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李世民的指責李承乾很無語,劣幣驅良幣是金融規律,連李世民也逃不過,想要儲存黃金。
看見李承乾計劃把優質的黃金換成銅錢甚至布帛時,一下子就怒不可遏,朝李承乾大噴口水。
李承乾起初見李世民憤憤不平,心裏還嘲笑李世民的少見識。
表麵也報以假笑,覺得不應該跟這樣愚昧的人一般見識。
不過後來李世民沒完沒了的發脾氣,心裏也生出怒氣。
待李世民一停下就直接迴懟道:“大唐現在各地都在修路、挖渠處處需要用錢,朝廷卻想把大量黃金存起來?
若是大量黃金都存在皇宮府庫裏讓監管的小吏慢慢竊取,還不如不浪費人力物力把黃金從地下挖出來呢?”
“你——”
李承乾雖然用朝廷代替父皇,但是李世民如何聽不出來,這就是在教訓他呢?
“再說了朝廷規定一兩銀兌換一千個銅錢,十兩銀子兌一兩金子,兒臣這裏以一兩金子兌換一萬零五百個銅錢明顯有賺……”
李世民看著李承乾口若懸河地說個不停,胸口不斷起伏明顯已經怒極,但是最後卻隻是一甩袖離開,並沒有再說什麽。
李世民徹底冷靜下來,他就是再惱李承乾敗家子,也不能因此與李承乾發生大的爭執,畢竟他不能成為襯托李承乾光輝形象的小人。
很多人一穿越過來了隨便做個生意就弄出幾十萬貫錢來,李承乾以兩年大唐皇太子的經驗告訴大家那是不可能的。
不說中國本來就銅礦稀少,就是有銅礦挖礦、冶煉也一樣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貴金屬貨幣其實跟商品是一樣的,生產它一樣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所以覺得在古代給誰一座銅山讓他可以私自鑄幣,也隻是比賞賜土地讓他弄種強一點而已。
後世明清對外貿易用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換來的白銀,其實也相當於把幣貨權力讓給了外商。
但是很可惜這些白銀沒有成為當時工業發展的動力,反而被一些老財深藏不露,後來都被不教子孫買鴉片抽了。
李承乾現在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把朝廷得到的錢財用於發展工業。
現在的大唐既缺銅又缺錢,收稅收的多是實物,官員發奉祿發的也是實物,甚至皇家的賞賜大部分也都是實物。
所以隨便讓一個官員拿出幾千貫錢來是不可能,一般有點錢不是用來買地,就是深埋地下,市麵上根本沒有多少流動銅錢。
現代社會紙幣天天貶值,連國家儲存的外匯都不敢存在自己國家,要麽存在外國銀行漲點利息,要麽買基金、股票、債券以達到保真的目的。
個人手裏的錢也必須進投資才能保值。
可是在古代金銀或者銅錢往地下一埋不用擔心貶值,所以非遇上重大的災難或是突然有大批貨幣進入市場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一些朝代往往是越到後麵越容出現通貨緊縮,商品便宜往往不是物資豐裕,而是因為百姓手裏沒有錢。
就像李承乾剛穿越過來時候,長安唐城的粟米一鬥隻要幾個錢,但是這不代表糧食儲存吃不完,一場大雪就讓長安城暴發巨大的糧食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朝廷帶頭投資一些重要的工業是發必要的。
當然唐朝本身也有一些工業機構,但是這些機構主要是為皇家和朝廷服務,比如匠作監、軍器監、冶金屬等,沒有一項是為民生服務的。
也正是因此唐朝很難擺脫世族的影響,因為他離老百姓很遠。
其實商業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如果朝廷做的好在老百姓心中的加分是很大的。
但是目前的李世民還不能理解這些道理,所以當他知道用黃金換來銅錢隻是想要在各地興建煉鋼廠,而不是為他東征做準備心裏的火就忍不住往上竄。
李世民走後李承乾把這些事情又想了一遍,覺得他沒有做錯,他現在已經有能力把他的手伸向大唐地方了,就必須把這些做好。
想通這些也李承乾也就離開了,他不可能在此招來一群長安城的貴女,向她們推薦首飾。
讓一群貴女在驚唿聲中買下這裏的首飾,最後一個人奸笑著數錢。
他要真敢那樣做了,肯定會被大臣們清算的。
李承乾一行人走出東市,便淡淡地對劉葵道:“你先迴東宮把陛下找來的事情告訴老鬼!”
劉葵看著李承乾從早上那幾個算學的學生走後一直陰沉著臉,此時聞言心裏一顫,連忙躬身下車去傳話。
向來都是李承乾監視李世民,這次李世民突然找來顯然也安排了人盯著他,這讓李承乾心裏很不爽。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病好後仍然讓他監國,是想集齊糧草後方便他禦駕親征。
東征是李世民的一塊心病,在此之前他不會輕易教訓李承乾,因為李承乾這裏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朝堂不穩,不利於禦駕親征。
李承乾利用這一點在監國時大膽推動自己的政策,不用擔心李世民翻臉把他拿下。
-----------------
李承乾一行人沒有迴東宮而是直接去了皇城裏的尚書省。
現在高士廉和許敬宗巡視尚書省已接近尾聲,總的來說尚書省本身運行還算正常,至少重要公務下行文書都能及時發下去,雖然李承乾對這個速度很不滿,高士廉和許敬宗等人卻覺得已經不錯了。
但是上行的公務文書卻顯得亂七八糟。
尚書省既沒有尚書令也沒有左右仆射,一些大事他們處理不了,所以很多地方的公文都是直接投到中書省去。
中書省名義上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對上不對下,涉及軍政大事的政務中書令和中書侍郎都是直接送給李世民親自處理。
可是不那麽得要政務中書舍人看看就放下了,這些本該由六部跟蹤的政務很多時候都是過去一年半載才又轉到六部尚書手裏。
另外,六部的官員數量也嚴重不足,就算是發現問題,也沒有能力一追到底。
而地方官員經常派屬員來長安辦理公務為名住在長安,很多時候六部就把本該由他們本部追蹤的事務,交給了各地的朝集使。
在沒有強勢主官的情況下這樣處理政務效率可想而知,地方上往往應付了事。
李承乾來到尚書省,高士廉許敬宗和六部尚書等人都在,聽說李承乾來了忙出門迎接。
“諸位免禮!”進了尚書省正常李承乾在主位上坐下,朝眾人擺擺手道。
下麵的大臣看看見李承乾親自來了,臉色都有些有自然,本來李承乾下令巡視尚書省六部時他們中很多人心裏是不滿。
沒想到一查下來竟然有這麽問題,此時再因此見李承乾臉上都有些訕訕的。
待眾人坐下,李承乾便對高士廉道:“高卿家近些天六部巡查的怎麽樣了?”
“啟奏太子殿下,這是臣等巡視後寫的一份奏疏,請太子殿下過目。”
高士廉現在對李承乾越發的佩服了,聞言便起身遞上一份奏疏。
李承乾接過一看,見他們用上了春秋筆法,隻說下麵的人辦事不力,絕口不提李世民荒廢尚書省的責任。
李承乾看罷臉上做凝重的神色,對高士廉道:“此事關係朝廷法度事關重大,高卿家還是要見見陛下,請陛下聖裁。”
高士廉也覺得事情重大李承乾不能做主,當即對李承乾道:“臣稍後就進宮麵見陛下。”
場中隻有許敬宗臉上露上異色,他跟高士廉一同奉旨巡視六部,按理說應該一起去見李世民。
可是李承乾卻隻是讓高士廉一個人前去,顯然裏麵另有隱情。
果然,高士廉和李承乾前後腳進宮,高士廉去後宮,李承乾迴東宮。
卻在高士廉還沒有出宮時,李承乾的命令就下來了。
第一是把高士廉和許敬宗巡視六部的情況公布出來,降旨斥責中書令楊師道攬權誤事,罷免中書令一職,由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馬周接替。
馬周接替中書令後解職吏部尚書,由過幾天進京的杜正倫接替。
然後下旨斥責各地朝集史十天內必須迴原地。
最後下旨罷免一百多名瀆職怠政的六部官員書吏等人,有貪瀆賣放的都交部議處。
這幾道旨意一下去,朝堂上下都就懵了,誰都知道楊師道自從兒子被殺後,已經上幾份請辭的奏疏了。
當不當中書令無所謂,但是現在被李承乾公開處理明顯是在替李世民背黑鍋。
有些大臣洞悉是高士廉進宮後,李承乾才發出的旨意,都以為這是李世民的主意,一時對李世民觀感都有些改變了。
消息傳進太極宮李世民當即就桌子踢翻了,這也太打臉了……
看見李承乾計劃把優質的黃金換成銅錢甚至布帛時,一下子就怒不可遏,朝李承乾大噴口水。
李承乾起初見李世民憤憤不平,心裏還嘲笑李世民的少見識。
表麵也報以假笑,覺得不應該跟這樣愚昧的人一般見識。
不過後來李世民沒完沒了的發脾氣,心裏也生出怒氣。
待李世民一停下就直接迴懟道:“大唐現在各地都在修路、挖渠處處需要用錢,朝廷卻想把大量黃金存起來?
若是大量黃金都存在皇宮府庫裏讓監管的小吏慢慢竊取,還不如不浪費人力物力把黃金從地下挖出來呢?”
“你——”
李承乾雖然用朝廷代替父皇,但是李世民如何聽不出來,這就是在教訓他呢?
“再說了朝廷規定一兩銀兌換一千個銅錢,十兩銀子兌一兩金子,兒臣這裏以一兩金子兌換一萬零五百個銅錢明顯有賺……”
李世民看著李承乾口若懸河地說個不停,胸口不斷起伏明顯已經怒極,但是最後卻隻是一甩袖離開,並沒有再說什麽。
李世民徹底冷靜下來,他就是再惱李承乾敗家子,也不能因此與李承乾發生大的爭執,畢竟他不能成為襯托李承乾光輝形象的小人。
很多人一穿越過來了隨便做個生意就弄出幾十萬貫錢來,李承乾以兩年大唐皇太子的經驗告訴大家那是不可能的。
不說中國本來就銅礦稀少,就是有銅礦挖礦、冶煉也一樣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貴金屬貨幣其實跟商品是一樣的,生產它一樣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所以覺得在古代給誰一座銅山讓他可以私自鑄幣,也隻是比賞賜土地讓他弄種強一點而已。
後世明清對外貿易用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換來的白銀,其實也相當於把幣貨權力讓給了外商。
但是很可惜這些白銀沒有成為當時工業發展的動力,反而被一些老財深藏不露,後來都被不教子孫買鴉片抽了。
李承乾現在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把朝廷得到的錢財用於發展工業。
現在的大唐既缺銅又缺錢,收稅收的多是實物,官員發奉祿發的也是實物,甚至皇家的賞賜大部分也都是實物。
所以隨便讓一個官員拿出幾千貫錢來是不可能,一般有點錢不是用來買地,就是深埋地下,市麵上根本沒有多少流動銅錢。
現代社會紙幣天天貶值,連國家儲存的外匯都不敢存在自己國家,要麽存在外國銀行漲點利息,要麽買基金、股票、債券以達到保真的目的。
個人手裏的錢也必須進投資才能保值。
可是在古代金銀或者銅錢往地下一埋不用擔心貶值,所以非遇上重大的災難或是突然有大批貨幣進入市場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一些朝代往往是越到後麵越容出現通貨緊縮,商品便宜往往不是物資豐裕,而是因為百姓手裏沒有錢。
就像李承乾剛穿越過來時候,長安唐城的粟米一鬥隻要幾個錢,但是這不代表糧食儲存吃不完,一場大雪就讓長安城暴發巨大的糧食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朝廷帶頭投資一些重要的工業是發必要的。
當然唐朝本身也有一些工業機構,但是這些機構主要是為皇家和朝廷服務,比如匠作監、軍器監、冶金屬等,沒有一項是為民生服務的。
也正是因此唐朝很難擺脫世族的影響,因為他離老百姓很遠。
其實商業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如果朝廷做的好在老百姓心中的加分是很大的。
但是目前的李世民還不能理解這些道理,所以當他知道用黃金換來銅錢隻是想要在各地興建煉鋼廠,而不是為他東征做準備心裏的火就忍不住往上竄。
李世民走後李承乾把這些事情又想了一遍,覺得他沒有做錯,他現在已經有能力把他的手伸向大唐地方了,就必須把這些做好。
想通這些也李承乾也就離開了,他不可能在此招來一群長安城的貴女,向她們推薦首飾。
讓一群貴女在驚唿聲中買下這裏的首飾,最後一個人奸笑著數錢。
他要真敢那樣做了,肯定會被大臣們清算的。
李承乾一行人走出東市,便淡淡地對劉葵道:“你先迴東宮把陛下找來的事情告訴老鬼!”
劉葵看著李承乾從早上那幾個算學的學生走後一直陰沉著臉,此時聞言心裏一顫,連忙躬身下車去傳話。
向來都是李承乾監視李世民,這次李世民突然找來顯然也安排了人盯著他,這讓李承乾心裏很不爽。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病好後仍然讓他監國,是想集齊糧草後方便他禦駕親征。
東征是李世民的一塊心病,在此之前他不會輕易教訓李承乾,因為李承乾這裏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朝堂不穩,不利於禦駕親征。
李承乾利用這一點在監國時大膽推動自己的政策,不用擔心李世民翻臉把他拿下。
-----------------
李承乾一行人沒有迴東宮而是直接去了皇城裏的尚書省。
現在高士廉和許敬宗巡視尚書省已接近尾聲,總的來說尚書省本身運行還算正常,至少重要公務下行文書都能及時發下去,雖然李承乾對這個速度很不滿,高士廉和許敬宗等人卻覺得已經不錯了。
但是上行的公務文書卻顯得亂七八糟。
尚書省既沒有尚書令也沒有左右仆射,一些大事他們處理不了,所以很多地方的公文都是直接投到中書省去。
中書省名義上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對上不對下,涉及軍政大事的政務中書令和中書侍郎都是直接送給李世民親自處理。
可是不那麽得要政務中書舍人看看就放下了,這些本該由六部跟蹤的政務很多時候都是過去一年半載才又轉到六部尚書手裏。
另外,六部的官員數量也嚴重不足,就算是發現問題,也沒有能力一追到底。
而地方官員經常派屬員來長安辦理公務為名住在長安,很多時候六部就把本該由他們本部追蹤的事務,交給了各地的朝集使。
在沒有強勢主官的情況下這樣處理政務效率可想而知,地方上往往應付了事。
李承乾來到尚書省,高士廉許敬宗和六部尚書等人都在,聽說李承乾來了忙出門迎接。
“諸位免禮!”進了尚書省正常李承乾在主位上坐下,朝眾人擺擺手道。
下麵的大臣看看見李承乾親自來了,臉色都有些有自然,本來李承乾下令巡視尚書省六部時他們中很多人心裏是不滿。
沒想到一查下來竟然有這麽問題,此時再因此見李承乾臉上都有些訕訕的。
待眾人坐下,李承乾便對高士廉道:“高卿家近些天六部巡查的怎麽樣了?”
“啟奏太子殿下,這是臣等巡視後寫的一份奏疏,請太子殿下過目。”
高士廉現在對李承乾越發的佩服了,聞言便起身遞上一份奏疏。
李承乾接過一看,見他們用上了春秋筆法,隻說下麵的人辦事不力,絕口不提李世民荒廢尚書省的責任。
李承乾看罷臉上做凝重的神色,對高士廉道:“此事關係朝廷法度事關重大,高卿家還是要見見陛下,請陛下聖裁。”
高士廉也覺得事情重大李承乾不能做主,當即對李承乾道:“臣稍後就進宮麵見陛下。”
場中隻有許敬宗臉上露上異色,他跟高士廉一同奉旨巡視六部,按理說應該一起去見李世民。
可是李承乾卻隻是讓高士廉一個人前去,顯然裏麵另有隱情。
果然,高士廉和李承乾前後腳進宮,高士廉去後宮,李承乾迴東宮。
卻在高士廉還沒有出宮時,李承乾的命令就下來了。
第一是把高士廉和許敬宗巡視六部的情況公布出來,降旨斥責中書令楊師道攬權誤事,罷免中書令一職,由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馬周接替。
馬周接替中書令後解職吏部尚書,由過幾天進京的杜正倫接替。
然後下旨斥責各地朝集史十天內必須迴原地。
最後下旨罷免一百多名瀆職怠政的六部官員書吏等人,有貪瀆賣放的都交部議處。
這幾道旨意一下去,朝堂上下都就懵了,誰都知道楊師道自從兒子被殺後,已經上幾份請辭的奏疏了。
當不當中書令無所謂,但是現在被李承乾公開處理明顯是在替李世民背黑鍋。
有些大臣洞悉是高士廉進宮後,李承乾才發出的旨意,都以為這是李世民的主意,一時對李世民觀感都有些改變了。
消息傳進太極宮李世民當即就桌子踢翻了,這也太打臉了……