎士還是戰馬,都是不小的負擔。
因此,甲騎具裝的使用,一般都是在戰鬥的關鍵點,一鼓作氣,碾碎敵人。
李長鈞選擇讓策雷軍出擊的時機應該說沒有錯,策雷軍也可以說初步達到了出戰目的,衝散了兩陣的梁軍。但是梁軍的分散布陣,也導致了在全軍完全崩潰之前,策雷軍就必須一陣接一陣的衝擊下去。
前兩陣的順利,讓李甲兒率領的這群策雷軍認定了梁軍根本就不堪一擊。連續兩陣突破下來,盡管他們已經注意到胯下的馬匹顯露出了一些疲態,甚至開始大口的喘息,但他們依舊發起了衝擊,他們已經完全不把梁軍放在眼裏,認定他們必然一觸即潰。
李甲兒他們依舊組成慣用的鋒矢陣型,朝著陳慶之他們的陣型埋頭衝殺過去。
他們的這種衝擊方式,陳慶之自然也是一清二楚——從一點突破,並迅速在敵人的陣線撕開缺口。
策雷軍如猛虎下山,殺氣騰騰。
陳慶之軍也做好準備,應對這群鋼鐵猛獸。
最前麵依然是一排大盾,但這排大盾並不是依靠士兵來支撐的——陳慶之軍隊的大盾,在後麵加裝了一根活動的支架,平時行軍時,支架收起來,士兵們依舊如普通大盾那樣拿著;但等列陣的時候,將支架撐起來,抵在地麵,盾麵微微向後傾斜,比起單純依靠士兵持盾,這樣可以抵抗數倍的衝擊力。
盾牌後麵,也同樣是幾排長槍,隻是這些長槍並不像普通的軍隊那樣,全部平平的端著,衝向前方,而是最前一排的長槍將槍尾抵在地麵,持槍的士兵坐下來,固定住槍尾,並抓牢槍杆,把槍尖朝向斜上方的位置;而槍尖距離地麵的高度,陳慶之在徐晉的配合下,曾經親自測試過多次,確定了一個範圍。這樣的持槍,在麵對甲騎具裝的時候,是有很大機會可以傷到沒有防護的馬腹的。
但這些僅僅隻是將領所做出的安排,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士兵能將其執行下去。
尤其是第一排的士兵,若沒有做好死的覺悟,在麵對那滾滾而來的鐵蹄時,幾乎不可能保持不動。
策雷軍越來越近了!從地麵傳導出陣陣輕微的振顫,沿著腳底,貫穿了陳慶之軍中每個人的全身,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摒住了唿吸,全神貫注的準備迎接那即將到來的驚天動地的衝擊!
陳思保肥胖的身軀抖得根本無法控製,胖乎乎的臉上全是汗水,臉上也是陣陣發青,雖然他處在陣型的中央,但他此刻卻無比想念那些輜重車,他寧可躲在車上的那些輜重裏,也不願在這陣中忍受煎熬。
當他也感受到地麵傳來的震動時,終於再也控製不住,一把抱住自己的腦袋,蹲了下來。
在他身旁的馬佛念看到,忙一把將他拽了起來,“不能蹲下!會被踩死的!”
馬佛念的臉上同樣泛著恐懼,但他還能竭力控製住自己的行動,他湊到陳思保耳邊低聲且嚴厲的說道,“你就是嚇死了,也必須得挺著!你這樣會動搖軍心的!”
馬佛念的話剛說完,陣前方便爆發出一陣巨響——激突終於開始了!
陳慶之的部署安排起到了預計的效果——雖然坐在地上持槍的弟兄們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但是確實刺中了不少馬腹。在長槍和大盾的共同作用下,策雷軍突進的勢頭被遏製住了,避免了被長驅直入,一貫到底的慘劇。
凡事皆是此消彼長的,失去豬突之勢的策雷軍,無可避免的陷入了所有騎兵都不願意的肉搏混戰之中。
李甲兒的馬腹同樣被長槍刺中,當他被摔下馬背之時,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陣梁軍與前兩陣截然不同,居然在衝鋒而來的馬蹄麵前,冒著被踐踏得粉身碎骨的風險,還能巍然不動!
而且,在策雷軍的突進被遏製的瞬間,這些梁軍像看到食物的餓犬一般瘋狂的撲了過來……
但是策雷軍可是精銳之中的精銳,他們並不畏懼肉搏,對他們來說,無論是衝鋒踐踏,還是肉搏血戰,隻是殺戮的方式不同罷了。
僅僅隻是經過了極為短暫的慌亂,策雷軍的士兵們便恢複了鎮定,他們紛紛拔出長刀,與梁軍開始短兵相接,廝殺起來。
相對於陳慶之麾下這些士兵,策雷軍的士兵體魄更為強健,戰鬥技巧也不落下風,但他們自恃有厚重的甲胄保護,毫不畏懼梁軍的刀槍,戰鬥起來的姿態頗為豪放。
但他們除了之前過於低估這支梁軍外,還忽視了梁軍所配備的一件武器——那就是當初宋景休建議的,給士兵們配備一根手臂長短的鐵棍。
在策雷軍厚重的甲胄麵前,一般的刀槍確實難以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是粗笨的鐵棍,卻發揮出了非常優異的效果。
即使身穿重甲,但若被鐵棍結結實實掄上一棍子,照樣骨碎肉爛,苦不堪言。
而梁軍的士兵,這個時候皆一手持刀,一手持棍,朝著這群鐵甲騎士,劈頭蓋腦的一通亂打。
擅使棍法的惠澤此時大顯神威,黑鐵棍在他手裏虎虎生風;而掄著狼牙棒的魚天湣也是狂唿酣戰,驍勇異常。
而宋景休則瞄準了領隊的李甲兒,斬馬刀唿嘯著,打得李甲兒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疲於應付,險象環生。
在遠處指揮魏軍的李長鈞發現策雷軍居然陷入了苦戰,一貫平靜如水的臉上不禁也流露出了一抹焦急的神態,他大聲向其他魏軍發令,“快!快去支援策雷軍!”
魏軍紛紛朝著陳慶之軍與策雷軍混戰的方向湧過去;而這時鄴王元樹所率領的剩下那兩陣梁軍,仿佛突然清醒了一般,也急急的衝殺過來,支援陳慶之。
戰場上的形勢總是瞬息萬變,充滿了各種的不確定因素,而名將之所以為名將,就是能相機行事,當機立斷,搶占先機,扭轉乾坤。但任何的策略、戰法,最終都要依靠普通的士兵去執行,去戰鬥,去廝殺,去犧牲。最終的勝利,還是要靠士兵們的一刀一槍去奪取。
而此刻,這場柳陽陂的戰鬥便是這樣,雙方已經是混戰成了一團,此刻比拚的,隻是單純的士氣、體力、勇氣和決心。
顯然,無論梁軍還是魏軍,雙方的士兵都不缺乏這些因素,拋開各為其主的立場不談,個個都是熱血男兒,錚錚硬漢。
但是所有的戰鬥最終都會有結束的時候。梁軍盡管被策雷軍衝垮了兩陣士兵,但人數依舊略占優勢,而且一直在尋找著出擊時機的徐晉,在魏軍朝著陳慶之軍開始移動的時候,便立刻開始行動,迂迴到了魏軍的側翼。在魏軍還在專心致誌的與梁軍混戰之時,從魏軍的側翼突擊了進去。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魏軍的側翼頓時陷入了混亂,徐晉帶著弟兄們縱馬揚威,傾盡全力擴大這混亂的波及範圍……
“這樣的混戰真是醜陋……”李長鈞的臉孔有些抽搐,細長的眼睛閃著讓人難以琢磨的微光,“發出撤退號令吧,我們再找時機和這支梁軍交戰……”
混戰的魏軍聽到銅鉦那清脆響亮的敲擊聲,紛紛開始脫離與梁軍的交戰,開始撤退。策雷軍不愧為魏軍的王牌,在李甲兒的帶領下,盡管傷亡過半,依然硬生生從梁軍的圍攻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得以逃出生天。
這場柳陽陂的血戰,以梁軍的慘勝畫上了句號。
但是李長鈞會這樣善罷甘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