禇遂良率領一眾監察禦史離開長安,就直接奔赴洛陽,準備從洛陽順運河南下。
禇遂良做為李世民的寵臣,路過洛陽自然要來朝見正駐蹕在洛陽的李世民。
洛陽行在李世民寢殿裏,禇遂良神表平靜對的李世民行禮如儀。
李世民看著穩重的禇遂良心裏十分高興,麵帶微笑地抬抬手道:“禇卿家快平身,賜座。”
“謝陛下!”禇遂良知道李世民這是要跟他長談,恰巧他也正想向李世民稟報一些李承乾和長安的事情,便直接起身坐下。
李世民看禇遂良坐下也不跟他繞彎子,直接道問道:“禇卿從長安來,當知長安事,不知朝廷政事現在如何?”
禇遂良來的路上早已想好要如何跟李世民說了。
隻見禇遂良略一沉吟道:“啟奏陛下,長安有太子殿下監國一切政務都能有條不紊地處理,可謂是政通人和。”
李世民聽了微笑著點點頭,表示他對現在的長安朝廷很滿意。
隻是禇遂良接著話風一轉就說起了他的擔憂。
“太子殿下聰敏明智,又長於處理政務實是曆代少有的儲君,隻是臣近來看太子殿下身邊的一些臣僚,讓臣有些有擔心。”說著禇遂良憂形於色。
李世民知道他說是誰,便直接道:“杜正倫和劉祥道的奏疏朕也看了,確實是謀國之論,承乾稱他們是漢之賈誼雖有誇大,也不算謬讚”
“臣不敢不否認二人大人的乃是國幹城,但是臣想以漢文帝之賢明難道看不出賈誼的才幹嗎?
漢文帝對賈誼棄之不用,實在是當時漢朝內憂外患難下猛藥。所以隻能把賈誼貶為長沙王傅,以示無心改革,使天下得以休養生息,然後功成於漢景與漢武兩帝。
我朝銓選入仕雖然雜亂,然而皆有根源絕非一朝一夕可厘清斧正,杜、劉二位的奏疏雖是千古至論,朝廷卻需變通而行,不能急於一時。
也正是因此才使朝臣們紛紛反對,群起彈劾杜正倫。
太子殿下身為監國太子,主一國之政,實應順應群臣之請。
暫貶杜、劉二人迴歸林下安養,待時機成熟再行改革之舉,方為上策。
可是此次太子殿下雖未頒行銓選改革之令,卻強保杜、劉二人此舉實難稱智。”
禇遂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杜正倫提出改革銓選他也讚成,但是現在不是實行的時候,既然杜正倫和劉祥道已經犯了眾怒,就該如當年漢文帝貶退賈誼一樣,把這兩人也貶退迴家,不應該因此跟群臣硬頂。
李世民聽著禇遂良的話也陷入了深思,站在君王的角度上看禇遂良的辦法是很對的,沒必為了現在還辦不成的事與朝臣僵著。
當然李世民不可能把他的想法說出來,隻淡淡地看著禇遂良道:“朕聽說長安朝堂已經沒有紛爭了。”語氣隱含不滿。
李承乾都已經把朝堂上的事平息了,你還來這裏說什麽呢?
禇遂良聞言向李世民再行一禮道:“若是那麽容易就平息了,臣在長安就建議太子殿下立即頒旨改革銓選了,如今此事已經被有心人傳了出去,怕是天下士族不安。”
禇遂良意思很明白,接下來一段時間士族可能會聯合起來為難李承乾。
李世民一聽這話也覺得頭痛,他雖然一心想要用‘東征高句麗’以震懾天下士族,但是他心裏其實對士族的力量是非常忌憚的。
半晌李世民就有了決斷,此事既然是李承乾挑起的,那就讓他自己應對,李承乾若是應對不了他東征高句麗,以此對付所謂的天下士族。
因為存了這個想法,李世民竟然想看看李承乾吃苦頭的樣子了。
-------------------------
李承乾派李義府去洛陽調查,是打算他自己安排好長安的事,也去一趟洛陽。
隻是還沒有等去屯營巡視就又碰見一個難題。
東崇教殿裏,氣氛壓異到了極點。
李承乾和坐在兩邊的大臣都麵無表情坐著。
吏部尚書杜正倫跪在大殿中央聲音悲憤地道:“太子殿下,不如就如各州刺史所請,貶臣離開長安吧。”
李承乾聞言依舊麵無表情,他在等著安坐兩邊的大臣們說話。
而宰相張行成已經被嚇的麵色慘白了,這一次真是連他也沒有想到,李承乾處理了盧承慶和張文瓘平息了朝廷的紛爭,一些地方上的官員卻紛紛上疏要求罷免杜正倫的吏部尚書。
到今天各地縣令、刺史彈劾杜正倫的奏疏都已經堆滿了尚書省一間房子了。
按理說朝廷大臣一致要壓下的事情地方官員是沒有發言權,可是大唐不一樣,不說很多地方官員級別很高,比如上州刺史就是正三品。
還是有很多官員出身士族,他們到了地方上做官,治理地方也是靠著當地的士族,如此就是天下士族是一家,在地方上的官員反而因為有地方士族做為依托,在為士族利益發言時更加大膽。
頭幾天李承乾接到這樣的奏疏就把這些奏疏放在一邊,不予理會。
可是沒過幾天,同一個官員的第二封、第三封彈劾杜正倫的奏疏就上來了,內容一樣隻言辭越來越激烈。
很多官員上的奏疏裏麵還有地方一些大士族族長的聯署簽名,這讓朝廷處理起來很為難,再強大的朝廷也不敢把地方上的大族都得罪了。
李承乾看眾人不說話,臉色漠然道:“這些彈劾都是空穴來風,朝廷當發明旨斥責。”
說罷李承乾就要起身離開,對這些大臣他連看一眼都不想看了。
“太子殿下萬萬不可啊!”程銘振起身行禮道。
“是啊,太子殿下這些奏疏朝廷可先放一邊,但是明旨斥責這會使天下士族以為太子殿下鐵了心要改革銓選,樹敵太多。”郝處俊也坐不住了。
實在是李承乾現在身份特殊不宜樹敵太多。
李承乾看著他們冷笑一聲道:“天下?你們看仔細了,上奏疏的地方能代表天下?”
呃?
群臣聞言不由一怔,因為他們都知道改革銓選會得罪天下士族,現在地方官員聯署當地士族上表,自然想當然地以天下士族都動起來了。
“現在上奏疏彈劾的多為河南道的地方官員。”和上官儀坐在角落裏的裴行儉聞言向眾人解釋一句。
“可有關中的官員上疏?”張行成急忙問道,自從地方官員他就如坐針氈。
群臣聞言都看向裴行儉,關中是都城長安所在的地,是不容出一點亂子的。
裴行儉聞言搖頭道:“沒有!”
群臣聞不禁心裏一鬆。
但是刑部尚書劉德威卻依然憂心忡忡地道:“太子殿下,雖然隻是河南道的地方官員上奏疏,但也要小心從事,畢竟河北道和河東道的士族與河南道士族關係密切,若是聯成一片向朝廷發難,朝廷就隻能低頭了。”
唐朝的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北部,地域非常大,河北道主要就是今天河北省、北京、天津等地,河東道,主地就是今天的山西省。
這三道若是連起來就是整個北方的三分之二,如果這裏亂了天下也亂了。
李承乾聞言想一下,依然冷著臉道:“傳孤王旨意發明旨斥責這些捕風捉影的地方官員。”說完柱著拐杖頭也不迴地走了。
殿裏眾臣聽著李承乾一路上把拐杖把敲砰砰響,知道李承乾心情不好,沒有人再敢多勸。
自從上次張行成被李承乾敲打後,現在他也不強硬地頂李承乾了,既然李承乾下了決心他們就隻能執行。
李承乾一走出崇教殿剛上了小輦,就見丘神績迎麵走來,知道一定洛陽出事了。
禇遂良做為李世民的寵臣,路過洛陽自然要來朝見正駐蹕在洛陽的李世民。
洛陽行在李世民寢殿裏,禇遂良神表平靜對的李世民行禮如儀。
李世民看著穩重的禇遂良心裏十分高興,麵帶微笑地抬抬手道:“禇卿家快平身,賜座。”
“謝陛下!”禇遂良知道李世民這是要跟他長談,恰巧他也正想向李世民稟報一些李承乾和長安的事情,便直接起身坐下。
李世民看禇遂良坐下也不跟他繞彎子,直接道問道:“禇卿從長安來,當知長安事,不知朝廷政事現在如何?”
禇遂良來的路上早已想好要如何跟李世民說了。
隻見禇遂良略一沉吟道:“啟奏陛下,長安有太子殿下監國一切政務都能有條不紊地處理,可謂是政通人和。”
李世民聽了微笑著點點頭,表示他對現在的長安朝廷很滿意。
隻是禇遂良接著話風一轉就說起了他的擔憂。
“太子殿下聰敏明智,又長於處理政務實是曆代少有的儲君,隻是臣近來看太子殿下身邊的一些臣僚,讓臣有些有擔心。”說著禇遂良憂形於色。
李世民知道他說是誰,便直接道:“杜正倫和劉祥道的奏疏朕也看了,確實是謀國之論,承乾稱他們是漢之賈誼雖有誇大,也不算謬讚”
“臣不敢不否認二人大人的乃是國幹城,但是臣想以漢文帝之賢明難道看不出賈誼的才幹嗎?
漢文帝對賈誼棄之不用,實在是當時漢朝內憂外患難下猛藥。所以隻能把賈誼貶為長沙王傅,以示無心改革,使天下得以休養生息,然後功成於漢景與漢武兩帝。
我朝銓選入仕雖然雜亂,然而皆有根源絕非一朝一夕可厘清斧正,杜、劉二位的奏疏雖是千古至論,朝廷卻需變通而行,不能急於一時。
也正是因此才使朝臣們紛紛反對,群起彈劾杜正倫。
太子殿下身為監國太子,主一國之政,實應順應群臣之請。
暫貶杜、劉二人迴歸林下安養,待時機成熟再行改革之舉,方為上策。
可是此次太子殿下雖未頒行銓選改革之令,卻強保杜、劉二人此舉實難稱智。”
禇遂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杜正倫提出改革銓選他也讚成,但是現在不是實行的時候,既然杜正倫和劉祥道已經犯了眾怒,就該如當年漢文帝貶退賈誼一樣,把這兩人也貶退迴家,不應該因此跟群臣硬頂。
李世民聽著禇遂良的話也陷入了深思,站在君王的角度上看禇遂良的辦法是很對的,沒必為了現在還辦不成的事與朝臣僵著。
當然李世民不可能把他的想法說出來,隻淡淡地看著禇遂良道:“朕聽說長安朝堂已經沒有紛爭了。”語氣隱含不滿。
李承乾都已經把朝堂上的事平息了,你還來這裏說什麽呢?
禇遂良聞言向李世民再行一禮道:“若是那麽容易就平息了,臣在長安就建議太子殿下立即頒旨改革銓選了,如今此事已經被有心人傳了出去,怕是天下士族不安。”
禇遂良意思很明白,接下來一段時間士族可能會聯合起來為難李承乾。
李世民一聽這話也覺得頭痛,他雖然一心想要用‘東征高句麗’以震懾天下士族,但是他心裏其實對士族的力量是非常忌憚的。
半晌李世民就有了決斷,此事既然是李承乾挑起的,那就讓他自己應對,李承乾若是應對不了他東征高句麗,以此對付所謂的天下士族。
因為存了這個想法,李世民竟然想看看李承乾吃苦頭的樣子了。
-------------------------
李承乾派李義府去洛陽調查,是打算他自己安排好長安的事,也去一趟洛陽。
隻是還沒有等去屯營巡視就又碰見一個難題。
東崇教殿裏,氣氛壓異到了極點。
李承乾和坐在兩邊的大臣都麵無表情坐著。
吏部尚書杜正倫跪在大殿中央聲音悲憤地道:“太子殿下,不如就如各州刺史所請,貶臣離開長安吧。”
李承乾聞言依舊麵無表情,他在等著安坐兩邊的大臣們說話。
而宰相張行成已經被嚇的麵色慘白了,這一次真是連他也沒有想到,李承乾處理了盧承慶和張文瓘平息了朝廷的紛爭,一些地方上的官員卻紛紛上疏要求罷免杜正倫的吏部尚書。
到今天各地縣令、刺史彈劾杜正倫的奏疏都已經堆滿了尚書省一間房子了。
按理說朝廷大臣一致要壓下的事情地方官員是沒有發言權,可是大唐不一樣,不說很多地方官員級別很高,比如上州刺史就是正三品。
還是有很多官員出身士族,他們到了地方上做官,治理地方也是靠著當地的士族,如此就是天下士族是一家,在地方上的官員反而因為有地方士族做為依托,在為士族利益發言時更加大膽。
頭幾天李承乾接到這樣的奏疏就把這些奏疏放在一邊,不予理會。
可是沒過幾天,同一個官員的第二封、第三封彈劾杜正倫的奏疏就上來了,內容一樣隻言辭越來越激烈。
很多官員上的奏疏裏麵還有地方一些大士族族長的聯署簽名,這讓朝廷處理起來很為難,再強大的朝廷也不敢把地方上的大族都得罪了。
李承乾看眾人不說話,臉色漠然道:“這些彈劾都是空穴來風,朝廷當發明旨斥責。”
說罷李承乾就要起身離開,對這些大臣他連看一眼都不想看了。
“太子殿下萬萬不可啊!”程銘振起身行禮道。
“是啊,太子殿下這些奏疏朝廷可先放一邊,但是明旨斥責這會使天下士族以為太子殿下鐵了心要改革銓選,樹敵太多。”郝處俊也坐不住了。
實在是李承乾現在身份特殊不宜樹敵太多。
李承乾看著他們冷笑一聲道:“天下?你們看仔細了,上奏疏的地方能代表天下?”
呃?
群臣聞言不由一怔,因為他們都知道改革銓選會得罪天下士族,現在地方官員聯署當地士族上表,自然想當然地以天下士族都動起來了。
“現在上奏疏彈劾的多為河南道的地方官員。”和上官儀坐在角落裏的裴行儉聞言向眾人解釋一句。
“可有關中的官員上疏?”張行成急忙問道,自從地方官員他就如坐針氈。
群臣聞言都看向裴行儉,關中是都城長安所在的地,是不容出一點亂子的。
裴行儉聞言搖頭道:“沒有!”
群臣聞不禁心裏一鬆。
但是刑部尚書劉德威卻依然憂心忡忡地道:“太子殿下,雖然隻是河南道的地方官員上奏疏,但也要小心從事,畢竟河北道和河東道的士族與河南道士族關係密切,若是聯成一片向朝廷發難,朝廷就隻能低頭了。”
唐朝的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北部,地域非常大,河北道主要就是今天河北省、北京、天津等地,河東道,主地就是今天的山西省。
這三道若是連起來就是整個北方的三分之二,如果這裏亂了天下也亂了。
李承乾聞言想一下,依然冷著臉道:“傳孤王旨意發明旨斥責這些捕風捉影的地方官員。”說完柱著拐杖頭也不迴地走了。
殿裏眾臣聽著李承乾一路上把拐杖把敲砰砰響,知道李承乾心情不好,沒有人再敢多勸。
自從上次張行成被李承乾敲打後,現在他也不強硬地頂李承乾了,既然李承乾下了決心他們就隻能執行。
李承乾一走出崇教殿剛上了小輦,就見丘神績迎麵走來,知道一定洛陽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