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京兆尹葛震拜見陛下,恭問陛下聖安!”
葛震麵朝高台上的劉毅行了一個跪拜的大禮。
“朕躬安!起來說話!”劉毅揮手道。
“臣有負聖恩,不敢起來!”葛震匍匐在地,低著頭大聲答道。
劉毅怒道:“朕說過,若不能控製火勢,讓你提頭來見,你此來何意?”
葛震微微抬頭,悄悄瞥了一眼台上的劉毅,恭聲答道:“迴稟陛下,建成侯府火勢已滅,先帝長子植與其生母失蹤,先帝次子易凡、女媛兒已被救出,體征良好,但兩人生母為了護住他們已被燒成重傷,沒能撐到皇家太醫院就斷氣了。”
此時,在場的百官基本上都相信了劉毅剛才的誓言,若真是劉毅派人做的,豈會斬草不除根?
“失蹤?”劉毅問道。
他的意思是劉植及其生母是不是被火燒成灰燼,隻是這樣的話不好在大庭廣眾之下從他這位皇帝口中說出來。
葛震明白劉毅的言外之意,重重磕了一下頭,答道:“求陛下治罪,臣辦事不利,沒能找到他們!”
劉毅是聰明人,他知道沒有找到骨灰,也沒有找到劉植及其生母被燒成灰後,身上穿戴的金銀首飾等遺物。
換句話說,劉植及其生母從人間蒸發了!
建成侯府起火案進展到了這一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事是被人策劃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劉植及其生母帶走。
劉毅不想多年以後冒出來一個先帝長子來跟他的後代搶皇位,於是不得不昧著良心,衝著趴在地上的京兆尹說道:“你再說一遍!?”
京兆尹擱在後世,相當於首都市長,能做到這個位置上的無不是情商絕頂之人。
葛震心如電轉,他敢肯定劉毅剛才必然是聽懂了他的弦外之音,明白劉植及其生母是真的失蹤了,並不是被燒成了灰燼,但劉毅現在又重複了一遍剛才的問題,顯而易見,是想讓他改口!
“求陛下治臣欺君之罪!臣剛才為了逃避責任,向陛下撒了謊,先帝長子植及其生母已葬身大火,屍骨無存!求陛下治臣欺君之罪!”
聽到葛震改口,劉毅當即下令道:“禮部要盡快處理朕兩位皇嫂的後事!建成侯府雖然被毀,但工部要盡快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侯府,教部先把朕之侄易凡、媛兒送去皇家學院由學校先行撫養,待他們成年後再另行安排!”
太平帝有兩名妾室,這兩名妾室的父親都是不怎麽出名的地方官,但人死事大,劉毅隻能立即吩咐禮部著手處理她們的後事,堵死所有試圖證明劉植沒死或者尋找劉植之人的嘴巴。
劉毅下令把劉易凡與劉媛兒送去皇家學院撫養,既是為了保護兩人,也是為了囚禁與改造兩人。
“你雖犯了欺君之罪,但朕念你救火有功,替朕保住了皇兄骨血,功過相抵,起來吧!”
隨後,劉毅看著葛震,朗聲說道。
葛震起身後,躬身退到了現場文官行列之中。
劉毅沉吟片刻,再次說道:“梁逆試圖擁立朕之侄植為帝,看似並無謀朝篡位的想法,然而他兩次派人刺殺朕、派人假冒朝廷大臣、偽造皇族放棄繼承帝位資格的自願書、蓄養死士犯上作亂等四件罪行,每一件皆是謀逆大罪!”
“梁氏謀逆大罪證據確鑿,按律當夷三族。可他卻是功勳之後,依律可以爵抵罪,本朝曾發生過功勳謀逆的案件,但當時的謀逆者隻被判了滿門抄斬。朝廷究竟對梁逆處以何刑,大理寺對此尚無定論,朕也深感疑惑,眼下眾卿可議之!”
普通人犯了謀反罪,肯定是毫無意外的被判夷三族。
而梁士彥是勳貴,依照過去勳貴謀逆的舊例,應該要判滿門抄斬。
所謂勳貴就是有封爵的公民。
依照漢律規定,爵位可以抵罪,封爵尊貴,能抵大罪、重罪,哪怕是犯了殺人的死罪,也可由死刑轉為終身監禁。
當然了,一般被判終身監禁,打入刑部大牢的人,基本上活不過三年。
大漢朝的牢房保留著古典封建帝國的特色,內部設施設備遠遠達不到後世的那種高檔次水平。
蛇鼠蟑螂之類的小動物,在牢房裏很常見,最頂級的飲用水是涼白開或溫開水,最普遍的飲用水是自來水或井水。
家屬想探監也要看是誰的家屬,即便能隔三差五的探監,就牢房裏那陰暗潮濕的環境,若是身體素質稍微差一點的囚犯,有可能還沒等到行刑,就已經病死在牢獄裏頭了。
然而,過去那些犯下謀逆罪的勳貴,其罪行都比較單一,最多的也就兩三項。
比如偽造天子詔書、蓄養死士蓄意謀反等,像梁士彥這樣膽大包天,派人兩次刺殺當朝天子的罪行,可謂是史無前例!
若梁士彥不是楊素的親叔父倒也罷了,不管大理寺判夷三族還是判滿門抄斬,朝臣們對這個結果都不會議論什麽。
可事實擺在那裏,梁士彥雖然姓梁,但他是楊家人,而且楊素早就知道此事!
若楊素僅僅知道梁士彥是楊家人,而不知梁士彥其他事情的話,大理寺眾律令官也不至於會頭疼。
偏偏楊素不僅知道梁士彥是楊家人,他還知道梁士彥心懷叵測。
梁士彥第一次派人刺殺劉毅,這件事楊素是知情者。
就因為楊素是知情者,大理寺眾律令官才感到棘手!
依照漢律,知情不報,等於和罪犯同流合汙。
梁士彥打算謀殺皇帝,楊素知情不報,這就成了欺君之罪!
大理寺的律令官們一致認為,楊素之所以知情不報,是因為梁士彥是其親叔父。
故而,若判梁士彥夷三族或滿門抄斬,那麽究竟是僅僅隻夷梁氏三族或斬梁氏滿門,還是把楊氏一門或楊氏三族也帶上?
如果不能找到判決的充分理由,萬一處置不當,天下議論,隻會有損大漢天子至平至正的光輝形象。
所以,大理寺正卿橋布才沒有在早朝上,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拋出來。
一般的皇帝麵對這樣的問題,肯定都會先找精通律法的心腹,認真商量一番,確保判決的結果不會影響自己的聖天子形象,然後才會將此事拿道朝堂上讓眾臣進行廷議。
可劉毅偏偏不是一般人,而且事情的進展速度太快,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
他隻能在處理完建成侯府失火的問題後,立即將此事拿出來,讓眾臣廷議。
否則事情拖得越久,不可知的意外可能會越來越多,牽連的範圍恐怕也會逐漸擴大,以至於會演變成最後失控的地步。
聽著文武百官的議論聲,劉毅悄悄對身邊的通政員吩咐道:“你去傳朕口諭,告訴禦膳房,朕今日要留百官在宣室用餐!”
大漢朝雖然有塑料,但皇宮之中習慣用木質或金銀質的餐具,並沒有一次性的塑料餐具。
要管兩三百人吃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當通政員把劉毅的口諭轉達給禦膳房總廚的時候,總廚不僅沒有愁眉苦臉,反而變得眉開眼笑。
他已經很久沒有接到如此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了,這是他展露能力的機會!
葛震麵朝高台上的劉毅行了一個跪拜的大禮。
“朕躬安!起來說話!”劉毅揮手道。
“臣有負聖恩,不敢起來!”葛震匍匐在地,低著頭大聲答道。
劉毅怒道:“朕說過,若不能控製火勢,讓你提頭來見,你此來何意?”
葛震微微抬頭,悄悄瞥了一眼台上的劉毅,恭聲答道:“迴稟陛下,建成侯府火勢已滅,先帝長子植與其生母失蹤,先帝次子易凡、女媛兒已被救出,體征良好,但兩人生母為了護住他們已被燒成重傷,沒能撐到皇家太醫院就斷氣了。”
此時,在場的百官基本上都相信了劉毅剛才的誓言,若真是劉毅派人做的,豈會斬草不除根?
“失蹤?”劉毅問道。
他的意思是劉植及其生母是不是被火燒成灰燼,隻是這樣的話不好在大庭廣眾之下從他這位皇帝口中說出來。
葛震明白劉毅的言外之意,重重磕了一下頭,答道:“求陛下治罪,臣辦事不利,沒能找到他們!”
劉毅是聰明人,他知道沒有找到骨灰,也沒有找到劉植及其生母被燒成灰後,身上穿戴的金銀首飾等遺物。
換句話說,劉植及其生母從人間蒸發了!
建成侯府起火案進展到了這一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事是被人策劃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劉植及其生母帶走。
劉毅不想多年以後冒出來一個先帝長子來跟他的後代搶皇位,於是不得不昧著良心,衝著趴在地上的京兆尹說道:“你再說一遍!?”
京兆尹擱在後世,相當於首都市長,能做到這個位置上的無不是情商絕頂之人。
葛震心如電轉,他敢肯定劉毅剛才必然是聽懂了他的弦外之音,明白劉植及其生母是真的失蹤了,並不是被燒成了灰燼,但劉毅現在又重複了一遍剛才的問題,顯而易見,是想讓他改口!
“求陛下治臣欺君之罪!臣剛才為了逃避責任,向陛下撒了謊,先帝長子植及其生母已葬身大火,屍骨無存!求陛下治臣欺君之罪!”
聽到葛震改口,劉毅當即下令道:“禮部要盡快處理朕兩位皇嫂的後事!建成侯府雖然被毀,但工部要盡快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侯府,教部先把朕之侄易凡、媛兒送去皇家學院由學校先行撫養,待他們成年後再另行安排!”
太平帝有兩名妾室,這兩名妾室的父親都是不怎麽出名的地方官,但人死事大,劉毅隻能立即吩咐禮部著手處理她們的後事,堵死所有試圖證明劉植沒死或者尋找劉植之人的嘴巴。
劉毅下令把劉易凡與劉媛兒送去皇家學院撫養,既是為了保護兩人,也是為了囚禁與改造兩人。
“你雖犯了欺君之罪,但朕念你救火有功,替朕保住了皇兄骨血,功過相抵,起來吧!”
隨後,劉毅看著葛震,朗聲說道。
葛震起身後,躬身退到了現場文官行列之中。
劉毅沉吟片刻,再次說道:“梁逆試圖擁立朕之侄植為帝,看似並無謀朝篡位的想法,然而他兩次派人刺殺朕、派人假冒朝廷大臣、偽造皇族放棄繼承帝位資格的自願書、蓄養死士犯上作亂等四件罪行,每一件皆是謀逆大罪!”
“梁氏謀逆大罪證據確鑿,按律當夷三族。可他卻是功勳之後,依律可以爵抵罪,本朝曾發生過功勳謀逆的案件,但當時的謀逆者隻被判了滿門抄斬。朝廷究竟對梁逆處以何刑,大理寺對此尚無定論,朕也深感疑惑,眼下眾卿可議之!”
普通人犯了謀反罪,肯定是毫無意外的被判夷三族。
而梁士彥是勳貴,依照過去勳貴謀逆的舊例,應該要判滿門抄斬。
所謂勳貴就是有封爵的公民。
依照漢律規定,爵位可以抵罪,封爵尊貴,能抵大罪、重罪,哪怕是犯了殺人的死罪,也可由死刑轉為終身監禁。
當然了,一般被判終身監禁,打入刑部大牢的人,基本上活不過三年。
大漢朝的牢房保留著古典封建帝國的特色,內部設施設備遠遠達不到後世的那種高檔次水平。
蛇鼠蟑螂之類的小動物,在牢房裏很常見,最頂級的飲用水是涼白開或溫開水,最普遍的飲用水是自來水或井水。
家屬想探監也要看是誰的家屬,即便能隔三差五的探監,就牢房裏那陰暗潮濕的環境,若是身體素質稍微差一點的囚犯,有可能還沒等到行刑,就已經病死在牢獄裏頭了。
然而,過去那些犯下謀逆罪的勳貴,其罪行都比較單一,最多的也就兩三項。
比如偽造天子詔書、蓄養死士蓄意謀反等,像梁士彥這樣膽大包天,派人兩次刺殺當朝天子的罪行,可謂是史無前例!
若梁士彥不是楊素的親叔父倒也罷了,不管大理寺判夷三族還是判滿門抄斬,朝臣們對這個結果都不會議論什麽。
可事實擺在那裏,梁士彥雖然姓梁,但他是楊家人,而且楊素早就知道此事!
若楊素僅僅知道梁士彥是楊家人,而不知梁士彥其他事情的話,大理寺眾律令官也不至於會頭疼。
偏偏楊素不僅知道梁士彥是楊家人,他還知道梁士彥心懷叵測。
梁士彥第一次派人刺殺劉毅,這件事楊素是知情者。
就因為楊素是知情者,大理寺眾律令官才感到棘手!
依照漢律,知情不報,等於和罪犯同流合汙。
梁士彥打算謀殺皇帝,楊素知情不報,這就成了欺君之罪!
大理寺的律令官們一致認為,楊素之所以知情不報,是因為梁士彥是其親叔父。
故而,若判梁士彥夷三族或滿門抄斬,那麽究竟是僅僅隻夷梁氏三族或斬梁氏滿門,還是把楊氏一門或楊氏三族也帶上?
如果不能找到判決的充分理由,萬一處置不當,天下議論,隻會有損大漢天子至平至正的光輝形象。
所以,大理寺正卿橋布才沒有在早朝上,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拋出來。
一般的皇帝麵對這樣的問題,肯定都會先找精通律法的心腹,認真商量一番,確保判決的結果不會影響自己的聖天子形象,然後才會將此事拿道朝堂上讓眾臣進行廷議。
可劉毅偏偏不是一般人,而且事情的進展速度太快,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
他隻能在處理完建成侯府失火的問題後,立即將此事拿出來,讓眾臣廷議。
否則事情拖得越久,不可知的意外可能會越來越多,牽連的範圍恐怕也會逐漸擴大,以至於會演變成最後失控的地步。
聽著文武百官的議論聲,劉毅悄悄對身邊的通政員吩咐道:“你去傳朕口諭,告訴禦膳房,朕今日要留百官在宣室用餐!”
大漢朝雖然有塑料,但皇宮之中習慣用木質或金銀質的餐具,並沒有一次性的塑料餐具。
要管兩三百人吃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當通政員把劉毅的口諭轉達給禦膳房總廚的時候,總廚不僅沒有愁眉苦臉,反而變得眉開眼笑。
他已經很久沒有接到如此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了,這是他展露能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